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健康書:四季養生 第34章 心情舒暢最重要 (2)
    在飲食方面,不要輕易減少飲食量。夏季體能消耗增加,應適當增加營養。為避免電解質代謝紊亂,在出汗多時要適當補充鹽,以菜湯、果汁補充為佳。如果環境濕度過大,一些對濕度比較敏感的疾病如風濕病等患者,可考慮安裝去濕機,以減少空氣濕度。多吃一些具有解暑功能的食物:綠豆、西瓜、黃瓜、苦瓜等。

    在精神方面,要做到精神飽滿。一方面,給自己確定一個奮鬥目標,這樣才能使自己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產生自覺的意志行動和積極的情感。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集郵、釣魚、旅遊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並能陶冶人們的情感,從而起到移情養性、調神健身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有較好的精神修養,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用豁達、微笑對待不稱心的人和事是人們應具備的涵養。只要這兩點做好了,精神自然會飽滿,這就是夏日精神調養的基本法則。

    萬里悲秋常作客

    我國的語言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以「愁」字為例,上下結構,上「秋」下「心」,傳達出在秋天極易發愁的意思。確實如此,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萬物開始凋零的季節,氣候的變化會引發人生理的變化,因此人們容易在秋天產生「悲秋」、「秋愁」的情緒。那麼該如何調節呢?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的宗旨,是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和遵循這種規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秋風秋雨愁煞人

    宋代大養生家陳直說:「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所謂淒風慘雨,是形容在秋風掃落葉之後,當人們身臨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的深夜之時,此時霜降己至,自然界的秋風、秋雨常令人出現秋愁。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常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淒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鬱的心緒。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曹雪芹也有「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淒涼」的動人詩句,還有巾幗英雄秋瑾在感歎國運時留下的「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唐朝著名詩人杜甫也曾寫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多登台」的詩句。可以說「悲秋」、「秋愁」已經成為我國古代詩歌中一個主題。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歲月的蹉跎和自己的壯志未酬。

    現代醫學的研究為這些情緒找到了科學的依據。在人的大腦中,有個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還可使人消沉抑鬱,而陽光則使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反之,秋涼以後,常常是陰沉沉天氣,陽光少而且弱,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對增多。此外,「褪黑激素」還有調節人體內其它激素(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作用。這樣,使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濃度相對降低。而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又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它們如相對減少,就使細胞「癱瘓懶散」,人們也因此而情緒低沉,多愁善感了。

    飲食起居防秋愁

    既然已經找到了引發秋愁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生活要有規律,要按時作息。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在晴朗的日子裡,應多做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的沐浴。秋雨連綿時,晚上要增加光照。

    要適當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腦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以消除抑鬱情緒。此外,一定要重視早餐,盡可能選擇牛奶、蛋、水果,以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鈣,增強耐力和意志力。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就會無精打采而且意志力薄弱。在情緒低落時,可適當飲些咖啡、綠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從而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境。

    注重養心和養肝。蓮藕、蓮子、甘草、小麥、紅棗、龍眼等都有養心安神的作用。長期飲用玫瑰茶、菊花茶、蓮子茶對於抵抗悲傷、低沉等情緒很有幫助,因為它們具有清肝解郁的作用。另外,核桃、魚類等也能幫助人們抵抗「秋愁」。

    秋天是開展旅遊登山活動的黃金季節,特別是久居鬧市的人,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也能改善和安撫心情。充分利用你的「十一」黃金假期,出門走一走,給心情也放個輕鬆的長假。

    既然「秋愁」也是一種「心病」,因此預防「秋愁」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心理調節,保持樂觀的情緒,切莫「秋雨晴時淚不晴」般自尋煩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秋日裡,要少看一些傷感的小說和電視劇;同時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我在這裡建議大家多參加一些志願者的活動,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收穫快樂。

    冬天,你抑鬱了嗎?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經文精闢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並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它告訴我們,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的得以潛藏。另外,冬季還容易引發季節抑鬱症。可以從飲食、運動等方面加以預防。

