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保護空氣、水及原始生活的計劃,即是保護人類劃。
——尤德爾(Stewart Udall)
彼德贊助者
有上百個組織按照自己的方式,提供許多轉變策略,以下就是一些值得你關切的領域,需要你的贊助。
●保護
人類利用自然界以求生存,人類沒有尖牙利齒、蠻力、利爪、長角、護殼及毛髮使自己獲得溫飽,卻優於任何生物;人類製作武器、工具。織造衣物及運用其他動物的皮以保暖;人類焚燒森林覓得耕地,打食鳥獸做為食物,若土地腐朽不堪,他就另尋他處;人類飼養家畜牛羊,任其啃食草地直到為荒蕪之地,於是又逐水草而居,讓大自然去「撫育」荒蕪之「傷痛」。
地球感傷痛,大地輕悲飲,自然難再復。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人類天生即不知如何保護環境,心中只有生存的意念,於是行為及環境都須配合生存的目的。凡無法執行這種適應能力的個人或族群,均可能遭到滅絕的命運。」
不適者淘汰——適者生存且繁盛。然而這些話是誰說的呢?就是那些倖存下來的人。
——克萊格霍思(Sarah N.Cleghorn)
地球人口稀少,土地眾多的現象一直持續了幾百萬年;但人口爆炸,工業革命接踵而至。於是人類發明更多新的科技來從事更多的破壞。人類用炸藥、開路機、化學農業、除草劑來破壞土地;人們屠殺動物、毒化地球、摧毀棲息之地。人類蹂躪自然,而不自覺地在破壞供給人類生存所需的生命維繫系統。
太陽、月亮、星星早已消失……它們落入人類獵捕之手。
——艾利斯(Havelock Ellis)
再回首已太遲,我們把大地改變得太多,大自然無法按照其法則進行修復工作,我們的生存關鍵維繫於我們能否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負起責任,這是我們生存的技巧。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將全球環境轉變成世代永久棲居之所。如何自行創造人為的生態系統,使其與自然循環相融合,這需要時間、智慧與努力來學習,但藉著人類的科技與腦力可以完成理想。
每一時代均有其轉折點,會產生一種對世界新的鑒賞思考的方式。
——布朗諾斯基(J.Bronowski)
雖然自然有其規律,使自然生態環境能自行運作,然而人造的生態系統並不是人類出於感傷而衍生出的一種回歸自然的產物。大自然雖近乎樣樣美麗,但也有諸多弊害,如颶風、龍捲風、地震、火山爆發、洪水、冰寒、酷熱、跳蚤、寄生蟲、墳子、白蟻、毒蠍、肺結核、癌症、梅毒、虐疾、鼠疫等,因此所謂人造生態系統,即在保護供給人類生命的系統,以及維護自然美景。為達此目的,必須保護特定野生區域的動植物。轉變策略的目的,即是希望我們能盡最大的努力做好保護工作,好讓我們生存的環境能轉化成人造的生態系統。
我們需重新擬定科技的新方向及消費形式,如此才能保護我們的環境。
——雅各比(Neil H.Jacoby)
●人口
彼德星球可借由全面整合而在保護、消費者及市民保護與和平維持上獲得相當的進步。然而,若是遭遇人口爆炸,一切努力的成果往往會付之一炬,換言之,人口暴漲會使我們處於沒有明天、失去希望的未來。
我們都擔憂人口爆炸的問題,但我們卻不能在適當的時刻開始憂慮。
——霍泊(A.Hoppe)
在羅馬帝國殞落時,世界總人口約有四億人;一六○○年以前有十億人;一九○○年以前有二十億人;一九六○年有三十億人,而在公元二○○○年,約可增至六十億人。雖然糧食亦有增加。但今日世界仍有半數人口處於饑荒,而且有近上百萬人瀕臨餓死的邊緣。若因些而認為食物就是最需關注的議題則是不正確的。因為若存有這種觀念。往往在乎的是在這地球上有多少人可以溫泡餬口,而漠視了人類生命的本質;更甚者,若只拚命強調糧食生產以供給人口足夠的食物,將導引我們挖盡地球的資源,嘗盡苦果,使有限資源永遠無法滿足逐日暴增的人口需求。
太過擁擠導致暴動發生,這是不爭的事實。
——惠勒(Harvey Wheeler)
美國小孩使用地球資源的量是非洲或印度孩子的二十五至五十倍,而我們居然還相信,美國能使落後國家變成我們生活的方式,最荒謬的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均是仰賴發展中國家所供給的資源。
一定有人會為荒謬不堪的事情辯解。
——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
彼德寫作
