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歌一曲 第十七卷:神龍擺尾篇 第七百九十四章:魏王稱夏
    早前,魏王在衛鞅的小議下稱王,積文武之威,使成魏惠之王。可是在魏王稱王之前,楚國早就稱王了。從前楚國稱王,齊桓公姜小白還會盟了諸侯來打楚國,逼楚王去王號,但那有什麼用,後來楚王還不是再把王號續,誰又能奈何得了他們。此後,吳國小國也開始稱王。

    好在的是,那只是一個時代的笑話,稱王多了,可是有實名的誰有?蠻夷稱王,不足為道。越國也是王,越王和吳王狗咬狗,現在這兩個國家,吳國再不復存,越國也是躲在山林裡面,說王,徒增笑爾。可是楚國還是稱王的,在楚國稱王之後,齊國也開始稱王。

    齊桓公田午,就是稱王的,只是這個王得不到承認,但是此時,齊的確是有王的傳號。

    而楚國更是老牌的王爵,連天子也是捏著鼻子承認了,不承認也是沒有法子的。魏國正是在這個基礎,才稱王的。可是……那是有日子的事了。人都是有野心的。魏王稱王之後,雖有不利,可是現在看看,齊國給魏國打敗了,魏國騙了楚國,楚國還不是乾瞪眼,能有什麼辦法?

    所以魏王有理由覺得,現在的天下,自己是可以在稱王的基礎再進一步,想想也是,就連那個發於畝的劉羲都能在短短的十數年裡,由一個小小的部族頭領,成就一國之王,還是北方無可稱議的霸主!只是北秦王不稱霸,安於北,但他也是北方之王!北方,說白了,就是北狄蠻夷之地!不開化,別看北秦發展起來了,可是北秦現在有點那個閉關自守,加北秦的保密法,雖然坐間活動很厲害,可是魏國知道的也還是很少。再說,北秦霸北,何如魏國霸中原!中原才是天下所重之中!是中國的代表意義,是真正的華夏之地!是國家的中心!魏國霸中原,是天下的盟主!這一點不可以小瞧。魏王的確是可以要求再多一點!

    見到魏王眼角狂跳,衛鞅心裡發笑,臉卻是無限的忠誠,道:「……秦國地處西垂……一向貧弱,自得大魏王次的教誨,我主秦公現在洗心革面,現只求偏安西部為一小國爾,我等不求聞達於諸侯,衛鞅雖變法,不過是教那些秦人一些禮儀知識,不至於使其野獸無行。是以現在秦國仍然貧弱,不足為大……外臣聽人言道,殺雞如何算大丈夫,踩蟲怎麼算男子漢?唯其與狼共舞,方顯英雄本色,如大魏國攻秦,實是猶如以牛刀宰雞,拿大錘砸蟲。打勝了,是理所當然,名不揚,威不顯,秦人性野,好戰成性,若是打的時間長了,陷於秦,又會影響到大王輝煌燦爛日月之光般的無敵形象。我主秦公願請大魏王……更一步,我秦國願賀大魏之喜,而大王也可觀齊楚之變,誰不歸順,則以兵加之,如此則威加海內,霸業可成。」

    丞相摸了一下自己蘊出的美鬚子,笑道:「更進一步……大良造之更進一步……其意若何?」衛鞅大笑,道:「天下有王,然王有賢愚!國號有尊,可尊亦有下之別呀……」

    魏王道:「換國號?」這可是不行。衛鞅自然不會這樣的愚蠢,只得道:「自然不必要,大王所在何國?何地?」魏王道:「自然是我大魏之國之地了!」衛鞅道:「非也,現在雖然是魏地,可是曾經,這裡卻是我華夏發源所在!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現在的魏國,正是當年大夏之國的發源之地,大王宮外,那座禹王台,難道是假的麼?魏承夏澤,此當其時也,我大秦下,願賀大魏王尊為夏王!」「叭嗒……」文軸落在地……

