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過重破壞了人間最美好的家庭關係,破壞了真摯父女之情、母子之情。父母催孩子做作業,關係變得很緊張、很不正常。我親眼見過一位母親要孩子做作業,孩子眼裡冒出敵視仇恨的目光。一個女孩在母親面前流出哀求的眼淚:媽媽,你饒了我吧,我實在活不下去了,你殺了我吧!」
這是和諧社會嗎?這樣的學校和家庭和諧嗎?即使減免了學生的學雜費讓孩子進了學校,這種集中營式的學校能和諧嗎?
學生負擔過重,不是局限在部分省市、部分學校,現在是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大江上下,黃河兩岸,從平原到山區,從城市到農村,幾乎所有學校無一不重。如果只是出在一班一校,那是班主任、校長的責任。如果只是一省一市,那是省市教育廳局長的繼任。現在是全國性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出在應試教育上,出在教育體制上。
教育主管部門一方面在下令減負,一方面又在加負。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介紹《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中小學啟用英語新課程標準分九等。小學二等,初中五等,高中畢業七等;高考八等(相當大學四、六級〕,要求能直接聽懂大學外教講課。現在還有近半數大學生尚沒有通過四、六級。新標準來個全國一刀切,一下子作為大學人學統一標準。廣大農村和遠郊區縣哪有那麼強的英語師資?大批農村中學生因此都進不了大學怎麼辦?多少中學生能不為此玩命?中小學生的負擔能不重嗎?
現在是我們的考試制度出了問題。對教育來講,考試有兩個功能,一個功能是檢查教學質量,另一個功能是選拔人才。現在考試被異化了,考試從檢驗手段異化成學習的目的和動力。現在的考試既不能準確檢驗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水平,也不能有效地選拔——人才。有些出題的老師自己講,出基本的考題考不住學生、拉不開差距,只能出一些偏題難題。在這種命題思想指導下,如果文學家參加語文考試,也會考不及格,英語教授去考四、六級,也不見得考出高分。七位外教參加高考英語考試,滿分150分,他們平均只得71分。應試教育第一個危害是造成教育效率低下。以英語教學為例:在20世紀30—50年代初,我國許多學生在高中畢業時就能做到英語基本過關,中學英語詞彙量達到5000~6000(甚至達到過8000),目前中學英語詞彙量只有2000多。
這說明我國教育史上就有使中學生英語基本過關的成功經驗。同樣水平的英語師資,在沒有各種現代化設備(如收錄機、復讀機、語言實驗室等)的條件下,就能使中學生在高中畢業時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習負擔也不重,也從未採用什麼標準化考試;進人大學(非英語專業)就不再上英語課,大學裡也沒有什麼「大學英語」。這證明我國學生是有學習語言的天賦的。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中國教師,同樣是中國學生,現在我們中小學的英語教學究竟怎麼了?為什麼英語課變成學習期限最長、用學時最多、考試最多、精力和財力投人也最多的一門課?為什麼我們中小學生英語學得那麼艱苦,學得那麼吃力,大多數學生到高中畢業仍然沒有過關,以至於出現了大學(基礎)英語這樣的課程(以及隨之而來的四、六級考試」大學英語是什麼?是中學英語不過關然後到大學的延伸。「大學英語」這一怪胎是我國英語教學由於應試教育標準化考試造成效率低下的產物。
標準化考試是從西方引進的一套落後的東西,而不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西方先進經驗。我們主管部門卻把它奉為至寶,還要用它「同國際接軌」,只能害了我國廣大青少年學生。
同樣,標準化考試也是造成我國中小學學生語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生考試也是如此。
應試教育實行這一套標準化、—0選擇題的測試方法,還助長了學生猜、蒙、投機取巧的惡劣作風。學生在調查中寫道:「標準化考試培養了一套應試的猜蒙技巧。」我會同清華幾位老師把參加這種應試輔導學校輔導後考得高分的學生請來座談,請他們介紹這套應試技巧是怎麼回事。學生舉例說:「譬如英語考試的閱讀理解部分:一大段原文自己看不懂,老師教我們看不懂沒關係,可以運用什麼分類法、排除法等等根據四個問題倒過去猜、去蒙,就能夠把答案做對了。老師還教學生如果時間已到,還有幾十道題來不及做完也別放棄,都答上C還可以得到超過四分之一的分數。」老師說:「選C蒙對的概率最高。」如此等等。學生說這種應試輔導對中下程度的學生特別有效,因為按照實際程度,考試根本通不過,但通過應試輔導班教師這麼一「點撥」,立竿見影,就能取得很高的分數。
我和清華幾位老教師作了一個對比試驗,把學生選對答案的題拿來,用另外的方法去考,或就讓學生講講這些題的原文是什麼意思,發現學生根本沒有看懂。
