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雲台書屋

二 不斷發展完善的軟體人事

  一個公司要想不斷地發展,必須具備完善人事制度。公司必須以「人」為中心來營運才好。組織問題固然也重要,我們不能忽視,但還是要優先考慮人的問題。
  我們不能忽視,以一國的政治來說,則是先有政府組織,再由適當的人才來管理國政。以松下電器公司來看,還是要以「人」為中心來考慮問題。至於組織,則是為使人才得以發揮能力,才予以適當調整或設立。
  等松下電器公司變成更大的企業後,或許會以組織為中心,然後納入適當的人才。但目前他們還沒有這種想法。因此,瞭解每一位同事的能力,就成為非常重大的課題了。
  如果想讓某人任高職,不管他的年齡、經驗有多少,只要是人才就該重用,否則是自己的損失。
  比如某個事業部的主管是個六十多歲的有經驗者,又是一位佼佼者,可是業績始終就是弄不好。後來由於某種機會,這個人調了職,而由一位四十歲左右、年輕又有新知識的人來接替他,這個事業部卻有了顯著的起色。究其原因,還是這個年輕人發揮了他的實力,而使其有巨大改變,這可說是實力的差距,因此不能說年輕就沒有實力。
  要站在最高位置時,經驗是很重要的,進公司只三四個月是沒有辦法勝任的。但是進公司十年、二十年、到了四十年前後的員工,只要他有好的素質,有強烈的經營信念,體力上也未衰退,對工作當能駕輕就熟,所以可以期待他創下輝煌的成果。
  日本公司,常常把有實力的人排在第三四位,也不重用,讓他不能充分發揮。不僅產業界有此現象,其他地方也都是這樣。從國家繁榮的觀點上、經濟上以及人才運用上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在美國這種提拔年輕人的情況也不十分理想,但是與日本相比就進步多了。對於提拔年輕人就任高職位的問題,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
  年齡的增長是無可奈何的事,雖然經驗較為豐富,可是體力跟不上,智力也會衰退,這是不可否認的。前年,美國的游泳選手團,平均年齡是十八歲,非常年輕,但是,實力卻非常強;日本在游泳方面的成績向來是頂不錯的,但那次美國的成績特別好。以游泳項目來說,十七八歲的人體力最為旺盛。但一般來說,三十歲可說是體力頂峰時期,智力方面,以四十歲為最高。體力、智力,過了這個階段就會慢慢走下坡,當然也有一些例外,但大體上是如此。
  雖然過了四十歲以後,智力會逐漸減退,可是這些人卻仍可保持他的地位,甚至還可以擔任更高的職位,這是因為社會結構的因素所促成的。因是前輩的關係,年紀較長的人比較被人尊重,因此使他被推上更高的地位。
  四五十歲,甚至六十歲,從事需要高度智力的工作,並有很好績效的人也很多,實際上還需要年輕人給他支援和協助,才可能達成的。
  國家遇到困難,公司遇到困境時,要靠年輕人的力量才能突破這些難關,即使是老年人在其位,實際工作還是得求助於年輕人。長江後浪推前浪,莫讓前浪阻後浪。
  現在的年輕幹部,過了十年二十年就會年老,那時不管他的地位是社長或會長,論實力已都比不上四十歲有才能的人,假如由他們來取代其職位,更能促使公司發展。但是就當前日本的情勢、人心動向來看,各種因素錯綜複雜,使得取代工作不一定能順利,但千萬記住,如果可以替代的話,對公司還是有好處的。
