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語言導向的文化中,通常溝通過程視作一種完全用言辭表達的行為。語言文字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與人溝通的方法之一而已。有一項研究表明,在面對面的溝通中,那些來自語言文字的信息不會超過35%,有65%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形式傳送的。
當兩個人身處對方的知覺範圍中時,他們是不可能不溝通的。因為所有的行為多少都具有某種信息價值。無論是微笑還是輕微的動作,都在傳達某種信息。我們不斷地在溝通著,動與不動都會傳送著影響他人的信息。有人可能會假設這樣的情境:「走進一家餐館,坐下來,雙目直視。不和任何人說話,自顧自地吃飯,付了款,轉身就走。除了侍者之外,並為對任何人開過口。這如何說是溝通呢?」實際上,他已將他不想與人溝通的信息,傳送給他四周的人了。
我國《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故事「空城計」,正是諸葛亮用無聲語言克敵制勝的技巧。在非語言信息的傳播領域裡,真可謂「眉來眼去傳情意,舉手投足皆言語」。因此,一個成功的溝通者必須懂得辨識非語言信息,而且盡可能地學習瞭解他們的意義,對非語言信息的正確解釋取決於溝通者對溝通實質的把握和一定的技巧。
動作的溝通
人們一般認為,敞開手掌象徵著坦率,真摯和誠懇。若判別一個人是否誠實,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觀察他講話時手掌的活動。小孩撒謊時,手掌藏在背後,成人撒謊,往往將雙手插在兜內,或是雙臂交叉,不露手掌。常見的掌語有兩種:掌心向上和掌心向下。前者表示誠實、謙遜和屈從,不帶任何威脅性;後者則是壓制,指示的表示,帶有強制性,容易使人產生牴觸情緒。有地位的人都有背手的習慣,顯然,這是一種表示至高無上、自信甚至狂妄態度的動作語言。此外,背手還可以起到「鎮定」作用,雙手背在身後,表現出自己的「膽略」。學生背書,雙手往後一背,確能緩和緊張情緒。但要注意,上述背手,指手握手的背手。若雙手背在身後,不是手握手,而是一手握另一手的腕、肘、臂,則成為一種表示沮喪不安並竭力自行控制的動作語言,暗示了當事者心緒不寧的被動狀態。而且,握的部位越高,沮喪的程度也越高。
雙手摟頭,將雙手交叉,十指合十,摟在腦後,這是那種有權威、佔優越或對某事抱有信心的人經常使用的一種典型高傲動作。這種動作也是——種暗示所有權的手勢,表明當事者對某地某物的所有權。如若雙手(或單手)支撐著腦袋,或是雙手握拳支撐在太陽穴部位,雙眼凝視,這是腦力勞動者慣有的一種有助於思考的手勢。這些都是動作的溝通。
在溝通過程中,不要玩弄你的衣服或你的首飾,因為這樣做會使對方分散對你的注意力。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這樣做會給人一種懦弱且缺乏自我控制力的印象。任何不能增加你與對方溝通的動作都會減少他對你的注意力。沒有任何動作是不會吸引聽眾注意力的。所以,您必須以一種平靜的狀態站著或坐著,控制你自己的身體,這將使對方對你產生一種有心理控制力、泰然自若的感覺。
溝通之中你的雙手應該如何處理呢?忘掉它們。如果它們能夠很自然地下垂在身體兩側,那最理想了。如果你覺得它們就像一大串香蕉似的,千萬別認為沒有人會去注意它們,或是人們對它們沒興趣。它們最好能輕鬆地下垂在你身體的兩側,這樣才不會受到注意。即使是最吹毛求疵的人也不能批評這種姿勢。此外,當情況需要時,它們還能自然而不受妨礙地擺出各種強調性的手勢。
正確地運用你的頭部。林肯用手做手勢的次數,不比他用腦袋做姿勢多。他經常使用後者,用力如此這般地甩動頭部。當他企圖強調他的某種意思時,這種動作尤其有意義。有時候這個動作會猛然頓住,彷彿把火花飛濺到易燃物上。他從來不像其他的演說者那般猛揮手勢,好像要把空間劈成碎片,他從來不進行舞台效果的行動……隨著演說程序的進行,他的動作愈來愈自由而且安然自在,最後達到優美的程度。他擁有完全的自然感和強烈的特點,因此他也就顯得尊嚴高貴。他看不起虛榮、炫耀、造作與虛偽……,當他把見解散播於聽眾的腦海中,他右手的瘦長手勢很有強調意義。
有的時候,為了表示喜悅與歡樂,他會高舉雙手,大約成五十度的角度,手掌向上,彷彿渴望擁抱他所喜愛的那種精神。如果他所要表現的是厭惡的情緒,例如譴責奴隸制度,他會高舉雙臂,握緊雙拳,在空中揮舞,表現出真正崇高的憎惡感。這是他最有效果的手勢之一,表現出一種最生動的堅定決心,顯示他決心把他痛恨的東西拉下來,丟在灰塵中踐踏。他決不會把某只腳放在另一腳之前。他絕不會扶住或靠在任何東西上支撐身體。在整個演說過程中,他只對姿勢與態度作少許的變化。他絕不會狂喊亂叫,也不會在講台上來回走動。為了使他的雙臂能夠輕鬆一點,他有時會用左手抓住外衣的衣領,拇指向上,剩下右手可自由地做出各種手勢。」著名雕塑家聖高登斯把他的這種姿態雕成一座雕像,豎立在芝加哥的林肯公園。
這就是林肯的方法。羅斯福則比林肯更有活力、更激昂、更積極。他的臉孔因為充滿感覺而顯得生氣蓬勃。他握緊拳頭,整個身體成為他表達感情的工具。政治家布萊安經常伸出一隻手,手掌朝天。葛雷史東經常用掌拍桌子,或是用腳踩地板,發出很大的聲響。羅斯伯利習慣高舉右臂,然後以無比的力量猛然往下一帶。所有這些都重要,不過首先需要要求演說者思想與信念具有相當的力量才行,這樣才能使演說者的姿勢強而有力,顯得自然,從而引起聽眾共鳴。
