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私秘生活全記錄 三
    三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裴寂馳援太原失敗後,宋金剛佔據了晉州以北府郡,並逐漸向太原周圍運動。齊王李元吉嚇得心驚肉跳,龜縮在城中不敢出戰。九月十六日,離裴寂度索原之敗僅僅四天,李元吉找來司馬劉德威,強作鎮靜地對他說:

    「太原眼看被圍,不主動出擊是不行了。今夜,吾以強兵出戰,夜襲敵軍,卿以老弱守城,勉之!」

    劉德威弄不清李元吉的作戰意圖,卻又不敢多問,只得應承下來。入夜,李元吉讓妻妾換上軍服,帶上金銀細軟,雜在隊伍中,悄悄出城,而後一氣跑到了長安。

    李元吉剛走,宋金剛的前哨人馬即兵逼城下,城中老弱兵不堪防守,晉陽土豪薛深向劉武周獻城投降。

    李元吉盔歪甲斜回到長安,李淵驚駭不已,說道:

    「晉陽強兵數萬,食糧可支十年,興王之基,竟一旦棄之!」李元吉低頭垂手不吱聲。望著連續奔跑二天三夜,瘦了整整一圈的小兒子,李淵心疼不已。轉而大怒道:

    「元吉幼弱,不精熟時事,故遣竇誕、宇文歆輔佐。今棄城逃回,肯定是宇文歆的主意,朕定當斬之!」

    禮部尚書李綱見李淵說話不講理,上前奏道:

    「齊王年少驕縱,竇誕不諫,反為掩覆。宇文述諫王不納,曾多次上表奏聞,歆實忠臣,豈可殺?今日之敗,竇誕實有一份。」竇誕是皇親,李淵護短,不說什麼。次日,召李綱說:「自得公,元濫刑。元吉自為不善,非竇誕、宇文韻所能禁束!」乃赦免竇誕、宇文歆棄城之罪。

    十月十七日,宋金剛攻陷晉州,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兵敗被俘,又僥倖逃歸。宋金剛乘勝進逼絳州,攻陷龍門。

    龍門在汾水和黃河的交匯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渡黃河即可直趨長安。於是,關中震駭,形勢十分嚴峻。

    二十日,李淵為提高士氣,親送諸軍紮營為蒲州。並派永安王李孝基、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等率兵組成防禦線,以阻擋宋金剛攻勢。

    為了安撫驚慌的長安士民,李淵又頒發手敕云:

    「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

    此時,身兼太尉、尚書令、雍州牧、陝東道行台、左武侯大將軍、使持節、涼、甘等九州諸軍事、涼州總管等數職的秦王李世民,正坐鎮長春宮,聞聽太原失守及父皇下此手敕的消息後,心憂如焚。立即安排好軍中事宜,騎馬趕至長安,向父皇進言道:「太原乃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精兵三萬,必能平殄武周,克復汾晉。」李淵見關鍵時刻,二子又挺身而出,十分欣慰,卻又擔憂地說:「劉武周接連勝利,兵鋒甚利,又得到太原大量糧帛。其長期盤據代北邊防,兵強馬壯,善於騎射。而又有突厥及隋將王行本策應,急切之間,恐怕難以戰勝,反而動搖我長安根本。」李世民再拜說道:

    「劉武周意欲奪取天下,若不及時擊敗之,恐其北連突厥,結盟梁師都,若領兵深入,京師豈不危殆?且武周雖佔河東之地,然未能及時鞏固,民心尚未依附,河東乃我李家長期經營之地,基礎甚好,我軍大起反擊,必然會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時不我待,請父皇立即派李世民領兵出征!」

    李淵聽李世民一說,恍然大悟,撫著李世民的肩背,眼淚下來了,說:「吾兒年紀雖輕,卻長年在外,東征西討,為我大唐江山立下纍纍戰功,前次劉文靜事,未能提前跟你說,朕心中愧疚,還望吾兒不要放在心上。」

