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向何處去 第31章 第九章 (1)
    我們將為「新八股」付出代價——由幾篇高考滿分作文說起

    孫國亮

    重慶市教委在網上貼出了六篇高考滿分作文,集中展示了中學語文教育,特別是作文教學的突出成績。作為考場上的即興發揮,《菊花飄香的時候》《獨上高樓》《詩人,明月,黃花》等幾篇作文,古文功底深厚,文采細膩飛揚,妙語佳句信手拈來,填詞造句對仗工整,給滿分是理所當然,無可厚非的。

    然而,在激賞和品味六篇滿分作文之餘,我卻愕然地發現:以上列舉的三篇作文形式上都是辭藻華麗、復古傾向嚴重的斷章式結構一「擬古文體」,如果加上《自我認識的成功走向》,有四篇作文的題材都是憶古人;有四篇作文同是塑造三個主人公——《菊花飄香的時候》中的嵇康、莊子和項羽,《獨上高樓》中的三個詩人李白、蘇東坡和辛棄疾,《沒有翅膀的飛翔》中的蛾、雞和天鶴,《「我」是一隻想死的老鼠》中的小姐、老太太和警察;幾篇文章幾乎都分三部分,講三個故事,對歷史人物品頭論足一番,引用幾句風花雪月的好詩妙詞,譜寫一曲新愁和空發一番感歎。而閱卷老師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骨幹,他們的欣賞趣味和思維結構竟然也如此單調和僵化。六篇滿分作文,有五篇落入以上分析的俗套模式,令人禁不住詰問:老師的滿分是否有鼓勵和提倡「批量生產」這種可操作的「新八股」的嫌疑呢?這種導向對中學語文教育絕對不是什麼好兆頭。

    年紀輕輕的少年,更多的是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地賣弄文史知識而漠視五光十色的現實生活,實在是遠非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必需和所長。因而,滿分作文中的「硬傷」比比皆是,儘管我們不該過分苛求少不更事的同學,但卻是我們認真剖析所謂的「滿分作文」所必需的。如作文《菊花飄香的時候》:試問嵇康、莊子、項羽究競和菊花有什麼淵源關係?寫幾個人的事情就硬和菊花掛上鉤了,是不是作者胸懷「範例」地生搬硬套之所為呢?為什麼作者不提李清照與菊,陶淵明與菊,鄭思肖與菊(寧可抱香枝頭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黃巢與菊(颯頓西風滿院栽,蔬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古人喜歡竹、梅、松、菊都是有出處和典故的,恰恰未聽說嵇康、莊子和項羽與菊花「攀親」,真是「活學活用,與時俱進」的範例啊。幾篇作文,如果剔除了無窮無盡的引用部分,整篇文章屬於自己的文字就可能寥寥無幾了,可是閱卷老師卻過分看重這些古詩濫詞,必將導致老師教學和學生作文華而不實的惡性循環,真是悲哀!「……而項王最終選擇投江而死……」更是作者歷史知識的錯誤,好像沒有哪本史書會把項羽寫成和屈原一個死法。

    十七八歲本應是思想活躍、培養創新意識的黃金年齡。正如已逝的偉人毛澤東詩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獎土當年萬戶侯。」儘管他們不可能深刻,彳旦對新理念的易受度應該是敏捷的,是敏於時尚、勇於介人當下社會、體驗和抒寫自我的一族,即使他們擁有缺乏理智的衝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看看這些滿分作文的表現,卻恰恰令人喪氣,他們一頭扎進了近似7服的「之乎者也」中,在久遠的故紙堆中尋找獲取高分的隻字片語。通過大量引用,亳無個性,可以批量生產的高分作文,遮蔽了孩子們發掘現實真相的眼睛。加之老師們十幾年如一日的循循善誘,「成功」考取大學的誘惑,製造了年輕一代的不幸。儘管他們都是寫古文、得高分的能手,可是我覺得他們離現實太遙遠了。每個青年人踏入社會都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僅僅背幾句絕句,填幾闕新詞,活在古人的世界裡,而非自己和現代的生活中,缺乏擁抱生活的激情和穿透生活本相的獨立思想,實在不是我們和社會對年輕人的期望。如此看來,這種「新壺裝舊酒」的模式化、填鴨式的作文,貽害不淺啊!可是閱卷老師卻過分看重這些辭藻的堆砌,誤導和助長了學生作文華而不實、脫離生活』之風。

    走筆至此,心情怎麼也輕鬆不起來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在當今這個追新逐後、數典忘袓的年代,本來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個沒有歷史感和民族英雄的民族,是糟糕的民族。但是高考作文是考查學生背誦記憶的功夫,還是考查平時發現和分析問題的思維邏輯方式和表達能力?

    我們痛心地看到滿分作文通篇追古卻不溯今,最大限度地炫耀老調的知識,固守模式化的「擬古文體」。表面上,造成這一切的正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達成的默契和「同謀」,但在更深層面上,他們卻都是被社會的「成功」渴望所威逼和脅迫,身不由己,別無選擇。

    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通過高考,到底要選拔什麼樣的人才?高考是完全脫胎於中學教學還是與中學教學脫鉤?

