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魂 第14章 善地·德格 (2)
    在1500多塊《般若波羅密多經八千頌》印版(原版已有800年的歷史,今保存於德格印經院)上,梵文、古烏爾都文(南亞次大陸的一種語言,文字在當地失傳)、藏文順序排列,三種文字合璧,極其罕見。《般若波羅密多經八千頌》是龍樹菩薩所著。龍樹菩薩是佛教大乘八宗之祖,也是現代藏傳、漢傳佛教共同的祖師。他常常會轉世人間,在不經意的時候,突施妙手,點化有緣人。眼前這滿目絳紅色的印版,正是大師智慧的結晶,它對於研究南亞、我國西藏的社會歷史、語言文字、宗教文化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此印版已於2003年3月收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德格印經院最奇特的藏品是300多塊古藏樂譜印版,所雕內容看起來像五線譜,目前還沒有人能夠解讀。據專家介紹,這些印版是收集來的,具體雕刻時間不詳。

    德格印經院收藏的印版題材十分廣泛,不僅涉及佛經文學、音樂,還把藏族傳統繪畫中的唐卡藝術融入印版之中。所藏畫版大體可分為唐卡、壇城、風馬旗三類。唐卡為藏式繪畫的一種表現樣式,內容多涉及宗教題材;壇城即曼陀羅,藏傳佛教的宇宙觀示意圖;風馬旗為成串繫於繩索之上、或翻越山口、走過一座橋時拋撒的畫片,上印有經文或圖案。風馬旗呈五種顏色:紅、黃、藍、白、黑,規格有大有小,大如旗幟小如手掌。

    據不完全統計,到2002年為止,德格印經院收藏的印版多達30萬塊,其中大小畫版6000餘塊,補刻的珍本、孤本和絕本83000餘塊。收藏的內容涵括佛學經典、佛本生傳、佛學哲理、佛學倫理、道德修養、文學藝術、邏輯哲理、歷史傳記、天文歷算、辭書文法、詩歌音律、醫學氣功、繪畫工藝、建築雕刻等等,各類典籍多達480餘部、1380多冊(函)、近5億字。德格印經院的收藏不帶偏見、不分教派、不排斥民間其他文化。

    走進德格印經院,滿目都是印版和經卷,隨處可以感受到一份超然物外的祥寧與和諧。不帶偏見、不分教派、不排除民間其他文化……即使在現代社會的許多藝術樣式中都很難做到的,在德格、在德格印經院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長久如此自然如此平靜……這需要多麼寬廣的胸襟呀!

    刻印版的小工匠

    置身於如此浩繁的藏版庫,彷彿看見那些刻於版上靜寂而不安寧的字符與所陳述的歷史合和出一幅極致的深邃,讓人頓生敬仰之情懷。藏版庫寧靜得茫然與恍惚,宛如陷入康巴藏文化歷史發展之路的原點,渺茫、驚異而不見終點。那曾經有過的雕刻與審看、印刷和成書,那曾經雕刻印版的勤勞細緻的雙手,那曾經在印製過程的起伏與律動,那曾經有過的誦讀和收藏……一切何處隱現?

    雕刻印版和藏紙製作工藝在藏地有著悠遠的歷史,僅在德格地區至少已經延續了300多年。在登巴澤仁創建德格印經院之前的公元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經出資雕刻印版、印刷經書了。之後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德格印經院成為了藏地三大印經院之首。

    製版包括材料加工和刻版兩組工藝。材料多選用直順的紅葉樺木,截成100厘米長、4∼5厘米厚的板塊,經火熏、糞池漚制、水煮、烘曬、刨光等工序後,方可用於雕版。雕刻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由技藝精湛的書法家將文字直接用筆反寫在坯板上,然後交付刻版工人雕刻;另一種則是將透明度較好的紙裁成與坯板大小一致的紙模,由書法家將文字謄寫在紙模上,再將經過校對的紙模反貼在坯板上,雕刻工人便可以依據紙模上的字進行雕刻了。第一種方法對書法家而言難度較大,且不宜文字的校對,現存於印經院的印版大都是用第二種方法雕刻而成。此工藝是在印經院內,由江達、德格的民間工匠世代相傳。

    藏紙製作工藝屬於澆紙法。與內地的抄紙法不同,所選用的造紙原材料亦不同。藏紙原料採用一種叫「瑞香狠毒」的草本植物根須,取出粗皮和木芯後,留下韌皮做原料,並漚制一段時間。然後經過梳絲、煮料、捶打、二次煮料、搗漿等工序後製作出紙漿。接下來在清水池中將紙漿舀入紙簾中,用手攪拌,使紙漿在簾中均勻懸掛,拿起紙簾在陽光下曬乾,揭下紙張就可以了。

