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魂 第13章 善地·德格 (1)
    德格稱得起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

    德格縣城東不遠的歐曲山口,坐落著聞名遐邇的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全名為「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

    德格,是四川省的一個享有大名的小縣。

    前不久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德格有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噶瑪嘎孜唐卡繪畫、藏族造紙技藝、南派醫藥、藏戲以及格薩爾說唱等6項入選。

    早在唐朝(公元630年前後),整個藏區劃分為上阿里三國、中衛藏四乳、下多康六崗三大行政區,今天的德格屬於下多康六崗中的色莫地區。6世紀前後,德格地區稱為嶺如巴麻,意為「中嶺部落」,統治這個地區的土酋稱為「嶺班達仲」,都城建於今德格縣龔埡鄉龔埡寺背後的平壩上。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那裡看到不少碉樓城堡的遺址,它們見證著英雄格薩爾為統一而戰的輝煌的民族史。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迎請西藏薩迦派宗教領袖巴思八進京給元朝皇帝灌頂,路過德格時,就把德格家族第三十五代傳人博它四郎孫格選為膳食大堪布隨同進京。由於佛教文化的影響和巴思八為元朝皇帝灌頂成為帝師後,忽必烈把當時藏區的十三萬戶作為供養禮物賜給巴思八管理。公元1264年,元朝設總制院,元朝皇帝讓巴思八統領總制院事務,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政教事務。當時,朝廷在藏區實施僧侶並用和軍民兼攝的大政方針,與巴思八在藏區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思想不謀而合。

    公元1272年,巴思八一行從內地返回藏地,到達德格地區時,封博它四郎孫格具備「四德十美」之稱。四德即:法、財、欲、果等世出皆成圓滿的四種條件。法謂佛法昌盛;財謂資財俱足;欲謂享受聲、色、香、味、觸等五妙功能;果謂修行佛法能到達解脫涅之果。五美即富裕地方的五種優美條件:遠近牧草美;田宅土質美;飲灌水質美;礎磨石質美;屋薪木質美。把它正式作為該家族的族號,並被元朝皇帝封德格土司為「多麥東本」。

    從此,德格這一地名正式在藏區沿用。

    德格屬於內陸乾燥氣候,空氣乾燥、氣溫較低、無污染;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年均日照2051小時,平均氣溫4.5℃;最高氣溫(6~8月間)22℃,最低氣溫(12月~次年3月)—28℃。德格縣境內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最低點海拔2980米,最高點雀兒山主峰海拔6168米,埡口5050米。

    金沙江畔的德格譯為「善地」。

    德格,可以說是土地資源廣袤遼闊,文化積澱相當豐厚,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德格山川風物七彩斑斕、絢麗多姿、美如畫卷;無垠遼闊的草原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引人入勝。

    德格之所以稱得起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是因為它擁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印經院。

    德格縣城東不遠的歐曲山口,坐落著聞名遐邇的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全名為「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德格印經院不僅僅是印刷廠,它還是藏文化文獻檔案館、雕版印刷技術的活化石和藏文化學術交流中心,是康區藏族同胞心中的神祇。

    德格印經院

    康巴文化形成的載體和歷史傳承最重要的標誌——德格印經院,建院時間雖不足300年,但其通過木製印版印刷的文字卻是幾千年來藏民族、特別是康巴藏民族集體智慧創造的成果,其中最早的木刻印版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德格印經院從而成為研究、瞭解藏民族、康巴人最重要的寶庫,在人類文化發展中的價值無法估量。

    依照佛經傳記,藏地寺院多選址在高山、半山腰或較平坦的地方,環境比較優美、地勢險要之處也可依山而建。寺院外部建築連綿起伏、層樓疊五、巍峨聳峙、棟宇莊嚴,絳紅色為主色調、輔以黑色、白色等,內部佛像眾多、雕塑壁畫眾多、色彩艷麗多姿,所用顏料是由礦物質碾制而成,與滾燙的稀膠混在一起。鮮艷如火的紅色和讓人心悸的綠色是常用之色。還有一些特別暗的藍色和黃色十分鮮見。繪畫題材多種多樣,大都是歷年能工巧匠的手工傑作,具有鮮明的藏民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特點、超時空的神奇魅力。

    德格印經院整座古建築佔地面積為163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868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一座大型四合院整體建築,藏式傳統風格,集德格寺廟、民間古建築形式為一體,具有濃郁的德格風尚。

