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卡耐基經商之道

雲台書屋

一 心理勝於技能

  心態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人格特徵事實說明,對於人格缺陷和社會不良現象,不能只看作是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的問題,而應當從心理態度方面作進一步探討,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
  如今有些發了財的「大款」爭相擺闊斗富。30萬元一條狗,有人會買;40萬元一桌宴,有人敢擺;至於上萬元一雙皮鞋,更是屢見不鮮。為什麼這些「大款」們要如此擺闊斗富呢?根本原因不是錢多了燒得發昏,而是精神上的極度貧窮與物質上的富有,使他們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唯有擺闊斗富才能尋求一點心理平衡。
  我們不妨「設身處地」為某些「大款」著想一下:文人名士可以通過出書、辦展、主演而名利雙收;領導者可以通過講話、報告、電視上露臉、報紙上佔版而表明地位,而「款爺」們自己總覺得不在花錢上風光風光,豈不埋沒了自己的價值?所以,這種人格缺陷主要不是由於不明事理而是由於精神貧窮、心態不良所導致的。正如一位擺闊的款爺對指責他的人說的:「荒唐?什麼叫荒唐?不買狗,我買什麼?!」
  如此解釋倒也是實情真話。這位擺闊的款爺因為心態不良不以為自己荒唐,同樣,在心態不良而又沒錢擺闊的人看來這不是什麼荒唐事而是實在令人羨慕!
  與此相反,像李嘉誠、霍英東這樣的企業家,其財富數以億計,但他們決不屑於拿幾十萬元去買狗,去擺宴,而是拿出巨款去資助社會的文化教育事業和殘疾人的福利。這種大仁大義、大善大智的人格和舉措,是基於深刻理解社會與人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
  顯然,心理態度不同必然導致人格與作為的不同,而且會有天壤之別。不良的心態是形成不良性格與不良人生的主要根源,一般容易造成膽怯、懶散、虛誇、嫉妒、過分的自我批判、過分的自我膨脹、思想狹隘片面、缺乏興趣和想像等人格上的缺陷,在對待別人的態度上會有如下的表現:
  其一,對強者或權威一味表示迎合、屈從和依附的態度。
  這不是那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信任和服從,而是一種沒有自己頭腦的膽小鬼和奴才式的態度;當面阿諛奉承,背後又表示不滿,一旦地位上升,有點權勢和依靠,就像媳婦熬成了婆子似地變得神氣活現。
  其二,對別人採取挑剔、盤查、貶低的態度。對別人的打算和隱私總有一種不可遏制的興趣,而且總想把打聽到的情況與自己相比較,一天到晚總是窺視別人的一舉一動。對別人的缺點竭力指責,以襯托自己的高明;對別人的優點和成績嫉妒得要命,以此來尋求心理平衡。這種人總是庸俗而愚蠢地發洩對別人的不滿,主要是為了避免感到自己的卑微可憐。
  其三,沒有自信心的人容易產生攻擊性和報復性的傾向。
  因為這種人內心虛弱,在與人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也就必然對別人諷刺挖苦,打擊報復,攻其一點而不及其餘,以此來掩蓋自己的不良素質,他們往往傾向於自卑或自負以及庸俗狹隘的斤斤計較。這種人格缺陷既有害於自我發展,也有害於人際關係。
  相反,一個人心理素質良好,具有真正的自信心而不是虛榮心,他不只是自己有信心,有較高的追求,而且具有充實的文化氣質和堅強的人格力量;同時也會實事求是、寬容大度地認識和對待別人。這樣的人,也許不把功名成就、職務地位看作是最重要的,而是把「真實做人」和「積極生活」這個特徵看作是最重要的。內在的充實感和自信心使他能夠坦誠地正視自己,面對現實,以健康而平衡的心態做人處世。因而,他不必也不會做作地討好別人,引誘別人,依附別人;他不必也不會挑剔別人,欺騙別人和攻擊報復別人。
  他不需要把自己隱藏在虛情假意的後面,他不需要看到別人吃了虧或是不如自己才會心安理得,因為他所摒棄的正是自卑、怯懦、庸俗、自負、狂妄、懶散、嫉妒等不真實、不美好的自我形象,而自覺地追求和表現真實做人、積極生活、瀟灑自如的自我形象。
  人的外部素質是儀表、體態、口才、風度等表現能力與交際能力,也可以概括為口才與交際。它對於我們駕馭生活、改善人生的重要性怎樣估計都不過分。做人處世,有誰不需要和別人打交道,和別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呢?而且它是最為經濟簡便、廣泛直接的信息交流的手段與方式,尤其對於擔負組織領導、經營管理、宣傳教育、公關文秘、貿易外交、調查採訪、推銷服務等工作職務的人們來說,更是一種特別重要的修養與能力。如今重視口才與交際能力的人越來越多了,但許多人只重視如何掌握方法與技巧,而不是著重於改變心態,這就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卡耐基早就強調「語言的突破」是突破心理障礙,發展積極心態。我們應當認準這條規律,口才的問題從敢說到會說,再到妙語連珠的巧說,都是由心理態度所決定的。
  一位代表本單位參加演講比賽的年輕姑娘,一站到講台上,臉就漲得通紅,兩腿微微顫抖,說話的聲音變調兒,呼吸也顯得急促起來……突然,她剛說了幾句就忘詞了。她越發感到恐懼,好像所有人的目光都像利箭一樣射向她。她想盡快躲避,但又不甘心臨陣脫逃。她不能當眾出醜,給本單位丟臉,可她唯一能感覺到的是心跳加快,越來越快,而腦子裡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詞句全都飛得無影無蹤。她像落入了迴旋加速器,頭暈目眩喪氣地跑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直到演講會結束,她也沒敢把頭抬起來……
  一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作為見習老師他第一次登上講台,當學生起立,師生互致問候時,他想好的開場白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驚慌中,他用顫抖的聲音說了句:「同學們,再見!」同學們莫名其妙,面面相覷,見老師滿臉緋紅,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笑。他一陣冷場,但換來的不是鎮靜,而是腦門上涔涔的汗珠。當他下意識地掏出「手帕」揩汗時,台下又是一陣哄堂大笑。這是為什麼?經一位學生暗示,他才發現自己手裡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隻襪子——啊?!真該死!