    李世民叩頭感泣道:

    「拼打江山,靠的是人心人才。將士們流血犧牲,也為的是日後能封妻蔭子,父皇要多理解臣下的心才是。」

    李淵聽了不住地點頭,道:「朕當悉發關中之兵歸你指揮。」

    十月乙卯日,李淵率百官親至華陰,在長春宮為李世民送行。長春宮前的寬闊的廣場上,李世民主力部隊呈方陣排列。周圍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將士們挺胸凸肚,鎧甲鮮明,精神抖擻。百名戰將手擎大旗,騎著高頭大馬,於本部前巍然挺立,觀其軍容,確實不同於一般軍隊。高台上的李淵和百官不禁暗暗讚歎:秦王真是天生的帥才,勇武有力,統兵有道。

    一陣中軍帳鼓響,但見李世民頭頂飛鳳金盔,身穿大鵬貼背錦征袍,腰繫獅蠻帶,健步登上點將台,目光似閃電、如流星,威嚴地掃視將士們一遍,而後抓起令箭,點兵派將。刷刷刷,分派完畢——

    第一隊(前部先鋒):大將秦叔寶,總管殷開山;第二隊:大將丘行恭;第三隊:大將侯君集;第四隊:大將公孫武達;第五隊:大將渾干。

    李世民則自率兩位堂弟,江夏王李道宗、淮陽王李道玄為中軍。加上前期已發的永安王李孝基、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計約八萬大軍。

    李淵見李世民調度有方,更加高興,將自己的坐騎、御馬特勒驃牽來,賜於李世民。這特勒驃乃西突厥所獻、乃萬里挑一的良駒,頭至尾長約一丈,蹄至脊高約八尺,且沒一根雜毛,色如紫霞。李世民乃愛馬之人,見了特勒驃大喜,辭別父皇及百官,翻身上馬,執鞭指點軍兵進發。

    李世民醞釀出征之時,天下形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王世充在洛陽稱帝后,河北的竇建德不甘落後,自立為王,建天子旌旗,山警入蹕。並依靠突厥,向唐領地大舉進攻。

    竇建德也是隋末起義軍的一個名角。他原為貝州漳南人。少年時代就孔武有力,很講義氣。大業一年,郡守選拔勇武者為統領,竇建德當選,當一名小隊正。適值其友孫安祖也被縣令強召服役,安祖不從,被縣令鞭打,乃殺死縣令,投靠竇建德。

    竇建德有心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於是招些逃兵、無業之人,交給孫安祖,對他說:

    「文帝時,天下富庶,發兵百萬征討高麗,尚不能取勝,今餓殍遍地,百姓流離失所,皇上不恤民情,雖親自督戰遼東,又焉能取勝!大丈夫當立蓋世之功,死也死得其所。高雞泊廣大百里,蘆葦稠密,你帶這些人或打魚,或出泊擄掠豪富行商,足以自活。等天時到來,我再來找你,以立大功於天下!」

    孫安祖家被水淹,妻子已餓死,已無後顧之憂,遂滿口答應,領人進了高雞泊。

    竇建德為人俠義,名聲在外,當時常有小股義軍,在潼南一帶打家劫舍,卻從來無人擾害竇建德家。郡守以為竇建德交結賊徒,派兵將其全家老小,一併抓去殺掉。竇建德聞訊,即率手下人,脫離隋軍,投奔清河界起兵的高士達。後來竇建德又收編了孫安祖的部下,軍力逐漸擴大,多達數萬人。大業十二年,竇建德領兵打敗了隋涿郡通守郭絢,太僕卿楊義臣,軍威大振,於次年自立為長樂王,盤踞於河北一帶。

