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彼德原理

雲台書屋

第七章 結果

  文明就是教育與災難的競賽。
  ——威爾期(H.G.Wells)
  益精圓木大樓距我所住的旅館只有五條街之遙,十五年以前,大樓曾是我們聚集之所,景觀極美,交通繁忙而便捷,中央大道現在已不似以往,迷你包廂車寂靜地沿著許多大廈邊緣。自我們頭上駛過;你漫步在街頭,幾乎卡曾發覺小車廂止、討駛,直到這種快捷之小車廂遁入地底,才猛然發現上們的存在。
  所有知識都源於我們既有的概念中。
  ——達芬奇(Leonardo Da Vanci)
  自從回到益精市後,我就慢慢地例覽這個城市,我渴望從我留存的印象中,尋找過去的一些蛛絲馬跡,儘管現在我所看見的益精市幾乎已煥然一新,但我必須睜亮眼.敞開心靈接納它們:愛舒教授的省略、佛塞特市長治理下的市民們、艾裡斯的進步等等。此刻觀察這一切,我能更感受到「他們」的成就:「整合的系統比各零散個體的總合,所發揮的力量更加驚人。這已不是數學上的真埋,而是美學、情感的經驗。當我看到屋頂太陽能集結器時,我感受到益精市各個家庭的溫熱及電力所帶來的便捷,以及目睹載運市民的快運系統和氫氣變成汽車的燃料等種種景觀等,我不禁心動不已;仰望天空,我看到湛藍而潔淨的美麗畫面,環顧周圍,有嬌柔鮮美的花朵在超市四周,我猛然發覺這城市變得文明了,這才是令我激賞的「人類進步」的面貌。
  人們應有鮮活的思考力,而不是只以蕭規曹隨的態度做事。
  ——富勤(R.Buckminster Fuller)
  益精市市民的性格及周圍之環境均已被整合。科技對於達成人性化,使得真正之進步不再是夢想,我觀察人民可親的容貌,這城市的確改變了人民,而人民也改變了這座城市。
  人們群聚都市以求生:群聚的原因是期盼有好的生活。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益精圓木大摟是城中心保持原貌的建築物之一,當我踏上大理石台階時,真感到賓至如歸,並且這兒一定有許多「寶藏」待我挖掘。《益精日報》是一家相當前衛的報社,內有許多企圖心旺盛的工作人員,但從他們無異議地票選中,得知他們較喜愛保有原貌的工作環境,因這是他們成長之路,我一步步走上二樓即可感覺到眾人對;日有建築的懷念與關愛。
  建設是緩慢而費時多年的工作,但摧毀卻可無情地在一天中完成。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改善教育品質

  當我回想到奧福伊有關教育的文章時,我不禁開始思考現在的市中心與一九七五年時之不同。想到今日孩童與環境的關係,我走到奧福伊的辦公室,我相當期待這次的會晤,因為奧福伊的文章對大眾輿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並且他的教育理念也頗獲大眾支持。
  所有欲統治人類的權術都如此認同:一個「帝國」的成敗維繫在青年教育。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我一走進她的辦公室,即對內部有條不紊的擺設感到訝異,以往我對新聞記者的印象都是雜亂無章。我還發現奧福伊非常。迷人,若她參加選美賽,我一定會很高興投給她一張支持票。
  我告訴奧福伊小姐,我想要這一五年來益精市學校轉變的全部訊息,她提到她在學生時代的一些事情,並且認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因她在一九五○年代,曾在益精小學就讀。她覺得她都曾經歷好、平凡或是不勝任三種類型老師的教誨。像奈恩老師就是一位熱忱而能使學習變得有趣的老師,奧福伊便親臨這位老師的教誨,進而能夠閱讀寫作及體會求知:樂趣;當她進入中年級,她在同濟中已是一名勤奮有成的閱讀寫作者。她的英文老師閡特斯幫她奠定寫作基礎,使她在小學階段即成為同儕中之翹楚。之後莫爾及盟恩老師也使她發揮文學天賦,音樂老師們亦對她的啟蒙助益良多,使她在高中時期,就能夠成為布魯斯所指揮領導的合唱團中一位優秀的團員。
  教育即是協助孩童發揮他的潛能。
  ——弗羅姆(Erich Fromm)