    由於所選用的原料有輕微的毒性,且纖維結實,用它製造的紙不會被蟲蛀,吸墨性強、重量輕、韌性好,可以長時間保存或收藏。

    印版雕刻完成了,紙張也具備了,接下來就是印刷的工作了。在印刷的過程中,一般是兩人一組,一個負責刷墨和翻紙,另一個負責拓印,兩人相互協作,一起一伏,配合默契流暢連貫。

    印刷經卷德格之所以稱得起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是因為它還以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五明學著稱於世。康巴地區藏傳佛教五大教派最高學府均在德格。

    藏傳佛教五明學所教授的學問從經論到天文學、詩明學、醫藥學、文法、歷史、歷算、繪畫、工藝品等各項領域都有涉及,為培養藏傳佛教人才作出巨大貢獻。

    藏傳佛教五大教派相濡以沫、同促並舉的宗教格局以德格佛學為代表和典範。

    格魯派:以更沙寺等五明佛學院為代表;

    寧瑪派:以竹慶五金·禪林協日森五明佛學院為代表;

    薩迦派:以更慶寺、協慶寺五明佛學院為代表;(其中更慶寺為康巴藏區薩迦派的祖寺、德格土司家族所在地本家寺廟)

    噶舉派:以八幫寺、岔岔寺等五明佛學院為代表;(其中八幫寺為全藏區噶舉派第二大祖寺)

    苯波派:以基扎等五明佛學院為代表。

    為了培養藏傳佛教人才,德格境內的寺廟大都附屬有佛學院。佛學院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佛學院,開設大五明課程和小五明課程。

    大五明分為:工藝學明、醫學明、聲律學明、正理學明、佛學明;

    小五明分為:修辭學明、辭藻學明、韻律學明、戲劇學明、形象學明。

    「明」,梵文,意譯為「學問」。「五明」,印度佛教教授學徒的五門學問。在藏地,高級佛學院普遍稱為「五明佛學院」。佛教傳播到我國藏地後,合成大、小各五明,為十明學。

    一個事物能夠生存並得以蓬勃發展,一定有其根由的。同樣如此,康巴文化與康巴地區在藏傳佛教的崛起與發展,也有其必然的軌跡。德格印經院、五大教派眾多寺廟、各寺廟附屬的五明佛學院,無疑在康巴社會和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它們不愧為康巴藏文化的博物館,藏族傳統教育、藏傳佛教傳承教育的大學校。

    一方面,寺廟是佛法的精進修煉之地,傳授顯宗、修煉密宗,追求脫離輪迴之苦的圓滿之果;另一方面,寺廟是文明和文化傳播的集散中心,康巴藏區的每座寺廟都薈萃著藏族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技術;經院教育體系涵蓋藏傳佛教大小五明學科,使得藏傳佛教和藏文化早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你無法將它們剝離開來。因此,寺廟往往又是人才彙集的地方。

    哲人說,人生的價值在於覺悟和創造。正是由於人才的博學和覺悟、由於人才的創造和努力,才使得藏文化藏傳佛教傳承事業蓬勃發展。

    在那千年的時空中,藏民族文化復興、文化遠揚,出現了繁星一般的聖人、學者、作家、畫家、詩人、醫生、工匠、高僧大德,使美麗的藏地罕見地閃耀出太陽般的光芒。他們為藏文化藏傳佛教的傳播、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德格之所以稱得起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還因為它是藏醫藥南派發源地。藏醫藥是祖國醫藥寶庫中不可分割的一大分支。在藏地有記載的行醫是從古老的本地宗教苯波教盛行時期開始的,至今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可以說,這個世界的複雜與豐富,由於我們知之甚少而越加深奧。日月山河、風雨雷電、宇宙八卦、周易人生、醫學醫藥、無處不在的思維感情和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印象,我們能悟出的玄機,畢竟太少太少。在德格,我們見識了藏醫藥南派發展史之概要。

    藏醫藥經典巨著《晶珠木草》、《藏藥二元藥訣》、《千萬舍利》、《訣竅秘籍》、《四部醫典註釋》等成書於德格的有上百冊。同時,從德格印經院清理出的3300多塊藏醫藥典籍印版,也是「藏醫南派」創立的砥柱和印證。毫無疑問,只要這些印版和典籍還在保有和流傳,藏醫藥學的智慧就會如甘霖一樣,治病救人、普度眾生。