    冬天更易陷入抑鬱

    天氣逐漸寒冷,許多人發現自己的情緒「感冒」了——整天幹什麼事都打不起精神,還經常煩躁,周圍的人動不動就「惹怒」自己,最後弄得自己都開始煩自己,覺得生活一團糟,去醫院檢查卻又沒病。等把自己的「症狀」告訴朋友才發現,不少人都有相同的煩惱。後來才明白,自己是得了抑鬱症了。一旦冰雪融化、大地回春,這些症狀又會自行消失,情緒和精力也恢復了正常,醫學上把這種病症稱為冬季抑鬱症。

    在冬季,溫度低,日照少,生物鐘不能適應冬季日照時間短的變化,體內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於抑制狀態,垂體、腎上腺皮質等的內分泌功能出現紊亂。同時,冬季的低溫、乾燥和較高的氣壓,對某些生理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哮喘)有不利影響,患有這些病的人,常常會有一種恐懼心理,擔心病情會越來越重,因而情緒低落。因此,冬季是抑鬱的多發季節。這種因氣候變冷而產生的抑鬱症,經過適當調節,症狀就可煙消雲散。

    首先要加強體育鍛煉。通過體育鍛煉能調整肌體的植物神經功能,使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得以抑制,減輕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緊張、激怒、焦慮、抑鬱等狀態。冬季是進行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如跑步、快走、打拳、球類等。通過運動,身體內的新陳代謝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多,會使人情緒開朗、精神愉快。在雙休日,也可外出旅遊,如登高遠眺、飽覽自然美景,會使心胸開闊,抑鬱惆悵之感頓然消失。

    二是注意飲食營養平衡。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B1、B2的豆類、乳類、花生、動物內臟等,原因是若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缺乏,會影響大腦的功能和情緒。在寒冷冬季,身體內氧化過程要加強,以產生更多熱量來抵禦寒冷。因此,冬季需要提供充足熱量的飲食來滿足身體的需要,如多吃一些產熱量高的肉類、蛋類、花生、豆類食物。當然,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也不缺少。另外,在情緒低落時飲點綠茶、咖啡,吃些香蕉、巧克力等,也有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境的作用。當冬天出現陰天、雨雪天的時候,人們可以適當增加糖類的攝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減輕憂鬱。

    三要增加光照時間。冬季多曬太陽,多做戶外活動,對預防抑鬱症有良好效果。同時室內白天不要掛窗簾,晚間要適當增加室內照明燈的亮度。

    四是當你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它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如看看喜歡的書報和雜誌,聽聽喜歡聽的音樂,或找朋友談心聊天,盡量與人多接觸,這樣可以將憂慮減到最低限度。也可外出旅遊、逛商店來解除煩悶。另外,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對緩解抑鬱症狀也有很好的效果。

    冬季要「神藏於內」

    中醫認為,穩定的精神情緒對人體臟腑有著良好的影響,而神志反常,喜怒無度,雜慮太多都會傷神。所以不穩定的精神情緒都會傷到人體的臟腑的損傷,如:「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怒傷肝,恐傷腎」。《黃帝內經》認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因此,祖國醫學強調「神藏於內」,是有積極意義的。尤其是在激烈競爭的今天,更有其重要價值。要使神志內藏,不再外向而張揚,安靜自若,就像心中守著某個秘密,而不想讓他人知道。就像已經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那樣地心滿意足,已經別無所求。「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這正和夏日裡調養精神的方法——「使華英成秀」截然相反。其實,春、夏、秋三季也需要神藏,但到了冬季更要做到精神安靜,神藏於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嚴寒的冬季,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自然界的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以便為來春生機勃發做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於「藏」。具體到人體的精神活動,又如何藏呢?

    要使「神藏於內」,首先要加強道德修養,少私寡慾。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這是很有道理的。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地進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如若不然,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慾望太高大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鬱、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而發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宋代文豪蘇軾在經歷一場風雨之後所作的一首詞,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蘇軾躊躇滿志,才華橫溢,但在仕途上卻是屢遇坎坷。詞人沒有被挫折打倒,反而變得更加堅強和豁達。人生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遭遇風暴,因此如何排解這些不如意所帶來的不良情緒,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這也是「神藏於內」的另一方面。如遇事節怒,寵辱不驚,都是節製法在周攝情緒中的運用。此外,也可以採用疏洩法。給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找一個適當的出口,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