  大概是昨晚洗腳時,不知怎麼鬼使神差地把襪子裝進衣兜了。
  他想避開幾十雙眼睛的聚射,抓起板擦擦黑板,整個課堂鬧騰得翻了天。他窘得無法自控,無地自容,只好跑下了講台,慌亂中一抬腳又踢翻了講桌旁的熱水瓶……
  他們的失敗在於自卑心理與消極心態引起的膽怯病。膽怯病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精神失常的病態,一種是個性上的自卑心理。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生理上有什麼毛病,而是害怕緊張的心理引起了臉紅、心跳、胃痙攣和出汗等生理上的變化。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必然會刺激感應神經系統,使之開始分泌出過多的腎上腺素,使機體處於警覺和緊急狀態。
  於是,人體內就發生了異常的變化:心臟收縮的速度加快,隨即出現心動過速的現象。皮膚和脾的血管時而收縮,時而擴張,臉面就會隨之變得蒼白,而後又變得通紅,並增高皮膚的溫度,造成出汗的現象……一般來說,這是心理素質問題,並不是天生如此,而包括家庭在內的各種因循守舊的精神文化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
  這種當眾表現、與人交際方面產生的膽怯恐懼心理卻比世界上任何事物更能擊垮一個人。這不是心理病態,而是心態消極。這說明解決口才與交際的問題,改變消極心態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在演講交際中出現的過度羞怯和緊張的情緒,從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個人害怕當眾表現,或是缺乏臨場的經驗。實際上並不是所處的環境造成的壓力,而是一種害怕自我形象受到某種威脅和損害的消極心態。
  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所謂「要臉」,就是特別關注自我形象在別人心目中是個什麼樣。每個人都有一種理想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別人都以讚許的目光看待自己;每個人還都有一種社會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在群眾中和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歡自己;每個人也都有一種性別上、年齡上、職業上、家庭上,以及經濟上的自我形象,總是希望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愛護和發展。這種關注和維護自我形象的意識,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經驗很少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十分自然而強烈的。年輕人總有一些從未體驗過的欲求和不便公諸於眾的弱點和心願。於是,自信與自卑、開朗與煩惱、大膽與怯懦、立志和消沉等互相矛盾的心理在他們身上往往混合存在,交替出現,因而他們也就特別關心自我形象在別人心目中會是什麼樣子,對周圍的一切也就特別敏感。當某個人與陌生人接觸,與異性交往、與權威人士交談,或是當眾講話,以及參加某種比賽活動的時候,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意識到自我形象面臨著某種威脅和危險,總是擔心自己說話不當、舉止失措或是什麼地方不如別人而當眾出醜,貽笑大方;既害怕別人罵自己是「笨蛋」、「蠢貨」、「沒水平」又不願聽別人議論自己是「愛出風頭」、「好表現」。總之,由於害怕丟面子,被人說三道四,所以才膽怯、靦腆、驚慌和恐懼。
  有一年,在北京舉行第5屆世界盃技巧比賽,我國的一位男選手奪取了全能冠軍,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中央台記者當場採訪他,出人意料的是這位世界冠軍面對記者的發問,竟張口結舌,不知所措,除了斷斷續續地說了十來個「這個」、「這個」和重複了幾遍「我很激動」之外,一句像樣的有實際意義的話也沒吐出來,實在令人遺憾。
  一個年輕的部隊幹部經人介紹和一個相當漂亮的女護士相識。姑娘對他的個頭、模樣也還稱心,倆人就談上了。姑娘到外地出差去了,倆人就靠鴻雁傳情,好在小伙子肚子裡有墨水,他在寫信上下功夫,征服了姑娘的心。姑娘回來後,正趕上一個好友要調走,她便約小伙子一起參加聚會,為好友餞行,並且不無得意地給大家做了介紹,還有意讓小伙子代表她倆發表祝酒辭,給他一個當眾表現的機會。這下子小伙子懵了。平時他在單位就是個老實巴交的「悶葫蘆」,不講又怕姑娘掃興,只好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地說了幾句,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姑娘更是感到丟臉,表情立刻「晴轉多雲」。第二天,小伙子就收到了姑娘寄來的絕交信,倆人就這樣分手了。
  這種膽怯心理,不是少數人的問題,而是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其比例數字相當高:在青少年中大約占80%以上,而在已經工作多年有一定閱歷的人當中差不多也占50%以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
  記得1984年10月,我國接待了3000名日本青年來訪。
  在中日兩國青年的友誼聯歡中,人們發現,不論是大庭廣眾場合的演講,還是三五一夥的分散交談,日本的男女青年大都灑脫大方,善於言談。相比之下,我國的男女青年卻大都顯得過於拘謹,有些木訥,有些人甚至是「足將行而趔趄,口將言而囁嚅。」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聚會交際,許多人也往往是金口難開,過於拘謹的。在你推我讓之中,小伙子變成了忸怩靦腆的大姑娘;而大姑娘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有些人甚至把不善言談與交際當作為人老實正派的一大優點來標榜。如介紹對像時就常說:「我女兒呀可老實了,真的,連話都不會說!」不會說話有什麼好呢?如果大家都是懦弱膽怯的「悶葫蘆」,那就談不上國家的現代化和人的高素質呢?
