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向何處去 第33章 第九章 (3)
    本末倒置的危害性顯而易見。本來大學生研究生的書寫、錯別字、語病、標點等諸多錯誤已讓教授們頭疼,本來這些錯誤已經頻繁地在電視上赫然出現,在報刊上堂而皇之地現身,在各種賽事上笑話百出,再這麼擠壓基礎性教育,後果將不堪設想,那一定是漢語言文學的災難。捨本逐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能是檢起芝麻丟了西瓜,只能讓人無所適從。

    我知道,語文試題很難擬,想考查知識與能力,又想考出同學們的興趣;想顧及傳統,又想創新。不過,創新,不等於對歷史的背叛,對常規的仵逆,創新需要建立在現實的可行的基礎上。為創新而創新,刻意追求新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十年寒窗,學到的應是將來運用最多的,而不能拿著大好青春年華去苦苦地學一些沒用的東西。

    我說現在的高考制度公平,就在於憑本事、憑能力讀書。考不取一類大學考二類,考不取二類考三類,考不取三類考四類,四類考不取那就怨不得誰了。

    高考制度的合理性不容置疑

    朱白丹

    時下人們對高考制度頗有微詞,有人說我國應試教育是「殺人不見血的魔鬼」,把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說得一團漆黑,一無是處。對此,筆者不敢苟同。竊以為,我國高考制度雖不能說盡善盡美,但確是現階段最合理、最公平的一項考試制度,不僅不能阪消或打壓,相反還要繼續堅持。

    「文革」期間,推薦工農兵上大學,由大隊、公社、縣、地區和省革命委員會層層審批,看起來是最公平的了,結果上大學的都是些什麼人呢?都是大隊幹部的子弟、親戚。沒有關係的普通人能有上大學的機會嗎?這樣推薦工農兵上大學的辦法能好嗎?如果好的話,一貫倡導實事求是的鄧小平同志何苦要恢復高考制度呢?查教授又何必向鄧小平同志呼籲恢復高考制度暱?

    說起高考,我忽然想到汽車和人類的關係來。人類自從發明汽車以來,在帶給人們快捷、方便的同時,有多少人死於車禍?難道因為有人死於車禍就責怪汽車的不是嗎?因為有人死於車禍,於是就有入大發議論——有人說:不該發明汽車(不該發明文字)。有人說:不該造汽車(不該建大學)。有人說:不該修公路(不該高考)。

    說這些話的入一點也不感到臉紅,這些人自戀意識太強,自我感覺太好。如果真按他們所說不造汽車了,不知有多少人會指責他們!同樣,反對高考制度的聲音我們能容忍嗎?

    再回到高考的話題上來。有人說劃550分的錄取分數線不合理,對549分的同學不公平,那就降到549分為錄取分數線吧(姑且不論大學能否容納),那548分的同學又怎麼想呢?再降到548分錄取吧,那對547分的同學有公平可言嗎?

    有人說高考錄取分數要含有學校、老師平時打的分數,說國外是這樣操作的。我看這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餿主意。中國這麼大,老師的品行良莠不齊,能保證公正執行嗎?如果真是這樣,我看這個社會非亂套不可,不知該有多少家長向校長、老師送禮。外國能搞的,在中國不一定能行得通,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行。

    我說現在的高考制度公平,就在於憑本事、憑能力讀書。考不取一類大學考二類,考不取二類考三類,考不取三類考四類,四類考不取那就怨不得誰了。現在區區200多分就能上大專院校,還要怎樣?區區200多分都考不到還要牢騷滿腹,區區200多分就想上北大、清華,上不了就質疑高考制度有問題、不合理,這樣的質疑對教育部門公平嗎?

    筆者是1979年參加高考的,以十幾分之差與中專、大學失之交臂,但誰也不怨,不怨高考、中考制度,也不怨老師、父母。筆者的女兒2004年高考,考取了國家一類重點大學,替我們圖了大學夢,我們從內心感謝高考制度。如果真像「文革」時那樣推薦選拔,或者按某些人所說的加入老師、學校的鑒定分,我女兒可能永遠也上不了一類重點大學了。因為我們是窮人,沒有錢財去鋪路,也沒有關係去走後門。恐怕大多數人跟我們一樣,凡是有人為因素控制的,我們就束手無策;凡是有人為因素控制的,我們就望「人」興歎(請同志們牢記這「兩個凡是」)。

    誠然,現在的高考制度存在不少的缺陷和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存在某些問題就給予取消或打壓,而是要找準問題給予改進和完善。但不論怎樣改進和完善,總有部分人是不會滿意的)任何人也設計不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高考制度來。不信,咱們走著瞧。

    與許多競技項目相比,高考這種競技方式過於單一。如果高考能向其他競技項目學學,以多樣化的方式出現的話,高考這齣戲會演得更好,更受民眾的信任。

    高考不能只是一種簡單的競技

    歐陽國仁

    按理說,高考是選拔優秀人才或優秀人才苗子的,本不應作為一種競技方式而存在。可是現實中,在沒有別的好辦法能代替這種方式的時候,高考又以一種特殊的競技方式而存在著。只不過這種競技,比別的競技更殘酷,因為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一個家庭的命運,甚至袓袓輩輩的命運。既然高考作為一種競技方式而存在,那麼,它就具有競技比賽的一擁律,比如,優勝劣汰,承擔風險,等等。但是,目前這種特殊的競技方式不盡如人意,很難保證「優勝劣汰」的公正和公平,甚至釀成了許多悲劇。試想,投入十多年的時間和一個家庭的大部分收入,而決定回報的時間卻短暫得可以用秒來計算。這樣的風險讓身心都不太成熟的十八九歲的孩子和一個相對脆弱的獨生子女家庭來承擔,是否有點太殘酷?