視覺的溝通
眼睛的表情語言自古以來,眼睛一直對人類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眼睛具有反映深層心理的功能,是人與人溝通中最明顯、最準確的信號。眼睛被譽為「心靈的窗戶」,是當之無愧的。那麼,眼睛的奧妙到底何在呢?其實,我們所說的眼睛,實際上是指瞳孔的變化。瞳孔的變化研究表明,人的瞳孔是根據他的感情、態度和情緒自動發生變化的。當一個人感到恐慌或興奮,他的瞳孔會擴展到比平時大四倍。相反,生氣、消極的心情會使瞳孔收縮到很小。人的瞳孔變化是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標誌,也就是說,瞳孔的變化如實顯示出大腦中正在進行的思維活動。因此,瞳孔是興趣、偏好、態度、情感和情緒等心理活動的高度靈敏的顯像屏幕:表示愛、喜歡、興奮和驚恐時,瞳孔放大,而表示消極、戒備、情怒時,瞳孔縮小、而且瞳孔的變化是無法用意志來控制的。如果一個女子愛著—個男子,在他面前她的瞳孔會擴大,而他往往能感覺出來。正因為這個緣故,浪漫的約會都喜歡在較暗的地方,以使瞳孔擴大,只有擴大的瞳孔才可能表示興趣和歡愉。
在非口語溝通的情況下,眼睛有雙重功能:接收並發送信息。眼睛的接觸是溝通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可能會對那些說話時眼睛看著我們的人比較信任,因為那彷彿是一種信號表示他們在說實話。但另一方面,人們並不喜歡被注視的感覺。當你說話時用眼睛直視著對方,或特別注意對方時,對方得到的信息是你正在對他們所說的,並且你很在意他們是否聆聽或瞭解。但是,當直視變成了注視,我們就會開始感到侷促不安,而懷疑自己是否有什麼地方異常。一般而言,對人凝視會被視為不禮貌、不妥當且令人害怕的,但是,凝視可能代表另一種意思。
行為科學家斷言,只有當你同他人眼對眼時,也就是說,只有相互注視到對方的眼睛時,彼此的溝通才能建立。注視行為主要體現在注視的時間,注視的部位和注視的方式這樣三個方面。注視的時間
我們和有些人談話感到舒服,有些人則令我們不自在,有些人甚至看起來不值得信任。這主要與對方注視我們的時間長短有關。當一個人不誠實或企圖撒慌時,他的目光與你的目光相接往往不足全部談話時間的三分之一。如果某個人的目光與你的目光相接超過三分之二,那就可以說明兩個問題。第一,認為你很吸引對方,這時他的瞳孔是擴大的;第二,對你懷有敵意,向你表示無聲的挑戰,這時,他的瞳孔會縮小,事實證明,若甲喜歡乙時,甲會一直看著乙,這時乙意識到甲喜歡他,因此乙也可能會喜歡甲。換言之,若想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整個談話時間裡,你和對方的目光相接累計應達到50%至7o%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對方的信賴和喜歡。相反,若你在交談時眼睛不;看著對方,那你自然很難得到對方的信賴和喜歡。注視的部位
注視時間的長短很重要,注視的部位也同樣重要。——公務注視這是洽談業務、磋商交易和貿易談判時
所用的注視部位。眼睛應看著對方額上的三角地區(以雙眼為底線,上頂角到前額)。注視這個部位,顯得嚴肅認真、有誠意。在交談中,如果目光總、是落在這個三角部位,你就把握住了談話的主動權和控制權。這是商人和外交人員經常使用的注視部位。
眼睛在接受信息時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我們所有的知覺中,依靠最深的是視覺,它是我們周圍信息的主要來源。經理們常常這樣說:「我最好去巡視一下,看看工作情形如何?」可見我們多麼依賴視覺來收集信息。
聽覺的溝通
聲音是非口語溝通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它也是口語溝通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聲音能夠反應溝通者內在的感受,如音調、音質、音量、頻率、節奏等,都會影響溝通者所發送的口語信息。
在求職面談中,大多都會說類似的話,但是他的說話方式對於他是否被錄用,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例如,可能會說他對這個職務很有興趣、他將勤奮地工作、他信任公司的一切等等,但是企業方面的主管可能會注意到他無感情的聲音和面孔,從而直覺
地感到求職人是言不由衷的。
很少有人對自己聲音所給他人的感覺有明確的瞭解。對於自己聲音的音調和音質,自己耳朵所感受到的,與聽者所聽到的,是不相同的。同樣地,伴隨著聲音的非口語性暗示,經常也是不自覺的。我們常常運用不同的音調,發送不同意義的信息。例如,我們發表了批評性意見,對方辯解後,發現自己批評錯了,想要溫和地否定原先的說法時,可以這樣說:「但是我所說的是……」,說話的語調要直率真誠,不要使用原先的批評性腔調。
溝通者應該牢記,信息的重要並不在於所說的是什麼內容,而是用什麼方式來說溝通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