  可是在日本,人事的替代反而會引起議論,因此公司即使想換人,也並不可能換。如果由六十歲的人來當會長比較合適,但他必須承認,四十歲的年輕人中,實力高過會長的大有人在。因此,要決定一件事時,該聽聽年輕人的意見。當然也有人會認為一切必須照會長的意見,但這時有些年輕人就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時偶爾也有人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時年長的會長就會吸取年輕人的智慧,巧妙地推行工作。雖然年長但仍能自己判定最好方法,使工作順利的會長也是有的,但畢竟並不太多。因此,年輕人的意見還是很重要的。
  在人數眾多的公司中,只有自我「推銷」才能得到適當的職務。
  松下電器公司對於調職或人事變動,好像總是慢半拍。進入公司以後,一直擔任同樣職務的情形很多。最近公司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也考慮到定期調職。
  一般人都不喜歡調職,因為到了陌生的新環境,開始時會有諸多不習慣。
  由於松下公司人員相當多,不定期的臨時調職將很費事,故訂下一個規則,比如入公司後,十年內,每兩年做五項不同的工作,以後便憑各人的本領逐漸給予固定工作。
  不久前,由於公司比較缺乏廣告經辦人,便進行內部招募,沒想到沒有一個志願者。起初以為這麼多從業人員,總有數名會來應徵的,後來才知道有人是不好意思開口。果真如此,便有必要由公司來發現每人的才能,同時也要鼓勵從業人員勇於表現自己的才能。
  目前,松下電器公司己有兩萬五千名從業人員,人事部門再怎麼拚命,也無法依每一位的實際能力,分配適當的工作。所以,最好是由本人安排人事,就像這樣「推銷」自己:「我來做這件工作如何?」說得極端一點,人數這麼多的公司,除非員工自我推銷,否則就無法充分瞭解每位員工的長處了。
  瞭解每位員工的長處與短處,可以取長補短,提高工作效率。
  人非聖賢,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縱使是特別優秀的人,也有他的缺點存在。所以互相瞭解優點和缺點,對於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很重要的。
  如果常以同樣的心態,觀察同事的優缺點,對於公司整體的進步與發展,是很有必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共同在做事,知道了某人的長處與短處,就可以幫助他發揮優點,避免因為缺點而影響工作。像這種取長補短的作法,不僅可以提高辦事效率,更能促使各自有所進步。
  小才大用,大才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準則,惟有適才專用,才能使人發揮他的極大能量。
  由於人才的缺乏,致使很多公司和商店都在煩惱人才難求。松下電器公司也一樣有此煩惱,他們認為,只有僱用的人,才適合工作的需求,這樣才能把生意做起來。因此,不管哪一家公司或商店,都應尋求適合自己立場、經營狀態的人才。僱用太優秀的人有時會有些麻煩。當然他們也是勤快的工作者,但大都會抱怨:「這麼無聊的工作,一點樂趣也沒有。」但不十分優秀的人,就會常心存感謝,滿意自己擔任的職務和工作環境而認真工作。所以有時僱用太優秀的人反而不好。有一句話說:「適合身份」,意思就是說,要以公司經營政策為前提,僱用身份適合的人。若你也能熱心地去尋求這些人,就不會覺得人才難求了。
  世上沒有十分圓滿的事情,只要公司能雇到七十分的中等人才,這就是公司的福氣,何必一定要去找一百分的人才呢?