文字總是比口惠更能改變人的理念與行為。雷切爾·卡森女士(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Siknt Spring)即警告使用DDT及化學除草劑的危險,由於她的呼籲,終於引起大眾的迴響而群起抗議,使得政府官員不得不下令禁用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保羅·埃利希克(Paui
Ehrlich)亦在其著作《人口炸彈》(The Populatin Bomb)一書中提出若干令人印象深力)、駭人聽聞的人口膨脹事實與後果,喚起人}1必須注意生育控制的問題與措施;拉爾夫·納德(Ralph
Nader)在《危險無時不在》(Unsafe at Any Speed)一書中亦喚起人們要注意汽車安全,進而要求改良汽車的安全性。
我相信基於事實而撰寫的文字,更能超脫自我,打動心弦。
——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書籍和評論在全面規劃或對一複雜問題提出適當的解釋,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若你欠缺時間從事研究或寫作評論和書籍,你仍然是一位好「作者」,能夠推動正面的轉變策略。
研究工作就是省視別人所曾看到過的;思考別人從未思考過的東西。
——珊·捷爾吉(Albert Szent一Gyorgyi)
若我們的參議員或眾議員每天都收到充滿智慧的來信,要求對特定問題採取負責的行動,那麼我們的政治便會有實質的改進。為求效率,必須以簡潔有力的信函要求議員們即刻採取行動,最有效的,就是只寫一頁,借此表達關切,然後要求議員提供資訊或提出見解。
文字充滿智慧還不行,還要看它有無道理:
——瑟伯(James Thurber)
寫抱怨信給造成污染、過度包裝以及生產用後隨丟產品公司的行號經理;同樣的,對表現良好、負責的公司負責人也應寫信予以嘉勉和鼓勵;由於你的贊同已充分表現在你寫給報社主編或私人的信函中。這使得行事端正的公司行號經理、商家或政治家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更有信心。
文字是我們調適生活情況的主要方法;控制文字愈好,我們適應力愈強。
——埃文斯(Bergen Evans)
彼德主角
所謂彼德主角,就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他能夠持續地感召他人參與,這種類型的人有點像彼德先鋒,但比先鋒們更具有領袖的氣質與特色。
要尊敬一位對任何事物充耳不聞的領袖是一件困難的事。
——博倫(James H.Boren)
●安德魯·利普金斯
有人預言加州最美的休閒勝地之一聖伯納第諾國家森林,在二十五年內即會變成不毛之地。煙霧瀰漫逐日摧殘松林,為了不使此預言成真,十六歲的安德魯·利普金斯(AndrewLip
一kins)決定種植防煙霧的樹林。
安德魯生長在洛杉礬,唯有在夏天時才能到山區來。一九七○年,他從事樹林死亡原因的研究,發現煙霧如何摧毀樹林,並且使綠樹減少光合作用,使得樹木無法利用水分及礦物,獲取供給其基本生存的物質,當他看到逐日枯黃的綠葉時,感到憂心仲仲,同時也覺察到有一種紅樹林、西洋杉與甜松林能在煙霧中倖存,而突然在心中興起一個推動計劃。
一九七○年,他將他的想法付諸實踐。開始接近那些自我宣傳為「生態公司」的企業。有一次他與公共關係官員交談,官員對他說:「我登上森林俯視,感覺還不算太壞」,有好多人都有這種類似的感覺,安德魯茅塞頓開,他覺得這一切不全然都是損失,因為人們有這種登高望遠、俯視森林的感受,可使安德魯開啟周圍人的心靈,並試圖使這些人受到他的影響,與他並肩奮鬥。
一九七一年,在安德魯最後一年的高中生涯裡,他參與了一項拍攝瀕臨滅亡樹林情況的影片計劃,並且將此拍攝的成果在當地教育電視台中播映。
一九七二年,安德魯寫信給達森公司,介紹其「植樹A計劃」的活動,試圖遊說公司支持這項計劃。在當時繁瑣的國務院處理流程與政策下,外國公司是不能介入當地國的國內事務,於是安德魯的計劃被迫取消,安德魯此時亦瞭解到公司結構與政府之間,所謂「官僚體制的死森林是無法讓樹木成長的」。
一九七三年,安德魯得知加州森林管理局有二萬株樹苗,但卻苦無預算將其移植栽種,若四月以前沒有出售,則樹苗只有全數掩埋銷毀。安德魯詢問是否可以不用銷毀,讓他來栽培這些幼苗,但結果是法令規定無權分送州財產。若安德魯無法在限期內籌得六百美元,那麼這些幼苗即將遭掩埋處理的命運。一天,安德魯被告知已有一萬二千株幼苗已被銷毀,這頂消息在《洛杉磯時報》專欄中被披露並做更深入的追蹤報導之後,有無數關切的電話打進來,責難官員之聲不絕於耳,在這些壓力下,安德魯免費獲得了八千株幼苗!
