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新傳 第八卷 一統中原 第八十九章 海軍初創
    「愛卿文武全才,又正當壯年,做個富家翁的想法再也休題,如今雲南剛歸於我朝名義,正缺一名總督,朕看愛卿正好合適,如何?」李鴻基緩緩道出了對周若軍的封賞。

    總督?周若軍倒是駭了一跳,總督權力之大,遠勝於巡撫,不但管民,一省之軍事也全操在總督手裡,以前周家仗著財力,在廣東基本上行駛的是總督之權,只是有實無名,雲南雖然遠在西南邊錘,|,|比起廣東來遠遠不如,正因為如此,所謂天高皇帝遠,真做了雲南的總督,他就等於是一省的土皇帝了。

    周若軍怕皇帝是試探,開口回道:「臣初投陛下,寸功未立,總督之職太過重大,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李鴻基似笑非笑:「為官者皆有上進之心,愛卿卻怕總督之職重大而推遲,此言是不相信自己,還是不相信朕?」

    周若軍大為惶恐,連忙離開了椅子,伏在地上跪了下去:「臣該死,不該懷疑萬歲的用心。」

    周若軍頭一次召見就被皇帝賜坐,這在大明來說是少有的恩遇了,李鴻基對他一直又是和顏悅色,讓周若軍心中到底是鬆了幾分,才敢開口試探。聽到皇帝如此說,自然得請罪。

    讓周若軍擔任雲南總督,李鴻基有多重用意,雲南剛剛歸附唐軍,地多人少,地處偏遠,確切需要一個人全權負責才能保證不生亂,唐軍當然不是沒有合適的人選,選用周若軍作總督,李鴻基更看重的是周家的財力,周家這些年積累的財富怕不下千萬兩之多,周若軍做了總督後,哪怕周家的財力有一半投到雲南,也能讓雲南有個大發展。

    至於周若軍能否成為雲南王,李鴻基倒是不在乎。縱使周若軍管軍,也不會將廣東周家的嫡系調給他,他的手下都是從商洛軍校中出身的將領,周若軍又如何能反。再說過上個十年八年,自然可以把周若軍調離雲南。

    見到周若軍惶恐,李鴻基對他倒也不為難:「你我君臣初次相見,卿有疑慮也是難免,不過,朕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卿到雲南後,盡可放開手腳,朕不會對雲南過多干涉。」

    周若軍伏在地上,頭也不抬:「多謝萬歲隆恩,臣一定鞠躬盡瘁。為萬歲管理好雲南。」

    李鴻基滿意地點頭:「愛卿平身,過幾日卿可先回廣東宣佈易幟,朕許你在廣東挑選一千人作為親兵護送卿全家至雲南。」

    周若軍大喜,有了這一千人他在雲南才真正有了底氣,否則雲南的唐軍再多。他也不可能一下之就能接手,咚咚的磕了幾個頭,才道:「多謝萬歲!」

    他起身重新回到了位置上,才發現女兒一直坐著沒有起身,也沒有和皇帝說過話,不由有點著急,他想給女兒遞個眼色,發現女兒根本沒有看他。只好用腳踩了一下周碧。

    周碧皺起了眉,卻不是因為疼,皇帝不合她說話,她確實不知如何開口向皇帝說話。周若軍的小動作李鴻基看了個清清楚楚,他也在為如何安排周碧為難。只是此事已不容他推遲,索性快刀斬亂麻,開口道:「周姑娘蘭心惠質,知書達理,實為不可多得地良伴,朕就封你為賢妃。」

    賢妃是正一品,按後宮的品級,除皇后外,皇帶只能給四人封為妃子,分別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下面就是九嬪,九嬪之首為昭儀,皇帝現在才有一後二妃,周碧等於一下子越過了眼前的田昭儀。在後宮中排在了第四。

    皇后是皇帝的元配,貴妃、淑妃兩人已嫁給皇帝多年,並為皇帶生下了皇子,地位自然不會輕易動搖,皇帝一下子將周碧封為賢妃,已是皇帝所能封的最高等級。

    周若軍大喜,連忙示意女兒趕快拜謝,周碧也確實沒有料到次見面皇帝就給她如此高的地位,只是轉念一想,無論封為哪個品級,自己在皇帝後宮中也是無足輕重之人,心中馬上又淡了下來,離坐向李鴻基行了一禮:「臣妾謝過皇上。」