  部門的職員間,或是課長級同事間,有時會產生對立,以致人際關係不能順利發展,這種現象還是不太好的,但大家都是凡俗的人,人際的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還是要承認有某種程度的對立存在。因此身為幹部的人,要多考慮怎麼樣運用人事調動,盡量減少這種對立。
  譬如說,三個課長共同管理同一部門時,即使三個人的性格相近,關係很好,實力又相當,意見也總是會分歧的。所以最好的調配是:一個富有決斷力,一個有協調能力,另一個富有行政力,共同組成一個理想的業務隊伍,這樣一來便能效率高而對立少了。因此,幹部級人員就應具有這種面面俱到,妥善搭配工作人員的能力。幹部的對立是要極力避免的,但如果自己也是當事人,事情會變得較難解決。這時,最為妥善的辦法是分配給每個人不同的任務。
  松下曾經勸告過一位當會長的人說:「你最不對的地方就是叫你的朋友進你的公司當幹部。」他請他的朋友當公司的常務,這一點很不妙。他應該事先向他的朋友說:「你來我的公司工作,是否能有當我員工的意識?如果你有這種意識,我是非常歡迎你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想來幫忙的話,你最好不要進我的公司,我希望你在公司外幫助我就好了。」如果會長不事先講明的話,他就會成為一個在你公司內的「朋友」,而不是你的員工了。一旦產生這種結果,當彼此的意見對立時,因為你要顧慮到朋友之意,所以本來應該嚴正地批評他的事,就說不成了。甚至於你要想下決斷時,這位常務不同意就是不同意,於是往往會發生不必要的對立。因此,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人事調配,應當要用心考慮才可以。
  造成家族企業的重大危機,其原因之一就是隨意安插外行的人擔任重要的工作。
  由於經濟界的不景氣,一家和松下電器公司有生意往來的批發商,遭到空前的危機。當時兩百家的連鎖店,除了少數未波及以外,其餘都出現了經營危機。
  因此松下就借這次機會和批發商的老闆商討,一方面聽取他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們也直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且採取種種對策來應急。
  這家批發商和松下做生意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了,社長也是位經驗豐富、熱心勤快的人。儘管如此,經營還是出現了危機,所以他們就進行了深層的探討,找出原因。
  「社長,你認為導致貴公司業績不好的原因是什麼?」松下問。
  「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工作,但業績始終不理想。我也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據我的看法是因為有一個人妨礙了工作,所以不管你如何努力,工作還是無法推展,如果你再不注意,就很難有再站起來的一天。」
  「這我倒沒注意,那人是誰啊?」
  「是你做常務董事的兒子。」
  經松下這麼一說,那位社長顯得非常吃驚。於是松下又對他了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說明:
  「當然,你的兒子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做,他也是為了店務而全力以赴。但他一點都不懂經營的訣竅,由他來當常務董事這麼重要的職務,只是妨礙工作罷了。你的看法呢?」
  「真的是這樣嗎?」他感到十分納悶。
  「所以,我認為,要使貴公司能重新振作,就必須讓你的兒子到別的地方再去學習三年。」
  這位社長顯得非常困惑,但經過考慮後,決定讓他的兒子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並在這期間重新策劃店務,積極改頭換面。這位常務董事出外工作後,經過三年的鍛煉和學習,再回到公司時,已經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商人了。
  像這樣讓自己當常務董事的兒子出外謀職,也許有些不合禮數,並且一般人也不太會接受。當初松下的建議完全是為了他的店務,誠心誠意地希望他能有好的業績。而且他也接受了松下的看法,這證明了松下的建議並沒有錯。所以松下認為只要是正確、誠摯的建議,就算一時覺得有些唐突,但最終也會被人所採納的。
  一個計較薪水、講究職位的人才和一個默默耕耘辛勤工作的庸才,對公司而言,哪個更可貴?
  一位剛從學校畢業,進入公司的職員,從就業那天起,他的生命就有了明顯的改變。以前他一直在進修學問,在經濟上不但沒有收入,同時還要支出,不管是學費或課本文具,都得仰賴父母,自己也沒有獨立的能力。可是當他進入公司以後,他有了一份以自己的勞動換來的薪水,至少在生活上可以獨立了。