  我們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儘管有所發展,學科很多,唯獨最廣泛實用又最能促進人的口才與交際的學問被忽視或輕視了,幾乎是一塊空白,一片荒野,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遺憾。不要說一般的院校沒有開設這門課,就是專門培養教育、宣傳、文秘、法律和經營管理人才的院校也沒有開設這門課。
  這種重知識、輕能力,重理科、輕文科,而在文科中又重寫輕說的傾向,已不利於提高人的素質和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一張嘴,一是用來吃飯,二是用來說話。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餚、山珍海鮮,可謂有口福;善說,而且能說得妙語連珠,深入人心,可謂有口才。隨著生活的改善,口福不淺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可是口才上乘者卻寥寥無幾,百里挑一。人類文明的顯著標誌正在於語言能力和心理素質,我們如果只重口福而輕口才交際,那真有些對不起造化,而只能退化了。
  長期以來,有一種習慣的看法,就是不把口才與交際能力看作是真才實學,也就更不會看作是人生的基本功和必修課了。有些人甚至認為能說會道、善於交際算什麼?不過是要嘴皮子、見面就熟。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和誤解。至於「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和「少說為佳」的一類老話,更是一種自我束縛、自我壓抑的消極心態。在實際生活中,確有一些人整天說空話、吹牛皮,很少講真話、干實事,但這些人的毛病不在於「耍嘴皮子」,喜歡交際,而在於不學無術,言行不一,華而不實。這種表現與我們所說的口才與交際藝術不僅不同,而且是根本對立的。至於緘口藏舌、怯於交際,這並不是人的本性和慾望,而是封建傳統觀念所造成的無形繩索對人性的束縛,對人際關係的扭曲。口才與交際藝術的本義正是博學多才、勇於進取、性格開朗和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人人都有一張嘴,為什麼有的人說話空洞無物、枯燥乏味,不能傳播真善美,而只能令人生厭呢?
  究其實質恰恰是心態不良、淺薄無知、沒有真才實學的庸俗表現。所以說口才的好壞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顯著標誌;喜歡交際並不等於言談隨便、舉止輕浮,而是一個人自由平等、灑脫自如的生活方式。我們學習掌握口才與交際藝術不僅是增加了一種實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是獲取了開發潛能、提高素質的無價寶,構建起做人處世、走向成功的立交橋。關鍵就在於觀念更新、心態開放。
  口才與交際能力的關鍵在心態,不僅是指克服膽怯與恐懼的心理障礙,而且在提高口才與交際能力的方面,依然需要積極心態、成功心理的主導作用。
  毫無疑問,高超的口才與交際能力當然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掌握語言的藝術,而且要有靈活巧妙的即興構思和表達方式。然而,人們在日常說話、當眾演講和與人交際的時候,不是直接依靠你所學到的各種知識和方法去表達或交流,而是憑借你的觀念、意識和情感去進行感應。如果觀念不更新、心態不開放,你怎麼可能做到語言有魅力,交流有成效呢?
