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法變 正文 065回 中興之勢方才顯 履癸心中已生疑
    履癸聞言大喜,讚道:「仙長之言卻是中肯。」遂欲拜胡盧為太師,胡盧說道:「貧道閒散之人,富貴名利於我就如過眼浮雲一般,便以客卿之身,留在夏都,一樣可以隨時進言。」履癸亦知胡盧早已成就道果,若求富貴名利,何用等到今日,於是不再勉強,但仍然以太師相稱。復又對商侯說道:「愛卿頗識大義,為國家薦賢有功,朕亦不虧待於你,便許你承父職,領豫方諸侯之長,自主征伐。」

    夏朝的行政體系分三公九州,三公即大司徒、大司農、大宗伯,分撐軍事征伐、農耕民生、宗親刑罰;九州最早是由大禹分劃,並用神農鼎所化的九鼎鎮壓氣運。每州諸侯不知幾凡,大者相當於後世一郡,小者不過百里方圓之地,互不統轄;所謂諸侯之長,不過是名義的首領,並不會對其它諸侯有實質的控制力,只是作為調和諸侯矛盾的存在。

    雖然諸侯之長更像一個聯盟首領,很有些費力不討好的意思,但是終有大義之名,掌一州之征伐。若諸侯有所不敬,諸侯之長即可聚集其它諸侯懲戒;單以作用而言,和後世歷史的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豫方諸侯之長所控之地,自然是豫州,由於整個夏朝通常只會任命五位諸侯之長,在習慣,又用諸侯所地相對於夏都的方向命名,稱東南西北中五方諸侯之長,因豫州離夏都極近,又稱中方或中國。

    商侯雖對諸侯之長的權利不太看重,但和「子承父業」的名譽有極大關聯,便又有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商侯現階段的人生目標;誠心謝恩之後,辭退。二人即出,商侯問道:「先師為何不勸君王修仁德,反進征伐興兵之言?」胡盧笑道:「夏王性情驕傲,氣血尤盛,根本聽不得逆許之言;一意當面直諫,反易被夏王所惡,並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不如行迂迴之道,婉轉之策。」商侯問道:「具體如何?」

    胡盧解說道:「夏王有勇力而好武爭勝,又非一定是壞事,若能善加引導,正強國安民,成中興之主。譬如欲請夏王養民修德,便須先道兵事,次言兵從何來,然後再說仁德之道,當可事半功倍。」商侯受教,佩服得五體投地,復又問道:「若是夏王他日仍舊不從,又該如何?」胡盧笑道:「若婉轉之法不成,直諫之道便有作用了麼?」

    商侯亦覺正是此理,頗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胡盧又道:「何況今日不從貧道之言,於貧道亦無損,他日憶及今日之事,或有悔改之心,貧道正可復言。反是當面直諫之道,雖今人讚歎忠直,其實並不可取,若是人君不是善納諫之人,徒起意氣之爭,與國家何益?」商侯再三歎服,遂與胡盧作別,辭了夏都,自歸本國不提。

    卻說履癸從胡盧之計,厚待孔賓;先令苟肥至國境相迎,又在宮中設宴管待,席間說話和顏悅色,稱孔賓為「賢侯」,賞賜頗多璧玉珠寶,更賜官方伯長,領東方諸侯之長,自專征伐。其它諸侯聽聞,多有來朝之心。北方諸侯之長吾昆氏勢力最強,早在峙賀死後,當時還是皋、發二君在位,便已稱霸於諸侯。如今巳強老邁,命不久矣,其子巳牟盧來朝;履癸照前例管待,加賜掌國長,率北方諸侯專征伐。西方諸侯之長委望,南方諸侯之長息國常於,情形和前二者相差無幾,履癸對二者的管待亦相差無幾。

    眼見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履癸亦對胡盧信任有佳,頗有中興之勢。那些小人讒臣亦不敢誹謗胡盧,安守臣禮,自盡本分,時日漸久,頗覺無趣;遂聚在一處,各自歎息,便有壞心,卻不願明說。武能言說道:「太師胡盧原為我族聖父,自是賢明之人,便是不待見我等,亦不曾惡語相向,缺了禮數。我等便為小人讒臣,亦要讚一聲先賢氣度;可恨關龍逢等人卻藉機竄下跳,時時不忘攻擊加害,長此以往,我等危矣!」