  有些人自命不凡,以為自己從學校畢業後,已經是「十項全能」了,認為公司使用他是在消耗他們的才智,所以不但要拿錢,並且跟公司斤斤計較薪水的高低,絲毫不肯退讓。有這種觀念的人和默默進修的人比起來,對公司而言,何者可貴呢?答案當然非常明顯。一個到公司之後仍肯努力進修的人,不論是公司內的主管,或者公司外的客戶,大家都會非常賞識他的。
  如果公司的每個員工都懷有上進心,這個公司一定會做出好的產品,公司也會迅速發展。同時讓顧客感受到「這是一家向上的公司」,人們自然會產生「買這家公司的產品比較可靠」的信任心理。
  公司本身應具有使員工安定向上的條件。不過公司的力量往往很小,不可能面面都考慮到,所以一定要加強每個員工的進取心,一齊備發上進,才能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準。從而使公司的管理更加完善,相對的,公司所能提供給員工的福利,也自然增加了。
  最後是彙集這些有利的條件,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一旦社會大眾都願意給予公司鼓勵和支持,並成為這家公司的顧客,這家公司的業務必然能不斷成長。相對的,也能給予員工成就感並增進工作意願,形成發展的力量。如此良性循環,公司生存發展的條件也會愈來愈好。
  同樣,經營者必須承認,公司所擁有的力量,相當一部分要靠社會支持才能產生。如果忽視了這種力量,公司便無法擁有眾多的員工,因此一個剛進公司的職員,要學習的事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先要尊重公司的傳統,喜愛自己的工作,認真做好屬於自己的事,並且試著從工作中去貢獻社會。一位日本小伙子,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公司服務,對公司的環境非常滿意,便向他父親說:「爸爸,我的公司真的很好,很有前途,所以我每天都會全心全意地工作,請您放心。」他父親聽了當然也很高興,就對其他朋友說:「我兒子服務的公司,一定是一家很好的公司,所以我兒子每天在那兒工作得很有勁。」
  「是哪家公司呢?」聽到的人一定會這樣問,並且連帶地想到:「以後就買那家公司的產品吧。」
  因為孩子的工作使雙親深感安慰,雙親再把感受轉告給他(她)的朋友,使大家得到一個深刻的良好形象,最後就影響到這家公司的產品銷售。這種微妙的連鎖促進作用,對公司的銷售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個例子應用在推廣國家的對外關係上,也是一樣的。假如在海外的日本人,能表現出謙虛有禮、樸素勤奮的美德,不但會使外國人信任日本人,也會使日本這個國家受到信任,因為人們一旦對日本人產生好感,也會使日本全國在各方面受益。相反的,只是由於一個人的不當行為,也會使全國人遭受批評:
  「日本是個偏狹鄙薄的民族,他的人民全都是自私自利的傢伙。」
  人難免會犯過失,但絕不應以此借為推托之辭。二次大戰也是過失之一,但從日本二千六百年的歷史傳說來看,在本質上日本人並不是低劣、兇惡的種族;相反的,日本人也是相當優秀的民族。日本國無疑可以稱為「禮儀之邦」只是二次大戰把日本美好的形象都扭曲變形了。
  有位日本的貿易商,當他在海外看見日本的太陽旗時,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尤其是在外國的重要通商港口,看見許多出入的商船都懸掛著日本旗幟,更會情緒激動地想念起故鄉。
  確實,像他這種心理不只是日本人有,全世界各色人種都會有同樣心理的。這是人之常情,又包含了祖國之愛,以及對自己國家和社會孺慕之情。
  一個員工對公司難道不該有這種國民對國家深厚的愛和赤忱嗎?員工如果只是把公司當成「混日子的地方」,心裡頭只會盤算自己的利益;這樣,勢必會產生種種問題,公司也無從發展了。
  社會上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但必須有相互禮讓、容忍及彼此幫助的精神,因為只有這些共同的精神,才能創造共同的繁榮發展,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明天。
  如果一個公司對社會沒有服務的觀念,被人看穿以後,就難逃失敗的命運。與其被人輕視而致至失敗,為什麼不建立起為社會服務的經營理念,製造更有價值、更高品質的產品,來完成「改善社會生活」的崇高使命呢?
  作為公司的經營者,一定要把這種態度,讓員工明白瞭解,公司的經營才會有追循的目標。既然公司生存的條件如此,那麼公司中的員工,也就非持有與公司相同的服務精神不可了,不然公司的使命還是無法達成。
  公司的會長、社會、各部門管理幹部,以至所有資深職員及新進人員,一定要有為同一目標而共同努力的體認,團結合作,達成一致,否則這家公司必然不能完成有意義的工作。假使日本國民忘了自己的國家,在海外做出損害日本國格的行為,或者是公司職員損害了公司的信用,都是沒有節操,是絕對不可原諒的。
  現在日本人在海外的形象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信譽狼狽的話,那就是沒有節操所造成的。
  在你嚮往榮登會長的寶座之前,先問問自己,那個位子你坐不坐得下去?