  就拿演講來說,本該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你的個性與自我意識淡薄,不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摘抄報刊上的文章,去講別人說過的話。這樣做,即使你的辭句相當精美,也只不過有一種書卷氣,而不會有鮮明的特色和生動的力量。而個性與自我意識的強弱就是心態問題,顯然,心態不開放的人,其口才也不會出色。
  再說幽默感吧,這是現代人應該重視和具備的一種修養和能力。有些青年朋友很喜歡幽默,經常學一點幽默小品或是摘抄一些富有情趣的箴言妙語,這是很好的學習和愛好。但是如果我們只把幽默看作是言語的藝術或遊戲,那就很難幽默起來。因為現實生活中總會發生一些叫人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因為任何人的自我形象和所處的境遇都不可能是無可挑剔、十分理想的。如果你心境不佳,你還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之處嗎?如果你斤斤計較別人給你的刺激,你還能隨機應變、輕鬆自如地運用語言的藝術嗎?假如你已經謝頂了,腦袋光光的,容易引起別人的嘲笑,你心胸狹小、生性多疑,必然會窩火憋氣,不是躲避別人,就是和別人惡語相間。這還談什麼幽默呢?與此相反,你豁然大度,心態開放,既能放棄完美,熱愛不完善的自我,又能選擇控制自己的情感,具有吸引意識,那麼每次遇到有人嘲笑你的光頭,你就會這樣輕描淡寫來說:
  「怎麼,我這腦袋象燈泡嗎?謝謝諸位的讚美。」
  「讚美?」對方一時還摸不著頭腦。
  「是啊!沒聽說嗎?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嘛!」
  「哈哈哈……」
  一句話引起了一場歡笑。顯然唯有心態開放、襟懷坦蕩的人才能具有幽默的法寶,掌握高超的口才與交際藝術。
  我們很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生存能力,也很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智力開發;我們要掌握一定的職業或專業技能,也想修煉正直、高尚而又豁達的人格,具備揮灑自如的口才與交際能力……這一切都是做人處世、爭取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必備條件。然而,決定這一切的神明不是無法預測的命運,而是我們自己可以改變的心理態度。所以,我們要樹立成功心理,開創美好未來!
  人要發展不僅要突破環境的局限,還要突破自身條件的局限。自身條件包括諸多方面:家庭出身、身體素質、學歷智力、專業技能、外在形象和待人處世的修養與能力等,甚至還有年齡、性別和職務等。其中有許多方面,作為個人只要自信主動,自強不息,都是可以突破、提高,令人刮目相看的。唯有長相、個頭兒這個「命裡注定」、無法選擇的自身條件似乎讓人無可奈何。
  有個美國外科醫生,善作面部整形美容手術。他創造了許多奇跡,把許多醜陋的人變成了漂亮的人。但他發現,某些人接受了成功的手段術後找他抱怨自己在手術後還是不怎麼漂亮,說手術成效不大,自感面貌依舊。於是,這位醫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美與醜,並不僅僅在於一個人的本來面貌如何,還在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在於他的氣質如何。這位醫生悟出的道理對於一個人突破自身條件的局限和看待問題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義。一個人的長相如何,除了面部整形美容的可能之外,一般是無法改變的。但他如何看待自己,卻決定了他的真正的美與醜。我們還是用事實來說明問題吧。
  一個姓孫的同志曾給中國青年報寫信,訴說他內心的痛苦:我大學畢業後進廠工作已兩年,現任助理工程師。業務水平還可以,可長相誰也不敢恭維,因為我相貌醜陋!因為醜陋,別人都對我不屑一顧。我怕進商場,商場裡鏡子太多;
  我沒有勇氣和別人說話,就是不得不說時,也不敢正視對方,以致別人對我形成了這樣的印象:冷淡、不合群、任性、無能。就這樣,我在痛苦中艱難地掙扎,偷生混日。我的勇氣全給這張醜臉摧毀了,我覺得這世界太不公平了!我活著沒有任何樂趣。我命裡注定低人一等,注定我要影響別人的視覺和想像。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真想死,真想報復這不公平……
  如果死可以報復世界的不公平,這倒不妨一試。但人類還沒有辦法向「自然」災害「報復」,但在「自然災害」面前卻可以採取抵抗的態度。這種抵抗,不是不承認事實,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對自己的價值怎樣感覺和判斷比什麼都重要。說起醜陋的人,你絕丑不過《巴黎聖母院》中那個敲鐘人卡西莫多,更醜不過美國電視劇《俠膽雄獅》中那個人身獅面的文森特。這兩個極醜的人卻得到美貌非凡的埃斯美拉達和凱瑟琳的信任和愛戴。這足以證明,一個人的價值和整體的美與醜絕非單是面容所決定的,而是由儀容儀態、學識修養、氣質性格、智慧能力等多種因素構成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認識自我,採取什麼樣態度。一個人如果自慚形穢、萎萎縮縮,他即使長相不錯,也不會成為一個漂亮人;同樣,如果他不覺得自己聰明,他也成不了聰明人;他不覺得自己心地善良,也就不會是個善良的人。
  成功心理的三大要素之一就是要有自己的明確的價值觀念,發展積極心態就是意味著自覺的更新觀念,尤其是在這改革開放、新舊交替的時代更需要更新觀念。
