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卡耐基經商之道

雲台書屋

四 笑對所有挫折 

  不達目的不罷休——卡耐基克裡蒙·史東是美國「聯合保險公司」的董事長,美國最大的商業鉅子之一。被稱為「保險業怪才」。
  史東幼年喪父,靠母親替人縫衣服維持生活,為補貼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販賣報紙了。有一次他走進一家飯館叫賣報紙,被趕了出來。他乘餐館老闆不備,又溜了進去賣報。氣惱的餐館老闆一腳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東只是揉了揉屁股,手裡拿著更多的報紙,又一次溜進餐館。那些客人見到他這種勇氣,終於勸主人不要再攆他,並紛紛買他的報紙看。史東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裡卻裝滿了錢。
  勇敢地面對困難,不達目地絕不罷休——史東就是這樣的孩子,後來也仍是那種人。
  史東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試著去推銷保險了。他來到一棟大樓前,當年販賣報紙時的情況又出現在他眼前,他一邊發抖,一邊安慰自己「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而可能有大的收穫,那就下手去做。」還有「馬上就做!」
  他走進大樓,如果他被踢出來,他準備像當年賣報紙被踢出餐館一樣,再試著進去。他沒有被賜出來。每一間辦公室,他都去了。他的腦海裡一直想著:「馬上就做!」每一次走出一間辦公室,而沒有收穫的話,他就擔心到下一個辦公室會碰到釘子。不過,他毫不遲疑地強迫自己走進下一個辦公室。他找到一項秘訣,就是立刻衝進下一個辦公室,就沒有時間感到害怕而放棄。
  那天,有兩個人跟他買了保險。就推銷數量來說,他是失敗的,但在瞭解他自己和推銷術方面,他有了極大的收穫。
  第二天,他賣出了四份保險。第三天,六份。他的事業開始了。
  二十歲的時候,史東自己設立了只有他一個人的保險經紀社,開業的第一天,他就在繁華的大街上銷出了五十四份保險。有一天,他有個令人幾乎不敢相信的紀錄,一百二十二件。以一天八小時計算,每四分鐘就成交一件。
  1938年底,克裡蒙·史東成了一名擁資過百萬的富翁。
  他說成功的秘訣是由於一項叫做「肯定人生觀」的東西。他還說:如果你以堅定的、樂觀的態度面對艱苦,你反而能從其中找到好處。
  事業取得成功的過程,實質就是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因為任何一項大小事業要取得相當的成就,都會遇到困難,難免要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例如,在工作上想搞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學識上想有所創新,越深入難度越大;技術想有所突破,越攀登險阻越多。著名科學家法拉第說:「世人何嘗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裡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殺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的結論,也達不到十分之一。」這就是說,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成功與失敗的比率是1︰10。至於一般人與這個比率比當然要低得多。因此,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能不能經受住錯誤和失敗的嚴峻考驗,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由於出現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廢;有人就唉聲歎氣,激流而退;有人則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然而,錯誤和失敗並不因為人們的不快、悲歎、驚慌和恐懼而不再光臨。相反,怕犯錯誤,怕遭失敗,卻往往會犯更大的錯誤,遭更多的失敗。所以,對待錯誤和失敗應該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
  人們在實踐中為什麼會犯錯誤,遭失敗,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論要求我們堅持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但是,應該指出,這種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不是抽像的僵死的統一,只能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和條件下的統一,特別是在較大的範圍內和比較複雜的問題上,這種統一往往要經歷迂迴曲折、多次反覆才能完成,要經歷一個由不統一到統一,由低水平的統一到高水平的統一的過程。這是因為從客體方面來說,客體的複雜性決定了這種統一的近似性,客體發展的無限性和過程性決定了這種統一的暫時性;從主體方面來說,主體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這種統一的相對性。離開了或者不能保持主體與客體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要犯錯誤,遭致失敗。
  人們在實踐中遭到失敗,除了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外,還有諸多主觀原因,主要是:
  決心不大,信心不強。有沒有決心和信心,這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前提條件。古人云:「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畏首畏尾,身其餘幾。」缺乏決心和信心的人,往往憂柔寡斷,常常錯失良機,這正如俗話所說「太剛則折,太軟則廢,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自信,那麼,他就會連一點小困難也克服不了。俄國大詩人普希金說道:
  「大石攔路,勇者視為進步的階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樹立必勝的信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是一定會獲得成功的。企業經營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急躁輕率,盲目蠻幹。有些人不研究事物發展的必經過程和階段,不瞭解其發展規律,抱著急於求成的心情輕率地盲目地蠻幹,結果遭到了失敗。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想快反而慢。」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發展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並要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只有那些勤於思考,善於安排的有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需要有一種百折不撓堅持到底的堅強意志,不能被困難所嚇倒。聞名於世的大作曲家貝多芬說:「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己的遭遇裡百折不撓。」從事任何一項事情,先要決定志向,志向決定以後,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猶豫地去實行。
  驕傲自大。自卑,不會有出息;自大,非壞事不可。人貴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負,對己有害無益,對人對事有損無補。在我國古代,最崇尚謙虛,力戒驕傲。《尚書·大禹謨》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一個人之所以犯錯誤,往往不是因為他什麼都不懂,而是因為他自以為什麼都懂。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
  犯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這是壞事。錯誤和失敗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但是,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錯誤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首先,錯誤和失敗是邁向成功的階梯。任何成功都包含著失敗,每一次失敗是通向成功不可跨越的台階。我國老一輩傑出科學家錢學森指出:「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峰。」老科學家嚴濟慈認為,失敗,是達到成功的大路,因為每一次發覺虛假的東西後,便使我們誠懇地去尋找真實的,指出一些錯誤方式以後便會小心避免再犯。有志氣有作為的人,並不是因他們掌握了什麼走向成功的秘訣,而恰恰在於他們在失敗面前不唉聲歎氣、不悲觀失望。大發明家愛迪生經過6000餘次的失敗,最終才發明了電燈,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黑夜中的光明。他在總結這段活動時說:「我對電燈問題,鑽研最久,試驗最苦,但是從未灰心,更不信它試驗不成!失敗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著名藥物學家歐立希發明一種名叫砷礬納明的新藥,這種藥能夠治療梅毒病和昏睡病。他在試制過程中,遭受過605次失敗,這使他痛苦萬分,但他並未就此止步,而是繼續堅持試驗,終於在606次實驗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歐立希把這種新藥命名為「606」。一盞電燈要試驗6000多次,一種新藥要試驗606次,這中間經歷了多少艱辛!然而,最後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敗之中。其實,成功與失敗並沒有絕對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敗的盡頭,失敗是成功的黎明。失敗的次數愈多,成功的機會亦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後一分鐘來訪的客人。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只在完全做對一件事情和幾乎做對一件事情。
  其次,錯誤和失敗是對人的意志的嚴峻考驗。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會驕傲自滿;清醒的人,在失敗面前更能鍛煉自己的意志。我們在逆境中的表現是對我們是否成熟和氣質優劣的最好的檢驗。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閃閃發光,失敗就是錘煉人意志的燧石。那些獻身於人類偉大事業的創造者,在接連不斷的挫傷和失敗面前,不但沒有被壓倒,反而變得更加堅強,表現出了堅定不移向著既定目標前進的英勇氣概。
  一次歡樂的體會不可能永恆存在,它是有始有終的,那麼當歡樂的體驗消失後,多少總會有不快的事情出現,甚至是一些大的痛苦出現。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歡樂之後出現意外,也是基本的生活規律。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人,會福星高照,連著走運,令人羨慕不已。不過這是極其罕見的,它往往只存在於人們的幻想裡,或者是文學作品之中。即便是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半個,那麼這種好事也不能伴隨其終生。或大或小的痛苦,總會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煩惱、苦悶、不順心的事,遲早會出現,這是由生活的本性所規定的,也是生活本性的表現。
