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健康書:四季養生 第20章 常發疾病預防早 (4)
    冬病夏治的方法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黃寺內經》,是中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醫學思想,就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低、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使有特殊作用的中藥滲透皮膚,疏通經絡,調節臟腑,調整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並調節人體的動態平衡,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一方面借助夏季體內旺盛的陽氣,對冬季易發的疾病進行防治,另一方面為秋冬儲備陽氣,幫助身體抵禦嚴寒。

    冬病夏治的時間,一般多從「三伏」開始,「三伏」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利用這個時令進行穴位敷貼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入伏以後不管哪天,貼敷的治療效果都一樣,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時間,完全沒有必要在入伏第一天去治療。最好在冬至以後,再去醫院進行「三九貼敷」,以鞏固「三伏貼敷」的療效。貼敷的時段為:三次為一個療程,每年貼1—2個療程,連續3年;每次間隔7—10天左右。

    所謂的「冬病」,顧名思義,就是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或是在冬季加重的病變;這類疾病通常在夏季處於緩解期,如果在夏季治療,就能夠大大降低冬春季節發作的幾率。適宜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有:呼吸道疾病(咽炎、慢性咳嗽、哮喘、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各類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的關節疼痛及感受風寒、濕氣所致的肢體麻木)、慢性腹瀉及虛寒性胃痛(腸炎、結腸炎、腸功能紊亂等)、頭痛、慢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咽喉炎、梅核氣、扁桃體炎等。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方法,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比如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以及貼敷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損、陰虛火旺、孕婦、皮膚過嫩的3歲以下兒童都是不能進行敷貼的。如果在敷貼期間出現感染、發燒的現象,要等病好後再貼;如果貼敷期間有皮膚起泡或過敏現象,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貼敷藥物期間,應減少運動、避免出汗,盡量避免電扇、空調直吹,以利於藥物吸收;注意防止藥膏污損衣物;應盡量避免食用寒涼、過鹹等可能減弱藥效的食物;應盡量避免煙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中醫敷貼也不是萬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療的一種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因此原本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中醫敷貼期間也不要盲目減藥、停藥。

    秋季常見疾病的預防

    秋季的氣候,以秋分節氣為分野。初入秋令,天氣仍然很熱,所以有「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說。但是,「立秋早晚涼」,這時雖然中午炎熱,早晚氣溫已明顯下降,一日中溫差較大,人們晚間能夠安寐。秋分以後的深秋,才是典型的秋涼時節,秋風送爽,雲淡天高,氣候乾燥。若到了晚秋,則秋霜降臨,氣候已經轉冷。

    秋天既是收穫的季節,也是疾病多發的季節。秋季天氣明顯轉涼,早晚溫差大,人體新陳代謝漸緩,尤其是老人、小孩,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咳嗽。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甚至會出現皮膚乾燥、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失調等症狀。

    季節更替易發舊病

    大多數人有這樣的經驗:有的季節生病多,有的則少。這和人體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關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季節病的發病率、發作期均具有明顯的季節傾向,在季節交替時最易發生,如冠心病、腦溢血的發作以秋冬多見;支氣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時節發作;慢性腎炎、潰瘍病多發於11月至翌年3月;幼年型糖尿病7-8月發病率最低,而11月則顯著增高。體內各控制系統至少需要幾個星期才能真正適應初春或深秋的多變氣候。有慢性病灶的人則容易發病,精神病、眩暈症、膽石症等病都有發作和加重病情的可能。

    入秋需防「氣象過敏症」

    入秋後天氣早晚溫差大,中午烈日炎炎,早晚寒氣逼人,當這種氣象變化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時,就會導致人體的不舒服,現代醫療氣象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氣象過敏症」。這種疾病的主要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睏倦乏力、抑鬱焦慮、頭痛暈眩、噁心、失眠、多汗、心跳加快、血壓增高等。

    據世界衛生組織新近的調查,近年來全球各地「氣象過敏症」患者日益增多,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天氣變化時會感覺到程度不同的不適。如何防治秋季「氣象過敏症」呢?首先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防禦能力。秋天應適當「秋凍」,堅持冷水洗臉和冷水浴,以提高臉、鼻、喉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其次應注意收聽天氣預報,按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受涼感冒。再次平時注意飲食的調理,以適應時令節氣的變化。

    感冒:初秋季節不要貪涼

    初秋時節,各地的氣溫日差都很大,所謂的「中午開空調,晚上蓋被絮」,這種氣溫的驟降,就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誘因。當我們著涼時,身體的抵抗力大大下降,病菌病毒便乘機長驅直入,侵犯人的身體,從而引發感冒等疾病。

    用冷水洗臉、洗手都有預防秋季感冒的作用。多鍛煉身體,增強抗寒能力。在起居方面也要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禦夜涼侵襲。另外,在感冒流行季節,要保證房間空氣的流通。

    當發生感冒時,應該盡量多休息、多喝白開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症狀嚴重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藥物,以改善症狀,減輕痛苦。切不可濫用抗生素,只有當感冒並發咽炎、支氣管炎、肺炎時,才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加服抗生素。

    便秘:都是「秋燥」惹的禍

    秋天氣候乾燥,而燥傷津液,腸道乾澀,從而易引起便秘。所謂便秘,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便秘在程度上有輕有重,在時間上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長久的。由於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因此,一旦發生便秘,尤其是比較嚴重的,持續時間較長的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切勿濫用瀉藥。