我們不能不佩服這些輔導班教師傳授的應試技巧之「高超」。這種現象也引起一些考試主辦方的懷疑,因為他們感到考分很高和他們接受的出國留學生英語能力很低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他們懷疑是考點的監考教師洩題,曾採用臨時突然換考卷的辦法,結果學生仍然考得很好。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學生應試技巧之強,堪稱「世界一流」。我們真是一個「考試大國」(考試人數當然最多〕,「應試強國」(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外國人自歎弗如),而仍是「教育弱國」(建國57年,畢業了那麼多大學生,有那麼多博士,寫了那麼多論文,怎麼就出不了世界公認的大師呢)。
我們教育工作者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不禁心如刀割。應試教育的危害造成我們的學生高分低能,沒有培養出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沒有學到老老實實嚴謹的學習作風,卻學會一套去猜、去蒙、去壓寶、去投機取巧的壞習慣。
中國社p科學院文學所胡明教授說:這種標準化、機械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語文教參指導下的考試……漸漸磨就成一種虛偽應付的策略,一套應付測試包括作文立意的假話,面對一個標準答案,一個正確表達,從答捲到作文不說自己真實體驗的真話,只說標準化了的正確的話,從語文的虛偽滑向做人的虛偽,從統一說話滑向雙重人格,朝斯夕斯,習焉不察,蒙蔽其間,欺人自欺。語文教育理論管理程式的誤區弊端百出,標準化、簡釋體係引向的誤區遺患無窮。」
我們必須關切這種標準化測試造成猜、蒙答案的應試技巧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的毒害。教師結合業務教學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影響是很大的,有時甚至超過父母。一位業務精湛、思想品質高尚的教師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他不僅給弟子傳道授業解惑,而且教育弟子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同樣,一位教師如果教學生投機取巧也能夠毒害腐蝕一大片學生。當今學生中作弊現象嚴重,一些青年學者在論著中抄襲剽竊,一些青年學生走向社會坑蒙拐騙、貪污犯罪等等現象,不能說同應試中培養的不老實作風沒有關係。
我們的人事部門也過於迷信考試,過分看重學歷、分數、文憑和證書,而忽視對素質和能力的考核,造成假文憑、假證書滿天飛。插一個人的品格、素質和能力是一張試卷考不出來的。
應試教育的第三個危害是把中小學教育變成高度濃縮難啃、難嚼的硬麵餅。為了應中考、高考之試,中學六年制變成四年制,原來初中、高中各三年的內容都壓縮到兩年講完,初三、高三全用於應試。為了提高昇學競爭力,就拚命提高課程的難度。不用說中學,現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數學題,擔任大學理工科教學工作的家長做起來都很費勁。一天幾門高濃縮的課講完後,教師就佈置一大堆作業。浙江一位家長做不出,就去問老師這題是從哪裡來的。老師說廣我根本來不及出題,就從書店試題集隨便撕下幾頁讓學生做,這些題我自己也沒有做過。」
應試教育的第四個危害是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偏科現象嚴重。現在的中學是高考、中考考什麼就教什麼,不考就不教,於是考理工類大學的學生不學歷史、地理,考計算機、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不學習生物課。學生成天捧著試題集,大量做試題,其他什麼課外書也不看。一位中學生不僅不知道古代有位王安石,還不知道中國有座盧溝橋。我曾向浙江一所重點中學領導同志建議加強對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這位領導同志說:「原因在於高考不考實驗、動手能力,只要高考一考,我們馬上就抓。」