  從上述的角度講,在人的一生中,痛苦與快樂是交替出現的,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二,相互轉化,相互襯托,相互補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與歡樂構成人生的節奏。貝多芬在給別人的信中曾這樣說:「我們這些具有無限精神的人,就是為了痛苦與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所以,儘管人們極力追求幸福,追求快樂,同時人們極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則是無論如何也躲避不了的事。人們能夠做到的,只是如何縮短痛苦,減少、避免那些由於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後,則力求化解痛苦,爭取幸福。
  從情感上講,痛苦是人人所厭惡的。肉體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難忍,或者給人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有一些肉體上的痛苦,還會給人帶來心靈上的創傷。靈魂中的痛苦,較之肉體上的痛苦,對於人來說,是更加難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譴責,無盡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艱難,懷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或者是處於一種難堪的境地,進退不能,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壓力,使人感到自己沒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諸如此類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極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從理性上來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敵,不能把它視為絕對的惡事。應當看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雙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難以完全避免的,也是人在爭取幸福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動力。因為推動人們奮鬥的力量,不僅僅是對幸福的渴望,同時還有痛苦對人的刺激。人們厭惡痛苦,就會為擺脫痛苦而奮鬥。從歷史上看,只有那些處於重重壓迫之下,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階級、人群,才會起來鬧革命,為爭取起碼的人生權力而鬥爭;
  對於一個人來說,擺脫痛苦的慾望比獲得幸福的慾望會更強烈。
  幸福對於處於痛苦之中的人來說,常常是一種奢望,人們往往是以擺脫痛苦為第一步。由於事物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痛苦的擺脫,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就是進入了幸福的境界。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許多生活在邊遠山區、經濟落後的農村的孩子,其刻苦學習的精神,遠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富裕家庭中的孩子要強。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看到農村的環境、生活條件,比起大城市來說,要艱苦得多。他們強烈的要求變換自己的生活條件與生存環境。而在目前來說,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學習的動力中,沒有變換生存環境這個動力,如果他再沒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麼其學習的勁頭,當然就無法跟那些農村的、窮困山區的學生相比了。
  這種現象表明,痛苦、艱難,其本身雖然不是構成幸福的條件,但是,它是促使人們奮發努力的一種力量來源。這就是中國古代所講的「窮則變」。毛澤東所說的「窮則思變」也是這樣種思想的發揮。古代的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就是艱難困苦,不堪忍受;「安樂」就是安逸舒適,快樂愜意。「生於憂患」,就是困苦磨煉了人的意志,催人奮發向上,使人生命力頑強,朝氣蓬勃。「死於安樂」,就是說安逸舒適的生活,會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貪圖享樂,懼怕艱苦,不思進取,從而使人失去了生存能力與旺盛的生命活力。自古以來,有多少花花公子就是由於貪圖安逸,坐吃山空,最後貧困潦倒,以至於死無葬身之地。而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與艱難困苦的鬥爭中生活,患難給了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困苦使他們變得勤勞聰明,他們的物質生活是貧乏的,然而其內心是充實的。他們也許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但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們不會禍害百姓。
  德國的哲學家包爾森說:「幸福、成功、走運,對品性是一種危險,最後,對幸福本身也是一種危險。」他引用《浮士德》中的話說:「享受使人退化」。在他看來,「逆境、失敗和受苦使人得到訓導、加強和淨化,不幸鍛煉了意志,能忍受困苦的意志在壓力下變得堅韌和強健起來。它也給了我們以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心,訓練了我們考驗和測試自己各種力量的能力,使我們節制我們的要求,……」。
  包爾森講的這一番道理與孟子講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包爾森講的更加具體,更加重視艱難痛苦對人的心靈的訓導、純潔作用。我們說,痛苦對於一個人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情。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痛苦可以使人頭腦清晰,使人正確認識自己,使人總結經驗教訓;