  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不可脫離的社會環境早已通過各種教育、信息傳播和文化薰陶,在我們的心理上栽下了真善美的根苗;但與此同時,也在我們的心理上構結了虛假而陰暗的蛛網。人是社會之人,人們的環境既隨著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變化而變化,有所除舊迎新,但又隱然地根深蒂固地存在著許多受傳統觀念支配的價值判斷、陳規陋習。我們常常為了達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憂心忡忡,失去信心;也為了做出「社會上公認的規範」相牴觸的事情而煩惱不安,困窘不已。而這一切又不可能掩蓋隱瞞。我們不清除心理上早已存在的蛛網和假象,我們的心態就積極不起來,我們的人格就不再健康。魯迅先生當年大加針砭的所謂國民性,指的就是陳腐觀念、病態人格,而這個觀念更新、人格再塑的歷史課題,如今又面臨著從深層爆破、全面開花的任務。
  卡耐基認為,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個人,自然應該隨著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文化環境的改進而調整或重建自己的價值觀念與人格結構。反過來,人的變化又會促進社會環境與文化氛圍的改善與進步。因而,從心理學和成功學的理論來看,觀念更新、人格再塑本是一個動態流變的過程。人只要活著,更新與再塑的過程就隨時都在進行。既然如此,我們就聽其自然,隨大流,不就行了嗎?何苦還要自己有意識地去破舊立新呢?這是因為我們要求開發潛能,提高素質,發展積極的心理態度,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不能只是被動地更新自己的觀念,再塑自己的人格。瀟灑的內涵是有意識地追求和表現人生價值與人格魅力,如果不是自覺主動去想去做,還談何有意識呢?許多人正因為缺少這種有意識的追求和表現,儘管有文化知識,有好心良願,卻依然擺脫不了陳規陋習的束縛,而不能瀟灑自如地做人處世。
  自信自愛,獨立特行的人,即具備成功心理的人也未必處處走運,事事成功。有時候即使你付出極大的努力,也未必會有預期的成果。但這種暫時的失敗,並不能說明他們的心態、素質、價值與人際關係不行,只說明成功的條件還不具備,或者,主觀上努力的程度不夠,或是客觀上對自己有偏見和誤解。但無論如何,她們已經具備了走向成功的決定因素和根本條件,這就是她們自尊自愛,獨立特行,能夠自主地生活。
  一個人已經覺醒了,已經具備了成功心理,怎麼不會成功呢?只不過是遲早的問題而已。與此相反,許多人總是很在乎別人對自己怎樣看,怎樣說,一言一行生怕不如意,遭挫折。這類人不論在具體事情是得還是失,其結果都是因小失大,也就是為了避免吃小虧而不能獨立自主地生活,只有屈從和依附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要求。這類人根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必然與成功永無緣份。然而,能夠獨立自主生活的人儘管有可能在某件具體事情上不如意,吃點虧,但他們不是因小失大,而是因小得大,或者叫做因大失小。這個「大」就是積極心態、成功心理,就是能夠獨立自主地駕馭生活。
  吳瓊在安徽是出類拔萃的黃梅戲明星。她那乾淨而華麗的唱腔被視為繼嚴鳳英之後最有風格的新秀。可是,在戲曲不景氣,演出機會很少的情況下,她也不免心中惘然,需要尋求新路。於是,她找到了流行音樂,找到了這種與更多的人們溝通,能夠更自由地傾吐自己心聲的藝術。因而她在闖到北京來探索追求自己在流行音樂中的位置的時候,還為自己特地在西單地鐵站做了這樣一幅別緻的燈廂廣告:背後是一片蒼茫之色,遠至天穹,吳瓊那巨大頭像靜悄悄地看著地鐵站裡來往不息的人群……在這幅燈廂廣告的周圍是各種各樣的產品介紹,都在用最動聽的語言介紹某種商品,而吳瓊卻用一種令人感動的溫暖表情,凝視著前方,旁邊只有四個字:「吳瓊,無盡外表柔弱的吳瓊是個能給自己拿大主意的女性。這就是獨立自主的心態與氣質,她有勇氣孤身赴京,就有決心在這裡做出成績,取得成功。她明白做演員除了自身要有實力之外,還必須讓更多的人熟悉和接受。她的重新起步與一些和唱片公司簽約的歌手不同,那些歌手有某公司為他們策劃、宣傳、投資;吳瓊則只能自己「包裝」自己,自我推銷。因此,她毅然動用前些年的積蓄,讓人們認識自己。
  能如此獨立自主、獨闢蹊徑的吳瓊必然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卡耐基認為,作為一個企業領導者,也應該像吳瓊那樣自尊、自信、獨立自主。
  在不少青年朋友中,常有這類難題的困擾,比如大學即將畢業了,越發感到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或是自己想跳槽去嘗試新的職業,但是父母不同意;或是在戀愛問題上有點勉強,但又不想傷害對方……總之,面臨著兩難選擇,到底該怎麼辦呢?生活中這類問題之所以會把人難住,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的價值觀念、預期目標不明確,或是準備做出新的選擇,但又覺得和以往的經歷和現在的處境有矛盾;二是顧慮別人對自己不滿意,尤其是害怕傷害對自己最親密、最重要的人。不論什麼理由和原因,對你個人來說都要從屬於獨立自主的意願,絕不能強迫自己,遷就別人,扮演自己不想扮演的角色。如果你不能主動地生活,那就不是為自己而生活,而是等於為別人而生活,一輩子下來,充其量只能是別人的影子,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價值被壓抑得乾癟,被消磨殆盡,變得軟弱無能,庸俗小氣。這豈不是一個失敗的人生。
  你的自我價值只能自己評定,而不能由他人來評定和證實。如果將自我價值置於別人的評價與控制之下,由人家隨意抬高或貶低,你還有什麼價值呢?即使別人說的很有道理,只要你認為不對,你也可以不聽從。因為別人的評價只能體現別人的觀點,你的自我價值要由你自己來評定。一個人的最高仲裁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為什麼要把評價自我價值的權力交給別人?在你個人的生活小船上,為什麼你自己不掌舵,反倒要讓別人當舵手,聽任別人的控制和擺佈呢?你是為了讓別人都看著你順眼而生活,還是為了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生活呢?