    追問我們的常規教學和高考選拔標準

    陳紅梅

    世人畏高考如畏虎。高考三日,數張試卷。為了這三日和數張考卷,我們的老師、家長、學生竟準備了十幾年。為了闖過這人生的重要關口,在臨考的最後一年,老師殫精竭慮,誨人不倦;家長嘔心瀝血,無微不至;學生更是夜以繼日,戰戰兢兢。書一本一本地買,試卷一張一張地做。從最.簡單的識字音,辨字形,到最高深莫測的幾何代數物理化學,學子們似乎要在這短短的一年甚至半年時間裡,把學過的沒學過的全都吃進腦子裡。什麼樣的人有這樣的智力和精力去翻書山跨題海?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在短時間裡讓學生成績有質的飛躍,那還要這前面十年的辛苦學習幹什麼?或者說前面這十年,我們在幹什麼,非要學生拿健康和快樂作代價,在短時間裡超負荷運轉?

    我們真得想一想,不是我們平時的教學出了問題,就是高考選拔的標準出了問題。我們應該反躬自省: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我們難道不是一直在按照國家制定的教育目標、課程標準來安排日常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各方面技能的嗎?如果我們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開展日常教學,又何必在高考將臨之際驚慌失措,慌不擇路呢?是我們的日常教學未實現目標,未完成計劃,高耗低效還是高考的選拔標準與我們的教學目標、培養計劃各行其是,裡外「兩張皮」,以至於廣大師生不能不在臨考前的一年,拋開課本,一頭扎進各種資料,花血本把知識補回來?

    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通過高考,到底要選拔什麼樣的人才?高考是完全脫胎於中學教學還是與中學教學脫鉤?將基礎教育目標與高校選拔的標準統一起來,找到日常教學與高考的契合點。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在高三到來之際如臨大敵,手忙腳亂;才不會狀害健康,剝奪快樂;才能還讀書學習的本來面目;才能讓學生的繼續深造水到渠成……

    這樣一路思考下來,也許我們可以更清醒更客觀地認識高考:它就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作為一種方式,不可避免地有它的歷史性,積聚了特定時代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有它的優勢和缺陷。這需要我們在評價時,不要過於情緒化、表面化、簡單化,而要學會綜合地、多角度地看問題。

    眾所周知,人的能力有兩種,一種是學習能力,一種是創造能力。對於高考「狀元」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無可置疑。但是創造能力呢?我看未必都比那些非「狀元」甚至高考落榜生強。

    理性地對待高考「狀元」如何?

    每年伴隨著高考成績的揭曉,高考「狀元」也隨之出爐,而圍繞高考「狀元」的新聞追蹤、個人訪談、折桂經驗,網絡、電視、出書等媒體活動亦是層出不窮。與之相關的諸如「高考狀元榜」「狀元榜中榜」「狀元最青睞的大學猜想」「狀元語錄」「狀元書」「狀元宴」甚至「狀元」父母的家教傳經等「高考狀元秀」更是甚囂塵上。儘管教育部早就明令不許披露、報道、炒作高考「狀元」,但每年的七八月份,有關高考「狀元」的種種話題還是塞滿了人們的耳目。

    媒體炒、作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增大發行量、收視率和點擊率,當然也由此證明了人們對高考「&元」投入的熱情之高。筆者以為,這種炒作其實是在作負面的引導。

    說句實話,在高考分數的冗長隊列裡,第一名與第二名、第十名,甚至第一百名,差別其實並不是很大。就像運動會上的金牌選手,很難說一個人比另一個人跑快那麼零點零幾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意義。一個人比另一個人多考那麼一兩分也體現不了什麼。這純粹是一個標誌,如此而已。

    正如一些教育專家所說,高考成績只是一種參考,不要說考分相差一分,就是相差10分、100分都不能說明考生有本質的差異。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前些年招收了一批當年本二分數線都達不到的考生,按照傳統標準,他們都是沒人要的「差生」。然而,「差生」後來個個都不差。通過4年培養,這些人不僅拿到了學士學位,還有12名同學獲得了英國牛津大學、諾丁漢大學、約克大學、伯明翰大學等一些名校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以前,他們都被老師認為是基礎較差,自制能力較弱,上課不愛提問,有點懶散的學生觀在,一個個都變得非常自信、獨立,動手能力、創新意識都很強。

    高考「狀元」唯一能表示的就是考試分數最高,並不能代表其他什麼。

    有一年,由於面試不合格,11名內地省市的高考「狀元」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筆者近日又在報上讀到一條新聞:德國著名的洪堡大學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狀元」,理由是對這些「好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滿意。洪堡大學招生院院長給申請者的信中寫道廣在錄取過程中,我們尋找的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學生,從而確保每年進入學校的都是充滿活力的新生。

    反觀我們對待高考「狀元」的態度,正如旅美教育學專家黃全愈說的那樣:「高考成了制約人才資源發展的瓶頸:瓶口外一高考選拔人才的方式引導著全國的中小學教育,連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去『殘酷』地培養一流的考生;瓶口內~~按照陳舊而落後的評價體系去擴大招生、培養學生,反而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質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是以培養人才為根本的學校所不需要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