    武德二年(619年)六月,竇建德攻陷滄州。八月,攻陷-州、相州。九月,攻陷趙州。

    十月,竇建德親率數萬大軍,直撲黎陽,斬殺李世-驍將丘孝剛,繼而攻破城池,生擒淮安王李神通、李世-父親李蓋、秘書丞魏征、以及外嫁寓居黎陽的帝妹同安公主。

    正在行軍中的李世民得此消息,寢食不安,立即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商量。大家一致認為,大軍已發,回救淮安王、同安公主等人已來不及,必須盡快擊敗當前的大敵宋金剛、劉武周,否則,待竇建德生成大勢,情況更為不妙。

    李世民思前想後,決定大軍直趨龍門,與宋金剛主力對陣,盡快殲滅之。

    農曆十一月,正值隆冬,滴水成冰。大軍至黃河邊時,冬雲低垂,天氣突變,蒙古高原的寒流正捲著鵝毛大雪呼嘯而至,狂暴地掃蕩著黃河兩岸,陡峭土坡的短樹上,掛滿冰凌,天地被攪得灰濛濛、昏沉沉的。將士們幾乎睜不開眼,紛紛要求找避風的地方,安營紮寨,等天晴後再過河。

    李世民未做答覆,帶著幾名衛士,親自下黃河勘探道路。李世民向河中心走了兩里路,河面上佈滿冰雪,昔日咆哮的黃河彷彿被凍僵了,靜靜地躺著與蒼茫的雪原連成一片,彷彿直達天邊。有惡劣的天氣做掩護,有堅硬的冰層作依托,真乃天賜我也!李世民毅然下令:「全軍人不歇息,馬不卸鞍,於黃昏時開始渡河,兵貴神速,天明時全部過完!」

    天近黃昏,雪花變得更加冷森森的,八萬大軍踏著冰面,悄悄地向對岸運動。大車輾過堅硬的冰層,發出鏗鏗的聲音,李世民牽著特勒驃,親自在前方探路。將士們備受鼓舞,爭先恐後奔向河對岸。

    第二天上午,風雪停息,雲開日出,在大龍門東北,汾水下游,太原至長安的咽喉要道——一個叫柏壁的地方,突然出現一大片龐大的兵營。周圍密佈槍刀,四下深藏鹿角,三面掘下陷坑,壁壘森嚴。

    屯兵柏壁後,李世民幾次親率輕騎偵察,感覺敵軍勢大,若直接對陣,恐難以取勝。於是堅壁不出,分兵固守絳州和浩州,與大本營呈犄角之勢,迫使宋金剛屯兵城上,不敢前進。同時李世民又派出小股部隊,襲擊敵軍的後方運輸線。

    當時黃河以東郡縣,錢糧皆被劉武周、宋金剛搶掠一空。百姓驚惶,或藏於深山,或聚入城堡。長途深入的唐軍也面臨後勤供應困難,征不到糧食。李世民乃發佈教令,使輕騎遍處張貼,公告百姓,號召復業。

    老百姓一向對秦王印象極佳,當年曾率兵下西河,破霍邑,並且開倉放糧,對百姓秋毫無犯。秦王回師河東,讓百姓看到了希望,紛紛奔走相告,前來歸附,耕田種穀,積極接濟

    大軍。河東形勢逐漸有所轉機。這天,李世民帶領年僅十七歲的堂弟江夏王李道宗,登上玉壁城樓,察看敵情,遠望龍門,但見雲生四野,物漲八方,隱隱約約中,宋金剛軍正列隊操練,其旌旗招展,刀槍閃亮,喊殺聲不絕於耳,李世民笑問李道宗:「賊軍勢眾,初次臨戰,你害怕不?」

    李道宗挺了挺胸,說:「王兄用兵如神,天下聞名。跟著王兄,李道宗渾身是膽,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

    「賊恃其眾,來邀我戰,我當如何?」李世民又考問道。

    李道宗想了一下,說:「群賊鋒不可當,宜以計屈,難與力爭,今設深壁高壘以挫其銳,烏合之眾,不能持久,糧運竭盡,自當離散,可不戰而擒。」

    李世民見道宗小小年紀,甚有主見,非常高興,問:「這些都是你自己總結出來的?」

    李道宗老老實實回答道:「在王兄左右,常聽無忌、玄齡、如晦他們談論軍事,因而有此想法。」

    李世民點點頭,撫著道宗的背說:

    「長孫他們謀略非常,都是一些聰明之士,你要多多向他們討教,不要擺自己王爺的架子。」

    李道宗行一個軍禮答道:「道宗謹遵王兄教誨!」

    「好好幹!」李世民又拍拍李道宗的肩說,「無論是誰,是什麼身份,只要有實力,有軍功,將來就會大有作為,大放異彩!」

    「我覺得諸王之中,王兄能力最強,連太子也不及王兄一半。」江夏王崇敬地看著秦王說。

    秦王李世民並沒有回答他這句話,而是把目光重新投向遠方,像要穿透那層層迷霧,看到他想看到的未來。

    因唐軍騷擾,宋金剛軍糧常常接濟不上,軍中有些不穩。宋金剛漸漸看出了苗頭,自忖自己後方太遠,不便久耗,利於速戰,於是幾次出城列陣,但唐軍深壁高壘,拒不出戰。

    十一月底,永安王李孝基,陝西總管於筠,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內史侍郎唐儉,率軍攻打夏縣的呂崇茂,急切不能攻下,宋金剛決定派兵增援呂崇茂,以期從那裡打開一個缺口。十二月初,驍將尉遲敬德率兵趕到夏縣,與呂崇茂裡應外合,夾擊唐軍,由於獨孤懷恩通敵,屯兵不出戰。唐軍大敗,主將李孝基、於筠、唐儉及行軍總管劉世讓皆被尉遲敬德生擒。獨孤懷恩逃回後,被李淵設計捕殺。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李世民大營仍按兵不動,而是遣前部先鋒兵部尚書殷開山及總管秦叔寶率本部兵馬,秘密開到夏縣美良川,設下埋伏。

    尉遲敬德得手後,押著被俘的「四將」,大搖大擺地返回龍門,剛至美良川,就聽一陣梆子響,伏兵四起。殷開山抄劫後路,大將秦叔寶橫鑭立馬,攔住尉遲敬德,喝道:

    「我乃左統衛大將軍,總管秦叔寶,敵將納名受死!」

    「秦叔寶?這可是天下名將。」尉遲敬德閃目觀瞧,但見來將目炯雙瞳,眉分八字,身長九尺,身穿連環鎖子甲,騎一匹火炭赤馬,手持兩把粗長的銅鑭、威風凜凜,似一座天神。

    「你再厲害,我尉遲敬德又豈能怕你!」尉遲敬德晃了晃了晃手中的長槊,毫不示弱。

    「本將軍知道你是一員虎將,但大丈夫擇主而事,宋金剛勾結突厥,殘害百姓,不日將被消滅,我勸你還是懸崖勒馬,早早歸我大唐。」秦叔寶愛惜尉遲敬德是一條漢子,竟臨陣做起策反工作來。

    「先贏了我這支長槊再說!」尉遲敬德說著,拍馬衝上。秦叔寶舞鑭接招,倆人你來我往,混戰起來,約鬥了二十回合,仍不分勝負。這時殷開山已殺退後軍。突遭伏擊的尉遲敬德人馬,遮攔不住,亂竄起來。尉遲敬德見勢不妙,不敢戀戰,虛晃一槊,回馬就走。殷開山、秦叔寶趁機麾軍掩殺,直追二十餘里,大獲全勝,斬首二千餘級,救出被俘的「四將」。

    在柏壁戰場,李世民以主力和宋金剛對峙的同時,多次尋找機會,在輔助戰場打擊敵人。這天,李世民又率輕騎至前沿觀察敵情。陰寒的冬天已近尾聲,數里外的汾水跳躍著光亮,斷斷續續地流著。和暖的陽光照在光禿禿等待發芽的樹木上,照在平緩的山崗上。飛鳥箭一般掠過長空,迎面吹來一陣習習的南風。

