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正文 序 不一樣的歷史(十)
    秋日的巴黎失去了往昔的熱鬧,顯得冷冷清清的。

    西南,凡爾賽宮。

    自從公元1689年正式建成以來,這裡一直都是法蘭西的王宮。只是現在,因為一份將對未來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和約將在此簽署,所以凡爾賽宮將以重大歷史轉折點發生地的方式載入人類史冊。

    和約的簽署儀式相當簡短,也相當平靜。

    當兩個國家的代表,以及提供會場的法蘭西王國代表在文件上分別簽字,並且蓋上了各自國家的印章後,和約就正式生效了。

    整個過程中,沒有過多的交談,沒有過多的排場。

    一切看上去都那麼簡單,那麼祥和,根本不會讓人想到,這是一份用數十萬條生命,用長達八年的戰爭換來的和平條約。

    同樣的,也沒有人會想到,通過這份條約,一個在一百多年之後將對大明帝國構成最嚴重威脅的強大國家就此誕生了。只不過,此時這個國家並不強大,也沒有對大明帝國構成威脅,甚至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她就是「美利堅合眾國」。

    所有的一切,還得從「大陸西北戰爭」結束之後,大明帝國與大不列顛、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代表的歐洲國家簽署的《共同開發條約》說起。

    《共同開發條約》不但確定了開發美洲大陸的方式方法,還明確了既定勢力範圍。

    按照條約規定,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為歐洲國家的海外領地,洛磯山脈以西為大明帝國的海外領地,而為於這兩條山脈之間的廣袤地區為雙方的共同開發地區,任何新發現都遵照「誰發現,誰獲取」的原則進行分配。

    這份條約從原則上確保了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在美洲大陸上「和平相處」。

    問題是,該條約並沒有明確歐洲各國在美洲大陸上的利益分配。說白了,簽署條約的時候,歐洲各國都將大明帝國當作對手,且一致對付大明帝國。條約簽署之後,大明帝國基本上放棄了對北美洲大陸東部地區的領土要求。

    也就是說,歐洲國家再也沒有團結合作的基礎了。

    實際也正是如此,隨著大明帝國將重點轉向中美洲,並且逐步向南擴張,歐洲各國在北美洲東部地區,也就是現美國東海岸地區的利益爭奪日顯尖銳。

    最初,佔據統治地位的是西班牙,以及尼德蘭。

    當時,西班牙主要控制著南部氣候溫暖地區的種植園,而尼德蘭則在中部地區建立了數個殖民地,包括現紐約(當時叫新阿姆斯特丹,紐約的英文意思為「新約克」,而約克是英格蘭北部重鎮)。

    大不列顛王國只控制著北部的幾個據點,而法蘭西王國也只有現加拿大魁北克地區。

    尼德蘭爆發革命之後,在陳淵洋率領遠征軍到達之前,威廉的僱傭軍被阿爾法公爵的西班牙軍隊擊潰,威廉逃往大不列顛。為了獲得大不列顛王國的支持,威廉用尼德蘭在美洲大陸上的殖民地據點做交換,獲得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

    如此以來,尼德蘭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喪失殆盡。

    同時,大不列顛王國取代尼德蘭,成為了歐洲列國中,在北美洲大陸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

    可是,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因此感到滿足。

    隨著大明帝國對西班牙王國用兵,大不列顛王國趁火打劫,在獲得了大明帝國的默許之後,出兵美洲大陸,迅速掃蕩了西班牙在北美大陸上的殖民據點,最終將其殖民地範圍擴大到了現美利堅合眾國佛羅里達州以北,加拿大魁北克以南的所有地區。

    斷斷數十年,大不列顛王國就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島國成為了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

    當時,除了大明帝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大不列顛王國抗衡,包括新生的荷蘭,以及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這些歐洲傳統強國。

    很快,大不列顛王國走上了與大明帝國一樣的發展道路。

    通過對外掠奪,大不列顛王國獲得了第一筆財富。問題是,大不列顛王國並不是大明帝國,特別是缺少海外領地與海外市場。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對外掠奪,控制海外市場,是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可是,大不列顛王國卻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對外掠奪的話,大明帝國是最大的宗主國,控制了全世界六成以上的殖民地,已經成為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國」。最重要的是,大明帝國控制著世界上最好的資源產地,從非洲的剛果到美洲的墨西哥,從南亞到新大陸(大洋洲),世界上每一塊平原上都有大明帝國的種植園,每一條道路上都有大明帝國的馬車,每一片海洋上都有大明帝國的艦船。與大明帝國競爭,大不列顛王國還沒有那個資本。