  積極的自我意識是一處精神滿足即意識進化的勝利。可是遺憾的是,許多人到處尋找自信心,卻很少在自己身上尋找,所以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我們要明白把自信意識建立在別人的良好的印象上是靠不住的,是愚蠢的。
  別人認為你應該做些什麼,怎麼做,這是無關緊要的。如果別人的意見很有價值,也必須通過你的思考,轉化為你的認識和選擇,只有轉化為你自己的認識和選擇才會對你的發展與成功起到促進作用。你要成功,那就必須用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手來寫下自己的歷史,來主宰自己的命運。需要為自己的成功全力以赴的是你!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也只能是你!如果讓別人為你的事情操勞、負責任,你怎麼可能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是別人的成功,而不屬於你。
  如果你眼睜睜地看著你的食物每天都被別人吃掉,你會高興嗎?同樣,你的自主權、選擇權被別人剝奪,你也不會高興。如果你不能自己品嚐生活的甘苦,你將要失去許多歡樂和機會。盲從別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必然會使你失去自我,成為一個自毀前程的失敗者。
  下面是美國的心理學醫生凱蘇拉堅持獨立特行的經歷。
  我上大學是學音樂的,以前從未想過有其他選擇。我的家人都是搞音樂的,音樂是全家的重要事業。家裡有兩架鋼琴,我和姐姐夏洛特可以同時練琴。姐姐上大學就是學音樂的,父親和親友也都希望我走這條路。我選擇音樂作為我未來的事業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我上中學的時候,音樂的才能給了我許多機會,使我成了學校的「明星」。學校每次演出,都有我演奏鋼琴的節目,我有時還作曲。這樣我就出了名,自己也覺得很不一般。大學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音樂的學生。有一個瑞士來的學生彈起鋼琴來幾乎無懈可擊,技藝非常純熟;還有一個從俄國來的學生鋼琴也特別出色。我慢慢地明白了:這裡不是中學了,我在這裡沒有什麼出眾之處。我對於音樂既不如別人那樣崇高的熱愛,並無強烈的獻身精神,也沒有別人那種嫻熟的技巧和出色的才幹。過了兩年,我終於認識到:自己在音樂上只是一個平庸之才。我不顧父母的竭力勸阻和強烈反對,自己拿定主義,我作出了離開音樂學院的決定。我並不為已經花費了兩年的時間而懊悔。我認識到音樂不是我想從事的事業,我僅僅用了兩年,而沒有用掉我的半生甚至畢生的時間,這還是明智的。
  我開始探求自己到底想要幹什麼,但是並沒有真正懂得和做到獨立自主,而仍舊依賴別人為我作出選擇。我有個朋友是學經濟的,他喜歡同我一起讀書,希望我走他的路,我就改學了經濟。但我對經濟瞭解得很少,上課時總是搞不懂甚至想把枯燥無味的課本扔到教授身上……最後,我不想硬著頭皮學下去,因為它不是我要幹的事業。
  後來,我嘗試去幹另一個朋友所幹的事業。因為我喜歡給自己設計服裝式樣,有一年夏天還做過運動服裝的設計師。
  於是,我又決定去搞服裝設計,做服裝生意……我就這樣多次改變了計劃,每次都是聽了參謀的話,他們很滿意,但我卻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是在作了許多愚蠢的決定,經過了許多嘗試的失敗後,才偶然學了心理學,我終於找到了到底幹什麼能使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奮的事業。這就是我喜歡的心理學研究工作。我在心理學課堂上發言的時候,教室裡常常特別安靜,因為我說話的時候,大家都在靜聽,這使我感到驚異。除了我的家人和密友之外,平常我說話似乎沒什麼人很注意地聽。我受到了鼓舞,勤奮攻讀。我開始到醫院實習。給幾個得了精神病的孩子治病的時候,有一個孩子打了我一耳光,另一個孩子揍了我。當時我想:「我這是為了什麼呢?準是瘋了!」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我心中十分慶幸。作為一個心理醫生,幫助人們去過比較富有成果的生活,給我的生命帶來了很大的意義和明確的目標。然而,我的成功是不斷探索、嘗試、失敗和幻想的結果。
  一般認為,人格是個人所以為人的各種行為、品性的總和,它是一個整體概念,又具有個人獨特的傾向性。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角度說,人格是通過人類社會的發展,通過社會化而獲得的,它是人的存在、稟賦、能力、個性等的組合體,人們又以此為基礎而追求現實和理想的統一。人們都希望有健全的人格,使自我得到真正的實現,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得到最大的幸福。一個企業經營者,不更應該如此嗎?