    李世民站在山崗上,望著不遠處的龍門城,有好些天了,往日喧鬧不止的龍門漸漸寂靜下來,宋金剛軍也不出城示威操練了,龜縮在城中一動不動。李世民推測,孤懸於龍門的宋金剛,糧道時常被截斷,軍中缺糧,兵士饑餒,士氣低落,也撐不了多長時間了。決戰的時機,隨便著春天的到來,也即將來到了。山崗上有一塊小小的平地,黃中泛起了點點青翠,似乎露出了針尖大的草芽。李世民信步走過去坐了下來。多少天來緊張的軍旅生活,讓他感覺有些累,他想在這暖暖的土丘上躺上一會兒,於是找了塊石頭,當作枕頭,對環侍的衛士說:

    「你們也四處走走,看看地形,順便獵一些野味,留一個人在我這邊就行了。」

    因柏壁久無戰鬥,大家也就放鬆了警惕,四處散去,只留衛士李亮陪著秦王。

    天空是深遠的蔚藍色,平貼著幾片薄紗似的輕雲。戎馬生涯的李世民似乎從來都沒有這樣輕鬆過。他躺在土丘上,頭枕著胳膊,輕輕歎了口氣。又和旁邊的李亮扯了幾句家常話,

    就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守著李世民的李亮起先還坐在地上,周圍鳥聲啁啾陽光和煦,他也不由地躺在地上,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夢鄉。

    不知什麼時候,山那邊宋金剛的左營裡湧出來一支人馬,沿著山溝向山崗方向搜索前進,似乎是大軍將發,而派出探路的先頭部隊。領兵的將官乃是宋金剛的驍將、右統領尋相。尋相眼尖,發現遠處的土丘上有兩匹戰馬低頭在地上尋草吃,一揮手,命眾軍士拋下馬匹,拖槍持刀,呈散兵隊形,從四面悄悄向山崗包抄過去。

    透過樹叢,可以看見有一匹火炭赤的高頭大馬,馬鞍上掛著一隻縷金荷葉金盔。馬的不遠處,躺著兩個人,以手當枕,仰天大睡,其中一人身穿鎖子梅花金甲,虎背熊腰,氣度不凡。

    尋相大喜,斷定這躺著的至少是唐軍的一員主將,於是悄悄傳下號令:

    「盡量抓活的!」

    刀槍閃亮,周圍只有人擦動樹枝輕輕的沙沙聲。數百名身強力壯的宋金剛軍,向土丘圍攏過來。近、近,愈來愈近,只有幾十公尺遠了,睡夢中的李世民和衛士李亮卻絲毫不知。

    這時,石縫下竄出一條眼鏡蛇,高昂著扁三角蛇頭,暗紅分叉的舌頭,「突突」地閃著,疾速地游動過來。一隻被追趕的小鼠,張惶失措,飛奔而來,東躲西藏,見縫就鑽,一下子鑽進了衛士李亮的腋下甲葉裡。

    李亮被吱吱的鼠叫聲倏然驚醒,抬頭一看,大批敵軍已挺槍持刀圍了上來。

    「王爺!有賊軍!」

    ——隨著李亮一聲驚呼,李世民條件反射似的猛然跳起,這當兒,正在低頭吃草的戰馬特勒驃也明白了險情,灰灰叫著跑過來。李世民一個飛身躍上馬背,戴上頭盔,摘下寶胎弓,抽出大羽箭,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這時,李亮也忙不迭奔向自己的座騎。剛要爬上馬背,一個敵將持刀向他砍來,李世民搭弓射箭,敵將應聲而倒。

    「快撤!」李世民沖李亮大喊一聲。

    李亮抽出鋼刀,頭前開道,李世民斷後,殺來一條血路,向山下奔去。敵將尋相也知道了眼前那人是唐軍主帥秦王李世民,哪肯放過,親率數百名精銳騎兵追了上來。

    山崗坡陡,樹叢密佈,無法縱馬狂奔,約跑了百餘步,敵人便追趕上來,一個人縱有天大本事,怎能抵擋數百人,形勢十分危急,衛士李亮急出一身冷汗,對李世民說:「大王先走,屬下拚力截住賊兵!」

