領導培養下屬的100條鐵律 第2章 選好苗子,夯實培養人才基礎 (2)
    在工作中要善於觀察你的下屬這是很有必要的,這能夠促使領導者洞悉下屬的心理、想法、欲求,能夠真正發現下屬潛在的特質。不要以為身為管理階層,就以為下屬們便要看你的臉色行事,其實有時候你是要花些精力去研究下屬的。

    比如,有些人的自尊心特強,一部分是源於潛意識的自卑感。這種複雜的情緒構成反叛性格,面對上司時,依然擺出一副「不易屈服」的態度。事實上,許多人擁有優厚的潛能,只是性格上有些缺點;如果身為上司的你能適當地安排,使他的缺點變成優點,就可以充分發揮他的潛能。

    兼聽眾論

    從一個角度看人,往往陷於片面;兼聽眾論,則瞭解的才會全面。正如俗語所說,眾人眼睛是雪亮的。古代哲人孟子主張「民貴君輕」,他將「賢、不賢」的發言權交給人民,提出知人要經過國君左右、諸大夫、人民和考察四個程序審查。如果只是國君的左右、諸大夫說一個人「賢」、「不賢」還不行,只有人民說的方可考慮,即使如此,還不能決定取捨,要經過考察,賢則用之,不賢則去之。由此可見,最能決定「賢、不賢」還是經過認真考察後用事實做出的結論。因此說,孟子的「知人四程序」,是實事求是的。

    明太祖朱元璋也主張知人要兼聽眾論,善於知「毀譽」的真偽。他說:「一國之主如果能知曉被毀的人實為賢士,則誣陷誹謗之言就可以停息,而被毀之人也不至於受到壓抑了;知曉被讚譽之人實為不肖之徒,則偏頗的私心就可以斷絕,而被贊之人也不至於僥倖提拔了。」這就是說,人主如能辨別「毀譽」的真偽,則賢者不受壓抑,不肖者也不能僥倖得進了。

    不過,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領導要更加充分地認識下屬,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心靈上的溝通與默契,掌握下屬的本質個性,更深入地瞭解下屬;同時,時刻提醒自己要對部屬察言觀行,辨別真偽,摸清下屬的內心。只有保持這樣一種心態,才能不忘處處觀察下屬的言行舉止,這才是瞭解下屬的最佳捷徑。

    4.德才兼備——選拔有才有德之士

    領導在識別選拔人才時,必須先正確處理好德與才的關係。擺正位置,理順關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人才並不是單指全才。人才也不一定有職稱,有職稱的人不一定是人才。人才也並不等於知識分子,人才肯定有知識,但知識分子不一定都是人才。評價人才的標準應該是成績。對人才的要求是能做事,做成事,作具體的事。這一特殊標準不同於對領導幹部的評價標準。對領導幹部的要求則是會駕馭人才,統攬全局。而且,在某一領域中可以稱得上人才的可能只有一人,或極少的幾個人;而在某一階層中,具備領導者才能的,可能有很多人,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人才尤其是頂尖入才,起著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

    拿破侖就曾提出「人才是不可替代的」這一觀點。所以,可以說人才是特定時期、特定崗位不可替代的人。要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是不可替代資本的觀念。

    在歷史長河中,大凡有作為的皇帝都能做到知人善任、惟才是舉。

    (10)和睦相處(2)

    漢武帝即位後,首先做到的就是不拘一格廣招人才,並於長安首設太學,於是他的麾下人才濟濟,兩位彪炳史冊的將軍,一個是衛青,一個是霍去病。兩人在擊討匈奴中戰績顯赫,而衛青的出身只是一個騎奴,漢武帝慧眼相中了他的武藝、膽識和忠心,追隨身邊最終造就一代名將。霍去病成為將軍時才20歲,雖然他年齡不大,但具備大將之才,摒棄祖制果斷啟用。事實證明,漢武帝的選擇是正確的。

    現代社會,我們知道人才是競爭的原動力,是關乎社會發展、國家興衰的根本。「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百年前,面對外憂內患,清人龔自珍大聲疾呼人才興國;百年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期待著更多的人才湧現。因此,拋棄那些惟學歷論和年齡框框,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是求賢的必備條件。