這事件顯示安德魯的組織與領導才能,同樣地,也顯示出有許多人熱心公益,願意及時伸出援手支援。安德魯隨後在大學主修環境研究,並且維持這些幼苗在休眠狀態,以便寄存在志願義工的冰箱及冰庫之中,直到他能為這些幼苗進行栽植行動為止。之後,他又自牛奶及容器製造商獲得了八千個瓦楞箱子,其大學朋友及童子軍團均協助他將這些幼苗植入箱子裡,在箱子中幼苗被灌溉澆水撫育直到暑假來臨,企業界又捐獻提供栽種的運輸機具與工具。安德魯與義工們,成群挖掘上坑以利幼苗移植,並且在整個夏天持續呵護澆水,十九歲的安德魯克服逆境與管僚的冷漠習性,栽種了八千株可防煙霧的樹苗。
一九七四及一九七五年,安德魯仍持續不斷地從事這項工作,為下一代們種植養護森林。
十九歲時,每一件事都是可行的,而且明天會更好。
——畢曉普(Jim Bishop)
●雷夫·奈德
奈德在一九六四年出版了《危險無時不在》一書,探討汽車的安全性而聲名大噪。幾年來,他致力於防制污染、除草劑、美國印第安人問題、龜肉工廠的衛生條件、醫學使用的x光放射線、不安全管線以及諸多攸關消費者權益的議題等等。
奈德的父母自幼啟發誘導他追求理想的決心與熱情,日後這種精神一直探深影響著他,帶領工作忱伴們共同追求真理,他曾說:「我把社會之所需置於我個人抱負之上」。借其言行,他說服許多人共同努力奮鬥。他每日工作十八到二十個小時,每週六天。他沒有電視及汽車,住在華盛頓特區每月九十美元租金的公寓中。他的個人生活雖乏善可陳,但為公眾服務的成就卻相當非凡。他阻止通用汽車(Generai
MotorLs)生產一種事故發生頻繁的車種,並且相當具有影響力;他並致力於醫療放射線安全控制法案的通過、衛生安全肉類法案、國家天然氣管線安全法及其攸關消費者的相關法案等,在當時,奈德贏得了相當程度的信譽與大眾的信賴。其成功因素之一,在於奈德充分地搜積相關資訊,以致其所主張的論點甚少謬誤;國會議員、市井小民及企業界對奈德所揭露的弊端非常注意,並對消費者權益即刻採取保護行動。奈德使社會普遍產生一種消費者保護主義的風潮。
你不會因狐狸在雞察有許多經驗而委託狐狸看顧雞群。
——杜魯門(Harrv S.Truman)
●魯森希瑟博士
只要魯森希瑟(Loutzenhiser)博士決意作某一件事,他就一定傾全力去完成。他決定每一周未去撿拾聖伯納第諾公園中可回收的廢棄物,在此同時,他也細心留意到空氣污染的問題,他動用所有義工,駕駛無廢氣排放的車輛來收集報紙、鋁罐、玻璃及金屬等廢棄物。博士曾提及他「駕駛」著四馬力-的車輛時,這是令人訝異而不可思議的,但卻千真萬確,因為他確實是駕著由四匹馬拖曳的古典比利時式馬車。
博士的「週六工作」雖無任何酬勞,而且還因支付許多而近於破產,但這種種現象並未使他氣餒,反而愈加精神煥發。他也深信駕駛馬車而不用汽車來撿拾廢棄物是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反對他作為的人,提出攻擊說馬兒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然而博士早已事先解決這一問題,當他進行午週六任務」時,還隨身攜帶了刷子和水桶,有了這些裝備來善後,即使是增至四馬車、十六隻馬車也不會遭人議論。博士或許無法獲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確實因此而「清潔溜溜」,兩袖清風。
若把投入製造汽車的心力與智力,轉而投注在馬的養育上,或許我們現在會過得更好。
——古爾德(Joe Gould)
●保羅·索格林
一九七三年,二十七歲的保羅·索格林(Paui Soglin)在威士康辛州麥迪遜市市長選舉中,擊敗保守派的戴克而當選市長。保羅在威州州立大學讀書時,就已是非常活躍的反戰份子,自研究所畢業後,他投入市議員選舉,尤其是第八區皆是學生選民,因而當選市議員後,其潛心問政研究運輸、住宅、區域與下水道的規劃設施。
一九七三年,保羅以獨立人士競選市長,並且獲得百分之五十二的選民支持;在保羅就任市長的慶祝會中,或許支持他的學生選民會有點失望,因他當眾解下外衣,露出T恤,T恤上印著「在未來的二年任期內,要將快樂的男人與女人齊心努力,相聚在這個城市之中」。