  曾有一家公司開始時效益很好,然而經過一年、二年,這家公司的情形好像沒以前好了,最後終於被迫縮小營業。然而同行業的公司頗多都在欣欣向榮地發展,為什麼他這家公司卻經營得這樣艱苦呢?經過多方面調查原因之後,是因為這位會長沒有這個適應能力。當初朋友們極力推薦他上任,他根本沒有衡量自己是否有此適應能力,只認為當會長是個人的榮耀,等到最後沒有能力適應了,才慘遭失敗。
  假如他當初不就任會長,而擔任其他適合自己能力的職務,讓其他有實力的人擔任會長,自己則從旁協助。當初朋友們若能這樣推薦的話,我想,就不會弄到縮小公司的地步了。不過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知道自己有無適應能力?這個問題說起來是相當困難的,一個人要想對自己的能力作正確的評估,那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工作上有大小之分,每個人的才能亦有上下之別。凡事如能不為私慾所迷,而以冷靜的態度來檢討自己,這就是生活在今日的社會上,每一個人應有的責任。
  人類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誰都不能單獨地生存,誰也脫離不了社會群體。在現實社會中,能夠做適合自己的工作而又成功者,不僅是自己個人的成功,同時也是對整個社會的一大貢獻。
  就另一方面而言,如果明知自己沒有適應能力,卻被個人慾望或感情所驅使,去從事一件不合適的工作或根本無法勝任的工作,那麼失敗的機會一定很多。而且還不僅是他自己一個人失敗,同時也會牽連到周圍的人們,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
  作為一個企業,不要盲目擴充,人員不要一味地求晉陞,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去工作。
  松下公司代理店就曾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松下公司代理店社長是一位非常熱心的生意人,起先只是小規模的公司,不久銷售額逐漸提高,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從業人員也跟著增加到一百多人,不只是該公司的社長,其他人也都為他感到高興。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不知怎麼搞的,銷售額竟不再增加。這絕對不是因為該公司的社長被過去的成績沖昏了頭腦,以致疏忽大意,他甚至於比過去還更加努力經營,絲毫也沒有鬆懈,其原因也確實令人難以費解。
  該社長為此憂心忡忡,最後的結論是:「我竭盡全力地奮鬥,也無法獲得好成績,原因是不是公司過度膨脹呢?以前員工三五十人時,公司內上上下下我都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員工也都能徹底瞭解我的意圖及公司的方針,這樣全體員工才能有效發揮功能,公司的業績才得以伸展。然而現在人數增加這麼多,我既無法完全照顧到所有員工,我的意圖也不容易讓每一個員工都知道,因此即使員工拚命為公司效力,也無法收到百分之百的效果,這可能就是最大的原因。」
  後來他就鼓足勇氣,把公司分成兩家。幸虧,該公司也已經培養出一位踏實可靠的主管人才,所以就順利組織成一家三十人不到的新公司,由他來擔任社長,全權經營新公司,該社長除參與重大問題的協商外,都全心全意去經營他原來的公司。
  結果,真是令人瞠目結舌,半年多以後,那個社長在原來的公司又開始充分發揮他的經營才幹,銷售額竟達到新公司分立以前的總銷售額,新公司方面也達到開張時銷售額的二倍。換言之,雙方的銷售額加起來時,新公司正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多出來的。這成果確實令人難以相信,而這些成果是由該社長的決心與勇氣產生出來的。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有限度。個人企業的經營者用二三名員工時,或許還很順利。但員工一增加到十人、二十人,就有人無法經營下去。有人增加到五十人還不成問題,但也有人增加到五百人,甚至一千人都還綽綽有餘。這就反應了一個經營者的能力大小。這位社長的能力大約是以一百人為限吧,可是這位社長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自己也能瞭解這一點。如果這位社長不考慮這一點,不自量力地繼續經營擴展,公司說不定早就關門大吉。事實上,這種「小」時了了,「大」未必了了的例子,可說是屢見不鮮。這就說明大家都要瞭解自己的能力,並根據自己能力去從事在自己能力限度內的工作。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當小職員時,工作利落、能力強;但一升職,就無法讓部下充分盡職,自己的工作表現也不怎麼好。或當課長時,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課長,但一升部長就平平庸庸了,這也就是說,他沒有與地位相稱的能力。