    以德格(白玉、江達、原鄧河、石渠、德格)為中心的甘孜藏醫藥發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00年,在原始本土宗教苯波教盛行時就已提出較為系統的理論。公元8世紀初印度佛教傳入雪域藏地後,國外的醫學理論與實踐一併帶入並融合,成為藏地藏醫藥的系統理論。這期間,出現了以珠刀伍金為代表的高級藏醫藥學家近百位。

    藏醫藥的發展因人的智慧、因人的鑽研、更因雪域高原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的賜予,坦白著文火與武火交相夾擊水深火熱煎熬出的神秘;坦白著刀、夾、鉗、鋸、勾、搭、鑽、鑷精湛技藝妙手回春修煉出的絕妙。循著這些,我們大抵可以推開藏醫藥學的某扇門,找到些未被曲解和粉飾的藏地原生態的生活畫面。

    公元1350年前後,青藏高原藏醫藥業出現了兩大發展中心,一是以德格為主的南派發展中心,一是以拉薩藥王山為主的西派發展中心。從此,德格地區的藏醫藥因為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發展成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醫學體系。自公元1450年在更慶寺由大成就者唐東波傑創辦醫學院以來,德格的藏醫藥集研究、臨床、教學、藥品加工為一體、有組織行醫的歷史已有550餘年,藏醫藥南派從「口授耳傳」到「師徒傳授」以至發展到現在,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為康巴地區人民的醫療健康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產生了司徒曲久、降央欽則翁波、貢珠雲登加措、溫呷瑪硬乃、牛米榜郎加降措等百位著名醫學專家,建立起康區獨一無二的藏醫機構——四川省德格藏醫研究所附屬醫院,使得藏醫藥南派發展更上一個新的層次,康巴藏區的百姓缺醫少藥的局面得以更大範圍地冰釋。

    德格之所以稱得起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是因為它在整個康北「茶馬古道」一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藏地這個大的地理概念中,包含著康巴藏區、衛藏地區和後藏地區(安多地區),藏地文化的劃分,也是依據這三個地理概念劃分的,稱為康巴文化、衛藏文化和後藏文化(安多文化)。

    德格在整個康北「茶馬古道」一線中,不僅僅是康北線上突出的貿易貨棧和樞紐重鎮,也是連接、轉運入藏物資和貿易互通的邊陲要塞,同時又是連接青海玉樹、西藏同普、昌都的集散地。從茶馬古道的初興至今,德格已有1400多年的茶馬貿易歷史。

    曾記得,茶馬商隊用犛牛馱運貨物、古道上馬幫川流不息、犛牛堅硬的踢踏在雪山冰峰間迴盪?曾記得,商賈們長途跋涉,將馬、牛、羊、鹿茸、麝香、蟲草、藏紅花、各種土特產、手工藝品馱運出境,換回茶、酒、肉、鹽、紙墨和衣物?曾記得,自康定(折多)到德格1200里古道,它的肚子裡裝滿了辛酸與滄桑的故事?

    我們知道,茶馬古道不會向我們訴說任何語言,顯得荒涼而冷漠;然而我們明白,茶馬古道無疑是一個觀察歷史、觀察世界、觀察人生的最佳角度,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啟迪。

    顯然,茶馬古道川藏南線、北線沿途是多民族大交流、是不同民族大融合大貫通的傳送帶。生態地理環境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及文化集團的格局。茶馬古道川藏南線、北線延伸在海拔高度500米至5000米的廣大區域內,縱佔十多個緯度、橫跨二十多個經度,眾多的民族集團就分佈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再加上河流的切割、山脈的縱橫交錯以及氣候的垂直分佈,構成世界上最奇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形成獨具一格的地理單元,大大地塑造了不同民族集團的獨特民族文化。這一區域自然形成的生態格局,給了各民族及文明文化制約與豐潤的機會,而茶馬古道南線與北線的網狀貫通,又使這種文明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使得這一地區內藏文化以其特殊的絢麗色彩而閃光、浸潤著康巴大地。

    小貼士:理塘——德格約300公里

    翻越海拔5050米的雀兒山埡口。

    「善地」德格,作為康巴文明發展的一個載體,文化積澱深厚、歷史傳承悠久。聞名於世的德格印經院、嶺·格薩爾故里、藏傳佛教五大教派的最高學府、南派藏醫藥學發祥地、雀兒山冰川群等,都是極其值得關注和研究的。

    在德格可入住「雀兒山賓館」、「絨麥昂扎賓館」等。街上藏餐、漢餐都有,可選擇。

    出德格過金沙江,便進入西藏。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