    同樣的,別說海外市場,就連歐洲市場都掌握在大明帝國的手裡。

    以當時的情況,大不列顛王國不但不具備與大明帝國競爭的實力,還得處處討好大明帝國,避免與大明帝國爆發衝突,成為第二個西班牙。

    如此一來,大不列顛王國只能對歐洲的「兄弟」下手了。

    當時,最容易對付的就是西班牙,以及日顯衰落的葡萄牙。而西班牙與葡萄牙又正好是歐洲諸國中,控制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兩個國家。

    實際上,不但大不列顛王國盯上了這兩頭「肥豬」,尼德蘭,以及法蘭西王國都有同樣的打算。

    也就在大明帝國將注意力轉向國內,並且出兵討伐日本的時候,大不列顛王國看準機會,對西班牙發動了戰爭。

    當時,大明帝國對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並不熱心。

    或者說,通過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來消耗歐洲國家的國力,達到削弱歐洲國家的目的,是大明帝國處理歐洲問題的主要方針。

    也正是如此,在大不列顛王國對付西班牙的時候,大明帝國甚至提供了暗中支持。

    結果可想而知,頹弱的西班牙迅速輸掉了戰爭,最終不得不已割讓海外殖民地的方式與大不列顛王國媾和,並且結束戰爭。

    當時,西班牙不但將佛羅里達地區,還將隔海相望的古巴一起割讓給了大不列顛王國。

    嘗到甜頭之後,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感到滿足,反而胃口大開。

    在隨後的近一百年之內,大不列顛王國先後三次向西班牙王國開戰,並且先後從西班牙手裡奪取了大安的列斯群島,圭亞那,以及南大西洋上的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另外,大不列顛王國還從葡萄牙手裡奪取了中美洲的伯裡茲,非洲的尼日利亞;從荷蘭手裡奪取了非洲的納米比亞,並且摧毀了荷蘭的大部分船隊,控制了歐洲的海上貿易;甚至向法蘭西王國開戰,只是沒能如願以償的獲得魁北克地區。

    到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的時候,大不列顛王國已經成為了歐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海外殖民地宗主國,其海外殖民地面積超過了本土面積三十倍。從這一比例上看,大不列顛王國已經超過了大明帝國(主要是大明帝國本土太廣袤了)。

    如果說大不列顛王國的瘋狂擴張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注意,那肯定是假的。

    即便大明帝國需要的只是歐洲的市場,而不想捲入歐洲的戰亂,可是大明帝國也不會容許一個對自身構成了威脅的強大國家出現,更何況是一個以海洋立國,對外瘋狂擴張的國家呢?

    只是,在整個對外擴張中,大不列顛王國一直小心翼翼的處理著與大明帝國的關係。

    即便發生過幾次誤會,大不列顛王國都迅速表態,並且賠禮道歉,甚至不顧國家尊嚴,按照大明帝國的要求交出了肇事者。如此一來,大明帝國找不到對大不列顛王國下手的理由與機會。

    同樣的,大不列顛王國的瘋狂擴張只是填補了大明帝國在世界殖民地體系中的漏洞,並且通過貿易等方式向大明帝國輸送利益,從而避開了大明帝國的資本家與商人,沒有正面與大明帝國爭奪海外市場。

    也就在大不列顛王國瘋狂擴張的同時,美洲最早的殖民地也在迅速發展。

    北美洲東部地區就是歐洲國家在美洲大陸上最早開闢的殖民地,從第一批殖民者隨同哥倫布的船隊來到這裡,到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已經過去了近三百年。三百年,足夠一個國家從強盛走向衰亡,同樣也足夠誕生一個新興的國家。

    此時,生活在現美國東部地區的移民已經達到了五百五十萬!

    在這五百五十萬移民中,有六成以上來自大不列顛王國(其中又有一半是來自被大不列顛王國佔領的愛爾蘭)。最初的時候,這些移民都是被貧困所逼迫,或者被新世界的財富所誘惑,離開了故鄉,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陸。其中,也不乏一些被流放的囚犯,或者是逃亡的罪犯。

    經過近三百年的生息繁衍,這些人逐漸產生了國家意識。

    當然,這絕非偶然現象,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中,大不列顛王國對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大不列顛王國對外擴張的目的是獲取海外資源,佔領海外市場。

    問題是,全世界大部分殖民地與海外市場都掌握在大明帝國的手裡,根本沒有大不列顛王國染指的機會。

    如此一來,要想維持本國的工業發展,讓本國的資本家賺取高額利潤,除了從其他歐洲國家手裡奪取海外殖民地之外,大不列顛王國只能變本加厲的從控制下的殖民地,以及海外市場獲取利益。

    新英格蘭地區(現美國東北部地區,大不列顛王國在美洲大陸最早的殖民地,一般情下,泛指整個美國東部地區)成為了大不列顛王國進行盤剝的重點對象。

    為此,大不列顛王國成立了專門用來收刮北美殖民地民脂民膏的「東印度公司」(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的時候,以為到了印度,因此將其發現的群島稱為東印度群島,將其發現的土著稱為印第安人。在歐洲,「東印度」一般指的是美洲大陸大西洋一側,而非亞洲的印度東部地區)。