  日本現在存在著一種所謂「年功序列制」,不去考慮實際的能力,而按照年資作為陞遷的標準。於是升課長或部長的就沾沾自喜,也會受到大家的祝福;孰料,他本人並沒有那份能力,不但給公司帶來損失,他自己也有無法勝任的痛苦。如果他本人真正認識自己實力的界限,即使公司說:「你來當部長。」他也會說:「不,當課長我能勝任,但當部長我就能力不足了,所以我絕不接受。」他可能就不至於失敗,而且是個成功的課長。
  大家若能經常檢討自己的能力,從事適應自己的工作,自然就不再有什麼不滿與牢騷,相對地,都會以充滿喜悅與興趣的心情去工作。
  從事工作的大小並不可貴,可貴的是工作能成功。
  不過,有一點要瞭解的是,這種能力、這種適合性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進步的,所以自己應該努力向上。若能這樣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即使現在不是時機,將來也有可能勝任的一天。
  在同一企業裡,不要每個人都精幹,這樣容易造成排斥對立,反而會破壞績效。
  如果三個能力、智慧高強的企業家合資創辦了一家公司,並且分別擔任會長、社長和常務董事的職位。一般人都以為這家公司的業務一定會欣欣向榮,但誰也沒想到,反而卻不斷的虧損,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這家公司是一個大裝配廠的衛星工廠,隸屬於某個企業集團。虧損的情形被企業集團總部知道之後,馬上就召開緊急會議。檢討研究對策。最後的決定是社長,改到別家公司去投資,同時也取消他社長的職位。有人猜測這家虧損的公司經過這一番撤資的打擊後,一定非垮不可了。沒想到在留下的會長和常務董事兩人的齊心努力下,竟然發揮了公司最大的生產力,在短時期內就使生產和銷售總額都達到原來的兩倍,不但把幾年來的虧損彌補過來,並且連連創造相當高的利潤。而那位改投資到別家關係企業的社長,自擔任會長後,反而更能充分發揮他的實力,表現了他的經營才能,也為企業締造了不錯的業績。
  這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例子,三個人雖然都是一流的經營人才,可是搭配在一起的結果,竟然慘遭失敗。把其中一個人調開,分成兩部分,反而都能獲得成功,這是不是十分奧妙呢?這個事實到底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松下先生認為,關鍵在於「人事協調」上。換句話說,過去的失敗是由於三個人的個性和特長無法配合得宜,習慣上,我們承認多數的效益,因而有「集思廣益」和「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說法。也就是指人數多好辦事的道理。所以,原則上認為採用一個人的智慧,不如綜合多數的觀點。然而,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智慧才能、思想和個性,如果觀點不一,或個性不投,往往容易產生對立和衝突;這樣一來,力量就會分散抵消掉。所以人多有時反而會互相牽制,還不如一個人埋頭苦幹來得踏實。正如前面的例子,因為把社長調動了之後,許多原來對立的經營觀點,都能獲得協調統一,因此,分開後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分別創造出優良的業績了。
  這種情況,不只是經營者,也可能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以企業而言,任何部門如果出現了這種人事調配不當,多頭馬車而無所適從的情形,必然會使員工的情緒低落,因而無法發揮工作效率。相反,如果人事調配得當,優、缺點互補,大家就能愉快地同心協力,發揮驚人的績效了。
  所以,在用人的時候,應該考慮人事調配的問題,使大家步調一致,安心工作。當然,人事調配也不是件簡單的事,由於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時時都會產生相互排斥的現象。人際關係如果無法密切配合,政策就很難貫徹了。這點,在人員編組的時候,應該首先列入考慮,萬一彼此有了摩擦,也才會互相容忍,相互協調。