  ●教育的謬誤

  但奧福伊在數學及科學方面就不是如此幸運,她的第一位教師裡特,便常嘲笑犯錯的孩童:而她的高中數學老師耶斯,則常指定許多繁瑣重複的功課;她的基礎科學老師凱蓮特是個老好人,但她熱愛動物以致忽略了許多生物學現象,也導致她有時扭曲或非理性地教授科學觀念。
  所謂幹練的人,就是會去身體力行的人;而非幹練者即是教導別人的人。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
  由於奧福伊對文學及寫作的熱愛,使她決定成為英文老師;大學英文課程令她如魚得水,歡偷不已,但她的教師教的課程卻令她失望透頂;她修心理學的課程,但內容竟和傳道授業方面毫無關聯;而研究方法課程,儘是請些教授講述三十年前的陳年往事;在伊恩教授的領導下,她的實習教師課程,著眼在教室的沾淨寬敞,與遮簾放置平衡等芝麻綠豆瑣事中度過。
  世界上有兩個地方,對時間總是錙銖必較:監獄與學校。
  ——格拉瑟(William Glasser)
  奧福伊第一年在益精中央高中任教時,她發覺大學所學的東西。在這兒一點兒也派不k用場。她與其他老師溝通後,發覺大家部頗有同感,必須在畢業後再重新學習。
  教學重,戈應是方法而非內容,……應是啟發法而不是填鴨法。
  ——蒙塔古(Ashley Montagu)
  奧福伊很受學生喜愛,她對愛好文學的學生的啟發非常「成功,但在這所高中,由於部分學生本身就很大缺文化素養,連閱讀也發生困難,更別提賞析英國文學了。
  克拉博是中央高中一位古板的教員,她建議奧福伊不要擔憂學生的問題,只須使學生忙碌評維持教窄的秩序即可。拉爾亦建議她多說笑話、戶外教學歷影片等消耗時間。然而奧福伊無法接受,她不想當一位浪費學生時間的老師或一個小丑,她知道,從古至今,教師的工作便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心與熱誠,而成為受歡迎的老師只是其中之-而已、她發覺有些頗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事實上,並沒有引導學生投入學習。能勝任的教師常心存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對基本事實。慨念、澗察力及求知的態度,而她也知道要成為這樣的老師。自己仍得繼續努力。
  人若有能力去求知,但卻死於無知,那才叫作悲劇。
  ——卡菜爾(Thomas Carlyle)
  奧褐伊雖對早期教師的養成教育頗為失望,但卻加入了一輔導文化障礙學生的計劃,這項計劃的前提,是要求教師教那些只瞭解中產階級之價值,而不瞭解下階層價值的孩童。課程內容包含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及非洲歷史。她雖覺得課程安排很有趣,但是最後還是離開了,因為她深信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及非洲歷史學家對城市黑人孩童的瞭解根本不深。「教育上,因無知而無法對事實作有效反應,這是教育最令人訝異的地方。
  ——亞當斯(Henry Adams)

