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魂 第3章 川藏茶馬古道 (2)
    清代,四川與藏地的交往作用大大提高,駐藏的官員、戍軍所需糧餉,基本上都由四川選派、供應。四川與西藏關係的密切,進一步推動了川藏的茶馬交易。不過這個時期茶馬交易的內涵已經大大豐富,不僅僅限於茶葉和馬匹的交換,還包括了土特產品、手工、百貨等各種物資的漢藏貿易。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廷在打箭爐(康定)設立茶關。之後,又在大渡河上架起瀘定橋,開闢直達打箭爐的「瓦斯溝路」。打箭爐成為了川茶輸藏的集散地和川藏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康熙五十七年,為平定准葛爾亂藏,開闢了自打箭爐經理塘、巴塘、芒康、察雅至昌都的川藏南線,沿途設立糧站、塘鋪。由於這條路主要供駐藏官兵和輸藏糧餉來往之用,故習慣上稱之為「川藏官道」。但在實際應用上,這條路也是茶商馱隊行經之路。而由打箭爐經道孚、甘孜、德格、江達至昌都的茶馬古道,則被稱為「川藏商道」(川藏北線)。這南北兩條路匯合於昌都,使得昌都成為川藏、青藏、滇藏交通的總樞紐,因而也是茶馬古道上的又一重要口岸。

    川藏茶馬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葉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生活所需。同時,也讓長期封閉的藏區打開了門戶,並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品、珍貴藥材介紹給了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的互補互利的經濟貿易關係,由此推動了藏區與祖國的統一、藏漢民族的團結。在歷史上,宋朝、明朝儘管未在藏區駐紮一兵一卒,但始終與藏區保持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令藏區各部歸服,心向統一,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地理環境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及文化集團的格局,茶馬古道川藏南線、北線延伸在海拔500∼5000米的廣大區域內,縱佔十多個緯度,橫跨二百多個經度,眾多的民族集團就分佈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再加上河流的切割、山脈的縱橫交錯以及其後的垂直分佈,構成世界上最奇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形成獨具一格的地理單元,大大地塑造了不同民族集團的獨特的民族文化。這一區域自然形成的生態格局,給了各民族及文明文化制約與豐潤的機會,而茶馬古道川藏線的網狀貫通,又使這種種文明、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交融,使這一區域形成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熔爐。

    川藏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的商賈、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瞭解和親和,形成了兼容互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川藏茶馬古道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和睦相處,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並在許多方面相互吸收、出現復合交融的情況。我們在康定、甘孜、昌都等地,不僅見到有金碧輝煌的藏傳佛教喇嘛寺,也看到了關帝廟、川主寺、土地祠,有些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在康定城裡,甚至還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會。內地來的商人還在城裡建立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陝會館等民間組織。把川劇、秦腔、京劇等劇種傳入藏地,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節日共同歡慶、不同的民族飲食相互吸納、不同的民族習俗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諧局面。文化的和諧又促進了血緣的親和,漢藏聯姻的家庭在這裡大量出現,民族團結之花在茶馬古道盛開綻放,絢爛多姿。

    據考證,傳唱於世界的《康定情歌》就產生於茶馬互市的過程中,產生於茶馬古道的康定民間。

    《康定情歌》的問世,使得康定這個溜溜的小城名揚四海。

    在康定,我們於2006年、2007年先後兩次採訪了當地最有名氣的民間歌手毛永剛,他從小隨父學唱《康定情歌》,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傳唱經驗。這位佇立於街頭賣菜的民間歌手,可以演繹好幾種版本的《康定情歌》。能夠把歌詞中的「溜溜」、「彎兒」、張裁縫、李大姐的愛慕之情演唱得入木三分。

    據介紹,《康定情歌》起源於木雅溝。在茶馬古道「鍋莊」蓬勃興起的時期,木雅溝的藏族青年男女都到「鍋莊」打工,縫製茶包。木雅溝人擅唱山歌,出口成調,指著什麼唱什麼、看見什麼唱什麼,曲調、旋律、歌詞如收藏在肚子裡,想唱了,便能開嗓放歌、脫口而出。那康定街上的張裁縫、李大姐互相愛慕、朝思暮想的故事自然引起擅歌者的關注,於是脫口而出,以木雅溝縫茶包工人愛唱的《溜溜調》為旋律,以張裁縫、李大姐的愛情故事為歌詞,唱了出來。這一唱,可是了得!它不脛而走,不但唱遍了「鍋莊」、唱遍了康定城,還唱遍了全中國、唱紅了全世界,成為中國第一情歌!