    進入北大門,東、西、北三面為一樓二層;南面為三層、四層參差;四合院內為長方形大小天井。主體建築四周皆用絳紅色天然黏土夯築,牆基厚度為1.5米,然後漸次收分向上。夯土牆高10米∼13米,牆頭為0.5米的斑馬牆。斑馬牆呈黑色,使得整個建築由紅黑兩主色相互映襯;加上整個外牆四周的牆沿部分掛了一周半月形裝飾鋼法和風鈴、黑色斑馬牆上裝有吉祥寶鍍金銅飾,使得整個建築古樸莊嚴、民族特色濃郁,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如其他藏式建築一樣,印經院南面主體建築呈藏式平頂,而北面大門之上則為「崩空、歇山」式建築,屋頂之上安裝有鍍金銅質大法輪,法輪兩側為鍍金銅製孔雀佑護。東西兩側為開放式采光通風耳樓,平頂之上四角分別安放有鎦金銅質大法輪。之外,還懸掛了分別用白布和犛牛毛編織的絳紅色、黑色和白色的經幡。

    這些精美的飾物在印經院主體建築完成後被懸掛、安置在合乎藏傳佛教儀規的地方,出神入化,為整個建築營造出不可或缺的精神境界、象徵境界和藝術境界。

    德格印經院共有大小不同的房屋30餘間,其中設有經堂和護法神堂,有藏版房、印刷房和曬紙房;還有庫房和用於整理工作的房間等。在所有的房間中,藏版房就佔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印經院建築結構堅固耐用,自1729年開建至今300餘年間,除了部分小修繕之外,沒有進行過大範圍的維修或改建,散發著歷史文化輝煌的印經院仍傲然鼎立於古城德格。

    德格吉祥多門聚慧院(德格印經院)是由德格家族四十四代、土司世襲十二代、法王世襲六代的曲傑·登巴澤仁於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藏歷第12個繞回的土雞年)所建。

    創建德格印經院的時期,正是德格土司發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710年,32歲的登巴澤仁被雍正王朝封為宣慰使司,御賜金印一枚、金銀千兩、錦緞百匹,成為全藏區最有影響的土司之一。登巴澤仁自幼聰穎好學,從小攻讀、深研藏文化及大小五明學,特別擅長文學,精研藏醫藥學,並且具備非凡的膽略和領導管理才能,因而深受清王的讚揚,其人格及文化修養,在全藏區土司中堪稱一流。

    恰恰正是人格魅力的作用、社會責任和民族責任的支遣,在藏地以外的世界上,人們正花費巨額投資在飛機坦克輪船大炮上,並且訓練軍人們殺戮和侵略的本領時,德格土司登巴澤仁卻夢想著創建一個能把佛教教義傳播得更遠、更廣泛的印經院,好讓世界遍地蓮花開,教育人們修行佛法簡單地生活,從而獲得快樂與幸福。

    一天,登巴澤仁像往常一樣在日暮時分出來散步,夢幻般地聽到距離官寨30米遠、西南方向小山包後面傳來陣陣小孩誦經唸書的聲音,朗朗動聽,令人感動。無獨有偶,仍然是在那個小山包上,發生了一件更令人稱奇的事情。管轄江達通普葉絨村差民拉翁刻制了一部《長壽經》,準備把經版奉獻給土司。但是,當馱牛走到那個小山包時,突然受驚,把經版拋撒得滿地都是。這兩件事情前腳趕後腳地發生,似乎在預示著此處要發生一件與經書經版有關的大事。也就在這時,八幫大師圖·曲傑久勒預見到登巴澤仁將會創建印經院,就此事向土司出謀,建議修建印經院。恰好,土司正想把暫存於龔埡寺的、公元1229年前後用三種文字翻譯的《般若八千頌》、《藏文文法》、《全知經》、《長壽經》以及3000餘塊其他經版找一個好地方收藏起來。

    於是,登巴澤仁請八幫大師圖·曲傑久勒共商此事,決定在官寨西南剷平那座小山包修建印經院,為後人留下一件非凡的寶物。

    經過勘察,德格印經院選址在呈「八瑞相」繞城的更慶魯珠頂歐普龍的溝口。據《曲傑·登巴澤仁傳記》記載:「德格魯普頂以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金魚八寶相繞城,歐曲和色曲兩水彙集,右山猶如青龍上天,左山猶如大象負寶,前山似孔雀開屏,後山如大鵬展翅,預示著此地前程無量。」