    重視人才的德。

    在強調人才的不可替代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人才的德。人才應該是德才兼備,才與德的結合體。在這裡,人才所具有的德指的是社會公德。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沒有信念,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對於人才來說,敬業就是其信念所在,就是其最大的德。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司馬光老先生如是說。選人用人要德才兼備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德」與「才」的區別,很多人其實並不明白。從古到今,觀察一個人有沒有「德」,主要看孝廉。評價一個人有沒有「才」,主要看賢能。

    有德之人,必先是孝子。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一個人有了孝心,必然有愛心和忠心。這種人當了官,對上忠誠可靠、令行禁止,對下體察民情、廣播仁愛。治家則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經國則王道傳承、百姓愛戴。

    反過來說,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你能指望他忠誠和廉潔嗎?他連做人都不及格,還能做官嗎?選賢任能,首先要重用的是德才兼備的人;其次,則時德高才疏的人;而才高德疏的人,必須摒棄!說白了,一個沒有道德、空有一身「能耐」的人,你敢用嗎?這種人掌握的權力越大,危害就越大,到頭來也會危及到提拔和舉薦他的人。因為私心重的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天生就不知道什麼叫感恩和滿足。你提拔他、重用他、給他機會,他還以為自己「能」的不行,「聰明」的不得了,上來了甭說記你的恩、領你的情,反過來會搞一些歪門邪道,給你挖坑!提拔了、舉薦了這種「白眼狼」,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所以,用人要獨具慧眼,務必十分謹慎。

    讀歷史,總感覺有一個規律,就是大凡取天下者,唯才是舉;大凡守天下者,以德為先。道理很簡單,在多方逐鹿的緊急狀態中,有了人才就有了實力,哪怕是雞鳴狗盜之徒,只要運用得當,也能發揮關鍵作用。但是,守成就不一樣了,你要選准人,優中選優。人人都說諸葛亮用人太過求全責備,但他不這樣做能行嗎?要守住蜀漢那點微薄的基業,沒有一流的品質、絕對可靠的忠誠,他能放心嗎?曹魏用人偏愛才而疏於德,結果咋樣?還不是讓司馬氏篡了位。

    歷史有其獨特的辯證法,用人也有其規律性。總結古往今來的成敗得失,可以看出,要想成大事,必須儒法並用,破格提拔人才;必須不論資歷、不論出身、不論年齡,跨越那些繁瑣的「程序」,大膽啟用新人;必須思賢如渴、愛才如命,好比劉邦用韓信、劉徹用霍去病、劉備用孔明、太宗用馬周。如果想守住自己的成就,要尊老莊,最好用一些不慵不懶的高廉之士,絕不能瞎折騰、胡鬧騰。

    真正的俊才必定德才兼備,既賢又能:能辦事、會謀事、善成事、不出事。「賢」指的是明事理、有德行;「能」主要是能力強、素質高,有一流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

    《資治通鑒》中司馬光評論說:「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賢明,於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有人說,用人以德,唯德是舉,只要品德高尚就可重用;也有人說,沒有才能,等於「廢物」。古代用人講求唯才是舉,哪怕是「雞鳴狗盜」之徒,也要挖掘他的潛能。這兩種認識都是片面的,缺乏辯證與統一。選人關鍵要有品德,但德與才缺一不可,對於任何事業,德才兼有的人才方為棟樑之材。

    5.去偽存真——鑒別人才全面考察

    考察,就是調查勘察、思考觀察,是領導者選拔評價幹部的重要手段。考察人,是選拔人過程中重要的一步。只有對已經挑選的對象進行了考察,才有可能「去偽存真」,為使用做出正確的評價。

    從古到今,各個層次的領導者都很注重對下屬的考察。例如我國漢朝就有「二千石選有德義者為宗師,考察不從教令,有冤失職者」的記載。晉代時對考察還制定了標準:「弘宣六典,以詳考察」。明朝對考察的時間、對像又作了明確的規定:「京官六年一查,察以巳、亥年;五品以下考察,其不職者,降罰有差」。

    那麼一般情況下,我們應如何看人呢?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一長,品德與才能皆可得到顯現。「時間」看人是最好、最準的辦法。