  痛苦可以使人認識到在平常狀態下,尤其是在處於幸福狀態下無法認識到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講,痛苦恰恰是一劑治療靈魂疾病的良藥,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思考人生的苦樂,認識人生的價值、意義,認清社會上的各種在平時認識不到的問題。
  幸福是人企盼的,但幸福也有兩重性。在中國人的俗話中,有這麼一句話:「沒有吃不了的苦,卻有享不了的福」。其意思是說:人們忍受苦難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論有多麼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計去克服。但是優裕的生活條件、事業上的順利、追求的滿足,對於某些人卻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不會做出什麼不好的事,而在優裕的條件下、或是在順利之中、滿足之中,卻出了一些不應當發生的事。順利、追求的滿足,會使人自高自大,傲慢,膽大妄為,對別人不尊敬,為人變得尖刻,盛氣凌人,不可一世。靈魂中的這類疾病,是很難治癒的。如果在這種時刻,經歷到人生的磨難,那麼痛苦也許能使他清醒一些。如果能因此認真反省,改過遷善,則可以使其以後免除此一類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人生之路並不是坦途一條,獲得幸福之路也不是通暢無礙的。人生有順逆境之分,幸福的取得也有難易之分。但不管在怎樣的條件下,人們都不應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在順境中,人們以舒暢的心情謀求幸福,在逆境中,人們依然應當堅韌不拔,矢志不渝地追求幸福。幸福既可以在順境中順利地實現,也可以在逆境中艱難地獲得。
  一般來說,人們都希望一生順利,平安地獲得幸福。但現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人的一生中,既會有得心應手的順境,又會有困難重重的逆境。我們爭取處在順境中,但也不應該害怕逆境帶來的磨難,而應該公證地看待順逆境。順境固然有利於事業的成功,逆境卻能磨礪人的意志,激發人們克服困難,頑強進取。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雨地襲擊;飽受風浪考驗的海鷗卻能夠搏擊海空。處在順境中的人也許會虛度一生,處在逆境中的人卻能夠頑強奮進,取得輝煌的成就,獲得更大的幸福。
  相對而言,處於順境中是幸運的,陷於逆境中是不幸的,是一種厄運。但幸運的好處是應當希望的,而厄運的好處是應當驚奇歎賞的。許多奇跡都是在厄運中出現的。用平凡的話來說幸運所生的德性是節制,厄運所生的德性是堅忍。在理論上來講,後者是一種更偉大的德性。幸福是《舊約》中的福祉;厄運是《新約》中的福祉;而厄運所帶來的福祉更大。幸運並非沒有恐懼,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
  在逆境中有安慰與希望,人們只要抓住這種希望,並把它當作動力,就能夠在逆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善於自處,鍛煉自己的意志,就能夠在逆境中奮起,越王勾踐在國破家亡之後,臥薪嘗膽,用艱苦的生活來磨練自己的意志,結果十年後一舉滅吳。當然,逆境確實容易使人消沉,喪失鬥志,自認倒霉,結果跌倒後再也無法站起來,順境有利於人們在良好的環境和心態下自由地正常發揮自己的才能,但也可能僅僅是正常而已,也許有時連正常都達不到,因為順境容易消磨人的鬥志,使人養成懶惰的習慣,從而平平常常,無法傑出。因此對順境和逆境的辯證看法應當是,順境會使人們獲得幸福,但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暫時的幸福後不再有所追求;逆境會影響人們正常地實現幸福,但如果保持堅強的意志,奮力拚搏,頑強奮進,也許能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發揮,獲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素,《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即使司馬遷本人,也是由於遭受「李陵之禍」,身陷逆境,但他並沒有消沉,才寫下了千古傑作《史記》。我們可以想像,他從逆境、困厄中奮起,終於寫出了不朽名著——
  《史記》。
  既然順境有利於人們正常發揮自己的才能,那麼,人們應該珍視順境,在順境中奮勇前進。「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人們處在順境中可以借風使力,更有效地為社會作貢獻,在實現社會整體幸福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幸福。
  人們常說,溫室裡培育不出參天大樹,順水中鍛煉不出傑出的舵手。因此,在順境中,人們依然必須有堅強的鬥志、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因為一個人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否則就很難有所發展,因為,在順境中人們經受鍛煉的機會相對減少,甚至缺少必須正確審視自己及周圍環境的機會,以便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使順境能夠持續、永久。
  人處於順境中,並不意味著不須努力就能成就一切。在順境中相對來說人們會較少遇到障礙,較容易取得成功,但千萬不能因此便否認潛藏的逆境、暗礁,有時,順境也會因各種原因而中斷。所以,在順境中必須作好隨時應付逆境的準備。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端正態度,有崇高的追求,才能使幸福更長久。
  順境為人們發揮才智和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這種條件本身只是為人們實現幸福提供了可能性,至於能否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那就要看人們的努力和奮鬥程度了。因此,人們在順境中更應該抓住機遇,奮勇前進,獲得幸福,而決不能讓順境和機遇從自己身邊白白遛掉,浪費青春,浪費年華。
  貝弗裡奇說:「人們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處於逆境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可以把逆境當成動力,激勵自己頑強地奮起,去爭取幸福。