自我覺醒

  奧福伊是優秀的學生,她的老師都鼓勵她進研究所繼續求知,直到獲得博士學位。老師那樣地勉勵,她當時覺得4卜常榮耀,然而她的想法是,不再繼續與其目前教學無關的課程有所瓜葛。尤其當她看過指導教授的博士論文之後。更堅定了她不再求學的決心。塔脫博士的論文是「中等學校校長對問卷的態度研究」,主要內容是寄發五百份問卷給校長,然後詢問他們關於填寫問卷的感覺;而魯爾博士更鮮,她的研究論文是證明上課是教導學生最沒效率的方式,這項研究使她聲名大噪,而她也因盛名所累,忙於四處上課,借此發表她的《上課無用論》。
  博士論文只不過是把死人骨頭從一個墳墓換到另一個墳墓。
  ——多比(J·Frank Dobie)
  從這時開始,奧福伊便開始在《益精日報》報導有關教師目前教學的窘境,以及不稱職的教師如何教導別人的教學方式。她的第一篇文稿是呼籲重視所有孩童的平等教育權,並改善教育財務,將先進的科技應用在教學上及孩童的學前教育中。但奧福伊也強調雖然財務、設備及現代科技已獲改善,但若是教育者的水準沒有進一步提升,就好像把銳利的刀交給技術拙劣、的木匠,反而會造成更糟糕的局面。
  愛默生建議他的同胞要培養學校老師,並使他們成為世上囊優秀的老師。
  ——佈告克斯(Van Wyck Brooks)
  奧福伊撰文表示,老師充實自我與準備,是其表現傑出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解決教育問題上的重要一環,然而老師成功與否亦取決於其經驗、奉獻熱誠與天賦,而非只特別重視專業的課程。長久以來,我們都太相信「老師的特質是與生俱有,而不是培養的」以及「教學是一種自然天賦的能力」,奧福伊認為教學的成功就如同醫學、建築或其他專業領域上的成功一般,都是需要天賦的能力,但成功亦需要能夠獲得正確。的知識與技巧。
  不僅自我認知是一種藝術,教導他人也是一種藝術。
  ——西塞羅(Cicero)

三種教育類型

  在一九七○年代早期,公立學校可說是一團混亂,奧福伊藉著發表三種教育傾向來澄清當時的狀況。長久以來,美國教育均服膺三種哲學立場,然而公正學校印夾雜在其間而顯得混亂。其中一個教育傳統主要是強調「三R」。另一個則被體為前衛,充滿自由風氣的學校,它是以孩童為中心、並強調開放教室、放縱式教育及強調孩童主觀經驗的教育。大部分的與師及教育者都是屬於前者,否則就歸類於後含。
  學校董事會誠摯地下結論說,學校愈是得嚴謹,學生愈自以為是。
  ——奧佛斯特裡特(H·A·Overstreet)
  傳統學派的人以為,孩童借瀝規蹈矩而能學習何謂責任;他們談論許多對孩蒙如何學習責任與尊重的教盲方法,其觀點就是要求孩子們尊重老師及權威,而他們借此盼望後代能加入他們的「陣容」。
  在大學所好的各類主題變化不大,都只在「世襲」相授,老師教學生,學生義成為老師,繼續教育學生。
  ——利希騰伯格(G.G.Lichtnrberg)
  另一派前衛的教育家,深信放縱式的教育、他們認為教育系統與生活無關,所以應該沒有所謂的正規教育體制。他們鼓勵學生應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感受並提倡「清談」,而不是讓他們只學習過去老舊的東西。一派試圖去「統一」使學生一致;另一派卻試圖鼓勵學生多思考、批評並成為一個「反主流」派分子。這二派都尖之偏頗,無法提供學生們足夠的「工具」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欲把教育體制的功能,如學術上的研究學習與生活、社區、人民等分開視之是不對,而且也不可能做到的。
  ——斯科特(John Snthony Scott)
  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出現了第三種流派。其產生之卞閃即在於公立教育體制的定義與定位。深思教育之H標及其功能的研討,這種風」氣亦隨著大環境議題而興起。以往強調征服自然,個別主題研究、競爭之價值、人口成增之益處,已變成過時而不切實際的求生之道。要教育人們如何求生,已必須接受另一套價值觀——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知識的互通相關性、個人與國家之合作以求生以及人口成長之弊端等。為了求得生存的教育法應是著眼於全體與個人部減少自私利用,而多從事有助於環境保護的行動。
  我們若無法消除城市的污染,就會讓污染摧毀了我們的城市。
  ——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Kennedy)