  怎樣達成人事協調呢?首先,我認為不一定每個職位都要選擇精明能幹的人來擔任。或許這個觀點我們很難理解,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把十個自認一流的優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事,他們都會發揮自己的特長,每個人都有他堅定的主張,那麼十個人就有十種主張,根本無法決斷,計劃也就無法推動。可是,如果十個人中只有一兩個特別傑出,其餘的才識平凡,這些人就會心悅誠服地遵從那一兩位有才智者的領導,事情反而可以順利進行。
  現在很多公司都擁有一批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應該是得天獨厚,但業績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好,反而是只有幾個平凡員工的公司幹得有聲有色。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但我想其中如何處理人事協調的問題是最主要的因素。
  一加一等於二,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算術,可是用在人與人的組合調配上,如果編組恰當,一加一可能會等於三、等於四,甚至等於五;萬一調配不當,一加一可能等於零,甚至可能是個負數。所以,經營者用人,不僅是考慮他的才智和能力,更要注意人事上的編組和調配。
  我們常聽到「適才適用」這句話,其廣義的解釋也應該包含「人事協調」在內。
  如果一人可以做好的事,就沒有必要派兩人去做;該兩人做的事,也要依各人特長,做適當的分配。
  假設一個公司原本有三個部門,現在想將它縮小成為一個,同時要將它提升為世界性的事業,這種作法正確嗎?我們肯定會想:原來的三個部門都有相當程度的規模,並且都能為公司賺進一筆財富,他們怎麼能捨得放棄任何一個部呢?但為了更遠的目標,應該超越這層障礙,全力集中在最好的一項,將它提升到世界性的水準。這樣一來,資本就會集中在一個項目上,今後,日本可以多朝這個方向發展。
  因此,該合併的公司就合併,分立較好的就分立,這種決定要經過公司詳細的考慮。因為一般企業的經濟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想在這麼廣大的世界中,推展一項出色的工作,資金一定不夠。如果把範圍縮小,同樣的經營方式就可加深其深度了。
  最近人們常在各方面運用適當的經營法,但在用人方面,就不十分恰當。一件工作,如果由一個人負責就可以做得很好,就沒有必要多用人手。如果需要多一點人來負責,就要考慮每個人的適應性,做適當的分配。在經濟開放的今天,這種人員配置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人員配置處理得當後,最好是把某個人固定在一個位置上,但如果人事調動頻繁,才能來不及發揮,會導致經營方針的動搖。
  最近,有關教育問題的評論很多。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的宗旨是培養德智體兼備,能獨立思考判斷的人。如果說個人的幸福、國家的盛衰,全看教育是否成功也不為過。因此,大家對教育紛紛提供意見,教育當局也做了很多改革措施,這是很好的現象。
  拿國營公司來做比喻,假定會長每年更換,副會長兩人,其中一個也是每年更換,另一個的任期最多也是兩三年,各部門的高級幹部也兩三年就調動一次,結果會變成怎麼樣?根據松下多年的經驗證明,不管你網羅了多少最優秀的
  人才,如果主管的調動這樣頻繁,經營是很難有成效的。還不如讓一個有抱負的人,用比較長的時間,根據自己的信念,以一貫的方針去經營,相信效果一定比較好。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它的重要性、它的困難,不是經營一家國營公司所能相比的。而負責最高教育決策的教育部長、會長那麼頻繁地調動,真的能產生預期的教育成果嗎?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能當部長的都是特別優秀的人才,國家的教育方針也在憲法或教育基本法裡有明文規定,可是如何活用它,卻要靠主管的學識經驗了。因此,我認為一兩年的任期實在太短,有才能也無法發揮,還是讓一個人有比較長的時間繼續掌舵,才能向一個固定的目標前進。