    公元1729年即藏歷第十二個繞回土雞年二月二十八日,印經院正式破土動工。登巴澤仁、曲傑久勒以及全轄區內的高僧大德、重要人物參加了開光奠基儀式。據藏傳佛教和藏歷算的有關程序,登巴澤仁任命赤稱熱登、仁青扎西、八覺降措三人為建築總管;由赤稱熱登、伍金澤仁、魯珠降稱三人負責測量製圖;由朗卡多吉、登真多吉、根呷多吉三人為破土挖基;由土司大兒子彭措登巴親自安放印經院東、西、南、北四址的奠基石;由登巴澤仁親自主持奠基大會。這一天是個不平凡的日子,它是藏民族文化史上和藏傳佛教傳承史上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

    據有關資料記載,印經院正式動工時,參加建設的木、石、打牆、漆、畫、雕等各類工匠多達500人以上。可以想見當時的施工現場有多麼壯觀、多麼令人震撼。讓人扼腕並深深遺憾的是,登巴澤仁於公元1738年即藏歷第十二個繞回土馬年、也就是創建印經院的第10年辭世。按照登巴澤仁生前策劃和遺願,累計耗時近30年的時間,印經院方全面竣工。在建設過程中,子換父、弟代哥、妹替姐,工匠們長期艱辛勞作,把藏族文化的積累和理解、個人的心血和智慧傾注在工程中並加以發揮和昇華,建造了這座名揚中外的藏文化寶庫。

    印經院由印刷室、印版收藏室、晾曬紙張室、綜合室、護法經堂、經書室、加工打磨室、裝訂室、經書保管室等組成。其中最為壯觀的是印版收藏室,收藏了國內近70%的藏文文獻印版。

    人們都說,德格上空的太陽是被印經院的日月形銅版和風鈴的聲音叫醒的,因為它們是黎明到來的先行使者。

    如布達拉宮一樣,德格印經院整體建築風格為宮堡式建築,在藏地,壘石為室、壘石為堡的技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印經院的牆體也是運用了這種技術,基礎厚,越往上越薄,到牆頭處僅幾十厘米。

    德格印經院四周牆上懸掛有銅質鎦金的八寶相;牆簷一周懸掛有200多個日月形銅版和風鈴。風來時,日月形銅版和象徵金剛薩多的風鈴叮噹作響,德格立刻就沉浸在佛光普照的瑞相之中。南大門門樓上平頂法輪兩側,安置有銅質鎦金孔雀一對,栩栩如生,為本來瑞相的氣氛中增添了一派吉祥。據說,根據寺廟的規模、貢獻大小、影響等等因素,藏傳佛教寺廟平頂上可以安置雪山獅子、孔雀、羚羊、花朵或花瓶護佑法輪。德格印經院建成後,受到清朝皇帝的嘉獎和恩准,皇上說,你登巴澤仁一個小人物,辦了一件藏民擁戴的大事,可以用孔雀護佑法輪。

    從此,德格印經院聲名遠揚。

    印經院護法輪

    據有關資料表明,德格印經院收藏的大量印版中,有許多珍本、孤本和範本。其中有《漢地佛教源流》、印度早已失傳的《印度佛教源流》以及藏地早期醫學名著《四部醫典》等稀世珍本印版。

    德格印經院破土動工四個月後,登巴澤仁正式聘請著名藏學者、佛學高僧司徒曲久主持編纂雕刻《甘珠爾》。《甘珠爾》又稱《佛說部》,藏文意為「佛語部譯文」,其內容包括佛說三藏四續經典彙編而成,主體部分屬佛教的原始經典和釋迦牟尼著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譯文叢書。編纂和雕刻工作歷時5年,共完成一部103函33748塊印版的工作量。後經過幾年的休整和準備,於公元1737年即藏歷第十二繞回火蛇年二月十五日,開始啟動《丹珠爾》的編纂和雕刻工程。《丹珠爾》又稱《註疏部》,藏文意為「論述部譯文」,即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們對佛語闡述和論證的各種學科,顯宗、密宗佛教著作彙編而成的譯文叢書。《丹珠爾》的編纂雕刻工程共歷時7年,共刻制印版64512塊。德格版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內容詳實且注重原版、錯別字極少;版面設計美觀大方、插圖刻制精美、字體清晰秀麗。如《甘珠爾》,所有版面的30個字母四個符號,如同現代印刷字體沒有二致。這充分說明了德格印經院木版雕刻技藝精湛,在300年以前就已達到了藏地最高水準,享有「範本」之盛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