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田方斌>>攀登書山另有路

雲台書屋

二、業精於勤荒於嬉


  學習是一件樂事,也是一件苦事。大凡學業有成的名家學者,在談到自己讀書治學的成功之道時,無一不提及勤奮二字。對於求學之初的青少年朋友,勤奮努力,尤為難能可貴。許多大科學家的成功史,有力地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收穫。


李星學:以勤補拙,持之以恆


  李星學是我國知名的古植物學家和地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在《自述》中寫道:「我這個人其實並不聰明,學識也不在一般人之上,之所以大半生還能做些工作,多少是由於始終銘記著前輩教誨的這樣一句話:勤奮的人雖然不一定都會成功,但成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勤奮的。我深深感到:勤奮是做學問和立身之本。」

  李星學小時智力並不超常,上學又比一般人晚,初中時他的同班同學都要比他小二三歲,學習成績卻多在他之上。李星學初中時語文基礎比較差,上高中時,他便下決心把語文成績追上去。為了做到這一點,他除了課堂的正規學習和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以外,還利用寒暑假大量閱讀中外小說、古文,特別注意文章中的章法結構和對問題的分析與論證,他還持之以恆地寫日記。由於他的勤奮努力,僅僅兩年功夫,他的語文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語文成績也後來居上,名列前茅。

  李星學高中畢業之際,正值七七事變。激於愛國熱情,他參加了當時湖南省主席張治中領導的、以促進全民抗戰為宗旨的「湖南省民眾訓練班」,在家鄉農村干了半年宣傳抗日、保家衛國的民訓工作,學業有所荒疏,以至於在1938年參加的全國大學聯合招生的統考中,名落孫山。他的一位中學老師卻開導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勤奮努力,總有成功之日。於是,李星學決定留在他長沙叔叔家裡繼續溫習功課。為勉勵自己,他把自己的臥室命名為「三三齋」,把條幅貼在門後。他所堅守的「三三」,第一個三是「三抓」:即數理化抓基礎;語文、英語抓訓練;其他抓要點。第二個三是「三不」:不逛街、不會友、不貪睡。他就這樣閉門苦讀數月,後來在同濟、金陵等大學招生中,屢試不爽。

  在李星學看來,學習和治學光有勤奮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持之以恆才有效益。李星學是在國內完成學業的,他在中學、大學時只學過英語。建國前後的一段時間裡,他利用上夜校和速成班,將俄語的基本發音和語法斷斷續續地學過一年。在平時工作之餘,李星學又忙裡偷閒地跟留學德國的導師粗學了一些德語。60年代初,研究所為研究生開辦了一個法語學習班,他又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參加了學習班。當時學習班中,就數他年歲最大,已經40多歲了,他們都認為李星學學不長久的。但他令人吃驚的是沒有絲毫的懈怠。他除了堅持每週堅持三小時聽課外,還充分利用早晚空閒時問背單詞,記課文,做練習,從未間斷。四個月後,能一直堅持下來的只有七八個人,最後的結業考試中,李星學得到了較好的成績,這是他學習持之以恆的結果。現在,他除了掌握英語外,也能閱讀俄、德、法語的專業文獻資料。李星學在《自述》中深有感慨他說:「如果當年學外語稍有猶豫,或缺乏持之以恆的勤奮精神,就不可能取得這點小小的成績」。


賈蘭坡:勤奮嚴謹,苦鑽苦學


  賈蘭坡是國際知名的考古學家、地質學家。1935年年僅26歲的他便接替因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而聞名的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工作,並獲得重要發現。他的研究成果也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50年代後,賈蘭坡先後組織並參加了一系列古人類、古文化遺址的發掘。80年代他提出的中國、東北亞及北美的細石器可能起源於華北的學說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矚目。

  賈蘭坡的經歷極富戲劇性。他是一位沒有上過大學的中科院院士,靠的是勤奮自學、苦鑽苦學。賈蘭坡小時候上過私塾,並陸陸續續地上完了高中。高中畢業後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於是他便經常去北京圖書館看書,剛開始的時候,他看書也沒有什麼計劃,也沒有什麼規律,逮住什麼就看什麼。後來,隨著閱讀面的擴大和加深,他開始對有關科學、旅行的雜誌和書籍越來越感興趣。他也開始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對所看過的書都認真作了筆記,不知不覺中,一年讀下來之後真學到了不少知識。說來也真湊巧,賈蘭坡的一個表弟認識斐文中,而此人因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而聞名海內外。他表弟從斐先生口中得知中國地質調查研究所正在招考練習生,並將這一消息告訴了賈蘭坡。賈蘭坡在北京圖書館自學的知識幫了他的大忙,他得以順利通過考試進入了中國地質調查研究所,被分配到新生代研究室做練習生,從此,賈蘭坡便走向了古人類學的研究道路。不久,賈蘭坡被安排到周口店協助斐文中繼續挖掘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遺址。