    所謂用「時間」來看人,是指對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不要一見面就對一個人的好壞作出結論,因為結論下得太快,會因你個人的好惡而發生偏差,影響你們的交往。另外,為了生存和利益,都戴著假面具,這些假面具可能為你而戴,表演的也正是你喜歡的角色,如果你據此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並由此決定和他交往的程度,那有可能吃虧上當。用「時間」來看人,就是在初次見面後,不管你和他是「一見如故」還是「話不投機」,都要保留一些空間,而且不摻雜主觀好惡的感情因素,然後冷靜地觀察對方的所作所為。

    經過時間的檢驗,你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種人:

    奸詐之徒

    奸詐之徒往往都很聰明,心裡明白如果直接赤裸裸的使用卑鄙、醜惡的手段,無論如何也無法達到自己陰暗的目的,因而他們十分善於偽裝,總會千方百計巧妙地「包裝」自己。歷史上有名的奸佞之徒趙高、石顯、王莽之類,就是憑借他們高明的偽善之術,騙得了皇帝的信任之後,被委以重任,逐漸使其陰謀得逞。

    喜歡算計別人的人

    所謂算計,是指使用不正當的方法或利用不正當手段,暗中中傷、陷害他人,損害別人的某種地位、名譽、利益等方面的一種現象。

    不誠實的人

    由於他內心不誠,所以會先熱後冷,先親密後疏遠,而時間稍長,你就可以看出這種變化,內心不誠的人是難以有耐心的。

    愛說謊的人

    這種人常常要用更大的謊去圓前面所說的謊,而謊言說多說久了,就會前後露出破綻,而「時間」正是檢測這些謊言的利器!

    言行不一的人。

    這種人說的和做的是兩回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之後,便可發現他的言行不一。

    當然,時間不僅可以檢測出壞人,也可以識別好人。也許剛開始你對某人心存偏見,但時間久了,你便可以看出他人的一片真心。事實上,以時間為標準,可以看出任何類型的人,包括忠奸真偽、小人和君子。

    然而,怎樣在有限的時間之內鑒別出真正的人才呢?現實工作中,領導首先摒除先入為主的偏見,在招募和任用下屬時,應站在不偏不倚的角度,消除偏見,發展或建立一套客觀的評估標準來識別人才,才不會造成人力資源的虛耗。作為一名領導,在識別人才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人才的獨特優勢,即「才」;2、人才的價值取向,即「德」;3、人才的業績,即成果。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實踐是檢驗人才的最終標準。《周書.蘇彈傳》主張「以政試之」,要任之以事業,責之以成務,讓賢能的人去做事,他們才能脫穎而出。然而,「以政試之」是需要花費時間和人力的。目前,領導者考察人才的比較快捷的途徑有哪些呢?

    直接面談。對於不大熟悉的人才,領導者可以通過面談瞭解其工作經歷,受教育情況,有何專長、興趣、志向、氣質以及應變、表達、見識能力等。

    隨時觀察。領導通過日常工作和生活,對身邊的人才進行有意識的觀察。

    有意考驗。對被考察者進行一些有目的的試探、考察。比如,領導者有意識地把某人放在某環境中,有目的地把某項工作交給他去完成,從而檢驗他的能力,考察他的水平。

    大眾評議。考察和識別人才,光靠領導個人和少數「伯樂」的眼光,難免有片面性和局限性。領導者要想對人才的思想、品質和能力進行全面客觀的瞭解,必須充分徵求大眾的意見和看法。目前主要有調查訪問、民主評議、大眾推薦、民意測驗等幾種方式。

    依靠專家。要考察和選拔從事某一專業或領導某一方面業務工作的人才,領導者最好請專家和同行來推薦和評議。

    考試測評。考試是通過考卷來測評人才水平高低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雖然難以真正測出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對考察人才的文化水平、理論修養和專業知識還是必要的。

    注重實績。這是所有考察途徑中最主要的途徑。一個人究竟怎樣,主要應看他業績如何,是不是真正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上面例子中的「以政試之」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實際上,考察人才是領導者的一項基本功。領導不掌握考察人的本領,就無從辨別賢愚優劣,也無法對人才進行獎懲和升降。所以,怎樣做到去偽存真全面考察,還需要領導們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6.近似原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