    李世民並沒回答,而是抽出一支大羽箭,勒住戰馬,搭弓在手,向領頭的敵將急切地箭射去,正中尋相的左肩,正縱馬俯衝的尋相,猝不及防,一頭從馬背上栽了下來,敵騎慌忙下馬來救,嚇得不敢再往前追趕。

    李世民持弓在手,和李亮緩緩後退。到了山下,接應的將士們也趕來了,說起此事,大家驚出一身冷汗,請秦王速回營寨。李世民擺擺手,又縱馬奔上一個高崗,-望敵軍。他知道這支敵軍定有來頭。

    果然,剛才圍追李世民的敵軍攏在了一塊,重新整理隊形,向蒲阪方向開拔,李世民忙命手下甲士換成便裝,尾隨偵察,務必弄清敵軍意圖。回到大營,已是下午,午飯還沒吃的李世民正在帥帳內用餐,探兵飛馬趕來,向李世民稟報說:

    「上午那支敵軍乃尋相率領的先頭部隊,奉宋金剛的將令去增援王行本的蒲阪,後續部隊也已出城奔赴蒲阪,由敵大將尉遲敬德率領。」

    「他們走的是哪條道?」李世民擱下飯碗問。

    「龍門至安邑的官道。」探兵答道。

    李世民沉思了一下,命人召來總管侯君集,吩咐他說:

    「你馬上挑選三千餘名精壯步兵,提前吃飯,飽餐一頓,半個時辰以後隨本帥出發!」

    侯君集見時間緊迫,沒敢多說,忙出去安排了。長孫無忌在側,不解地問李世民:

    「大王親率三千步兵,意欲何為?」

    李世民又急切地扒了幾口飯,抹抹嘴才說:

    「聽說那尉遲敬德甚是了得,今馳援蒲阪,我要打他一個漂亮的伏擊。若那尉遲敬德連敗兩陣,定使宋金剛軍震動不小。」

    「賊兵已經出發,我步兵如何趕上,且在他們前邊設伏?」長孫無忌又問。

    李世民笑道:

    「賊兵走的是大道,路途遙遠。我前次探察地形,發現二龍山中有一條捷道,可以直達安邑。我計算著,我軍連夜急行軍,可以於黎明前到達那裡,設伏待敵。」

    長孫無忌擔憂地說:「山高路陡,馬不能騎,徒步而行,又是深夜,大王還是另派大將去吧,您身為主帥就不必親自去了。」

    李世民搖搖頭說:「我身為主帥,更應該身先士卒,不避鋒鏑,這樣才能贏得將士們的心。那尉遲敬德乃一員虎將,跟了宋金剛甚為可惜,我與他直接對陣,可以想辦法收服他,為我所用。」

    長孫無忌聽李世民之言,句句中肯,顯示了他身為主帥的成熟和勇敢,長孫無忌歎息了一番,又建議把大將公孫武達也帶著,以便危急時也有個護衛,李世民答應了下來。

    申時三刻,飽餐一頓的三千步軍,穿上軟甲,手持苦竹槍,各帶蓼葉刀,以及撓鉤、絆馬索等伏擊兵器,在秦王李世民,和大將侯君集、公孫武達的率領下,乘著黃昏的掩護,從後營悄悄出發。二龍山雖不高,卻迤邐西延,滿山的亂石、深谷。有懸空的穴洞,突出的絕

    壁,夾雜著野生雜木,到處枝椏彎曲,道路十分難走。又值黑夜,天上只有閃閃的星星發出的微光。遠望山嶺深處,點點鬼火跳動,更顯出深山的陰沉。

    在一個採藥人的引導下,李世民帶著數名衛士,攀籐攬葛,親自探路前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