  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都是在逆境中頑強工作並作出成就的。卓越人的一大優點就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比如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就是曹雪芹在身處逆境的情況下寫成的。他在親自經歷了「赫赫揚揚」達百年之久的官僚貴族家庭急劇敗落的變化之後,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盛衰輪替以及無可挽救的命運,深感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決心寫出一部前無古人的傳世小說。但身陷逆境的曹雪芹遇到的是今天我們難以想像的困難。在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唯一「正路」是讀經書、考科舉,寫小說被認為是「不肖」、「不才」的行徑。當時又是清朝文字獄盛行的時期,在寫作中稍有不慎,就會觸怒統治階級,輕則充軍流放,重則滿門抄斬,甚至株連九族。那時候除缺吃少穿等物質生活上的困苦之外,特別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上層統治者和文人學士,又習慣於從小說中捕風捉影,猜度其中「影射」什麼,揭了哪家陰私。而曹雪芹寫的恰恰是一部「怨世罵時」的書,遭到了族人的不滿和統治者的猜忌。除了二三好友支持他外,世人都認為他是「傻子」、「瘋子」。統治者甚至用拆毀他的房屋,令他幾度搬遷來阻止他的寫作活動。面臨這樣的逆境,曹雪芹沒有消沉退卻,而只從中吸取動力,更加努力地進行寫作。曹雪芹正是把逆境當成動力,才沒有被飢餓嚇倒,也沒有因缺錢買紙而停筆,更沒有因窮困潦倒、備受欺凌而草率寫作。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紅樓夢》的寫作上,逆境中「披閱二載,增刪五次」,終於寫出了令世人稱頌不已的《紅樓夢》。
  曹雪芹生前儘管沒有得到更多的物質享受,但他卻從《紅樓夢》的創作中得到了無限的滿足和幸福。他死後,人們更是給予了他應有的榮譽。
  被譽為「天空立法者」的德國傑出天文學家開普勒,同樣是把逆境當成動力,發憤努力,才取得了傑出成就的。開普勒是哥白尼日心學說的忠實信徒,他沉湎於天文學方面的研究之中,並且寫出一本題為《宇宙的奧秘》的書,但在那個宗教迷信盛行、科學是卑女的年代,他遭到了天主教的辱罵、威嚇和迫害,幾乎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儘管丹麥天文學家策谷·布拉赫去世了。這對處於逆境的開普勒來說,不論是在精神上或在生活上都是沉重的打擊。在貧困、飢餓、疾病纏繞折磨開普勒的同時,宗教裁判所也攻擊這個哥白尼的信徒,把他的著作視為「異端邪說」,列為禁書,予以銷毀,甚至威脅要處死這個異教徒。
  身陷逆境的開普勒並沒有因貧困、疾病、教會的迫害以及其他的不幸而倒下,他把逆境當成一種動力,在科學事業的天地裡勇敢地拚搏,終於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為後人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時代,雖然不會遇到曹雪芹、開普勒這樣的巨大不幸,但也會遭遇逆境。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被逆境所困擾,而要勇敢地把逆境當作動力,磨練自己的意志,並在逆境中開拓自己的未來,增加自己的見識和智慧,增強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樣,人們就不會在逆境中消沉,而會在逆境中奮進,並獲取來之不易的成功。
  我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在社會主義事業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的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地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空想,。俄國19世紀的偉大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越過叢林。歷史的發展告訴人們,革命事業的勝利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切順利,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必須通過克服,戰勝挫折來爭取成功。同樣,在人生的征途中,在幸福之路的行程中,經營者在創業的道路上,也會遇到各種形式的困難和挫折,必須戰勝挫折,才能贏得勝利,獲得幸福。
  人們由於主觀的原因和客觀條件等因素,會在追求幸福的路途上遭遇各種挫折,也就是說,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思維方法、知識結構、所受的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觀環境條件方面的原因。我們對此必須有充分的認識。認真地分析和對待它,並從而戰勝它,這是獲得幸福的重要保證。
  德國著名化學家、鋁和鈹兩種元素的發現者維勒雖然猜測了墨西哥生產的這種褐色鉛礦石中可能含有一種新元素,但他因漫不經心,沒有循此鑽研下去,所以造成了科學發現中的挫折。而肖夫斯特姆在猜想的基礎上做一個有心人,抓住問題不放,終於找到了一種新元素,取得了科學發現的成功。肖夫斯特姆的老師推齊利阿斯曾經用以下生動的語言,講述了釩的發現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遙遠的北方有一位美麗的女神,叫凡娜吉斯。一天,有人來敲她的門,敲得很輕,聲音裡帶點猶豫。這時女神正躺在安樂椅上。她想:「讓他再敲一會兒吧!」可是,不一會兒,敲門聲消失了。女神感到很奇怪:「這個客人到底是誰呀!這樣有禮貌,這樣猶豫不決。」她奔到窗口一看,只見敲門的客人已經走了。女神說:
  「啊,原來是維勒,他是這樣漫不經心,讓他空跑一趟吧!」過了不久,女神又聽到了敲門聲。這個人敲得很熱心,很堅決,耐心地敲了很長時間,一直敲到女神動了心,開門迎接他。這位客人又是誰呢?他就是我的學生肖夫斯特姆。女神愛上了他,他們結了婚,生一個兒子叫「凡那吉」——釩,這就是1831年瑞典化學家肖夫斯特姆發現的一種新金屬元素。