    魏王手抖著鬆掉了文軸,他腦子裡全都是兩個字……夏王……夏王……那可是中原第一個名正言順的大王朝呀!中國一向尊古!說什麼五帝,那太離譜了,魏王縱然是大象的皮厚,也是無顏於此,可是……大夏就是不同了。不僅是不同,而是大不同啊大不同。現在是周,雖然周已經不怎麼的了,可是也還可以算是周,在周之前,是光輝燦爛的大商文化,而大商麼……這個就是給周拿下來的,別看現在周王室不怎麼的了,比鼻屎強不到哪去,可是魏國說要稱霸,這個霸其實還就是周王室給的,這是一個大義的名份!魏王縱然是強,他可以去欺負一下宗周,但是要說殺光周室,他還沒有這個膽子,天下的筆桿子都會罵他的。

    魏王可不想自己和北秦禽獸一樣變成大魏禽獸。那可是不好。畢竟是臭名,誰能如北秦王劉羲一樣視名聲如糞土!北秦王視名聲為糞土,現在麼,他可不是名聲和糞土一樣臭了麼!中原各國無不以罵北秦王為人生的一大樂事,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活。就如同我們現在要刷牙洗臉一樣正常,士子們罵北秦王就和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是必修的功課。這一切的種種,在魏王看來,他可是吃不消。北秦王不要臉,他的事跡已經給記錄到青史裡了,這是注定到遺臭萬年的,魏王可不想自己學北秦禽獸一樣去遺臭萬年。所以殘害周室,取而代之,他不能做,同樣的,他要以商為號,也是不能。那等於是要滅周,這樣一來,夏就合適了!

    而且,夏是中國歷史有名號的真正一個王朝!是王朝時代的開始!與其說漢人是我們的自稱,其實,夏才更確切!華夏華夏,美的是華,大的是夏。華夏的定義也可以說是,美麗強大的中心之國!魏王的心真是動了!心動……不如行動!太子最先反應過來:「兒臣恭請父王晉夏王位!」丞相猶豫……登位為夏王……這不等於是把自己豎立到天下的面前麼?魏國有這個實力稱夏王嗎?萬一天下群起而攻之,那不是壞了麼?衛鞅果然是厲害,只此一招,就讓魏國一下子陷於不利之境!只是……和一般人不同,丞相是一個精於政治之術的人。若然非是如此,他也不會在魏國的朝堂打壓戰功無數的龐涓易如反掌了。

    看魏王現在的這個樣子,再說什麼都是次要的。人就是如此,有的時候,你見到了不好的一面,但那就如同一隻無儔大輪向你壓過來一樣,不可阻擋!誰要是在這裡擋路,那就是自取滅亡。政治就是這樣,在中國的政治之中,不可能隨著自己的心意去做,要順流而下。

    有的時候,辦一件事情,要九曲六轉,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這就是政治!

    魏王已經心動,再說旁余的話,都是沒有用的!滿朝的魏國朝臣都在看著,有的觀望,有的不解,還有的迷糊著。可在此時,外間卻有司官進來,道:「啟稟大王,外間十二國使者於朝外求見!」魏王一怔,道:「什麼事?」卻聽見外間無數的聲音大喝:「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夏王……」

    聲浪如層層巨波海湧,無以窮盡!魏王呆了呆,起身離座,下了到外,逕自向外走去。

    外國使節紛紛高呼:「夏王,夏王……」魏王發了會懵,反應過來,終於嘴一咧:「哈哈哈哈……」的這樣笑了起來。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魏王自稱夏王!自尊於天下諸侯之!

