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魂 第41章 朝拜呀?棲息靈魂 (1)
    細細一看,原來不止我一個人過著這樣的生活;工作腳踏實地,靈魂卻輕舞飛揚。

    7月24日,星期一中午12點10分

    我們在林芝汽車站乘坐依維柯離開,前往心中的聖城、藏傳佛教的中心——拉薩。

    林芝至拉薩400公里,途中將翻越川藏線最高的山——海拔高度為5013米的米拉山口。

    米拉山口2006年夏果如在然烏聽北方面館李老闆所說的那樣,林芝汽車站裡跑拉薩的大巴、中巴、小巴幾乎都是河南人。

    在車上,楊景雲說他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幾隻喜鵲正落在楊樹上嘰嘰喳喳歡叫,令他今天早上心情格外舒暢。即使擔心自己在翻越米拉山口時會有缺氧反應,也沒有讓他心情低落。楊景雲的聞鵲道喜可以算做一種「小迷信」。這類小迷信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或者叫做一種心理安慰,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心理。生活中不僅小人物祈求心理安慰,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在生命和事業的某些時段、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下,也可能會對卜測吉凶產生些許興趣,試為占卜,姑妄聽之,只要不真正沉溺其中,把生命的所有本錢都投入其中,斷然不會令其把科學理性的思維遮蔽攪亂。一般說來,沒什麼危害,甚至還能對繃得過緊的心理弦絲增加些戲謔的彈性。

    而今天他心理安慰的根由在於即將到達拉薩。

    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過程:來拉薩之前的心境和來西藏之前的心境很相似。一方面預祝自己克服了高原反應,順利抵達,一路平安;一方面又展開想像的翅膀,使想像極度活躍、誇張,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大構圖——雪山、冰峰、草原、江河、羚羊、野驢、棕熊、龐大的寺廟群——唯美如天外構造物的原始風光。

    傳說聽得多了,想像自然脫韁馳騁。

    在車上認識了2003年入藏支教的志願者小李。

    要想瞭解一個地方的精神內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當地人聊聊天。

    小李是鞍山師範大學(現鞍山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在美麗如畫的米林支教已三年有餘,至今也沒有打算回內地。同來的還有11位同學,都在米林安心地當老師。小李來林芝已經三年有餘,可以視為有資格的當地人,和他聊聊,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幾年前,我和團中央志願者工作處合作,曾經創作編寫過10集電視片腳本《西部志願者》,採訪、結識了好多個「西部計劃」的大學生志願者,他們的故事和經歷深深感動過我和千萬觀眾。

    從2003年6月開始,一個響亮的聲音在高校校園迴盪:「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一萬多名高校應屆畢業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匯聚到「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旗幟下,打起行囊告別靜謐的校園和繁華的都市,投身西部基層,開始了為期1∼2年的志願服務,唱響了到西部基層及建功立業成才的主旋律。「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西部志願者們走上講台成為鄉村教師,穿上白大褂成為鄉村衛生院的醫生,走進田間捲起褲管就成了地道的農民……西部大地處處洋溢著奉獻者的風采,鐫刻著奮鬥者的足跡。他們用自己的實踐,為西部大開發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西部大開發的偉大實踐是青年人厚重成長的學校,西部志願者們腳踏實地,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基層做起,自覺投身西部大開發的偉大實踐中,與西部的人民群眾建立起魚水之情。西部為青年學生建功立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也為他們成人成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用不太長的時間做一輩子難忘的事」。對於像李超這樣的志願者來說,投身西部建設的洪流,當一名為西部大開發做一點實事的青年人,是對未來人生最好的詮釋。

    今天遇上他,自然倍感親切,像見到了自己的小弟弟。另外,我也在中學當過老師,人不親行親,見了老師格外親。

    「教初中還教高中?」我問李超。

    「教初中。目前米林只有一所帶高中的學校,學生人數不多。民族地區學生基礎比較差,能上到初中,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能差到什麼程度?」

    「嗯……很多學生連普通話都不會講。比如在英語課上,有的同學問老師,熱狗,是不是毛很長、咬起人來很凶的狗?」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耐心講解唄。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好多學生雖然沒有見過外國人的東西,但也能詳細地講述冰淇淋、漢堡包、四驅車等等洋食品和玩具的形態了。」

    「還有什麼有趣的事?」

    「嗯……我們的照相機和吉他最令學生們亢奮。一個小小的機器,就可以拍出絢麗多彩的照片,一個木頭箱子加上幾根弦,就可以彈出美妙的音樂來,真讓學生們大開眼界,知道了科學技術的厲害。因此,當他們看到這些東西後,他們就會思索很多為什麼,當他們得知這是高科技的結晶時,會對知識有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實際上,這兒的藏族孩子非常勤奮,常常是在凌晨天色一片漆黑的時候,他們就在教學樓走廊裡點起蠟燭背書。所以,我們常常在一起議論一個話題,就是在這兒支教,特有成就感。」

