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內容上下工夫,不要把學生都引導到對課本知識的背誦和熟練操作上來。要使學生在中學真正學到適合這個年齡段的知識。選拔標準除考試成績外,個人的特長、參與社區的活動、課外活動也很重要。
「享受高考」
徐文章
近幾年』雖然高校不斷大規模擴招,高考改革不斷深化,但並沒有使高考競爭程度有絲毫的減弱,從能否上大學到能否上名牌大學、讀熱門專業,競爭的重心不斷上移。高考的過重負擔、高考的巨大壓力、高考的激烈競爭一直是人們指責高考的話題。考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考察一個人掌握知識的多少,而在考察能力上確有缺陷。但通過一個人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也能從一定層面上反映其能力的高低。事實上,高考狀元絕大多數並非高分低能,人們對考試制度的指責只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高考的目標是有助於推進素質教育、有助於選拔人才、有助於加強高校的自主權。但面對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對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需求,現行高考制度的問題已經顯現。高考內容的設計背離素質教育的精神,死記硬背的考優秀,而有特殊才能的偏才無緣高等教育,這是高考公正掩蓋著的另一個不公正;高考作為指揮棒,誤導了義務教育,學生在過分狹窄的知識上下太多工夫;高考的招生比例有歧視性,突出表現在分數線不統二,如某市的重點大學分數線低於某省的大專線;等等。改革迫在眉睫。作為一位過來人,很想就目前的高考教育制度說兩句。
首先,綜合能力考試要注重科學性、公平性和區分度,同時要防止「新瓶裝舊酒」。綜合能力考試的實行深刻地衝擊和影響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改變了重知識輕能力、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和脫離實際等弊端,拉近了教育與社會和自然的距離,真正對中學實施素質教育起到了導向作用。
但是作為新生事物,綜合能力考試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綜合處於學科「冷拼盤」的狀態,試卷總體難度不易控制,區分度不夠理想,試卷存在「城市取向」的價值偏差,一些省份改革方案更換頻繁,使中學教學四顧茫然不知所措。在改革中過分強調能力與過分強調知識都是不可取的。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有過前車之鑒。
其次,要對分層考試和多次考試進行探索。分層考試就是試卷多樣化。長期以來,一份試卷考查所有高中畢業生,負責從高職高專到北大清華所有層次院校的選拔方式一直為人們所詬病。考生差異、不同層次高校對選拔人才要求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同一份試卷的適應層次畢竟有限,不能滿足各個層次招生選拔的最佳效度和信度。建議進行本、專科分層考試的探索,重點大學在條件成熟時單獨命題考試,本科和高職高專分開選拔等等。
第三,綜合評價的實施依靠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根據素質教育理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單一文化課考查的評價方式並不全面,巳不能適應現代社會選拔入才的需要。從世界情況看,純粹依據考分作為入學考量標準的國家較少,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採取綜合評定的方法來評價和錄取新生。我國&經明確提出要建立「雙向選擇,多次考試,綜合評價」的高校招生選拔制度。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穩步建立綜合評價體系,盡量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評價內容的客觀性。
世界上永遠只有相對的平等,而沒有絕對的平等。到目前為止,對於教育問題,還沒有比「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更具平等性的制度。素質教育,是教育的發展方向,但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還不能從精英教育真正轉變為全民教育的現實情況下,初級和中等教育還只能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走。
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在內容上下工夫,不要把學生都弓I導到對課本知識的背誦和熟練操作上來。要使學生在中學真正學到適合這個年齡段的知識。選拔標準除考試成績外,個人的特長、參與社區的活動、課外活動也很重要。為鼓勵素質教育,革除「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的弊端,嘗試在高中試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參考學生成長記錄、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綜合實踐活動記錄等其他資料,綜合考查後進行錄取,供普通高校錄取時參考。教育制度上要有深刻變革,必須形成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層次清楚、定位明確的教育體系,使高考真正擺脫其身上附帶的身份、地位、前途等一系列本不該其承擔的東西。
希冀莘莘學子在不久的將來都能夠「享受高考」。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這是我們在許多中小學校都可以看到的口號。看到這種口號,我們會為孩子們生活在這樣的口號中而欣慰嗎?
「糖葫蘆現象」與高考改革
肖軍
在我,一個中學教師兼心理咨詢師的眼裡,高考改革固然重要,然建立起我們民族的理性思維方式才是當務之急!
在我近二十年的&育生涯中,最最痛心的不是教育的腐敗不是教育誠信的缺乏,而是我們的民族缺乏足夠的理性思維。這種理性思維的缺乏不僅體現在眾多老百姓的言行中,也體現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媒體工作者甚至是一些領導幹部的工作中。
北大「第一屠夫狀元」的新聞硝煙未盡,北大「陸步軒第二」的冰糖葫戶又再領風騷。一瞬間,北大的名牌效應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如果不是北大的學生也不是清華的學生,誰會管你是賣豬肉還是賣糖葫蘆?你的豬肉糖葫蘆賣得再好,人家媒體也沒有興趣啊!
