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把《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和《朱門》這三部小說合稱為"林語堂三部曲"。《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的人物和故事有某些連續性,但《朱門》無論從時間、地點、人物、故事都與以上兩部小說無關,為何被稱為三部曲之一?作者未作說明。我們不妨認為,雖然這三部小說的人物和情節不相關聯,但它是林語堂自我感覺良好的作品,而且,這三部小說最能體現林語堂東西文化理想的作品,即以道德情操高尚的女性為主角,反映了林語堂追求真善美的藝術視角。《京華煙雲》著力宣揚的是道家思想,《風聲鶴唳》則處處宣講佛教的"業"的理論,而《朱門》中儒家倫理觀念有突出的體現。道、釋、儒三教的思想均為林語堂所肯定和傾服,林語堂把自己的理想、希望和愛憎全部寄托於"三部曲"中的那些理想人物身上去了。所以,這"三部曲"實際上是林語堂的文化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象說明。
3.科幻小說:《遠景》(《奇島》)
1955年4月17日,林語堂由於在南洋大學發生"預算案"問題,辭職後離開新加坡到歐洲漫遊。這裡除了自己需要休息一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的妻子和長女更需要得到安慰,因為長女林如斯剛離婚,悲痛欲絕——醫治妻女們的心靈創傷,自然是一個丈夫和父親義不容辭的責任。1955年夏天,他帶著妻女,漫遊歐洲。這是一次真正的無目的之遊,他們像流浪者一樣,不僅沒有規定旅遊的日程,甚至連預定的目的地也沒有事先規定,他們不需要嚮導,完全是憑著興致所致。林語堂和家人無拘無束地在歐洲各國漫遊了幾個星期,然後又各奔東西了:林如斯和林相如回美國;林太乙和丈夫黎明則在倫敦;林語堂夫婦仍留在法國戛納。
林語堂曾說,真正的隱士,不必到深山老林去離群索居,在城市中的隱士才是最偉大的隱士。在戛納,林語堂夫婦過著的就是城中的隱士生活。林語堂非常喜歡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人們不知道林語堂為何許人的地方,他可以拿下一切人格面具,按自己的天性生活,有時,他可以在大街上大喊大叫,也可以坐在露天咖啡館裡大聲打呵欠,別人看他,他也不在乎。他覺得人生活在社會上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社會壓力,有物質的、經濟的、精神的和心理的,有有形的和無形的等等,這些社會壓力把人擠壓得變了形。所以,他提倡"不羈"精神,認為人要有點膽量,我行我素,能獨抒己見,不隨波逐流。這"不羈"精神是人類最後的希望。戛納成了林語堂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在這裡,他以豐富的想像力,完成了科幻小說《遠景》(又名《奇島》)的創作。
1955年,《遠景》由新澤西州普蘭蒂斯·霍爾公司(Prentice-Hall,Inc)出版。又名《奇島》(TheUnexpectedIsland)由倫敦威廉·海涅曼公司於同年出版。
小說《遠景》(LookingBeyond)虛構了一個21世紀初期的烏托邦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2004年。小說塑造了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烏托邦意境。這座夢幻中的城邦位於南太平洋的一座小島上,被來自歐洲的移民們建設得和諧美好。移民與當地的族人相處得很友好,他們為了共同的家園而不懈努力著。在那裡,他們有只屬於自己的一套完備的法律和道德體系。整個故事圍繞著一個外來者的意外到來展開。隨著主人公對小島的適應過程的延續發展,一幅動人的烏托邦美景也徐徐展現在讀者的眼前。這裡沒有戰亂,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矛盾,沒有冤冤相報,只有單純、誠實、純粹的宗教和幸福的精神享受
《遠景》的題材別開生面,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小說所展現的烏托邦樂土,正是林語堂的理想社會的縮影——古希臘的田園風味和中國老莊的"無為而治"的融合。奇島,形象地描繪了林語堂心目中人類社會的遠景,這遠景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理想生活。《遠景》出版後,獲得了歐美讀者的好評。