  賈蘭坡是一個十分好學和勤奮的人。到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遺址後,他很快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向書本學習,向身邊的人求教,很快便有了自己對古人類學的認識和見解。由於工作勤奮出色,不久他便由練習生升到練習員,到抗戰前,被報批為相當於副研究員的職位,他已經是這方面的專家。這對於沒有上過大學的賈蘭坡來說,是相當的不容易的了。所以,賈蘭坡在《自述》中寫到:「我自認是一個工作勤奮、治學嚴謹的人,雖未上過大學,亦未到國外留學,但由於能夠持續不斷地苦鑽苦學,數十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科學資料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從30年代起,便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和著述,對我國的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和考古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不管處境多麼困難,總能堅持學習,堅持工作。」賈蘭坡雖已年逾古稀,但仍是老驥伏櫪,著書立說,辛勤耕耘。


陳景潤:鍥而不捨,終身以之


  陳景潤可以說是位家喻戶曉的數學家,這一方面在於他在解密哥德巴赫猜想上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另一方面,在於他勤奮治學、鍥而不捨、終身以之的精神。

  少年時代的陳景潤沉默寡言,大人們都認定這個孩子將來不會有大出息。幸運的是,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難為他,他們只希望瘦弱的他能順利長大成人,並掌握一技之長,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陳景潤在戰亂中默默無聞地讀完了小學、初中。他13歲那年,母親去世了,這個打擊使得沉默少言的陳景潤更加勤奮。

  1948年2月,陳景潤進入福州英華中學,他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更加勤奮地埋頭於他的數學世界,對於穿著和生活卻心不在焉,他經常穿一身不合體的粗布舊衣穿行於校園裡,而全然不理會他人異樣的目光。對於數學、物理、化學的概念、公式、定理卻專心致志。有一次,班裡同學向他請教一個化學問題,陳景潤隨手將其寫在紙上,並告訴同學在書上某一頁上有類似例題,同學將信將疑,翻開課本,果不其然。令人驚訝不已的是,他竟然當著同學的面能把一本化學書全部背誦下來。

  當時陳景潤的班主任是留英博士沈元。陳景潤第一次從他那裡聽說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從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在恩師華羅庚的幫助下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這裡,他如魚得水,更加潛心於數學王國。經過10年的準備和積累,陳景潤開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夜以繼日地研究,一張張演算的稿紙像雪片一樣飄落下來,積在樓板上厚厚的一層。嚴重的喉頭炎、結核病折磨著他,他咳嗽、腹痛,嚴重的腹膜結核使他幾年腹水,醫生幾次斷定他活不長,然而,對科學執著追求的精神支撐著他奇跡般從死神手中又挺了過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堅強而又執著的陳景潤艱難地跋涉著。他終於做出了(1+2)的輝煌成果。


路甬祥:「靠的僅僅是勤奮和持之以恆」


  1981年5月,路甬祥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獲得工程科學博士學位。這是中國開放後聯邦德國授予中國公民的第一個工程科學博士學位。當時有德國記者問他:為什麼能在短短兩年時間裡獲得如此重要成果。他的回答是:「我天分平平,靠的僅僅是勤奮和持之以恆。」

  1949年、年僅7歲的路甬祥已上小學三年級,當時的「五愛」教育,黨號召向科學技術進軍,以及醫生家庭崇尚知識、篤信科學的氛圍等,均對他少年時代的志趣和理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56年,路甬祥因成績優異被保送直升寧波二中高中部。當年暑假,因無升學考試之慮,路甬祥讀了許多科學家、名人如居里夫人、齊奧可夫斯基、愛因斯坦、馮·卡門等的傳記和文學作品,蘇步青、錢學森的事跡也使他感動不已,立志奮發努力,將來在科學技術上有所作為,對祖國有所貢獻。1959年路甬祥考入浙江大學機械系,「求是」校風和老和山下寧靜的學習環境以及圖書館豐富的館藏使他獲益匪淺。他學習十分勤奮刻苦,選修了許多外系的課程,閱讀了許多參考文獻和期刊,並做了大量的讀書札記和卡片,逐步養成了科學的工作方法,五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1979年,路甬祥獲聯邦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液壓氣動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德國教授巴克的指導下,他選擇了既是學科前沿,又能在回國後付諸工業應用的「電液比例流量插裝閥性能的優化」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路甬祥仔細查閱、分析了該所幾位博士的論文和國際上公開發表的技術文獻,並採用控制理論和流體力學基礎進行了分析和計算機仿真,力求尋找工作原理和結構上的突破。他經過四個多月日日夜夜的分析、仿真,完成了「內含流量——力反饋的插裝式電液先導控制原理」論文。巴克教授建議他在申請專利的同時進行實驗研究驗證,並成功地得到了證實。後來,路甬祥又轉向流體傳動與控制方面的研究,並陸續在德、美、歐專利局登記了五項專利,引起了液壓界的高度注意。

  路甬祥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在《自述》中寫道:「就我自身治學和工作而言,僅僅是理想、勤奮與持之以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