  鑒真東渡日本的事例,更形象地說明了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公元743年,鑒真第一次東渡,正準備從揚州揚帆出海時,不料被人誣告與海盜串通,東渡未能實現。同年年底,鑒真和同船856人第二次東渡。剛一出海,就遇到了狂風惡浪,船隻被擊破,船上水沒人腰,這次東渡又告失敗。鑒真修好船後,到了浙江沿海,又遇到狂風惡浪,船隻觸礁沉沒,人雖上岸,但水米皆無,他們忍饑挨餓好幾天,才被搭救出來,第三次東渡又遇挫折。第四次東渡因人阻攔,也未成功。遭受挫折最為慘重的是第五次東渡。公元748年,鑒真一行345人又從揚州乘船東渡,船入深海不久,就遇上特大颱風,船隻受風吹浪湧漂到浙江舟山群島附近。停泊三個星期後,鑒真再度入海,不料又誤入海流。這時,風急浪高,水黑如墨,船隻猶如一片竹葉,忽兒被拋上小山高的浪尖,忽兒陷入幾丈深的波谷。這樣漂了七八天,船上的淡水用完了,每天只靠嚼點乾糧充飢。在於渴難忍時就喝點海水,這樣苦熬了半個多月,最後飄到了海南島最南端崖縣,才僥倖上了岸。他們跋涉千里,歷盡千辛萬苦才又回到了揚州。在路上幾經磨難,63歲的鑒真身染重病,以致雙目失明。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鑒真東渡日本的決心絲毫未動,仍為第六次的東渡作準備,後來終於獲得了成功。
  人為因素、自然條件都是造成挫折的原因。要想避免或減少挫折,必須在認真分析原因的基礎上,一方面選擇和利用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避開不利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作用,充實、提高和增強自己的自身素質,這樣才能在將來的事業中取得成功。
  卡耐基告誡人們,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不是絕對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前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
  挫折乃至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挫折失敗而失望,放棄追求。這時必須採取積極的態度,以應付遇到的意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挫折,但決不能因此而放棄對幸福的追求。聰明的做法應當是,審視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敗,使挫折成為成功的階梯。愛迪生就曾說過,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馬錦學戲的故事,說明了人們在遭受挫折時不要怨天憂人,不要自甘沉淪,而要在檢查自己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明朝末年,作為陪都的南京城十分繁華,僅曲班子就有好幾十個,其中有兩個最有名氣:一個是興化班,一個是華林班。
  有一天,徽州幫大商人舉行盛大宴會,遍請南京全城的貴客文人,並讓興化班和華林班唱對台戲助興。興化班在席東,華林班在席西,同時演出《鳴鳳記》。開頭,東、西兩班樂器鏗鏘,歌聲悠揚,不分上下。當演到相國嚴嵩時馬錦演得平平常常,沒有什麼味道,而西台上扮演嚴嵩的人卻演得出神入化,活靈活現,異常精明。於是,東席的觀眾紛紛面向西台,為西台喝采,有許多的人乾脆把座位移到西台面前去了。過了一會兒,東台的興化班還沒有把這齣戲唱完,便停鑼息鼓,早早收場了。原來,馬錦感到自己演技平平,沒有再演下去。
  他離開興化班出來了。從此只剩下華林班在南京獨享盛名。其實,馬錦並不是逃避。他在遭受如此大的挫折以後,感到臉上無光,但對戲一點也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立志要哪兒跌倒從哪兒爬起來。他積極進取,決心把這口氣爭回來。他聽說當時的宰相顧秉謙是和嚴嵩一樣的人物,便跋涉千里,從南京跑到北京,托人介紹,給顧秉謙當上了僕人。馬錦每天侍候顧秉謙,仔細觀察他的行動舉止,琢磨他說話的語氣聲調,一有機會,就暗暗地揣摩。就這樣,他苦苦地下了三年功夫,把顧秉謙的風度舉止,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都琢磨熟了,以此為基礎,他又演嚴嵩,結果演得非常成功,最後終於又與華林班對演,戰而勝之,讓興化班獨佔了鰲頭。
  人們不論在各種比賽中,還是在升學求職上,不論在事業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在挫折面前採取積極的態度,堅信「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負有心人」。只有奮力拚搏,戰勝挫折,才能獲得成功。
  在實現幸福的過程中,人們會遇到各種挫折,只有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吸取值得記取的教訓,克服了困難,戰勝挫折,才能獲得成功。或許,由於多種複雜的原因,有些人一直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最終將一事無成。他的人生將成為一場悲劇,但是只要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他就會自豪地說,在事業中,我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正如文天祥在屢次戰敗後所詠的那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這種悲壯的幸福感,是更加深刻動人的。
  面對困難,擔心失敗,害怕出醜,是不是必要的謹慎呢?
  不是。謹慎從事是指考慮周到,事先想到另一面,想到失敗的可能,是為了想方設法克服困難,避免因盲目從事、粗心大意而招致的失敗。也就是說對於事情不利的一面,從積極的角度去想,這是謹慎;對於困難和可能的失敗,如果從消極的角度去想,就會越想越擔憂害怕,越傾向於逃避退卻,這就不是必要的謹慎,而是一種害怕失敗的心態。這種害怕心理是由自卑感和虛榮心結合而成的一種不良意識。具有這種不良意識的人,一方面覺得自己渺小不如別人;另一方面又生怕被別人誤解和看不起,因而就會縮進自設的誤區,給自我世界上了鎖。由此可見,謹慎從事與害怕失敗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自信還是自卑,就在於心態積極還是心態消極。