    翻過折多山,就進入了康藏地區。藏族的民歌、山歌、弦子樣式多得很,都是隨口而唱,見什麼唱什麼。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康定情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結晶。

    關於「鍋莊」,有兩個概念需要弄清楚。一個是舞蹈的「鍋莊」概念。作為舞蹈的鍋莊,在藏語中稱為「卓」,卓舞是藏地最為流行的一種群眾性舞蹈,它的歷史應當比茶馬互市的「鍋莊」早很多。這種舞蹈在漢語中成為「鍋莊舞」。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它是以人們圍著石頭支起的鍋、在熊熊烈火映照下跳起的舞蹈而得名吧。

    而茶馬互市的「鍋莊」與之不同,它是康定土生土長的一門茶馬交易的經紀行業。它隨著茶馬互市而興盛,又隨著茶馬互市的演變而衰敗。

    最早出現「鍋莊」是公元十七世紀的事,明正土司率13名頭人從木雅遷至康定,這13名頭人支了13口鍋莊,設了13頂帳篷,於是當地人就稱這13頂帳篷為13家鍋莊。由此可以看出,「鍋莊」一詞並非藏語,而是漢語。康定有史以來就是漢藏交匯之地,漢藏語言、文化相互交融、源遠流長,所以在康定,此民族的事物用彼民族的語言來表達並不鮮見。

    最初的「鍋莊」功能單一,就是聽差侍貢,為明正土司辦理一應內外事務。但是隨著茶馬互市的逐漸繁榮,鍋莊也在起著變化,它不再是單一的聽差侍貢、也不再是帳篷,而被四合大院所取代,鍋莊主利用空閒房屋接待藏商,增加收入。從此鍋莊的功能逐漸發展成為既能聽差侍貢又兼營食宿、貨棧、加工(改包裝),再後來又充當起茶馬互市的中介人。至此,它已演變成為茶馬古道上的經營性機構。到了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清康、乾時期),康定的鍋莊業已發展到48家之多,可見康定當時的繁榮程度。據劉仕全先生的文章介紹,在清嘉慶年間,康定茶的交易量已達到1300餘萬斤。

    隨著內地對馬匹的需求量減少,藏區開始用土特產與茶葉進行交易,經過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幾代,藏區的黃金8000餘兩、白銀50000餘兩、麝香1200餘斤、蟲草20000餘斤、皮草3000餘張等物產通過交換納入皇宮及內地民間,交易量之大,在全國少見。藏地商賈到了康定,吃、住、交易均在鍋莊裡進行,鍋莊——這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經紀機構,在茶馬互市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為漢藏民族的交融和團結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現代化發展的今天,茶馬古道仍然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它是一條古代商道,更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載體、一個漢藏文化符號,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陶醉在茶馬古道文化的意境中,先賢的腳步沿古道而來,使我們的小小心靈受到震撼,得到啟示。古老的川藏茶馬古道沿途同時也是轉經朝聖之路,沿途那些身心虔誠的朝聖者——他們或為天生的藝術家或為票友藝術家,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在路邊的岩石上、嘛呢堆上繪製或雕刻了無數的佛陀、菩薩和高僧大德的形象,還有一些諸如魚、蛇、貓這類富有靈氣的動物形象,當然還有一些他們認為是神奇異物諸如海螺、日月、星辰的形象。這些或精美或粗獷的造像在五彩經幡的襯托下,不僅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神聖和莊嚴,也為那廣闊而高遠的藏地增添了奇異和神秘。行之於上,觀之於心,往往能讓人產生出超越於生死之上的癡迷,似乎這條朝聖之路便是通往寧靜與和諧、超然與脫俗的天國之路。

    它是一份豐富的旅遊資源,在藏地旅遊業的發展中具有極大的價值。茶馬古道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旅遊吸引力。駝隊在山間小道上踏出的蜿蜒小道,背夫們在石板路上留下的丁字拐坑洞,古道沿途的村寨,獨異的民俗民風,牧場風光……追尋那早年的史跡,無不讓人浮想聯翩。茶馬古道沿線城鎮中那些多元的文化樣式,絢麗多彩,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朝聖之心——從川藏線出發!

    小貼士:成都——雅安(139公里)——康定(360餘公里)

    早上從成都出發,走成雅高速,可在雅安吃中午飯。

    雅安,這個曾在民國時期作為西康省省會的地級市,如一位見過大世面的望族女子,雖繁華散盡,但骨子裡優雅高貴的氣質猶存。雅雨、雅魚、雅女、邊茶是雅安四絕。千百年來,川藏茶馬古道催生了雅安的歷史和文化,如今,茶馬互市雖已成往事,但茶文化卻傳承下來成為這座城市的靈魂。

    雅安著名的景點或景觀還有,碧峰峽景區、寶興大熊貓保護區,青衣江畔收費低廉但特色獨具的茶樓和小酒館也是吸引遊客眼球的風景線。出雅安不遠處有觀景台,可以遠眺貢嘎雪山。

    雅安至康定217公里,途經著名的瀘定橋,可駐足參觀。

    康定,四面環山,折多河奔湧湍急,穿城而過。到達康定後,可下榻具有民族特色的「黑帳篷客棧」、「擁珠驛站」、「康定賓館」。

    康定有著名的跑馬山、茶馬互市時期的鍋莊舊址、南無寺、金剛寺,還有風景峻麗的雅拉溝自然保護區、海螺溝冰川保護區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