    在此,秦國第一個來抱大腿,但是,秦國的方式是只喊口號,不行動。也就是說秦國把夏王叫得震天響,夏王說什麼,秦國就好好好,但是要秦國做什麼,那是不可能的。當然,以當時的情況,魏國也不會要求秦國做什麼,畢竟魏國還是要小心一下秦國的。只是……

    當魏王等著各國的反應時,出了事。秦國自然是賀表的,就連那個臭名昭著的北秦王劉羲也了一道賀表,向魏王恭喜。這讓魏王眉開眼笑。謂左右曰:「此天命所在也,連北秦禽獸也賀之,可見我大魏如日方中之勢也!」眾臣皆曰:「然!」假如都是好事,那後面的故事也就沒有了。經過了休養生息,齊國的國力已經回復了,而且齊王消除了之前的誤會,因為孫臏打了一仗,就間疑之,這是不對的,齊王決定,只要魏國這個對手還沒有除去,那對孫臏,就不能急於下手,他向孫臏請罪,又求情於田忌,得到了兩人的釋疑,又任用兩人秘密練軍養兵,所以現在齊王覺得自己也算是有力量了,現在的齊國的力量比起過去不知強了多少,齊王有理由相信,自己有力量,得罪了魏王,卻一樣可以無事!士可殺不可辱,何況君王焉?齊王自詡我也是王,你想當夏王,我還想當五帝呢,自然不會鳥他了。

    楚王也沒有理會魏王。什麼東西,小小的一個魏王,欺騙了我六城,現在還要我賀你當夏王?夏你媽D個頭呀!有本事你來惹我,來打打看,我楚國別的沒有,可是有長江之天險,有堅城鐵兵,打陣戰是不行,可是打守戰,卻也未必怕了你們!所以楚王也沒有理魏王。想也是知道,我楚國第一個稱王,我都沒有叫夏王,你佔了個禹王台,就叫夏王,馬不知臉長!

    在魏國的心裡,這是可以理解的,本來麼,衛鞅說了,就是要看這兩個國家的反應。

    現在結果出來了,也是正常,所以,按正常的程序,魏王是要發兵攻打齊國,魏王有理由相信,有眾小國的幫助,他再摳摳,掏出二三十萬大軍,湊個五十萬人,先一步滅了丫的齊國,那樣可就好了!中原之霸,自然是魏國,北秦吞了個燕國就吃不下別的了,可是魏國可以,魏國可以吃了齊國,再回師打楚國,楚國的地般那麼大,而戰力也是比不新興的北秦,自然是一塊軟肉,是要打的!哪知道……一向乖巧的小弟弟韓國也不賣魏國的帳了!

    韓國的想法是:想當初,我們大家都是從老晉國一起爬出來的兄弟,大家開始都是侯爵位,好,你們魏國有大運,有文侯武侯,兩代國君的努力之下,現在你魏國稱王,本無不可,實力為先麼,可是到了此種地步,你魏罃竟然猶不知足,想當初我和老趙種一起聯軍,把你困在濁澤,差點就滅了你,是我們韓國先一步退軍的,然後趙國退兵,這才有了你魏罃現在的風光。這些年裡,我們韓國為了你們魏國,打生打死,你們還時不時的欺負我們,況且,在幾年前的戰鬥裡,你和齊、秦、趙、宋、衛打得不可開交,在那個時候,是誰先站出來幫助你們的,是我們韓國!好麼,吃干抹淨不認帳了,覺得自己現在了不得了,不僅繼續支使我們,還要騎在我們的頭,比我們長一位就不錯了,現在還要當夏王?真是豈有此理!

    這本來並不是一件大事,只是一個小事,從這件事來看,把它剖開了,只是韓國小弟弟感覺你魏國不地道,你風光了,自由了,覺得了不起了,不想想你現在一切誰來的,不說給我們一點好處,卻只想著騎在我們的頭作威作福,這還了得!在這個時候,魏王給了台階,說韓國小弟呀,你們辛苦了,這些年來虧得有你們呀,我們三晉是一家,我們魏國發達了,你們韓國還差了去嗎?再許一些空言,那就什麼事也沒有了。可是魏國自傲大了,不僅沒有覺得自己不對,反而認為韓國不對!魏國的看法是,韓國在這些年裡一直強大,韓國練就的那支新軍戰鬥力十分的強,如果韓國不支持魏國,那麼魏國在攻打齊國的時候,就要小心韓國從後面刺一刀,從前的韓國不可怕,而現在的韓國卻是已經有能力威脅到魏國了。