  健全的人格是健康、成熟的人一般都可以具有的。按照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的看法,健全人格有如下特點:
  自我擴展的能力。健康成人參加活動的範圍很廣,他們有許多朋友、許多愛好,並且在政治、社會或宗教活動方面頗為積極。
  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健康成人能與別人建立聯繫而沒有佔有慾或嫉妒心。他們有同情心,能容忍自己與別人在價值觀和信念上的差別。
  情緒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認可。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衝突和挫折,經得住種種不幸的遭遇。他們對自己有一種積極的意向,這和那些充滿了自卑和自我否定的不成熟的人截然不同。
  表現出具有現實性的知覺。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據事物的實際情況,而不是根據秘書所希望的那樣去看待事物。這種人在評價情境時是明白清楚的,表現出好的知覺。
  具有自我客體化的表現。健康成人對自己的所缺和所有都十分清楚,他們知道現實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別,也知道自己怎樣看待自己和別人怎樣看待自己之間的差別。
  有經久一致的人生哲學。健康成人有一種一致的定向,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種主要的願望。
  阿爾波特的研究是很有價值的,其理論觀點現在已為多數學者所肯定和採納。
  綜合起來說,健全人格須是一個人在生理、心理、社會化、真、善、美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協調一致的發展,從而塑造出一個完整的自我。這樣的人,是自我積極進取的人,能真實地表現出來自我。
  人格的健全所包括的方面和性質是很多的,但是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和絕對的規定。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那裡,人格健全的標準和規定是變化著的,與人和社會的發展水平、狀況風俗習慣等密切相關。人格,說到底,就是怎樣「做人」的問題。
  人首先是自然人、自然存在物,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說。從人類角度說,人類的祖先就是自然人。因為遠古時候的自我意識還未形成,社會文化還不發達。從個體的人來說,一個人生下來首先還是自然人,他沒有自我意識,各種稟賦、能力都還沒有發展和開發,也就是說,孩童的人格還沒有發展起來,甚至可以說是缺乏人格的。當人的身心、知、情、意等各方面都得到相當發展時,個人才可謂是成熟、自立了。個人有自主、自律的人格,有自己的特性,有自我意識。有了人格,有了自我意識,個人就不再自然地發展和被動地接受培養和教育,而是成為成人,能自立,可以自己主動地提出要求,規劃自己的未來與發展。人格的健全,就是立足於既有的才能、教養、特性、生命狀況等,並根據社會的環境與現實的條件和可能,更加努力地成人和做人,不僅僅是維持作為生命體的自然存在,而且還要做一個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一個大寫的人,做一個完善的、全面發展的人。人格的健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健全的人格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是現實和理想的統一,是理想的不斷實現和現實的不斷超越。在實踐中人格的獲得,人的自我意識的確立,人的身心、能力、社會、交往圈的發展,使人具有積極地進行創造性活動並得到完善、發展的可能,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優越之處,是人不斷地成為人的基礎。具有獨特人格的個人,可以也應當據此進一步發展並完善自己,彌補自己的缺陷、不足,不斷豐富、充實、調整、提高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觀等,進行自我設計,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特長,實現自我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一個人有了健全的人格是能夠進行自我設計以實現自我的人,人也惟有通過自我實現,才能完全地、真正地實現健全的人格,當然這必須是在實踐之中,特別是在社會的、群眾的實踐活動中進行。
  所謂自我設計,就是根據社會的條件、自我的特質等諸多因素設計出自我的潛能、理想的實現方式,以便使自我得到最充分的、最理想的、最自由的、最好的發展;自我實現就是根據自我設計的道路,經過努力奮鬥,把潛能完全發揮出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設計,使自己成為自己最理想的人。
  人本主義人格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此建立起了心理學中的一種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從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幾個層次,它們由低級到高級按順序排列。馬斯洛認為,人們是按這樣的級梯需要來依次滿足他們的需要的,低級需要滿足了就轉向高級需要的滿足,人們越是滿足高級的需要,就越有深刻的幸福體驗,達到精神的安寧,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充實。自我實現的人自然也就是最幸福的人,他的這一理論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其實,關於自我設計、自我實現的思想很早就有了,這是人的普遍要求。自我設計、自我實現的根本取向,在於更大領域、更高層次的發展。具有主體自覺意識的自我,獲得了社會、人類文明的教養、熏陶的自我,具有生命力和有精神、有文化、有知識、有理性的自我,是不能也不應該停在任何一種狹小的、有限的狀態之中的,而總是要不斷地開拓、進取、求真、求善、求美,和天地宇宙相交融,幹出一番壯麗的事業來。自我惟有立足於已有的基礎、已有的真賦和能力,根據自己的特性、興趣、志向,尋找到適當的方式和途徑,才能得到最大發展。從自我本身言,自我設計是十分必要的,沒有自我設計,是缺乏主體自我意識的表現,其活動將是盲目的、沒有效果的。在各個個人的自我實現達到後,整個社會也就得到了發展,因為社會是由各個個人構成的,社會的發展是通過各個自我的活動實現的。壓抑個人的自我實現,或者因其他原因而使個人的自我實現大部分不能完成,是有害於社會的。