    瘋狂的掠奪終究會產生暴力反抗。

    明歷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爆發,北美殖民地反抗大不列顛王國統治的獨立戰爭的序幕就此拉開。

    次年,隨著「列剋星敦的槍聲」,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同年,北美十三州(由大不列顛王國控制的十三塊殖民地)在費城舉行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上」共同簽署《獨立宣言》,宣佈脫離大不列顛王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既現在的美國。

    戰爭初期,美軍基本上沒有得到外界的支持,單獨對抗大不列顛王國的軍隊。

    直到明歷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美軍取得了「薩拉托加大捷」之後,一直隔岸觀火的法蘭西王國才參與了進來。

    次年,法蘭西王國宣佈承認美國獨立,並且與美國簽訂同盟條約。

    隨後,法蘭西王國向大不列顛王國宣戰。很快,西班牙王國也以美國同盟者的身份,向大不列顛王國宣戰。

    毫無疑問,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都想借助美國獨立戰爭削弱大不列顛王國。

    問題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沒有大明帝國的支持,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很難在海上戰勝大不列顛王國。如果無法取得海上戰爭的勝利,也就難以扭轉北美大陸戰場上的局面。

    明歷四百一十一年(公元1779年),大明帝國的態度突然出現轉變。

    當年,大明帝國正式頒布《海上自由通行法案》。按照該法案,大明帝國的艦船有權利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自由航行,並且自由通商貿易。另外,帝國海軍可以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帝國船隊的航行與貿易權。

    說白了,這份法案本身就是針對大不列顛王國的。

    就在頭一年,大不列顛王國頒布了《封鎖法案》,開始對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以及暗中支持美國的荷蘭進行海上封鎖,並且授權海軍艦隊檢查一切進入美國港口的船隻,並且有權扣留運送違禁物品的商船。

    同時,大不列顛王國還大肆鼓勵「私掠船」,並且與私掠船分享戰果。

    所謂的私掠船,就是打著國家旗幟的海盜。說白了,就是在海上攔截與竊取商船,以及商船運載貨物的海上搶劫行徑。

    毫無疑問,這從根本上觸碰到了大明帝國的利益。

    隨著《海上自由通行法案》在帝國議政院以高票通過,帝國海軍的南洋艦隊,以及常駐直布羅陀的歐洲艦隊開始為航行在大西洋,特別是前往北美洲的船隊提供護航。

    為了避免與大明帝國發生直接衝突,同年,大不列顛王國辦法緊急令,要求海軍所有艦船不得攔截大明帝國的船隊,更不得登船檢查。

    很快,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與帝國商人達成協議,由帝國商船將美國軍隊急需的物資送往北美洲。

    美國也與大明帝國的商人達成協議,用茶葉與棉布市場換到了大量軍械物資。

    如此一來,美國獨立戰爭的局面迅速扭轉。

    一方面,美軍需要的各類物資可以通過大明帝國的商船遠遠不斷的送到北美大陸。

    另外一方面,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王國的海軍艦隊可以集中行動,打擊分散行動的大不列顛王國的海軍艦隊。

    到明歷四百一十五年(公元1783年)的時候,美國獨立戰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同年九月,美國與英國代表在法蘭西王國首都巴黎簽署和約(《巴黎和約》),大不列顛王國承認美國獨立。

    這也就是開篇的那一幕。

    雖然,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放棄消滅美國,恢復在北美洲地區的殖民統治,二十九年之後,大不列顛王國(當時已被稱作英國)再次出兵攻打美國,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獨立戰爭」。但是,從《巴黎和約》簽署的那一天開始,一個嶄新的國家出現了。

    誕生之初的美國並不引人矚目。

    當時,在大明帝國甚至沒有多少人知道有「美國」這麼一個新興國家。

    正是如此,新生的美國並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注意,按照當時流行的說法,美國不過就是大西人在美洲大陸上建立的一個國家而已,其性質與歐洲國家並無多少差別。因此,在對待美國的方針上,大明帝國直接套用了對待歐洲國家的政策。

    不干預,也不放鬆警惕。

    可是,美國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國家,而是一個沒有歷史,沒有包袱,沒有拖累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充滿了開拓精神,充滿了擴張意識,從娘胎裡帶來了侵略與掠奪思想的新興國家,一個注定將改變世界格局的新興國家。

    誰也無法預料到,一百多年之後,正是這個得到大明帝國的幫助,擺脫了殖民統治,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國家將成為大明帝國世界霸主的最大威脅,也是最有力的挑戰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