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的能力有兩種,一種是學習能力,一種是創造能力。對於高考「狀元」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無可置疑。但是創造能力呢?我看未必都比那些非「狀元」甚至高考落榜生強。愛因斯坦、愛迪生,還有許許多多的大科學家、大發明家,他們有的小時侯學習成績很差,甚至被認為是很笨的學生,有的根本就沒參加過高考,可是結果呢?他們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這當然源於他們非凡的創造能力。
我們要發展,學習能力不可忽視,可是更不該忽視的是創造能力,真正的人才最該具備的就是創造能力。我們在大肆宣揚高考「狀元」的同時,不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殺了我們對創造能力的認可嗎?哈佛大學每年也要拒絕不少高考「狀元」,如1996年把165個從丁滿分的高考「狀元」拒之門外。理由是什麼?就是對隱藏在分數後面的綜合素質不滿意。
今日之基礎教育,圍繞的軸心,除了應試,還是應試。狀元文化,深刻地融化在每一個學生和家長的血液裡,拿不到省「狀元」,也要拿縣「狀元」、校「狀元」,至少班「狀元」。考試「狀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很多人都在指責我們教育體制的落後,呼口於改革,不能讓應試教育成了教育的主體,但結果呢?記得一兩年前教育部曾經明文規定給中小學生減負,可落到了實處嗎?原因何在?一方面我們在試圖走出我們落後的教育觀念,可另外一方面我們又在大肆宣揚高考「狀元」……如此一來,分數又怎麼會不成為我們教育的導航標呢?
高考「狀元」究竟能說明什麼?或許真正能夠說明的就是我們教育觀金的落後吧!
老師一會兒天使一會兒魔鬼,是和作業量成正比的。老師和我們都很無奈,儘管他們也知填我們的難處,但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只能把學生給得罪了。
一個中學生的心裡話
朱寧
2005年7月,剛剛經歷了中考的洗禮,身心疲憊,所謂的暑假胃湊湊也就一個月,剩下的時間在亂填報完志願後又去軍訓及參加新學校的各種安排。好在中考成績還令人滿意,被分到實驗班,然而到了實驗班將面臨滾動分班的壓力。儘管才高一上學期,但緊張程度絲毫不亞於中考前的狀態。為了跟上進度,不得不硬著頭皮苦到深夜一點。我想,高一就一點才睡,那到高考前是不是只有兩三個小時的睡民?我的新書包已經修補了很多次,並不是因為質量差,而是每夭都被大本大本的書填得嚴嚴實實。
還有學校對音樂、美術、體育課的剝削,搶課時。這些課是我們唯一有機會放鬆一下的課程,可謂千年等一回!其他時間則花在聽課做題上。其實就課程來說,我認為除語數英外,其他課程應該由學生自己選擇,況且內容太深,對我們有害無益。舉幾個例子:化學,原本在我們眼中是一門魔術般的課程,可我們做實驗的次數屈指可數,大多數時間是花在理論的記憶和計算上,不知道這些對以後無化學專業方面傾向的學生有什麼用?不僅浪費腦力,更是浪費時間。生物,是我們與自然親近的機會,同樣只記不去觀察,有道是「實踐出真知」,對於高考過後即忘的生物,學了有什麼意義!地理,更不用說,為什麼非要記住海洋運動呢?為什麼不增
加些常識和特殊景觀給我們,讓我們外出旅遊也不至於一問三不知?以上三門課都是動手操作、用心觀察的最佳課程,為什麼不讓我們自己去發現,而是只會記憶別人發現的成果呢?改革,改什麼?不改這些,把書本改得再簡單,也是些讓人打瞌睡的課。
老師,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變為我們眼中佈置作業的機器。我們很遺憾,老師只是一個監工和開導你怎樣去考試的「朋友」。老師一會兒天使一會兒魔鬼,是和作業量成正比的。老師和我們都很無奈,儘管他們也知道我們的難處,但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只能把學生給得罪了。
高考是人定的,而人反而被這些條文束縛住了手腳,現代教育似乎成了考試的書面代名詞。我們總是被冠以厭學問題,但是外面的世界如此新奇,和學校中的鮮明對比不言而喻,只怕管得再嚴,也是留得住人而留不住心,我們和動物園中的動物又有什麼區別?高考觀念早已深人人心,給了所有人一個思維定式。
我不敢說所有人都贊同我,但我可以肯定至少我身邊的同學和我的立場一致。這罐苦水倒也倒不完,只能就此擱筆。
高考語文的反常現象:多複習一年分數就能降一二十分;語文學習好的與差的高考成績拉不開距離;高考語文試題偏難偏怪,主觀性強,分數上不去,只是其他科目的一半或零頭。難怪其他科老師說,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教與不教一個樣。
高考將把語文教學帶向何方
梅笑
語文教師的馗尬
