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400多萬農民,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19%。台灣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生
產是以戶為單位的自耕農分散經營。據台灣1996年統計,農業就業人口是總就業人
口10.2%,農業產值為台灣生產毛額的3.3%。
台灣是我國著名的產稻區,素有「海上糧倉」的美稱。由於氣候溫暖濕潤,水
稻北部一年兩熟,南部一年三熟。
70年代開始,台灣致力於推廣水稻栽培技術綜合改良,更新稻種,實施機械整
地,設置水稻專業化育苗中心,採取寬行密植,改進施肥方法和施肥量,使用化學
除草劑,實施病蟲害共同防治,改善灌溉排水管理,推行機械化共同作業等措施,
使水稻的產量有了很大提高, 到80年代末台灣的水稻產量增加了3倍。水稻的平均
畝產量一季280公斤,最高的屏東縣,一季畝產可達500公斤。
為了保證足夠的糧食,當局強制規定農民的水稻面積,凡稻田不准改種其他作
物。如因自然災害造成水稻減產,由「政府」按照正常年份的產量給予一定補助。
台灣的經濟作物有甘蔗、茶葉、煙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葉所佔地位
最為重要。台灣歷史上是我國甘蔗種植面積最大、產糖最多的省份。生產甘蔗除了
要有適當的土壤和肥料,還需要足夠的陽光和調節空氣的季風,而台灣最具備這些
條件。 由於氣溫、雨量適中,台灣甘蔗含糖高達15%。早在100多年前,台灣蔗糖
就銷往大陸的長江下游一帶和華北地區。台灣蔗糖產量曾佔全國產量的70%,占世
界蔗糖量5%,僅次於古巴和印度。所以人稱台灣是「東方甜島」。
台灣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生長各種水果。所以,台灣一年水果不斷,不僅品種
多,而且品質好。常見的熱帶、亞熱帶水果有香蕉、菠羅、柑橘、柚子、木瓜、芒
果、龍眼等。溫帶水果有蘋果、梨、杏、李、柿子等等。特別是香蕉,台灣各地都
有種植,一年四季都可收穫,不僅產量高,而且味道好,被稱為「水果之王」。台
灣香蕉大部分銷往日本,輸出的外匯在台灣水果中占一半以上。
台灣非常重視農業人才的培養, 目前全島有農業博士600多人,專門從事農業
科技研究。台灣負責農業科研工作的單位,除「中央研究院」和各大學農學院外,
還有當局出資興辦的8個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分別對蔬菜、水果、花卉、茶葉、
林木、水產等品種進行改良試驗和推廣輔導工作。
台灣農業管理部門在各市縣及鄉鎮下設「農經科」、「推廣股」等負責農業行
政事務。然而最有效全方位為農民服務的組織,是遍佈全島的各級農會與農業合作
社、農場等。
農會屬社團組織,農民每年象徵性地交一點會費,就成為農會會員。農會對外
招聘管理人員,其基本要求是大學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能為農民提供金融、科技方
面的服務。農會辦有許多企業,收入用來支付各類管理人員薪水和其他開支。在鄉
鎮一級的農會中,以供銷部、信貸部和推廣部最具特點。台灣對農用物資如化肥、
農藥等實行專營,農會供銷部就是負責將這些農用物資發放到農戶手裡,同時還承
擔鄉鎮以下零散農戶農產品的收購和代銷。信貸部主要是辦理農戶的存貸款業務,
融通農業生產資金。推廣部有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農村男性勞動力進行農事教
育幫助,學習土壤改良、施肥、品種改良等方面的技術;二是對農村婦女作「家政
教育」,指導其改善飲食、居住環境及衛生習慣,提高生活品質;三是對農村青少
年進行農業基礎知識方面的教育,為他們開展各種講座和學習活動。台灣農業之所
以高速發展,與以上農業人才的培訓,科技知識的普及及各類農產品品種改良,有
著很大關係。目前,台灣一般主持農務的骨幹普遍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他們學習
和掌握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繁育等比較容易,許多人還能熟練掌握及利用電腦咨詢
網絡,促進了農業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