  如果天底下只有好人而沒有人做壞事的話,那天下就太平了。實際上這幾乎是異想天開,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總難免有人會做壞事,這差不多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了。對於這些做壞事的人,松下是如何來應付的呢?松下也曾經為這樣的事情傷透了腦筋。當時松下電器只不過是擁有五十個員工左右的小工廠而已。員工當中有人不按規矩幹活,這對於一個初創事業的人來說,頭一回碰到這種事情,感到非常頭大。
  有了這樣的員工,真的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當時松下既然身為工廠的主人兼經營者,不論如何處理都應該盡快決定下來才行。說到處置問題,松下當然也想過乾脆把他辭退讓他走算了。或者不予辭退而給予適當的處罰。哪一種方式好呢?該怎麼辦呢?他考慮種種做法,晚上幾乎弄得睡不成覺。以當時的社會來講,把員工辭退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只要出點差錯或幹點壞事。馬上就可以叫人滾蛋。在今天看起來,那樣做未免過份了一點,但當時一般人似乎都能夠諒解,這麼做並沒有什麼不妥。
  所以,當時他們可以簡簡單單地讓那些不守規矩的員工走路。然而這些員工都是當初費了不少精神僱用下來的,如果因為有點不太遵守規矩做事,就馬上予以開除,就人性上或者經營者的立場來講,實在都很不願意這麼做。身為工廠的廠主該怎麼做才算圓滿呢?是辭退好呢?還是不辭退好呢?松下因為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而深感煩惱。
  在這樣左思右想的時候,松下忽然想到了日本犯罪率的問題。當時的日本,大約每五十人之中就有一個人犯罪。在天皇的德威之下都免不了有這樣的犯罪比例,而且想要降低都十分困難,要完全消除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天皇之尊都可以容忍,像松下他們這麼一個小工廠的所有人,又怎能不見賢思齊?天皇對於五十比一的犯罪紀錄可以容忍,那松下一定也辦得到,而且應該這麼辦。所以他就決定對偷懶的那位員工不施予懲罰,也不予辭退。
  從這件事情松下好像領悟到一點統馭哲學,這可能是因為管理員工不易而獲得的經驗吧。也許也有些人不一定能接受別人規勸,但如果說一個經營者連是否有人偷懶都不知道的話,那麼要統馭員工恐怕就很困難了;反之,假如有這種事情馬上就能發現,那就比較不用操心的了。
  所以說,當老闆的人對員工也應該有適度的信賴,即使其中有一兩個比較喜歡摸魚的人,也不必因此對大家都抱著警戒的心理,這才是正確的態度。經營者一定要瞭解部屬的心理,才能把握住人性。
  那麼,如何去瞭解民眾心態、人情關係的微妙呢?答案只有一個:深入民眾,精細觀察。只有設法與各類人接觸,積累各種經驗,最後見識自然成熟精闢。身居領導地位的人,原則上須有豐富的社會經驗。這種經驗,既要有專業方面的,又要有社會人情方面的,還要有判斷快捷準確,能夠洞察未來細微變化的能力。這些經驗和能力,並非每個人都具備,所以,有的人可以為帥,有的人只配做將,更有的大部分人只配當兵。當然,並不是說人的能力是先天決定的,地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說,要想成功,必須在先天的基礎上進行後天的社會努力。天份差不多的人,勤者成功。所以領導地位是努力奮鬥的結果,是深入社會精細觀察的結果。
  領導者以上的經驗和能力的培養固然不易,但有了這經驗和能力之後,還須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要以坦率的心情去領導部屬,洞察人心的微妙。有了能力卻心胸狹隘,剛愎自用,不再去精研微妙變化的人情關係,恐怕也難以成就大的事業。事實上,每一個成功的領導者背後,都有一大批優秀的、樂於被他使用的部下。其實,領導者與部下的關係,就如大腦對於四肢。四肢的伸縮能夠完全聽命頭腦的指揮,就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領導者思想意圖的實踐化、物質化,就是靠這些「四肢」來完成的。所以,要想獲得部下的愛戴,必須以坦率的心情去對待他們,能夠洞察他們的人情本能並因勢利導。要知道,古往今來無論是傑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領導者,都因為他們能夠洞察人性的本能,並利用其優缺點,導向自己所預期的目標。如此,不但事情辦得順利,還能深得民心。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