  自我設計、自我實現的立足點和歸宿表面看起來似乎都是自我,但這並不是和社會、與人相隔離的孤膽英雄式的獨自作為,恰恰相反,真正的自我實現者,是在和社會和他人的和諧共處中才得以自我實現的。真正的自我、完美的人格本身就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和獲得的,也惟有在良好的、和諧的社會人際關係中才會產生出真正的自我和健全的人格。極端的自私自利,仇恨和蔑視社會與他人,損害、破壞社會及他人的利益,或與社會格格不入,是人格不健全和有障礙的表現。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者具有以下方面的積極特徵:
  準確而充分地瞭解現實。自我實現者能夠真實地看待現實,不在知覺中摻雜自己的願望和需要或帶有防禦性色彩,因而能有效地預見未來。
  對自己、對別人、對自然表現出較大的寬容,承認事物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壞的一方面,不排斥事情的消極方面。
  顯示出天然質樸的氣質。自我實現者傾向於流露自己的真實感情,他們的感覺和認識是什麼,就說什麼,做什麼。他們不把自己隱藏起來,不帶假面具,不按別人的期望行事,而是忠實於自己。
  傾向於關心問題而不是關心自己。自我實現者的典型特徵是致力於一些能夠發揮他們能力的工作、事業和使命,這和非我實現的自我中心特徵形成鮮明對照。
  具有超然於世的品質和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人才感情指導生活,不需要與別人處於持續的接觸與依賴關係中,他們能控制自己不介入爭執,不為造成常人混亂的事物所干擾和煩惱。他們容易保持冷漠,沉默寡言,平靜安詳,因此能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與不幸。
  他們是自主的,因而傾向獨立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他們更多依賴於自己的內心世界,而較少地依賴外面的世界。他們已能夠強壯地獨立於他人的觀念和影響,所謂尊重、地位、報答、名氣、威望、愛心等,與自我完善和內在成長相比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他們能夠自我指引,自我管理,自我負責自己的生命和命運。
  顯示出永不衰退的欣賞力。自我實現者以敬畏、驚奇和愉悅的心情不斷地體驗和感受生活。他們總是能夠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體驗中發掘出巨大的靈感和喜悅。
  有週期性的神秘體驗或高峰體驗。所有人都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在性,但只有自我實現的人才可能處於這種體驗的震撼之下,因為這種人不會在這種體驗中感到恐懼,因此不會以任何方式去壓抑它。自我實現者的高峰體驗的次數不盡一樣。高峰出現少的人往往是比較注重實際的實踐型的人,高型出現多的往往是更高、更有詩意的人,並以審美的眼光觀察事物,理加超脫,更有神秘傾向。
  傾向於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他們不僅關心自己的朋友和家庭,而且關心世界上所有其他不同文化中的人類。自我實現者往往對全人類都表現出憐憫、同情和真切之愛。
  他們只與少數人發展深交和個人友誼。自我實現者傾向於尋找其他的自我實現者作為他們的親密朋友,這種友誼在數量上很少但很深厚。
  他們傾向於接受民主價值觀。自我實現者不以種族、地位與宗教為基礎而看待他人。他們極少有偏見,而願意向任何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具有很強的道德感。自我實現者沒有約定俗成的好與壞的觀念,但他們幾乎總是能夠知道他們行為的道德含意。有比較豐富的毫無惡意的幽默感。自我實現者不願開傷害或貶低他人的玩笑,相反,他們可能取笑自己或普遍人類,對世事富有哲學的幽默感。
  他們富有創造性。這是每個自我實現者都具有的品質,不僅表現在著書、創造藝術品的活動中,而且表現在一般的活動中。他們所以有創造性,是因為他們的情感體驗更為開闊、更為自發。
  他們能抵抗文化的同化。自我實現者傾向於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因為他們的行為受內心世界的指導。如果一種文化標準與他們的價值觀相反,他們將公開地不依附於它。在一般生活習俗上並非一定是反對常規者,但在基本觀點上則堅持己見。
  馬斯洛的這些觀察結論,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總而言之,自我實現者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但並不是處在社會之外,只不過是不願順從於俗流罷了。他們內心是關切整個人類的,對人有同情心和寬容態度,也能與各種人友好相處。這種人關心自我,實際上是和整個人類的使命、尊嚴相聯繫的,不僅他們的觀察力、判斷力、審美感、道德感是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取得的,而且他們以人類的前途為自己的前途,以人類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自我設計、自我實現的要義就是做人、做完善的人、做有益於人類的人,做能表現人的才智、靈性和尊嚴的人。
  當然,自我實現的意向是人人都有的,並且確實從偉人、發明家、藝術家、思想家到普通的學生、教師、工人、家庭管理人員等等,都能發現自我實現或實現了潛能的人的例子,但總的來說,達到自我實現的人確實很少,據馬斯洛估計只有1%左右。在現實中我們也能感受得到,大多數人的確沒有將其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沒有使自我得到更大的發展。馬斯洛對此也有一些解釋,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因而易受阻撓,多數人懼怕自我實現所需要的對自己本身的認識,即沒有自知之明,易放棄已知的東西進入到不確定的狀態,同時,人還受文化環境的限制及童年環境的不利影響等。這些分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我們的看法,主要是因為社會的分工、分化,特別是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影響,人們之間關係的緊張、對抗,才造成了個人人格的不完善、不完整、不健全,導致了個人的局限。因此,自我實現要有社會的進步作為基礎和保證,才有可能真正達到。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