    侯知性接道:「正是!我等不過與關龍逢政見不同,總是對君王忠心耿耿,盡力竭力,便沒功勞,亦有苦勞。關龍逢、費昌、育潛等除了空言大話,又有何能,有何臉面來說我等?」於辛歎道:「暫且忍耐一時,關龍逢、費昌等人不足為懼,不過是借了那人族聖父葫蘆太師之勢,欺侮我等不敢不敬太師罷了?」眾人聞言,頗有慼慼然之感。

    又六年,按夏制理當大朝;商侯主癸率豫方之諸侯,豕韋氏孔賓率徐、兗二方之諸侯,昆吾氏巳牟盧率冀、青二方之諸侯,顧氏委望率雍、梁二方諸侯,息國當於率荊、楊二方之諸侯,一齊來朝。商侯或者感念君恩,真心來朝;其它四方諸侯則是報前恩、思後利而來。又有因貴戚、同姓、熏舊之故,不隨方即隸屬中樞的各路諸侯,如虞氏虞公姚常等,夏陽二姒無荒、勿淪等;又有原是大禹之後,在青、兗二方的諸侯,如斟灌氏鄺恆,斟鄩氏程堅等;於是諸侯大集,近者來十之八九,遠者來十之四五。

    履癸大悅,設盛宴管待諸侯於夏城;使苟肥、於辛二人兩班行酒,使侯知性、武能言二人佐之,用美言甘語歡悅諸侯。又使侯、武二人主持諸侯之館,陪小宴,用細樂,道情語,以察諸侯性情效用。又密問於胡盧:「今日朝會之盛,果如太師所言!布武天下,可在此時?」胡盧說道:「王室此次乃初用兵,事關君威信,尚須計議周詳,糧草軍械,士卒兵馬須得萬事齊備,方可一戰全功。」時有琅辛在旁侍立,接道:「君王何不面諭諸侯:願從者,賞之;不從者,罰之。有功者,賞之;無功者,罰之。賞罰即明,諸侯自然拜服!以諸侯之眾,以雷霆天威之勢,豈有不成之理?」

    次日朝,履癸召集諸侯於朝會堂議事,說道:「今日諸卿畢集,朕心甚慰。卻有冀方彤城氏只在夏城左近,不朝;黨高氏自恃其國地勢險峻,亦不朝。朕欲親攬六師,為諸卿先登,伐此不合於諸卿者。諸卿可願隨軍助朕成事?」商侯天乙接道:「彤城氏原是君王宗親,即有罪,也應先傳諭斥之;黨高氏則為遠荒,伐之無益,何必因此勞軍傷民?」履癸大怒,斥道:「原道你是個識情趣之人,不意一開口便是敗興之言!」

    時有豫方諸侯葛伯垠,雄居中國,窺視中方諸侯之長大位日久;早在前代商侯主癸發喪時,便不曾參加,如今商侯天乙即為豫方之長,葛伯垠豈能心安?遂進言道:「君王以有道伐無道,以伐下,理之正也。既然商侯不願從駕,臣雖愚劣,願率師以效犬馬之功。」履癸大喜,琅辛暗收葛伯垠賄賂,從旁讚道:「只此便當賞。」履癸正惱商侯不識情趣,遂奪賜命,封葛垠為豫方諸侯之長,專中方征伐。胡盧暗自歎息,卻也無可奈何,心中卻已對履癸生出不滿之意,頗覺苦悶。

    商侯自歸本國之前,與胡盧相會,說道:「太師為何不出言相勸?」胡盧暗道:「你卻不知興兵之事,本就是貧道的主意,如何能勸?」苦笑道:「以商侯也知夏王性情,便是貧道肯勸,夏王肯聽麼?」商侯怔住,不覺黯然長歎,說道:「終須試過才知。」胡盧說道:「終是徒勞之舉,若叫夏王生出牴觸之心,以後再有進言,效果也會折半。」兩人相顧無言半晌,商侯說道:「弟子這便歸國,太師費心了。」

    胡盧送別商侯,忽有門童來報:「門外有一道人求見,說是老爺故交。」胡盧說道:「有請!」相見之後,不意竟是截教門下趙公明,胡盧問道:「道此來,所為何事?」趙公明說道:「卻是奉掌教老師之命,來向道兄問個清楚。早在四百年前,便訂下伐巫之事,不知道兄為何不謀成事,反來相助夏國?」胡盧苦笑道:「以貴師手段,想來也知商侯天乙即為天命之人,但時機未至,商侯對夏王還是一片忠心,以大義相請貧道前來輔佐夏王,貧道不好拒絕,卻也令門下幫助商侯治國,畜積實力,為將來準備。但刻下之事,貧道卻無可奈何,終不能直接鼓動商侯起兵。」趙公明曾在人間行走,亦知其間難處,倒也理解胡盧的處境,說道:「還請道兄,盡快行事。家師哪裡,貧道自會說項。」