    韓國的新軍是十萬,在歷史資料裡,齊軍馬陵之戰,用的也是十萬大軍攻大梁。從前齊軍攻不下來,可是這時的齊軍卻已經有這股實力了。而韓國多不多,少不少,十萬大軍也算是有的。自然是可以達到和齊國一樣的效果!所以,在魏王的心裡,這個戰略要改改了。

    攘外必先安內,趙國沒了,可是韓國還在,魏國無心和強大的北秦大戰,誰都知道兩強相爭,只會兩敗俱傷。如果魏國和北秦都是刺頭,如同巫妖一樣,勢不兩立,那是明知道會同歸於盡,也是要死拼到底的!可魏國並沒有想得罪北秦,北秦更是小心的不去刺激魏國。

    有實力可以自保,又有一個良好的態度,所以魏與北秦,雖然有著一些可能的敵意,但卻並非一定要打!兩國是平安無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秦的聲譽很好。比如秦國,他的聲譽就不好,經常打魏國,看到魏國來了,又低頭哈腰的。從這一點看,秦國的這種態度和小日本有點像,小日本身有著秦的血緣,這話真是一點也不假。秦孝公打不過魏國,就低頭,有實力,就打過去。但秦國低頭還要自尊,不稱臣,不納貢。而日本也是如此,日本自傲為天皇,向中原低頭,但是不稱臣,不納貢,以天皇自尊。中原強,老實,中原弱,立時就打過來,想要佔便宜。但北秦國沒有這樣,魏國在中原的計劃中,北秦只有一支微不足道的僱傭軍,除此之外,就一點軍事行動也沒有了。所以魏國在朝議時,總會略過北秦。

    北秦雖然強大,但在魏國的心裡,沒有危機感,可是韓國就是大不同啊大不同。想當年吳強越弱,可是最後越國卻是滅了強大的吳國!三晉是一家,魏可吞韓,但同樣的,韓國也可吞魏。魏國要遷都大梁,大梁離新鄭是很近的,有了次齊國的那次軍事行動,魏國下對大梁很是看重,當然要著重的考慮到這一點!所以,一個軍案就提出來了。那就是,欲得天下,要滅楚,要想滅楚,先拿下齊國,有了齊國的財富,魏國才可以再練三十萬軍,到時,百萬大軍過長江,滅了楚國,天下在手!多美好的一個軍事構想,只是要想達成,就要一步一步的來,要滅齊,就要除掉後顧之憂,那就是韓國!滅韓——滅齊——再滅楚!

    這就是魏國的軍事謀劃!魏王決定先向韓國發起進攻。由此便引發了著名的馬陵之戰。

    攻韓的方略是太子申、丞相公子卬兩人聯名提出來的,歸結為「滅韓震齊」四個字。先滅掉最弱的韓國,以此來震住齊國,挾滅韓大戰之勝,與齊國,定不平之約!以不平之約,來弱齊,弱了齊,再滅齊,一步步來,把強大的齊國逼到死路,然後,就可以再攻楚國,至不濟,也可以在中原獨強!

    有了次齊軍攻大梁的經驗,魏國已經吸取了教訓,畢竟,魏人可不是傻子,這次魏國全力攻滅距離最近的韓國,魏國大梁和韓國都城新鄭相距僅僅一百多里,且全部是平原地帶,如果用風馳電掣的騎兵,只要半個時辰就可趕到,就算不是騎兵,用步軍,也不會超過兩天,這段時間裡,齊國膽敢再攻大梁,魏國就可以一舉殲滅,收一箭雙鵰之功效,同時可以報仇。若齊國不敢來救,那韓國一定不是魏國的對手,魏國滅韓後立即向齊國宣戰,齊國必懼,可趁機定下不平之約,弱了齊國,再一舉滅之。

    「滅韓震齊之要旨,在於誘齊發兵!」太子申振振有詞。「齊國若故伎重演,則正中我下懷!」丞相公子卬興奮補充。魏王聽了軍議,真是直覺得老懷大慰,我大魏……稱夏有望!

    本整理發佈。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