應試教育第五個也是最嚴重的危害是教育嚴重脫離社會實踐、脫離社會生活。這是「封閉式管理模式」最致命處。封閉式管理自然可以讓學生擺脫外界的不良干擾,不去上網吧,不去打架鬥毆等等,但卻把學生同社會實踐完全隔離。學生在太陽出山前就進教室,太陽落山後還沒有出教室。學生說:「太陽不是我們的,草地也不是我們的。」學生每天不看報、不看電視、不聽電台新聞,完全不聞不問國內國際大事。好多學生竟然不知2005年我國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封閉式管理模式把學生變成閉門修行的修道士,成了做題的機器,成了高分低能的書獃子,沒有動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一位考進清華的博士生不僅不會設計佈置一個實驗,甚至連簡單的接線也不會。學生缺乏社交能力、待人處事能力和組織能力,而且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考進清華的這醛高分學生有的不會穿針引線縫扣子,有的拿到父母的匯款單不知到哪裡去取錢,有的炒雞蛋不知道往鍋裡先放雞蛋還是先放油……這種脫離社會實踐、脫離社會生活的封閉式管理模式是和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相違背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進入了大學,如何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入?在國際上能有什麼競爭力?
應試、應試,首先是應「高考」之試。是不是這根高考指揮棒指揮著全國的中小學和全國的青少年學生?
高考指揮棒是不是造成全國中小學生負擔越來越重、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根源?教育主管部門下文件:不准雙休日上課、不准增加學生負擔、不准按分數排名等等,為什麼毫不見效?有入說得好:這是手中高舉應試教育的「令字旗」來治理下面的應試教育的一些表現。這是非常可笑的事。
我們要解決學生負擔過重、克服應試教育,是不是首先要從解開高考這個「結」著手?
有人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個難解的「結」。由於高考指揮棒是造成全國應試教育盛行之「源」,因此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從源頭抓起,把指揮應試教育的指揮棒變成指揮素質教育的指揮棒。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幾個雀市的高考改革方案,應該說,在高考招生的方法上有所改變,對此我表示歡迎,沮仍存在以下問題:
1.高考的這一改革仍然是政府行為,從部一級下放到省市一級,是教育廳(局)行政官員的改革,還不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廣大教師參與的(改革)行為。廣大教師還不是這一改革的主體,他們仍然是省市高考指揮棒下受指揮的群體,他們的意見並沒有充分表達出來,主動性積極性也沒有發揮出來,他們仍然不能成為改革的主力。
2.高考改革應該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轉變,在應試教育盛行多年的情況下,必須把應試教育體制徹底轉變成素質教育體制。這是指導思想和教育體制的改革,而不只是考試方式方法的改變。目前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可能對應試教育體制有多少觸動,當前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會依然存在。教師依舊是高考指揮棒下受指揮的對象,學生仍然是做題的機器,因此教師對教育改革依然沒有多少發言權,只能奉命行事。
3.高考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在全國真正實施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真正實施素質教育。這場改革的結果應該是把學生稱之為「地獄」、中營」的學校改變為孩子們受教育的「天堂」和「樂園」,讓,他們重新獲得他們本應有的歡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這是檢驗改革成敗的試金石。
我建議素質教育質量評估係數包含兩部分:某一地區、某一中學進入大學(還可以包括高職、高技,下同)的學生的素質評估。該素質係數是該地區、該中學近幾年來畢業升學的學生到大學高年級(包括升入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包括理論索質、文化素質和創新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該素質係數由各高校教務處招生辦牽頭,匯同各系主管教學和主管學生工作的教師、任課教師、指導教師根據該地區、該中學進入大學後高年級的實際表現評定。
實踐是檢驗賓理的唯一標準。該中學的產品——畢業生,理合招生。教育部與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等完全脫鉤。
第三條思路是實行高考成績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辦法。高考成績常帶有一定的偶然性。高中三年一貫優秀才是真正優秀。建議招生錄取時要參考平時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