    看到眼前地女子面上平靜無波,自己的封號彷彿可有可無的樣子,李鴻基對她的好奇心更是大增,唐軍對周碧的情報搜集足有兩大壘,有時候他當真懷疑周碧和他一樣來自於後世,周碧不但生意手段多樣,就是各種新式的發明創造也多出自於她手,而且對軍事尤其是水師更是精通。

    只是廣東在周家地經營下,經濟雖然一直飛速發展,卻錯過了數次可以快速擴張勢力的機會,周家的勢力也一直在廣東不得擴展,他的水師發展雖然快,並沒有超過鄭家多少,讓李鴻基打消了對周碧的懷疑。

    李鴻基嘴角露出了淡淡地笑意,這個女子心中肯定會有不少秘密,如今她到了宮中,再多的秘密自己也有機會徹底瞭解。

    此時田淑英的雙手緊抓著自己的衣裙,她心中充滿了委曲,剛才自己還認為周碧無關緊要,轉眼她的地位就在自己之上,自己跟隨皇帝半年之久,才封為昭儀,這個女人容貌不如自己,歌舞必定也不如自己,憑什麼一進宮就被封為賢妃,難道是因為她的家世麼?

    不管田淑英是多麼不願意,周碧進宮,地位在她之上已是鐵定之事,唯一令田淑英高興的是,周碧雖然留在福州府衙,皇帝卻還一直沒有在她哪裡留宿,田淑英不必擔心周碧會一下子奪去皇帝的寵愛。

    周若軍在福州只留下了一天,就匆匆返回了廣東,他一回到廣東就宣佈廣東全省向唐軍投降,同時福州地唐軍也在田見秀、李巖兩人率領入進駐到廣東,周若軍留在廣東協助唐軍接管好廣東所有的軍隊和地盤後,就帶著家人,在精選出來的一千精兵護送下,前往雲南就任雲南總督之職。

    由於廣西和貴州此時還在弘光朝手中,張獻忠的兵馬也全部在廣西,雙方正在以廣西為戰場,大打出手,周若軍必須取道湖南,然後再從四川才能進入雲南,需行走數千里地距離。至少也要花上一月的時間才能到達,等周若軍到達雲南後,才會發現雲南地情況遠比他想像的要複雜。

    馬守應和郝搖旗此次才真正揚眉吐氣,匯合了鄭軍,周軍兩大水師地唐軍水軍,此時人員高達六萬多人。大小戰艦二百多艘,商船更是上千艘之多,唐軍將水師和商船剝離了出來,成立了大唐皇家海運,貨通南北,將以前鄭軍和周家劃分的區域打破。各種商品象潮水一樣向海外販去。

    而水師也分成了兩支艦隊,唐軍原先的水師一分為二,分別加入鄭家和周家的水師之中,以鄭軍地艦隊為基礎,組建了東海艦隊。郝搖旗任東海艦隊水師總督,官職提為正三品,鄭興為東海艦隊副總督,官職為從三品。轄下有大戰艦十五艘,每艘戰艦上載有大炮三十六門或七十二門,中等戰艦三十艘,每艘戰艦上載有大炮十門至二十門,小艦六十多艘口上面的大炮在十門以下,共有大小炮一千六百多門,士兵二萬七千餘人。

    又以周家艦隊為基礎組建了唐軍南海艦隊,馬守應任南海水師總督。周若軍的三子周豹為南海水師副總督,南海艦隊的實力比東海艦隊還要大。轄下有大戰艦二十艘,中等戰艦四十艘,小艦八十多艘,共有大小火炮二千餘門,士兵三萬五千餘人。

    唐軍兩大水師艦隊的主要的作用就是打擊海盜,保護商船,以前周家和鄭軍地水師雖然強大,但至不統屬,還時有磨擦,加上荷蘭人,葡萄牙人明裡暗裡的,無論是在東海,還是在南海,都活躍著大量海盜,他們專以搶劫商船為生。