4.文學傳記:《武則天傳》
林語堂繼《蘇東坡傳》之又寫了一部文學傳記《武則天傳》,英文版原名《LadyWu》,即武夫人、武貴婦之意,1957年由倫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出版。它不是歷史小說,也並非是一部純學術著作,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文學傳記。書中的人物、事件、對白等資料,全部來源於《舊唐史》和《新唐史》。
林語堂筆下的武則天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最浮誇、最自負、最專橫、最聲名狼藉的皇后。
《武則天傳》流露了作者對傳主的深惡痛絕。林語堂在《武則天傳》的原序中,坦率地闡明了自己的創作動機:
我寫這本武氏傳,是對智能犯罪做一項研究。她的野心已到瘋狂的程度,但方法則精確可靠,穩紮穩打,她冷靜鎮定,方寸不亂。瘋狂與不瘋狂,到底區別何在呢?誰有資格決定?無論如何,武則天的按部就班對她丈夫皇朝的推翻之所以成功,就是由於她敏銳冷靜的智慧與厚顏無恥膽大包天的野心合而為一的結果。若是她的行動犯罪,她卻時時能使之合理合法。她的狡黠,她的機敏圓滑,她的強悍無恥,是無可置疑的。自古以來,似乎是這樣;殺一個人的人是兇手;殺三個,殺六七個,那他生來就是罪犯;若用組織完善的機構殺幾百人,那他是頭腦清醒的真正的凶魁罪首;倘若他殺了千萬百萬,他就為歷史上的英雄,要想謙謝這個頭銜,也終歸無用了。在林語堂的筆下,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驕奢淫逸、最虛榮自私、最剛愎自用、名聲壞到極點的皇帝。武則天不僅是歷史上的暴君,是一個殺人魔王,而且是一個最典型的蕩婦。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的唯一女皇帝,自有她的功績和錯誤。林語堂力圖用史家的筆來寫《武則天傳》,但作者強烈的主觀性損害了傳記的客觀性。
5."香艷"小說:《紅牡丹》
《紅牡丹》是林語堂八部小說中"最香艷"的一本。小說通過女主人公牡丹在婚戀生活上的曲折經歷,表現了一個清末的少婦在尋求愛情過程中的大膽追求,細緻地刻畫了情愛世界的奧秘。雖然,小說的時代背景是清末,但書中人物的意識卻是現代的,小說表現了一種適合現代西方文化觀念的女性意識,作者在小說中所表現的價值觀,與西方文化的價值標準十分接近。對愛情的哲理性的剖析,雋永妙語,含義深刻,引人深思。所以,該書在海外十分暢銷,曾多次再版。
1961年1月16日,林語堂應美國國會圖書館之邀,在華盛頓作了《"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的演講。美國國會圖書館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圖書館位於美國國會大廈對面的街上,館內設有860公里的書架,存放的書籍、物品超過8500萬件,其中包括書籍2000萬冊。每天送到圖書館收發室的新書、定期刊物和錄音帶有31000多件,另外還有更多的由學者、慈善家、傳教士和其他人士贈送的圖書和文物資料等。國會圖書館的資料來自全球各地,藏書中有四分之三是分別以470種非英語文字寫成,它的阿拉伯文藏書之多為世界之最,收藏的西藏物品比西藏境內的還要豐富,有關蘇聯革命前的照片也多於蘇聯本身所藏。林語堂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演講,高度評價了詩人徐志摩,短篇小說作家魯迅、沈從文、馮文炳和徐等,還高度肯定了胡適的"五四"文學首舉之功。1961年,林語堂出版了講述北京歷史的英文著作《輝煌的北京》。林語堂的《紅牡丹》也於1961年在英國正式出版,後在台灣有不同的譯本數種,大陸在1988年4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張振玉的中譯本和同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宋碧雲的中譯本。