  失敗和錯誤本身是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有所進取、求變創新和參與競爭的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的組成部分。只要你進取,就必然會有失誤;只要你還活著,就絕不是徹底失敗!失敗有什麼可怕呢?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在這個天平上,失敗總是傾斜倒向害怕失敗的人。強者與弱者,如果是從實力上對照比較,那麼弱者還有可能揚長避短,巧用心計,戰勝強者;如果是從心理態度上區別較量,就就是缺乏自信、害怕失敗的弱者必然失敗,有時甚至會被某種假象和錯覺所嚇倒。
  當遇到挑戰和嚴峻形勢的時候,人們大多習慣於小心謹慎,保全自己。這種謹慎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不是必要的謹慎,而是害怕失敗的精神枷鎖了。結果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縮小自己的損失上,這就必然以失敗告終。美國傳騎奇式人物、著名拳擊教練達馬托說得好:「英雄和懦夫都會有恐懼,但英雄與懦夫對恐懼的心理反應卻大相逕庭。」這就是說,自信者終會戰勝害怕失敗的心理,而自卑者越「謹慎」,就會越害怕,只會被恐懼心理擊垮。
  凡事謹慎從事是為了避免可以避免的失誤和挫折,但不是不敢冒險,不是要等一切有十足的把握時才去行動,不是要放棄求變創新。當然,在工作上求變創新並不是一律都要跳槽辭職,但任何求變創新都會有一定的風險。經常換工作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相當普遍。他們不安於現狀,有一定程度的進取心,但一旦面臨著挑戰,總是往壞處去想,總是提心吊坦地害怕失敗。這種消極心態不改變,即使硬著頭皮去「求變創新」,也會淺嘗輒止,阻擋自己的進取。適當地考慮到求變創新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會阻擋你的進取,可以使你少走彎路。但你害怕失敗,則往往對困難和挫折有所誇大,這必然會阻擋你的進取,讓你放棄求變創新。害怕失敗之所以注定失敗,就是因為注意力總是集中在可怕的失敗上,總是往壞處想,必然心灰意冷。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動搖,動搖生失敗。」
  謹慎從事、不怕失敗的人和提心吊膽、害怕失敗的人同樣都考慮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但前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怎樣爭取成功上,而後者的注意力卻往往集中在怎樣避免失敗上。注意避免失敗有什麼不好?不也是有助於成功嗎?不!害怕失敗心態的注意力不是在於避免失敗,而是在於害怕失敗,認為一旦失敗,事情就糟了,因而總是企圖避免一切失敗,著眼於怎樣才能沒有損失或盡量縮小自己的損失。這樣一來,必然會束縛能動性的發揮,放棄爭取成功的自信意識,所以注定要失敗。在這裡,注意力集中在哪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凱蘇拉在《去爭取——如何改變你的命運》中提出過一道區別失敗心理與成功心理的練習題:你怎樣走過結冰的水塘?面對同樣問題,害怕失敗者與爭取成功者的注意重點與著眼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害怕失敗者的想法與做法是:集中精力考慮如何避免失敗,而不是著重考慮如何越過這個結冰厚薄不勻的水塘,於是戰戰兢兢,小翼翼地往前走。
  他每走一步都仔細試探冰面厚薄,謹小慎微。每一步都擔心失足;每一刻都擔心忽然掉下去。因為總想著:最重要的千萬別失敗,便不惜花費許多甚至一整天的功夫來過這個水塘。
  如果一不小心失足,就狠狠地責罵自己,而且總想著自己的每一個愚笨的動作,越想越覺得自己不行,罵自己太笨抱怨冰面太簿,擔心再次發生危險,因而越發膽小,最後終於不敢再往前走了,只有認輸,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借口,或是責怪自己的命運不好。
  爭取成功者的想法是:行動之前,盡量瞭解研究有關冰層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考慮周到,避免盲目和急躁。這就是必要的和應有的謹慎。
  來到水塘邊,集中注意力考慮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考慮怎樣走過去,而不是專想掉進冰水裡的可怕情景。心裡明白有一定風險,有可能隨時落水,但不為有這種落水的可能而擔憂、害怕。因為在實際生活中不管走到哪裡都有冰層很薄的地方。
  他不停地走,抓緊時間,萬一失足掉進冰水裡,趕快爬起來繼續往前走,決不動搖,毫不遲疑。把失敗當成老師和朋友,這樣,他就會憑借自己的力量走過這個危險的地段,這種人的心裡都會這樣認為:人們都是從人生路上的水塘走過來的,就這樣,爭取成功者每經歷一次挫折,都會增添一份自信和勇氣,從而更加敢於並且善於爭取更大的成功。
  成功者不一定具有超常的智能,也大都沒有特殊的機遇和優越的條件,更不是沒有經歷過挫折、艱驗與失敗的人。相反,成功者大都是歷經坎坷、命運多磨,是能在不幸的境遇中奮起前行的人。而且也不可否認,對成功者來說,處境的艱驗、失敗的打擊和對於新事物沒有經驗、把握的特點,也會相應地給他們帶來困擾、憂慮、苦惱和煩躁不安的情緒。但成功者不怕這些艱難,不會被困苦的處境壓垮。成功者最可貴的信念和本事是變壓力為動力,從荊棘中開闢新的成功之路。
  貝弗裡奇說得好:「……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動力。很多傑出的偉人都曾遭受過心理上的打擊及形形色色的困難。若非如此,他們也許不會付出超群出眾所必需的那種勞動。」他還指出:「忍受痛苦而不氣餒,是青年科學家必修的嚴峻的一課。」
  勇歷艱險,不怕挫折,這是一切發展積極心態,有志於成功的人必修的一課。這一課只是知道道理是還不夠的,還要具有這樣一種意識:成功的路上充滿了艱難與困苦,它需要我們的自信和勇氣去一步步堅強地走下去。
  19世紀末,美國康乃爾大學做過一次有名的青蛙實驗。
  他們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進煮沸的油鍋裡,這只青蛙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突然用盡全力,一下子躍出那勢必使它喪命的油鍋,跳到鍋外的地面,安然逃生!