    一年只有一次,不行就要等來年,平時成績再好,也要等到來年。而這一年使多少考生身心受到傷害!對於一個考生來說,這種風險過大。而降低風險的辦法,就是給考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近幾年,國家實行春季招生,一年內給考生提供了兩次考試的機會,本意不錯;但是由於參加春季招生的學校不多,考生選擇的機會不多,所以考生的積極性不高。

    我覺得,這樣的機會完全可以給得更充分一些,比如,能不能來個二次高考,各個省(市、區)在全國統考一個月前結合模擬考試先進行一次統考,考試在國家教育部的監督下進行,每個省(市、區)的考試時間可以錯開,一些願意上本省院校又考得上的考生可以先邁人一所學校的門檻,沒有考上或不願意上本省院校的考生可以參加全國統考,成績達到分數線的,還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錄取/再比如,能否給考生一個「高考補考」的機會,那些因身體、家庭變故等原因發揮失常的考生可以自願報名參加力補考的時間可以定在高考後的7月份進行。出題方式和高考一樣。

    如今的出題專家想把兩套試卷出得難度相當應該不是難事。錄取的方式完全可以參照高考錄取方式來進行,也可單獨設立分數線,用各高校的補招計劃進行補錄。這樣做的好處是,降低了考生「一錘定音」的風險。從概率學上來說,一個優秀的考生兩次都發揮失常的機會很小,即便是兩次都發揮失常,也更容易在心理上找到平衡,多半會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會過多地怨天尤入。另外,對於特殊人才也應該有些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對於單科成績滿分而總分達不到分數線的考生,對於在國內外各種大賽中獲得優秀成績的考生,如果有院校願意招收,政府應該給予政上的支持。這樣做,可以給考生提供更多的參與和選擇的機會,可以降低風險;降低了風險,也就減少了悲劇的發生。

    與許多競技項目相比,高考這種競技方式過於單一。如果高考能向其他競技項目學學,以多樣化的方式出現的話,高考這齣戲會演得更好,更受民眾的信任。就拿藝術生、特長生的招生考試來說吧。眾所周知,目前許多考生和家長都把目光瞄向了藝術類,其原因是藝術生的錄取分數低,考生考試的「靈活性」大,暗箱操作的機會多。套用相聲裡的對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最恰當不過了。一句話,能不能考上全是考官定,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某個學院的院長或系主任一個人說了算(一般說來,這些人都是主考官)。也正因為這種考試的不合理之處太多,前幾年關於藝術考生實行統考的呼聲很高。但不知何因終究沒能實行。實際上,有些考試可以先走入全國統考的行列,比如美術類專業考試,各個高校的考試大同小異,實行全國統考完全可以。

    總之,一句話,既然高考作為一種競技方式存在著,那就別太簡單了,至少別簡單得讓人一輩子噩夢不醒。現代化的頭腦、現代化的設備、現代化的辦法有的是,就看咱想不想用,敢不敢用,能不能快點兒用。

    高考制度改革應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全盤否定;應是更趨科學合理,有助社會的公正公平競爭,而不能只是簡單取消。把我國全民素質的提高當作終極目的,這可能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正道。

    在改革中把高考進行到底

    劉伏初

    平心而論,現行的高考制度有其合理性、科學性和可行性。在當今條件下,特別是在每年有幾百萬考生的泱泱大國,雖然每年的招生人數在不斷增加,比例在不斷擴大,與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參加高考時的不可同日而語,促畢竟受招生人數的限制,還有很大一部分考生被排除在大學門外。特別是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競爭日趨激烈,高考也概莫能外。我認為,對於現行的高考制度切不可因噎廢食,不是一出現問題就根本否定這一選拔人才的基本形式,而是要以積極的態度、改革的精神去尋找對策,不斷完善高考制度。

    改革的基本思路我看可以如此定位:認真總結三十年來的高考經驗和借鑒國外經驗,循序漸進改革現有教育和考試模式,注重學生個性的自由發揮和自我張揚,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有序培養和充分激勵,注重考試內容的科學佈局和合理配置,注重對考生評估系統的建設,把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綜合能力的提升結合起來,把學生的一貫表現和高考成績結合起來;建立以國家統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多元化考試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高校更加自主自律,政府宏觀指導,社會有效監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建立公正公平、科學合理的考試評估機制,使高考在不斷改善中沿著健康正常的軌道前進。

    從這一基本思路出發,我們認為當前的高考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些探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