兩位北大的學子,在享用了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之後,卻只能以賣豬肉或糖葫拜維持生計,失敗是顯而易見的。其失敗當然不能代表北大的失敗,也不能代表兩位的失敗,但它應該代表兩位在某個方面的失敗。「陸步軒第二」後來不是總結了幾條教訓嗎?而此失敗,因為它和名校有關,所以轉眼之間就頃理成章地變成了莫大的成功。兩位後來都儼然成了社會名人!在我看來,北大學子賣豬肉和糖菊戶的報道其實是對我們民族的嘲諷,嘲諷我們民族對名校的盲目崇拜,嘲諷媒體的理性缺失。其實,對一個理性的民族而言,名校的個別畢業生賣豬肉,或者是糖葫蘆什麼的正常不過的事!說名校的畢業生個個都出類拔萃顯然是很虛假的,就像說一個很優莠的人身上全是優點一樣,是不可信的。而我們的國人竟不能容忍北大出一兩個有那麼點失敗的學生!
這是體現在教育評價上的非理性。它將對現在的高考從籠統地競爭大學的門票轉變到重點競爭重點大學的門票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高考競爭將愈來愈殘酷!而高考改革的成本將愈來愈大!』再看看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的非理性。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這是我們在許多中小學校都可以看到的口號。看到這種口號,我們會為孩子們生活在這樣的口號中而欣慰嗎?
「一切為了孩子」,那是教師崇高的理想追求。「為了一切孩子」,則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可是,「為了孩子一切」,卻是一種嚴重的非理性思想。「為了孩子一切」的背後是對孩子命運的掌控和主宰。而孩子的一切又豈是你能主宰、能控制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宇宙,都有不為人所知的獨特而神秘的一面,即使是他們的缺陷也是這神秘性的體現,也是小宇宙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像崇拜星空一樣地崇拜孩子,包括他們的缺陷,正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體現。而自以為可以主宰孩子一切的思想則是傳統的忽視孩子主體性的表現,是和現代教育格格不人的。
老師為了孩子一切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老師成為園丁,學生成為被剪掉頭的冬青樹,齊刷刷地一般高矮卻毫無個性。家長為一了孩子一切的結果呢?是許多的孩子不得不為了實現家長的願望,為了家長的臉面而在「獨木橋」上苦撐著。孩子成了體現老師與家長價值的工具。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成了人的異化過程。孩子,的腳步離幸福的距離是越來越遙遠了!請看看我們周圍的學生吧!大學畢業之後眼睛不近視的有幾人?男生身強體壯精神飽滿、女生身材勻稱面色紅潤的又有幾人?而學生中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則不能不說是大人們非理性思想付出的代價!
當代人對高考制度的愛恨交加欲罷不能,是不是我們袓先的科舉情結的延續呢?成也科舉,敗也科舉。科舉曾讓我們的民族雄踞於世界的東方,科舉也曾讓我們蝸居於地球的一角。現在將面對的高考制度改革不能不說是再一次的對民族理性的考驗。如果說科舉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是值得探討的,而現在的高考制度改革將極大地影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則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既然已經拚死拚活奮鬥了三年,花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後取得了一個比別人好的分數,為什麼到頭來會是這麼一個結果?所謂的公平又在哪裡?
細數高考的不公
餘人
2005年是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題的第二年,我得了578分,這是一個超文科重點線10分、列全省10萬文科考生第4264名的不好也不壞的分數。然後就是志願填報。曲曲折折之後總算進了一所大學,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涯。這就是我不久前經歷的高考,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這其中所包含著的苦與痛卻是道不盡、說不完的。
分省高考的目的主要是調動地方政府管理和發展教育的積極性,加大高考的靈活度,充分照顧到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使得高考這一「指揮棒」發揮更大的作用。我想教育部門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這樣做還是無法掩蓋高考本身所具有的弊端。各個省市內部還是存在著差異的,教育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一般而言,城市裡的教育資源要比鄉村好許多。試想,有幾所重點高中在農村?有幾所硬件好些的學校在農村?有多少農村的孩子請得起甚至是有機會請家教?又有多少高水平的教師願意待在農村?所以,我們就有理由產生疑問:這原本就不是受了同一水平教育的學生去一起考那同難度的試卷,會是公平的嗎?
第二,我認為分省高考的試題質量並不一定有很好的保證。分省高考意味著各個省市要組織起一個專業的高考命題隊伍,但是由於人力、水平以及經驗等方面的限制,這些地區很有可能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應對高考這麼一個極其嚴肅重要的考試。於是就有可能產生試鍾過易或者過難等多種多樣的問題。以2005年浙江省的高考為例。我記得當時數學非常簡單,原本在班上數學常常不及格的同學竟有好幾個超過130分,甚至是140分以上,我們班的數學平均分高達124分,這樣的考試顯然是不能很好地測試出考生的真實水平的。而語文就不那麼簡單,特別是選擇題,更是讓我們大汗淋漓,其中有好幾道題型竟然和所謂的《考試說明》上講的完全不一樣。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給予各分省高考地區更多的指導和監督,使得高考試題出得更科學更符合實際情況。
分省高考的弊端還在於它仍舊沒有很好解決高校招生自主權受限制的問題。當然,我覺得高考志願填報是所有高考問題之中最大最嚴重的,用一句話來說它就是:不公加一場博弈。高考志願填報的不公首先體現在文理科批次劃定人數的不成比例上。2005年,浙江全省有文科考生10萬,理科考生18萬,兩者之比為5:9,而文科第一批上線人數為5300多人,理科27000多人,兩者之比約為1:5。這很明顯地告訴我們,文科生考上好點的大學的機會要比理科生小。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一浙江唯一的一所名牌大學浙江大學文科招374人,理科招2446人,比例約是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