    「和藏族學生交流困難嗎?」

    「開始有些困難,很多同學普通話都講不好。」

    「不是有藏文版的教科書嗎?」

    「我們現在就是使用普通話上課,邊學習藏語和同學交流。有的時候,要想把一個問題講明白,藏語、漢語、肢體語言並用。」

    「效果怎麼樣?」

    「有的學生還行,接受能力挺強的。有一部分也不行,一知半解的。特別好的學生不多。」

    「問題出在哪兒?」

    「民族地區都差不多。主要是經濟落後造成的,農村更是如此。他們沒有競爭壓力,學不學都一樣。具體到每個家庭呢,父母大都沒有文化,也不瞭解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也不知道通過學習改變人生的命運。所以,學生們從小就缺失了這一課。但是,藏族學生的本質相當好,吃苦耐勞,不像內地的孩子,嬌生慣養的。」

    「你們這些同學是團中央搞的那個『西部計劃』範疇的志願者嗎?」

    「不是。我們是自願來西藏支教的。」

    「那也就是說,你們不享受西部計劃的一切待遇了?」

    「是的。西部計劃的志願者是有年限的,一年兩年,或者三年。不享受月薪,到期就回去。我們沒有年限限制,想幹多久就可以干多久。另外,我們和當地教育部門簽聘用合同,享受教師工資待遇的。」

    「不好意思,能問問工資狀況嗎?」

    「可以。」

    「每月能領多少錢?」

    「工資和獎金加一塊,大約2000多吧。」

    「這裡生活不貴,夠用吧?」

    「看你怎麼用了。」

    「你來西藏支教,父母很操心吧?」

    「哪能不操心呢?催我好幾次了,讓我回老家找個工作。但是,米林缺老師呀,整個西藏都缺老師呀。我們怎能一拍屁股就走了呢?」

    「當初來米林的時候,對米林瞭解嗎?」

    「網上點擊過有關米林的資訊,但大多數是描寫『西藏江南』美景的內容。有關當地老百姓是怎麼生活的、當地的孩子們是怎麼受教育的這方面的內容幾乎沒有。所以,來之前談不上對米林有什麼瞭解,所謂的瞭解,僅僅是限於地理、歷史、藏族文化和門巴族文化方面的一點點瞭解。」

    完全可以理解,對於受過現代教育的小李來說,經濟落後的藏區不習慣的事情有很多。

    「到了米林之後呢?」

    「到了米林之後,才真正瞭解了當地老百姓生存的狀況、生活的狀況。就拿學生來說吧,藏族孩子個個都興高采烈,很少受到溺愛。他們對生活和知識充滿了渴望,但是,由於教育資源不夠好,受教育的效果不明顯。博才多學在西藏是受人尊敬的,但由於教育滯後而使受教育者的進步效果不明顯。說實話,藏族孩子受教育程度的負擔,不比內地孩子輕。他們除了要學習普通話、漢語拼音、數學、英語這類公共課程,還要研習、誦讀佛教經文和佛教文化。」

    「學校硬件方面怎麼樣?」

    「三年前我們剛到米林縣中學的時候,學校像個養牛養豬養羊的牧場,校園裡長滿了草,學生一放學,牛、豬、羊就衝進校園吃草。第二天去學校一看,準是滿地糞便,臭氣熏天。我們來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建議學校修門修道牆,把校園裡的草鏟掉,開闢出操場。開始學校也沒錢,我們幾個就跑縣裡、市裡去訴苦去要,後來,教育局撥了點錢,就把校門校牆修好了。鏟草就是學生老師一塊干,反正只掏力氣不用花錢。現在呢,操場整齊了,校園一天比一天漂亮。最近聽說對口支援的廣東福建要援建一座六層高的現代化教學樓,正在搞設計呢。相信過個兩三年,學校會更漂亮。」

    「現在的學生情況怎麼樣?」

    「一天好過一天、一屆好過一屆。我的經驗是,只要你真誠地站在與孩子一樣的高度,和他們交朋友、聊天、做遊戲,你就能傾聽到他們的心聲。三年多了,我們對米林瞭解了很多,對學生的狀況瞭解很多,對米林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況瞭解了很多,同時,我們自己也成熟了很多。

    「想想過去,在內地都市的水泥叢林裡,我們奮力拚搏,卻太多地被那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所左右。也正是因此,我們才更渴望慰藉,更需要真情體驗和傾注心靈的付出。在米林,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動手、主動創造,否則就只有餓掉大牙的份兒。過去在書上讀到過,自己動手、主動創造是我們祖輩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在內地長這麼大,從未親身體驗過。到了米林之後,真正體驗到了。我們之所以能夠在三年時間裡成熟很多,就在於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都市裡佈滿了太多的過眼煙雲,大多數年輕人是在抄襲著別人活著的方式而活著。我們呢,在西藏已經找到了真正活著的意義而自我地活著。」

    「是不是受了佛教文化的影響,超脫了?」我故意這樣問他。其實我知道他下面要說的話,但我還是希望他親口說出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