《紅牡丹》是一曲愛的讚歌,也是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香艷的現代小說。林語堂塑造的"牡丹"這一文學形象,以鮮明的個性進入現代文學人物的畫廊,具有極強的啟示性和感染力。
6.自傳小說:《賴柏英》
1963年由美國世界出版公司出版的長篇小說《賴柏英》,林語堂稱之為"自傳體小說"。林語堂之所以把這部小說稱之為"自傳體小說",可能是因為新洛與賴柏英的相戀與分手,其中種種細節,都是自己的經歷。小說中的主人公"新洛"的童年生活,就是"和樂"早年身世的再現。林語堂少年時乳名叫"和樂";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賴柏英,在現實生活中確有其人,她是林語堂母親的義女的女兒。按說賴柏英比林語堂晚了一輩,可由於年齡相仿,兩人自幼青梅竹馬,是童年時一對要好的小夥伴,而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新洛"在國外的經歷卻與作者無關,所以林語堂的《賴柏英》只能看作為"半自傳小說"。那麼,作者為什麼把《賴柏英》稱作自傳小說呢?這裡面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傳"的是自己的真實心情,即"傳"他是"山地的孩子",始終依戀著故土,保持著一種"高地的觀點",無論身處何地,都堅守不渝。小說在賴柏英和新洛這兩個人物身上傾注了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深深依戀之情。作者也許認為,不一定要所寫的完全是自己,而只要體現自己這一信念,突出這一對自己最具根本性的說明和解釋,就是自己的"自傳"。
從林語堂的小說中透露出,賴柏英是林語堂的初戀情人。他們的分手是因為林語堂"急切於追求新知識,而她則堅持要孝順祖父。這位祖父雙目失明,需要她伺候,片刻不能離"。林語堂一生割捨不下又耿耿於懷的心結,因此有了後來的《賴柏英》自傳小說,他在其他書中一直聲明的"在另一本書裡,我也寫過賴柏英她那山間的茅屋。《賴柏英》是一本自傳小說。賴柏英是我初戀的女友。因為她堅持要對盲目的祖父盡孝道,又因為我要出洋留學,她就和我分離了",說明了賴柏英要與林語堂分手是出於不得已,她同樣愛著林語堂,她要把那種純潔的愛永遠地留在心中,從而說明了中國女性的偉大與聖潔,這也是讓林語堂佩服和感動的地方,成為林語堂在許多書中欲言又止的無奈,只好寄語於小說來抒發心中的情感。因為從小受基督教的影響,林語堂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在中年及晚年的書上一直聲明賴柏英是他的初戀情人。"我以前提過我愛我們阪仔村裡的賴柏英她對我的愛非常純正,並不是貪圖什麼,但是我倆終因情況所迫,不得已而分離。後來,我遠到北京,她嫁了阪仔本地的一個商人"。
《賴柏英》中的新洛與賴柏英的相戀就是林語堂自己的一段經歷,而且是他刻骨銘心的一段經歷,寫作時又出現那樣一種縈繞心頭的"故鄉情結",所以林語堂晚年來寫她,顯然不是單純的紀念,而是通過小說的敘說,藉以寄托自己的情懷,從這個角度來看,《賴柏英》就是一種真正的"自傳"。當然,小說中有許多虛構的情節和細節,所以,絕不能把它當做林語堂的自傳來讀。
三、旅遊與釣魚
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畢竟也會享受生活中旅遊的樂趣,旅遊不僅可以緩解生活中的壓力,還可以開闊生活的視野,陶冶人生的情操。林語堂喜歡旅遊,每當完成自己的寫作任務,他都要帶著妻子到歐洲去旅遊一番。林語堂特別欣賞張潮在《幽夢影》裡的一句格言:"能閒人之所忙,然後能忙人之所閒。"他自己的話是:"盡力工作,盡情享樂。"
林語堂是一個旅遊愛好者。他的足跡踏遍西歐各國的遊覽勝地,並且,他很懂得旅行中的樂趣。他在《旅行的享受·論遊覽》中說:"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裡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他反對旅遊中的"虛假",他說:"第一種虛假旅行,即旅行以求心胸的改進。這種心胸的改進,現在似乎已行之過度;我很疑惑一個人的心胸,是不是能夠這般容易地改進。"他舉例說:"現代的導遊者的組織,這是我所認為無事忙者令人最難忍受的討厭東西。當我們走過一個方場或銅像時,他們硬叫我們去聽他講述生於1772年4月23日,死於1852年12月2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