在其第一任任期中,保羅確實讓麥迪遜市進步很多,雖然他偶而略顯輕浮,但仍能幹一九七五年獲得連任。保羅針對城市的問題研擬諸多方案,因此獲得市民相當的支持。激進派份子攻汗保羅施政改革過於遲緩;而保守派份子,尤其是掌控城市的商界人士卻批評保羅的改革及施政太過於匆促。保羅雖夾雜在激進與保守派之間,但仍能力求平衡,因此使其理念能夠有效落實。
保羅有效改善大眾運輸系統,使乘客搭載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七,他引用比以往更多的婦女及少數民族加入政府部門工作,嚴格要求監督住房與興建流程,並成立基金貸款支助興建房屋計劃,雖然這些未必都顯示其施政有可觀的成就,但至少顯示出彼德主角們在政治上,就其問題而圖謀解決方案,這種作為,比「侍候」某些特定的政治團體,更能獲得市民的支持與認同。
自由派份子習慣在保守份子前成為激進派,在激進派份予前成為反革命,而在所有遊說活動份子前成為破壞者。
——艾斯莫瑞(Harry S.Ashmore)
●丹尼斯·馬歇爾
由於丹尼斯·馬歇爾(Denis Marshall)奮戰的精神及日漸覺醒的人民影響力,使住在英屬哥倫比亞美麗的沙蒙鎮居民,投注在一場戰爭——瓶罐之戰中。當地的瓶罐公司想將以往可拿瓶罐以兌換押金的制度廢除,改之以用完則丟的容器,對這項舉動,丹尼斯不遺餘力地撰文攻擊,他利用卡通、文章及小品故事喚起人民抗爭的意志,鎮民會議因而舉行,使得有更多的鎮民介入此一事件。例如喬巴倫(Joe
Buresh)是一家保齡球館的經營者,他冒著財務危機率先拒用並停止批貨給這類容器的任何飲料。黛安娜。鄧布魯斯基(KianaDombroski)是當地學校教師,亦贊同丹尼斯的觀點,並大力促使當地政府支持這項反制活動,於是丹尼斯的反制活動便傳播開來。超市經理迫於消費大眾的壓力,而不得不繼續實行兌換瓶罐押金製,鎮民都加入抵制活動,因為他們知道若不如此堅持,沙蒙鎮極可能會變成廢棄物的「大本營」。
由於有抵制的行動才使得今日在英屬哥倫比亞的全部省境,都立法判定不能使用不可回收的瓶罐飲料。
他使正義顯現。
——博恩(James Bone)
●約翰·加德納
「美國不是一個墨守成規、守成不變的國家。」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說。他是「公眾事務」組織的創立者與現任主席,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人民壓力團體領導者,致力於改革、創新、守成等目標上,進而促使政府更加有效率、肯負責。他曾在華盛頓擔任健康、教育、福利部部長達五年之久,並擔任都市整合計劃的主席,他深信人民唯有透過組織與啟蒙的方式、才能使政府革新以脫離困境。他的名言是:「唯有全民齊心服務奉獻,生命才會有意義。」
「公眾事務組織」有別於一般民間特定的企業,它代表全民的利益。它矯正政府組織的施政,其活動資金來自一般大眾納稅人,並就特定攸關民生的議題,動員工業與相關的利益團體。加德納創立此一組織的目的,即在於他相信,因為全民參與度不夠,而使得政府腐化,政策偏離公眾利益,因此現在及時注意猶為時未晚。「公眾事務」曾從事軍事費用、環境問題、國會資深制度、利益衝突、選舉花費以及許多有關政府事務領域方面的調查研究。加德納說:「當一個人花費超過二百萬美元的經費在總統及國會議員選舉上,事實上,就是在出售美國政府,」借由「公眾事務」的活動,全民意志得以伸張,它不是第三政黨,而是屬於第三勢力,基於團結眾人為首要的考慮,而非分化眾人為目的。加德納視其工作為一種「在絕境假象的掩飾下,事實上卻是處處充滿生機」。他說:「有人曾嘲諷,一個人是不能成就什麼東西的,我不能苟同,它應該改成這種論調:一個人可造就任何事務。」事實顯示,加德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明。
你將發覺在城市或公園都沒有因委員會而設立的紀念碑。
——帕斯捷爾納克(Victoria Pasterna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