    周家和鄭軍都組織過艦隊剿過幾次,作用都不大,海面遼闊,一般很難尋到海盜決戰,就是找到了,周家進剿時,海盜也可以逃到東海鄭芝龍的地盤躲避起來,周家若不想挑起兩邊的戰爭,只是眼睜睜的看著海盜逃跑,鄭軍要圍剿時,也是如此。

    後來周家和鄭家又發現,其實有海盜也不是壞事,他們的商船都有戰艦護送,海盜一般不會打主意,而其他海商卻是損失慘重。不得不依附於兩家,付出高昂地保護費,否則根本不可能從事海運。這樣等於確保兩家在各自的範圍內成為絕對的老大。

    周鄭兩家想通了此節,對海盜打擊的心也就淡了下來,只要不動自己貨物,就任由海盜縱橫,甚至他們還派人打入海盜的內部進行分化收買,為自己所用,打擊不聽令地商家,或給自己最大的對手製造點麻煩,一時之間,海盜的氣焰更是囂張,沒有戰艦的護送,貨物更本出不了海,海商們只能給周家、鄭家交上一大筆保護費。

    也有商家不甘心被周、鄭兩家如此盤剝,只是他們不可能自己組織戰艦來保護,就是有錢也不行,周鄭兩家都是官身,他們的戰艦都是大明正式的水師編置,其他人敢如此,立馬就會扣下被造反的帽子,到時不但財產要充公,人頭也要落地。

    他們只能心存僥倖,偷偷摸摸的進行海運,只要不被海盜遇到,順利到達目地地,就能賺得大把的銀子,若是與海盜相撞,則不但貨物要全部損失,就是人員如果不加入海盜,就得賠了性命。生意自然無法做大。

    唐軍水師明確宣佈重點放在打擊海盜,護送商船上,兩省的商人頓時都蠢蠢欲動,紛紛加大對船隻的投資,如今地海運幾乎是一本萬利,只要有船,沒有遇到海盜,或遇到風浪沉到海底,一兩年下來就可以收回成本。

    海上縱橫萬里,唐軍再多的戰船也搜索不過來,海盜們得知消息後都斥之以鼻,都不相信唐軍就能拿他們奈何,不過還是紛紛收斂起來,化盜為民,暫時躲避唐軍地風頭,反正他們可以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等唐軍鬆懈下來時,自然可以重操舊業。化民為盜。

    明確了水師打擊海盜的職責,唐軍又宣佈將在廣東和福建兩省同時設立海關衙門,將大明的禁海令徹底打破,大明雖然從嘉靖以來,禁海令就名存實亡,大明的貨物源源不斷的運往海外,只是朝庭得利卻並無多少,多數落到與朝中大員有瓜葛的海商手中,偶爾朝庭會與番商做幾宗大買賣,利潤也是低得不能再低。

    到了天啟,崇禎兩朝,由於明朝不准外番人上岸,而朝庭自己的水師卻早已解散,無兵無船,海運之利更是被商人壟斷,大頭全落到鄭、周兩家手中,如今唐軍開放海禁,則不但商人可以自由出海,而番人也可以上岸交易,這不但讓廣東,福建兩省的商人心動,就是其他各省的商人也聞風而動,向兩地趕來,想參與一杯羹。福建和廣東兩省更是熱鬧非凡。

    廣東向唐軍投降的消息象長了翅膀一樣,飛一樣傳到了弘光朝,弘光朝君臣上下頓時傻了眼,現在即使換了福建,朝庭也不過多一省之地,而且廣東對唐軍的投降,肯定要經過長時間的來回搓傷,唐軍明顯把弘光朝蒙在鼓中,弘光朝有見識的重臣就知道唐軍必定不會再遵守以前的協議。

    朱由崔聽到廣東投降唐軍也是呆若木雞,不過,他對唐軍顯然比手下的大臣有信心的多,依然相信唐軍會遵守協議,反應過來後,連下數道旨意,催促前線的史可法趕快拿下淮安。

    此時史可法對淮安府的進攻早已過了半個月,淮安府依舊在叛民手中屹然不動,相反,明軍在這樣寒冷的季節駐紮在野外,士氣早已低落,而且由於官府對鹽城,淮安等地搜括的太狠,民眾早已逃亡,明軍在當地連一粒米,一根線都找不到,所有的物質都要從揚州、泰州等府轉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