    便秘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在飲食方面要做到飲食有節。一般說來,蔬菜、水果及含油脂多的食物,多能潤腸通便,可適當多用;避免多食煎炒、酒類、辛辣等食物寒涼生冷食物。在生活起居方面應避免久坐少動,宜多活動,以利流通氣血。養成定時上廁的習慣。便秘病人還應避免過度的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暢。另外,給大家推薦能夠有效預防便秘的六種食物:熟香蕉、核桃、柚子、甘薯、糙米和蘋果。

    「上火」:飲食作息要科學有規律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嘴裡長了小泡、潰瘍,牙齒疼痛、出血,咽喉乾痛,身體感到燥熱,大便乾燥……是個中國人都知道你「上火」了。其實,這是中醫對許多症狀的一個籠統、模糊的說法。「上火」是人體各器官不協調造成的,醫學上稱之為應激性疾病。通常,人們在「上火」之前並沒有明顯的症狀,但發病後則表現為心跳加快、全身燥熱、口唇乾裂、心緒不寧,而嚴重的口瘡、咽喉腫痛等症狀會影響人體的正常飲食,一些愛美的女士臉上也會因「火氣」比較大,長出紅紅且發痛的痘痘,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

    在「上火」期間,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煙和熬夜,應注意保持口腔衛生,經常漱口,多喝水,也不能認為這只是「小事一樁」而亂吃藥,因為根據中醫的理論,火分為虛火和實火,還要看是肝火旺還是肺火旺或者別的類型,所以藥物不要隨便吃,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除了藥物以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食療的辦法,如喝蓮子湯去心火、吃豬肝可去肺火、喝綠豆粥去胃火、喝梨水去肝火、吃豬腰去腎火等。如果「上火」症狀比較明顯,一周以上還沒有好轉,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要避免「上火」,首先要保持科學的生活規律,按時作息、避免熬夜,定時定量進餐,不為趕時間放棄一頓,也不為一席佳餚而暴飲暴食。其次,多吃「清火」食物,新鮮綠葉蔬菜、胡蘿蔔、黃瓜、橙子、綠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此外,可以口服各類清涼沖劑,如夏桑菊沖劑、金菊沖劑等對「清火」也很有效。還有,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情緒受到刺激而「上火」。

    脫髮:不要忽視

    之所以要強調在秋季防止脫髮,原因是秋天氣候乾燥,人們若保養不當,易傷肺氣。按祖國醫學理論,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衛外不足、毛髮不固。所以在金秋時節,要注意對頭髮的保養,不要忽視脫髮。

    引起脫髮後天的因素很多,所以要盡可能糾正一些不良的習慣以預防脫髮:

    一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緊張,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時間。用腦過度和長期失眠者,容易過早脫髮;

    二要合理膳食。髮絲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新陳代謝需要多種營養,所以,合理的膳食是供給毛髮營養的重要因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是毛髮健康的營養資源。少食油膩、辛辣等帶有刺激性的食品,如咖啡、煙、酒等。避免服藥過量及服食有毒物質;

    三應注意對頭髮的護理。頭髮的清潔是髮質健康的基礎,而正確的洗滌方法是養護頭髮的重要因素。干性發皮脂分泌量少,洗髮週期可略長,一般7—10天洗一次。油性發皮脂分泌多,洗髮週期略短,一般3—5天洗一次。中性發皮脂分泌量適中,一般5—7天洗一次。干性發選擇溫和營養性的洗髮護髮用品,油性頭髮要選擇去污力略強的洗髮用品。要讓頭髮常處於清潔的環境中,少用熱水及鹼性肥皂洗滌,也少用含氯量高的自來水洗頭。除了做好基礎的清潔工作外,還要定期修剪頭髮,以刺激毛髮細胞的新陳代謝,刺激毛髮的生長。

    四是平時多做頭部的保健按摩,晚上臨睡前用頭刷將頭髮刷30下,這樣可將頭髮所粘附的塵垢刷掉,並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有利於生發、固發和增加頭髮的光澤。

    胃病:以養為主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多發與復發的季節。祖國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等症狀,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胃病患者還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要戒煙戒酒。另外,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導致病情惡化。

    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七分養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經全面檢查確診後進行系統治療,並配合精神方面進行調養,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機器,食物在消化的過程中會對黏膜造成機械性的損傷,保持有節制的飲食是治療胃病的關鍵。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另外,最好飯後服用藥物,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病情惡化。秋涼之後,還要防止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也非常重要。此外,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

    寶寶易得手足口病

    2008年3月,安徽阜陽出現789名兒童感染手足口病,而且全國多省區也發現手足口病病例,感染病例已累計過萬。5月2日,衛生部將手足口病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這樣,手足口病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4歲以下的寶寶容易得這種病。每年的夏秋之交都有發病,9月是高峰期的最後一個月,最典型的患病表現是中等熱度發熱(體溫在39℃以下),進而出現咽痛,幼兒表現為流口水、沒有食慾,有的孩子可能有噁心、嘔吐等反應。

    手足口病目前無疫苗,關鍵是從日常的生活預防。只要做好預防措施,發病率就會下降。 堅持常洗手、勤開窗、喝開水、食熟食、曬衣被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流行季節,少帶寶寶去公共場所;不要過於勞累,增強免疫力;這些都可以預防手足口病。

    薑片蟲病:謹防病從口入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