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田方斌>>攀登書山另有路

雲台書屋

序言


  人們常常把青春年少的中學時代譽為人生的花季。花季中成長的少男少女們聰穎好學,敏銳好思,富於幻想,他們求真,求善,求美,對未來充滿憧憬,對成功充滿渴望。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人生花季的主題,正是因為從學習中吸取了源源不斷的知識,以及由此養育而成的能力,滋養著他們稚嫩的心田,托起了他們花季中渴望成功的希望。

  現在的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是21世紀中國走向繁榮、走向輝煌的希望。21世紀人類將全面跨入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將取決於知識的生產、分配、流通和創新。那麼,對於每個人來說,要求生存、謀發展,就離不開良好的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對知識進行優化組合和饑造新知識的能力,而這些都離不開學習。因此,對於正在求學的中學生朋友來說,你們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在《論語》中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向全世界明確發出了「向學習化社會前進」的號召。美國當代教育家諾瓦爾和高溫在《學會學習》一書中提出,教育家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如此看來,「學會學習」已是一個跨時空的永恆話題。我們認為,「學會學習」,或者說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知學」、「好學」、「樂學」、「善學」四者之間的關係,使四者相互聯繫、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知學 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更是如此。因此,中學生朋友首要的問題是明確學習目標,解決為什麼要學的問題。我國著名的哲學家任繼愈,就十分強調地指出,「愛祖國是學習的真正動力」。他說,「我們學本領不是為了裝飾自己,而是為了社會主義祖國的建設。擺對了學習的目的,才能取得學習的真正的動力。愛祖國是真正的動力,學習知識,掌握本領是為了振興中華」。著名記者穆青在《治學的動力》一文中也告誡我們:「許多偉大的革命先驅和優秀的專家學者共同經驗表明: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一句話,為革命為人民而學習的崇高的動機和目的,為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刻苦學習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是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裡獲得治學成就的根本保證。」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楊福家教授,在留學丹麥哥本哈根期間,深深地被該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玻爾熾熱的愛國情懷所感染,刻苦求學,潛心鑽研,學成之後屢次婉拒他國的重金相聘,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可見,明確學習目標,能使同學們具有強烈、持久、穩定的學習動力,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

  好學 要學好,需要好學,即愛好學習,對學習有興趣。科學方法論大師貝弗裡奇說過:「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習者聚精會神,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激發靈感,增強信心,因而學習效果好,容易有新的發現。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上初中的時候,數學老師告訴他: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這番話引起了少年陳景潤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一生為此孜孜以求,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大科學家,正是對科學的濃厚興趣才走探索科學的崎嶇征途的。徐霞客、沈括、蘇步青、談家楨、周光召、賈蘭坡、達爾文,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等,真是不勝枚舉。每一位中學生朋友在學習中激發和培養自己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不僅對於提高現在的學習效率是有幫助的,而且對於日後的讀書治學也是大有裨益的。

  樂學 就是視學習為一種精神需求,感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生活,有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樂於學習。學習的確是一件苦事,但苦中有樂。學習需要熱情、勤奮、毅力、恆心,即需要人們通常所說的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才能事半功倍。因為這些非智力因素,對於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具有動力作用。如情感、熱情、興趣;定型作用,如意志、氣質;補償作用,如勤能補拙等。因此,對於每個同學來說,培養自己在學習中苦中求樂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這就特別需要毅力和勤奮。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周培源,他一生信奉的格言是「獨立思考,實事求是,鍥而不捨,以勤補拙」。早在20至30年代,周培源就選定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論和流體力學的湍流理論作為科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引力論研究中,他在20年代提出的「坐標有關」論,直到90年代仍在進行科學實驗以充分證實它;他在1945年提出的湍流理論研究中聯立求解平均運動方程與脈動方程理論,直至90年代仍在進行研究並已取得可喜進展,而這時,周老已是90高齡的人了。周培源院士認為,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毅力與勤奮,總是可以做好幾件事情的。因此,有志於學的人都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千古名言,告誡我們必須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學習者除了知學、好學、樂學之外,還必須善學。毛澤東主席曾對方法的作用有過精闢的論述:「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生物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也強調,「在所有的知識中,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門捷列夫把化學性質不同,但原子量相近的元素排在比鄰,從而使互不相似的元素能彼此聯繫起來;愛因斯坦運用數學方法和思想實驗方法創立了相對論;德布羅意根據對稱和類比的方法,發現了物質波。他們的成就與運用科學方法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當友人問他,「你最喜愛什麼?」「書籍。」「你經常去哪裡?」「書店。」「你最大的興趣是什麼?」「讀書。」他一生涉獵甚廣,曾潛心閱讀過《古文觀止》、《綱鑒易知錄》、《史記》、《論語》、《莊子》、《西廂記》、《牡丹亭》、《彭公案》、《燕山夜話》等書,並很有心得。王梓坤從學生時代起,就非常喜歡讀方法論方面的論著。他認為,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方法,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方法好能事半而功倍,他還十分留心一些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寫的心得體會和經驗,從他們的傳記中尋求、領會成功的方法。

  善學 我們認為做到以下幾點是很重要的:一是學習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勤讀、勤記、勤思、勤於觀察,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實驗動手能力;二是處理好學、思、問三者的關係。《論語》中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記》中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王充在《論衡》中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這就告誡我們要在學習中勤於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交流討論中進步。三是處理好「博」與「專」的關係。蘇步青院士是我國學界的文理奇才,這得益於他青少年的博覽群韋。對於中學生朋友而言,「專」則意味著在廣泛的興趣之中,還得以課程學習內容的學習為主,打好基礎,掌握各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四是處理好人腦與「外腦」的關係,既要開發自己的學習潛能,還要善於利用圖書館這一人類的公共「外腦」,真正做到荀子《勸學篇》中所說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花季,常常也是多雨的季節。孩子學業上的進步,學習方法的運用和提高,還需要得到不斷的激勵、扶持和指導。因此,也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共同用愛心撐起方法之傘,與孩子們風雨同行。

  「為學須盡畢主力,攀高貴在少年時。」物理學家嚴濟慈院士說過:「每個人都要摸索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要從讀書中發現自己的長處,進而發揚自己的長處。……歸根到底,讀書還是靠自己,要靠自己下苦功、要靠自己去摸索和創造。」讓我們以此與青少年朋友共勉吧!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