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化夷>>走進台灣

雲台書屋

七、快速發展的經濟


  1949年底, 蔣介石敗退台灣,島上猛增200多萬人口,這給本來就是舉步維艱 的台灣經濟更增加了混亂。島內物價飛漲,生產失調,經濟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 台灣的經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我們回頭看,可以發現,台灣經濟大致經歷了4 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經濟恢復時期。這一時期經歷了3年時間,即從1949年到1952年。 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剛上島時,生活十分困苦,不少國民黨在大陸時的縣長、團長, 到台灣後因為生活無著,沿街乞討的比比皆是。當時台灣工農業生產幾乎處於停頓 的狀態,而軍事開支占財政總支出的一半以上。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台灣當局採取 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加強外 匯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使得台灣經濟開始復甦。此外,美國 從1950年下半年起,開始對台灣實行經濟援助,注入了大量資金,幫助台灣恢復經 濟。所以到1952年,台灣經濟很快恢復到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第二個階段是以農養工階段。 這一時期經歷了8年,即從1952年到1960年。當 時台灣經濟基本上是以農業為主,島內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逆差嚴重, 外匯極度短缺。台灣當局制訂了以穩定求發展的指導思想,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 業發展農業。當時的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猛 增,占總出口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竟高達71.5%,成為創匯主力。在工業方面, 當局把資金放在需求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建廠週期短的民生工業上,以適應民 眾的消費水平,並節省外匯開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形成了糖、 茶、菠蘿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水泥、玻璃、塑料原料、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 業。

  第三個階段是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用了26年,即從1960年到1986 年。由於島內市場狹小,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 濟後勁乏力。台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島內廉價的勞動力,大力發 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並陸續修正和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如實施 「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優惠,設立出口加 工區和保稅倉庫等。這個時期外資對台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至此, 台灣工業建立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托,以輕紡、家電等加工為核心的產業支柱, 帶動了台灣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四個階段為經濟轉型時期。這一時期從1986年至今。80年代以後,由於台灣 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島內勞動力缺乏,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業逐漸喪失優勢,導 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台灣當局提出了自由化、國際化、制度 化的經濟轉型口號,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 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製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10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 業。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 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 幅度增長,開始成為淨資本輸出地區。這個時期,台灣與祖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 系也日趨密切。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