能力導向教學

  奧福伊繼續解釋她從事師資能力為基礎的改革成果,以及公立教育確能多元化的研究與求生教育的變革。學生由此變得能夠瞭解並分享教育目標的策進及論析的過程,使得學生懂得自我評估與反省。在一九八○年以前,大部分益精高中的學生都能擇定研究主題或論文計劃,陳述其欲達成的目標與所採取的標準,進而評估其成功與否。藉著設定的標準,他們學習如何評析,並從事獨立的學術研究。在多變的世界中,能夠獨立學習與研究,往往是個人本身或專業能力中最有價值的資產。
  教育孩子們最重要的就是激發興趣與熱情,否則你只是讓眾多驢子背負沉重的書籍罷了。
  ——莫太格尼(Montaigne)
  以能力導向為基礎的教學,其中的一項目的是澄清基本教育目標與個人目標的不同。透過老師、父母及教育研究者的介入,一系列為基本目標而設定的課程於焉產生。這種課程的目標已建立了最基本的標準,使得參與課程的每個人都要符合標準才能畢業。目標設定的好處之一就是教育者可以透過高超的科技來教授閱讀及寫作,孩子們因此而受益。視聽設備教學機器及個人電腦等提供許多協助,孩子們因此可藉著輔助工具使能力增強而達到教育的目標。老師們也不用再重複練習,來浪費自己的時間。
  教育偉大之處在於使學生能嚴守紀律,而非充實其心靈;借學生本身的能力而加以訓練,而非把一些別人的陳腔濫調充斥其心靈。
  ——德瓦茲(Tyron Dewards)
  由於學生個人興趣及能力差異極大,若他們能自由選擇他們所希望的,那基本教育目標即已達成。因這使得學生能具創意地選擇他或她所要的活動或計劃。實際上,只要孩子能完成指定的工作,他或她即能投注於更廣泛,更具高度興趣的方案或活動。借此種活動圓滿完成,而且是學生們自己選擇的活動,就已達到滿意階段,於是基本學習的能力便會增強。
  祖母守則:吃了你的蔬菜後,就可以有點心吃。
  像這種教學法有許多優點。每一小孩子在學校都可感到滿足與成功。孩子們都可學習基本閱讀、寫作以從事獨立研究;也因成功、滿足與學習結合在一起,孩子便樂於學習。除了技能的學習外,孩子亦學得如何創作發明以及使用其自由意志做選擇。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明確地洞察所有事物——明辨善惡、真偽,及崇尚真與善。