我們校長的千金不喜歡李語文,成績自然平平。高三的時候,我做了她的語文老師,雖然她許多時候學得被動,但還是學了不少東西,進步明顯。2004年高考語文得了116分,她和她爸很高興,我自然也感到慶幸,總算有個交代了。但這孩子其他成績不理想,所以進了補習班。還是我教語文,我也更加甩心。這孩子學語文的熱情空前高漲,她深有感觸地說,語文(當然指漢語言文學)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有趣的學科,你看我們的唐詩宋詞多美,就連每個漢字的造字都這麼有趣。形成有力諷剌的是,這一年她的其它科成績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可是語文卻只得了93分。校長沒說什麼,但我臉上無光。讓我感到尷尬的是,這不是個體現象,應屆高考時我兩個班的優生均分成績是114分,複習一年後,我兩個班優生均分是103分。班裡語文學習最好的侯君2004年高考語文136分,2005年考了126分,均為每年的最高分,但卻少了整整10分。2006年更慘,七八十分的居多,100分以上的寥寥無幾。能怨老師嗎?全省語文均分80.584,不少同學綜合分數二百七八十,而語文只有七八十分。甚至有同學語文僅五六十分,僅是綜合的零頭。
高考語文的反常現象:多複習一年分數就能降一二十分;語文學習好的與差的高考成績拉不開距離;高考語文試題偏難偏怪,主觀性強,分數上不去,只是其他科目的一半或零頭。難怪其他科老師說,語文學與不學一個樣,教與不教一個樣。有老師提出把語文課讓出兩個月給數學或綜合,甚至有語文老師確實讓其他科佔去了自習,不是軟弱,而是出於全盤考慮,為學生升學率著想。自知語文作不了多大的貢獻,不如讓位,讓學生總成績有所提高,畢竟其他科的成績用了工夫,進步明顯。可是,這裡包含了語文老師多少的屈辱和無奈。
語文在社會中運用最廣,但是在學生中最不受重視。補英語,補數學,補理化生的同學比比皆是,而補語文的幾近於零。連我的孩子都在激動地為語文鳴不平: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世界上最美的漢語言文學為什麼受此冷遇呢?於是我們聽到了一位教授的悲そ聲:《漢語,我真想為你哭泣》。
高考語文試題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語文的本質特徵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畢竟工具性是基礎,是根本。可現狀是對語文的基礎性越來越看不起,雖然糟糠之妻不下堂,但是地位越來越尷尬,大有被取而代之之勢,似乎成了可有可無的一點點綴。我們感到深為困惑:現實生活中涉及面最廣的是語音、字形、實詞虛詞、熟語、句子、標點等的正確運用,常見文學常識的掌握……而且考綱上也一再提到,這些東西像柴米油鹽一樣普通,但也像柴米油鹽一樣重要,只不過是有品位的人能把這最普通的東西炮製得有滋有味,色香俱全,具有誘人的魅力,而不是苦濕刁鑽。可實際上怎麼樣?在2006年高考試題中,基礎知識所佔比例不到總分數的10%。
文言文翻譯都肯給10分~12分,而2006年全國高考題基本上只有字形、成語、語病、虛詞這麼四道題,占13分。拼音好好的怎麼又不考了?提倡說好普通話,不學好拼音行嗎?非要等到問題氾濫成災的時候才重視嗎?殊不知,與其亡羊補牢,不若未雨綢繆。標點符號畢竟也很重要吧,為什麼好好的也不考了?怕加重學生負擔?殊不知這樣不按考綱來,學生漫無邊際地複習,複習了又不考,帶來的是更重的負擔。相比較而言,大家倒願意多做些基礎性的選擇題,因為較閱讀來說要實用、易得分,還因為它有一定的客觀性、普遍性,是用了工夫還見成效的。台灣地區高考的客觀題很多,而且很有趣,人文性強,把語文考活了。這樣才能激發人家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借鑒一下?
備受青睞的是閱讀題,尤其是現代文閱讀,升值到了22分。我們搞不懂這個理。誠然,閱讀是一種較高品位的娛樂,對於全民素質的提高極為重要,但是喜歡閱讀的人只覺得一篇文章有情有趣,齒唇留香,給人啟迪,讓人回味,誰會刻意地去分析它分幾層,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作者為什麼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如果一定要讓這樣做,那對不起,我情願不讀了,因為你壞了我閱讀的興致。我們許多學生對閱讀望而生畏,心有餘悸,以至厭讀,蓋始於斯吧?這哲且拋開不說,閱讀的設題,咱們提的問題大眾化一點,咱們的答案讓大多數學生能想到,而不要因為你是教授,或者你是作家,你就要讓千千萬萬的考生都和你一樣。一千個入心中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哈姆雷特,可能嗎?不一樣怎麼辦?對不起,那只好得一點點可憐的分吧,22分連11分你都甭想得上!這不是個體現象,而是多數考生的遭遇。看看各省市的試題分析便清楚,閱讀對考生壓棒多厲害!這實在是一件讓學生和老師都感到痛苦和悲哀的事。
且不說高中生社會閱歷淺,思想認識還達不到那種高度,就是老師看到不也感到無從下手嗎?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不是做過高考語文題嗎,聽說只打了60來分,其實那時的試題遠比現在的好做。
尤其讓人生厭的是小閱讀,哪兒弄來的生僻拗口的東西,專業性強,半天讀不懂』做題更令人厭煩,設題古怪刁鑽,做文字遊戲,有什麼意義?將來接觸這些東西的有多少人?又有誰會這樣去閱讀?
重視閱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有個度的問題和方式的問題,不能顧此失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