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汽車製造廠,常常將自己的同一個品牌的汽車分成三到四個級別,每一個級別比另外一個級別的價格高出10多萬元或者五六萬元不等。其實高級別的車也沒有多出更多的東西,但是價格卻高出去一大截,為什麼呢?也是差別定價!為了滿足一些人的虛榮心、炫耀心理,為了滿足一些高收入群體的成就感,為了賺取更高的超額利潤。而且這個策略還出奇的好用。懂得了這個道理,在選擇一些系列產品的時候,我們也許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不要被他們的所謂「高檔次」蒙蔽了。
生意經:
市場充滿了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欺騙,所以要學會分辨、鑒別,這可能比品酒師品酒更難。
通過包裝來判斷商品的級別是不可靠的,像月餅、酒、香煙、化妝品、藥品……都是靠包裝來提高商品檔次的,現代版「買櫝還珠」的故事可謂愈演愈烈。
常言說:人靠衣服馬靠鞍。看來,穿一身漂亮的「衣服」的確可以提高一件商品的身價;就經營者而言,對商品進行適當的包裝還是必要的。
4.你永遠也不可能找到最低價給外資企業代理採購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他們的設備很多是從國外採購的,所以配件也常常需要原廠的,國產配件雖然有時候也能替代,但是效果肯定趕不上人家原廠的,所以我們常常要從這些進口產品代理商手裡採購一些稀奇古怪、亂七八糟、從未謀面的東西。
時間長了,我就發現了一個小秘密: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區域價格是不同的,有的時候差價很大。
差不多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經過的環節越多商品的價格肯定越高,我也是這麼想的,所以總想在中國總代理那裡採購進口商品,以期得到一個最低價。但是事實並不像咱們想像的那樣,很多時候,中國總代理根本不理睬你,你如果攪得人家煩了,或許也給你報出一個價格,可是這個價格竟然比你所在城市的區域代理的價格還高!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外商實施的是區域差別定價銷售策略,目的就是賺取更高的利潤。
因為地區之間的經濟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區發達,有的地區落後,同一個國家,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有時候發展速度能相差幾十年。因此他們的購買力是不同的。而同類設備之間是存在替代效應的,進口設備價格過高的時候,人家就不買賬了,就買國產的了。另外,人們對設備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彈性,價格高人們的需求就少,價格低人們對設備的需求就旺盛。因此,如果對設備制定統一的價格策略,就勢必要失去一些客戶。價格制定高了,落後地區就沒有能力購買,失去了一部分客戶;價格制定低了,外商在發達地區的利潤就無法實現極大化。
因為各個地區之間的價格是不同的,所以對總代理而言,他一般是不與各個地方的用戶建立直接聯繫的,而且他也不允許各個區域代理商跨區域銷售,禁止區域之間竄貨。為什麼我們常常遇到總代理的價格高於區域代理價格的情況?總代理的目的就是不想和你做生意,想把你趕到你自己所在區域的代理商那裡去。
宗旨是為了實施他們的差別定價策略,為了實現他們利潤的最大化。
不信你就琢磨琢磨,你給那些代理商打電話的時候,那些業務員的第一句話總是這樣的:「請問您是哪裡?」是自己區域的,他們熱情地給你報價,否則他們馬上會告訴你:「對不起,你得和北京的代理商聯繫,我們廣州只負責華南地區的客戶,北京負責你們大連的客戶。」「啪」,電話撂了。
而我們這些貿易公司的原則是什麼呢?我們的原則是:高來高走,低來低走。
就是說,你要學會適應市場,適應市場的規則,不要總想著走捷徑,找一個最低價。有捷徑當然好,價格低當然是美事,但是哪有什麼捷徑,哪有什麼最低價啊?因為你尋找最低價的過程也有時間成本,有尋找成本,結果最低價找到了,但是尋找最低價的成本卻居高不下,很可能得不償失。而且,價格太低的時候你可能又產生疑問:這是真的假的?
商人賺的是差價,採購成本高,銷售價格也高;採購成本低,銷售價格也低。差不多就行了,最低價是不存在的。
生意經:
市場是無窮大的,你永遠也不可能找到最低價。
不要想走捷徑,生意場上尤其如此,總想走捷徑的人最容易被欺騙。
每個人都算自己的賬,你賺得多了肯定是因為別人賺得少了,這種買賣長久不了。
5.價格越高越好賣爸爸退休之後待不住,自己擺了一個小攤。傍近春節的時候,他從湖南進了一些瓷瓶包裝的白酒,進價只有3.5元,我老爸一看這麼便宜,也沒敢把價格定得太高,就標價6元。可是賣了一個星期,只賣出了兩瓶。我老爸著急了,這500瓶白酒如果年前賣不出去,就要在手裡壓一年,怎麼辦?
還是買酒的消費者給他提了一個醒。
那天,他聽買酒的人說:「這酒賣這麼便宜?真的假的?」於是我老爸就想,是不是看這個包裝這麼好,價格又這麼低,不放心啊?懷疑我這酒是假酒?這樣想著,第二天小攤擺出去的時候,白酒的價格就不是6元了,我老爸將價格改成了15元。老媽看了老爸對價格的改動就說老爸「發瘋」,6元都沒有人買,15元不更是扯淡嗎?但是奇跡出現了,6元一瓶沒有人敢買的酒改成15元一瓶之後,一天就賣出了30多瓶,老媽在後面一直偷著笑,說老爸是「妖精」。
其實也沒有什麼,不過是老爸摸透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而已。很多有錢的大款都是這樣,願意買貴的,不願意買便宜的,價格昂貴的東西顯得有品位、有檔次,所以,為了迎合這些人的畸形消費心理,市場上就出現了18元一斤的大米,出現了上萬元一盒的月餅,出現了28888元一張的聖誕票,出現了73800元一支的壯陽針,出現了鑲著鑽石的十幾萬元一個的比基尼、丁字褲……價格越高越有人追求,什麼原因呢?其實就是炫耀、攀比,是虛榮心理在作怪!還有一個原因,有一些商品其實很少自己買給自己用的,多半是買來送人的。像600多元一瓶的五糧液酒,像800多元一瓶的茅台,像2300元錢一條的紅河香煙,像2000元錢一條的真龍盛世……有多少是自己買來自己用的?人們習慣於用價格高低來衡量禮物的貴重程度,從而推斷彼此感情的深淺,所以在求人辦事、答謝朋友、禮尚往來的時候,為了提高禮物的價值,提高禮物的貴重程度,加深彼此的感情,送禮者就必須購買價格高昂的商品。
這種價格上升銷量不降反升的現象在經濟學中人們稱為「吉芬現象」,市場裡類似的現象其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