認識環境

  在一九七五年前,人們談論許多與教育相關之事,但都缺乏一貫的理念。若想達到教育相關性,如教育如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議題,對人類生存之關切即叮提供有效之誘因以促進教育「相關」議題之進步與發展。
  老師的工作就是激發學生對人生有無限的好奇,如此,成長中的學生才能以敬畏及新奇的心對待人生。
  ——加勒特(John Garrett )
  學生和老師藉著活動來瞭解周圍之環境,並塑造其敏銳之反應。例如:當研讀到環境問題的文學作品時,學生便借活動來增補閱讀之不足,而由此培養、刺激其敏銳度,他們被鼓勵多去看、嗅、觸及領略他們所閱讀到的。因此,學生不再只局限在教室中,而影片、電視及教科書中所描述的虛幻環境即可實踐領略。借此,學生即可警覺環境污染、毀壞的真實情況及自然潔淨環境之美。
  我們的感官即是為大自然環境而設;因為除了大自然環境外,沒有其他地方可被感官所察覺。
  ——特裡(Marx Yerrv)
  敏銳、知覺及關切是教育價值所在,若學生們能夠善加利用他們所擁有的這些感「畜能力。學生對周圍認知明確,可刺激他們在解決問題L更加投入,但亦須有效的認知,於是學生即被鼓勵去挖掘或深入追蹤瞭解他們周圍環境之問題,如住家、學校,甚至整個社區。
  每一藝術家都緊守一原則,那就是要打開我們的雙眼,呈現給我們早已存在,但義己忽略的周圍世界。
  ——哈丁(Garrett Hardin)
  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處理分析能力已大大增強。學生們自周圍環境帶來樣本,以便在科學課程中從事化學及物理方面之分析。借由此種途徑,學習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進而瞭解環境污染的程度,然後用其創意加上初步研究時探索解決問題之方式。當然,學生們毋須對以往遭受其年長者及古人所破壞之環境負責,他們也不會被要求負起對「停止破壞環境」任務之責任,但當年輕人的熱誠、創造力、及精力專注於某一課題,解決方式即可浮現。
  在海底的獨眼軟體動物,毛絨絨而且發光,是從未被天文觀察家發現的「星群」。
  ——桑德伯格(Gari Sandburg)
  環境與解決方案之主題思考,是教育界想使學生擁有創造力的極佳方式,鼓勵學子們運用他們已知的學識及技術,從不同角度研究問題,往往有獨特的方案出現。
  環境問題與其他相關領域之問題關係密切,已不言而喻,若學子們能瞭解這些問題的本質,則這種各專家專研自身領域而不從事整合、自設藩籬的現象,即可被打破。
  ——博頓利(Forbes Bottomly)
  奧福伊解釋,學生試圖借許多途徑從事企劃研究找出解決方案,益精市推行「不亂丟活動並且成立資源回收中心,但衍然有許多成人及小孩任意丟棄廢棄物。」於是一群高中學生決意尋求一較實際的方法,使民眾能夠把垃圾紙屑棄置在適當的地方。
  學生們做了一項研究,結論如下:(一)不亂丟的行為通常可在孩童的可塑期建立起這種習性,並能成為一種持續性的行為。(二)垃圾桶設置的多寡是其中的因素,但不是絕對,因即使不任意丟廢物或垃圾紙屑的人,他們都會把這些廢物放在身上,經過垃圾筒才丟棄,但習慣隨意亂丟的人,即使垃圾桶近在颶尺。他還是會亂丟。(三)益精小學有間接鼓勵小朋友丟紙屑或廢棄物的規定,例如在小學中,若有學生違反規定,就會被罰在校園中撿紙屑,這反而間接鼓勵小學生,反正有人會撿垃圾,則可任意丟棄的社會行為。
  高中生便應用「加強原理」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他們設計了一個可愛造型的垃圾桶,並在後面安裝放音機及電子設備,然後放在定點。當一位小妹妹吃完蘋果。準備丟蘋果核時,她會把蘋果核放入可愛造型垃圾捅的「嘴巴」內,這時,就會有錄音帶放出愉悅輕柔的聲音,感激她這種行為。不久,「不任意丟棄」成為主流,教育與實際結合為一,使不亂丟的行為有了正面效果。
  學生們受這首次實驗的鼓舞極大,因此決定進行另一項計劃——會移動的瓶罐或;日紙收集中心。
  操作這收集器,只需將瓶罐或舊紙放入標示的人口,機器會自動核算瓶罐數及稱量;日紙的重量,而後折算金錢給投擲者。這種二十四小時且可設置在停車場及其他地點的收集器毋須專人照料。
  創造力如同精美的花樹,讚美會促使其開花;氣餒會使花苞殞落;若我們的努力受到肯定,我們會激發更多更好的主意。
  ——奧斯本(Alex F.Osborn)
  在快結束時,奧福伊談到十五年來教育的進步與趨勢。師資教育的改革已使教學更加充實有能力,而能在「成功導向」的課堂中,鼓舞激勵學生,使他們發揮創意來思考解決問題。
  我們給孩子太多標準答案背誦記憶,卻給他們太少的難題,讓他們思考解決。
  ——盧因(Roger Leuin)
  一九九○年,學校仍在實驗新的教材及方法,來更加有效地運用社區資源。過去數十年,我們亦目胳種族歧視主義確實有所改善,貧窮、戰爭亦有所減少——而這種種成果,教育確實功不可沒。
  教育即在教導年輕人去瞭解他們所承繼的世界是何模樣,並誠心改變它。這不是為了因改變而改變,而是若不再有所改變,我們將難以倖存。
  ——奧福(Eve Olve)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