    卻說履癸令葛伯垠統率中方諸侯,並其它四方諸侯,共集十餘萬大軍,戰車亦有萬乘,剋日興師,直奔彤城。其時胡盧亦在軍中隨行,終是因前日之事,心中不能釋懷,悶悶不樂。履癸見了,問道:「朕依太師之計,方有今日成就,正是布武天下之時,太師如何面有憂色?」胡盧含糊道:「修道之人體天心,講求天有好生之德,如今大戰將起,也不知多少人會喪生其中,或者竟是國破家亡,妻離子散之局,心中不忍,故有憂色。」履癸心下不以為然,但出於尊敬,仍是說道:「既然太師有仁心,朕便傳一軍令,使軍士只誅賊首,不得濫殺無辜,少造殺孽。」此言卻叫胡盧精神一振,說道:「此為君仁德,貧道代受惠百姓謝過君。」履癸卻是笑道:「此不過小事,太師不必放在心。」

    彤城氏不過小國,全仗宗親之名,才困守多年,如何抵得住大軍?履癸中軍未至,彤城氏便被先鋒虎、豹、熊、羆四將攻破、滅國。胡盧到時,正逢軍士搶掠,民眾被殺,於是來見履癸,說道:「如今彤城氏已滅,君何不收攏軍士,免得手下不知約束,壞了君仁德之名。」履癸雖覺軍士搶掠實屬常理,卻也記得前言,遂依胡盧之意,傳下軍令。

    待胡盧離去,履癸不免有些感歎,自語道:「太師真仁德、心善之人,便對庶民,亦不乏仁慈之心。」不意此語被苟肥聽到,問道:「卻不知何事被大王如此感歎?」履癸正高興間,苟肥又是親近之人,便將前事述說。苟肥笑道:「要說太師仁德、心善,下臣是一百個相信,畢竟太師的事跡已經傳頌千年,但要說太師悶悶不樂,卻未必如此。」

    履癸對胡盧甚有崇敬之意,此正君臣相歡之際,那容他人質疑胡盧,便是親近之人,也是不行,斥道:「汝敢質疑太師?若不是念你是朕親近之人,早將你斬首示眾。」苟肥忙道:「下臣對太師敬重還來不急呢,那敢如此作為。卻是前日商侯口出敗興之言,被大王斥退,下臣擔心商侯會不利於大王,遂命細作跟隨,發現商侯果然沒有直接回歸,反去和太師相會。正是自此之後,太師才悶悶不樂起來,是以下臣猜測可能和商侯有關。」履癸渾不在意,說道:「太師本就是商侯引薦給朕,私下便有交往,亦是人之常情。」

    苟肥連忙稱「是」,眼珠兒卻是亂轉,說道:「只是下臣有一點想不明白……」苟肥了履癸朝夕相處,瞭解履癸為人,履癸亦可猜到苟肥心思,斥道:「你是朕的心腹,有話便直說,莫要吞吞吐吐。」苟肥稱罪,說道:「下臣不明白太師為什麼是商侯引薦給大王的。」履癸笑道:「這有何想不明白的地方?商侯……」

    履癸忽然頓住,自語道:「是呀,太師為什麼是商侯引薦給朕的,若是有心助我,何必假於別人之手?」然後面露迷茫陰狠之色,盯著苟肥的眼睛,問道:「你給朕說說,太師為什麼是商侯引薦給朕的?」

    苟肥對履癸的為人非常瞭解,卻也沒想到履癸的反應會如此之大,也正因為瞭解履癸,心中更是沒底,知道稍不注意,便有可能身首異處。岢岢顫顫地說道:「下——下臣,下臣亦是不知……但想來,太師為我族聖父自然是仁德之人,不會……只——只是,只是下臣認為聖父既然然已經得證仙道,便連弟子都是千年之前的人物,料想見多了生離死別,要知如今之民,壽算至多不過百多年,終是要死的。」

    履癸或者是見苟肥嚇得不清,或者是自己想通了,忽然放過了苟肥,不再逼問,說道:「今日之事,不可外傳;否則……你自然明白。」苟肥著實被嚇得不清,說道:「是是是,今天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