  半小時後,他們使用同樣的鍋,在鍋裡放滿4A5的冷水,然後把那只死裡逃生的青蛙放到鍋裡。接著他們悄悄在鍋底下用炭火慢慢燒熱。青蛙悠哉地在水中享受「溫暖」,等到它感覺到熱度已經熬受不住,必須奮力逃命時,卻為時已晚,它欲躍乏力,全身癱瘓,終於葬身在熱鍋裡。
  這個實驗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無情的事實——回顧我們自己走過的人生旅程,何嘗不是如此?當生活的重擔壓得我們喘不過氣,挫折、困難堵住了成功的路口,我們往往能發揮自己意想不到的潛能,殺出重圍,開闢出一條活路來。可是在處於安逸舒適生活的時候,反倒弄得一敗塗地,不知所措,而最終招致失敗。
  成功與失敗是事物發展的兩個輪子,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導。這些話可以說人人皆知。但在實際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動、心態積極、堅持開發自己潛能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含意。你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這意味著什麼呢?無非有三種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開闢一條路;二是某處故障作怪,應該想辦法解決;三是還差一兩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這三種可能都會引到你走向成功。失敗有什麼可怕呢?成功與失敗,相隔只有一步。即使你認為失敗了,只要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心理態度、自信意識,還是可以反敗為勝的。有人說,過分自信也會導致失敗,但所否定的只是「過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丟面子,怕別人說三道四,那麼失敗傳遞給你的信息只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愛迪生做了1萬多次試驗。在每次失敗後他都能不斷尋求更多的東西。當他把原來的未知變成了已知的時候,無數的燈泡就被製造出來了。所以他認為那麼多的失敗實質上都不能算是失敗,「我只是發現了9999種無法適用的方法而已。」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從自己「屢敗屢戰」的經歷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的經驗。他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識到只有不怕失敗,深知失敗意味著什麼的人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領導建造了世界第1條大西洋海底電纜,只過了一個半月便失敗了。經過7年準備又鋪設了第二條電纜,但航船載放到中途,電纜突然折斷。電纜公司已耗資數十萬英鎊,付出了九年時間的代價!把錢扔進大西洋中,只有傻瓜才會再干!但湯姆遜終於說服總經理再當一次「傻瓜」,結果成功了。湯姆遜晚年時說過:「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年內在科學進步上的奮鬥,這就是『失敗』。」
  在萊特兄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非常接近發明飛機了。
  萊特兄弟應用了和別人同樣的原理,只是給翼邊加了可動的機翼,使得飛行員能夠控制機翼,保持飛機平衡。所以在別人失敗的地方,他們接著走下去,很快就能獲得成功。
  在貝爾之前,已經有許多人聲稱他們發明了電話,雷斯是最接近成功的人,但雷斯不知道把間歇電流轉換為等幅電流。然而,貝爾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最高法院把電話的發明權判給了貝爾。
  哥倫布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經歷了不斷的失敗,衝破了重重阻力,開始向西航行,目標是亞洲大陸。他在加勒比海登陸以後,就帶著許多動植物和幾個土人回到了西班牙。
  他認為他已經到達了他的目的地,但實際上他沒有到達亞洲,他失敗了。他雖然未能立即認識到這一點,但他卻發現了更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他發現了美洲大陸。
  美國有個企業家叫密道爾,他專門收買濱臨破產的企業。
  而這類企業轉到他的手中,就會一個個起死回生,變得虎虎有生氣。此人什麼技術專長也沒有,但很有自信與心計。起初,他為別人做工,學會了經營和推銷。有一次,他看準一家即將倒閉的工藝品製造廠,買下後加以整頓,提高效益,改變品種,裁減冗員,很快使這個企業起死回生,獲得成功。
  密道爾認為:作為出色的企業家,最重要的是要有頭腦,要真正掌握實際情況,隨時作出正確的決策。這一點做到了,就會比任何人更清楚企業的問題所在。有一次,他買下一家玩具工廠,發現這個玩具廠倒閉的原因在於包裝和搬運過程中的損失太大。於是他規定:凡破損率超過千分之一的就扣工錢;凡弄壞產品隱瞞不報,被客戶退回來的,即予解雇。從此,破損的事很少再發生,工廠開始呈現勃勃生機。
  有人問他為什麼愛買一些失敗的企業來經營?密道爾說:
  「別人經營失敗了,接下來就很容易找到它失敗的原因,只要把缺點改過來,自然就會成功。這比自己從頭幹起來省力得多。」一語道破「專買失敗」的天機。由此可見,挫折和險境未必不是機遇,我們不僅要把成功視為珍寶,也要把失敗看作作財富。
  人生在世,誰不企望成功?但追求成功就會經歷挫折與失敗。尤其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機會增多,風險也隨之增多,失敗的概率也隨之增加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碎「害怕失敗」的枷鎖,增強對失敗的承受力,並在挫折與風險中磨練出堅初的意志力,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獲得成功。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