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向何處去 第27章 第八章 (1)
    高考,真的公平嗎

    李明明

    「距高考僅有98天」,黑板(上)白字(白粉筆)赫然寫著。在這種關鍵時刻我本不該再說高考的壞話,但今天和同學們一討論,我不禁要向那些說高考合理公平的人問一句:「高考真的公平嗎?」

    這是個笑話也是事實:一個湖北民工和一個北京建築師在工地上聊天,發現兩人居然是同一年參加的高考,且民工的高考成績比建築師高出了40多分!但民工落榜了,而今天的建築師當年卻進了清華。

    我冷笑:湖北的錄取線算什麼,和我們四川相比,你們已經撿了大便宜了。2005年湖北省文科重點線是506分,本科線478分;而我們四川卻分別是570分和519分;北京僅是486分和443分。意思就是說,一個水平和我差不多的北京考生很輕鬆地就能進重點,而我付出多於他三倍的努力也考不上本枓。

    也許你覺得我誇大事實,不信你可以去查嘛,用事實說話。也許你在查閱了各省近四年來的錄取分數線後會說:「海南省的錄取線比你們四川高多了。」那麼,請想想為什麼海南省是高考移民重災區?我告訴你,我們用的不是同一套題,我們滿分是750分而海南是900分,而且海南的題難度很低。そ頃便補充一下,經濟教育很發達的廣東省高考滿分也是900分,且常年都有「滿分狀元」。順便請回憶一下,我們常常聽說新疆北京海南查處一大批高考移民,什麼時候有人往四川、山東移過?只有從川魯往外跑的。說到分數,就不得不說一下判卷老師。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成績是由判卷老師決定的。先不說個人評審標準的差別而導致「十個老師判同一篇作文得出十個分數」,僅僅看問答題,判幾千份卷子肯定把老師們累得頭昏腦漲,難免會出現錯判和漏判,而這些都是查卷查不到的。對於這一點,除了燒高香,不知道我們還能做什麼。再看錄取吧。

    我的好朋友去外市參加了美術集訓,和當地的學生混熟後他給我帶回一個讓我難以置信的消息。2005年,該市有一考生離重點線少了幾分,但他家人通過在招辦的一個熟人,把一個外省上線的考硬是擠掉,讓他上了當地的重點大學。而地方保護主義,對於錄取工作中的不公平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

    2005年,四川某市有4000名考生參加高考,3700人上本科線。哇!好厲害。其內幕更厲害,那3700多人中有2000多人是復讀生,某中學的復讀班都辦了十多個。我覺得只有頭一年沒考上而復讀的人值得理解,那些考上了不走非要復讀的人最可惡,特別是高分復讀的。復讀,特別是高分復讀,不僅是不正當競爭,而且浪費高校招生計劃,自己多浪費一年時間不說,還影響了他人的錄取。考生人數的增加,直接導致錄取線的抬高,又會造成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再看看學校吧。

    成都七中、北京四中、福州一中、啟東中學……多麼響亮的名字。這些國家級重點中學多麼好就不說了,每年都有無數的教輔打著他們的旗號大張旗鼓叫籠「高考秘寶」,其中也有不少「名師」參與。其實都是相互抄襲假冒偽劣,通過沒素質的出版商們惡炒、,教輔已成了「十大暴利行業之一」。吃虧的還是廣大普通中學的學生。

    我想,每個學生都會渴望由一次真正公平的考試來分勝負吧,但社會現實就是這麼不公平。儘管有入可以睜眼說瞎話來作掩飾,但公道自在人心。我想用我老師的一句話作結尾:不管結果如何,我現在盡力了,至少可以不後悔。其他的事,命運自有安排。面對不公平的現實,我們能做的,也只是這麼多。

    作為一個教了十多年書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的心中對於當下的教育充滿了太多的困惑和苦痛。雖然,自己在教學上不斷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努力,並被授予縣市兩級教壇新秀、骨幹教師等榮譽稱號,而且在去年的浙江省語文教學大賽中榮獲冠軍,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改變我內心的那種之於教學、之於基礎教育的迷惘甚至是痛苦。

    教育的春天還有多遠

    張全民

    我記得剛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沒多久,國家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以糾除以往應試教育所產生的諸多弊端。在那個時候,我們許多年輕教師的內心確實興奮了一陣子,我們也曾努力改變以往以應試為中心的陳舊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嘗試著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轟轟烈烈了一段時間,一切又回到了以前,因為以高考升學率『重要指標的評價制度沒變。其後,又搞「創新教育」,還有什麼「研究性學習」,也熱鬧了一些時候,但不久也淡化為一個書面報告上偶爾點綴一下的空洞的詞語。到現在,我執教已經十年多了,驀然回首,卻發現當下的基礎教育在高考應試方面比以往樹可時候都搞得厲害了。

    我們不得不無奈地承認,應試依舊是這個時代中國基礎教育的主旋律,因此題海戰術也依舊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重要法寶。事實上是,對付應試教育,題海戰術真的很管用。一個老師能多佈置作業,能多佔用學生的時間,能利用傳統的師道尊嚴逼著學生先完成他的作業,哪怕學生從內心裡討厭這個老師,但你常常會發現,這樣的老師在高考中會屢創佳績。

    教育的設施是越來越先進,但學生的負擔卻越來越沉重。記得剛從教的時候,那時的講義練習是我們用蠟紙手工刻制的,刻制速度很慢,而且印刷起來也非常麻煩,所以那時的作業比較少。然而現在;學校的教師辦公室都已配備了電腦,又可以上網,編排資料方便迅捷,而且學校的文印室也購置了複印機和一體機,印刷效率大大提高,因此編印練習講義比以前不知便捷了幾倍。再加上出版社經常上門來推銷名目繁多的教學資料,訂購也非常方便。這下學生可苦了,儘管校方三令五申要精選習題,但人家都為了自己的學科能出成績,讓學生多練題,講義和練習便像雪片一樣地飛向學生。於是,學生每天為完成作業而疲於奔命,成績一般的學生更是苦不堪言,連一點自學的時間都沒有。

    很多時候,我們的學生就成了一群苦行者,在題海中苦苦跋涉,他們不可能有多餘的時間來追問人生的意義,放飛青春的夢想。

    當然,我並不反對學生吃苦,但我反對學生吃那些對人生成長並無多大意義的苦。教育應該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以適應未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然而,整整12年的時間,除了一大堆作業本、試卷和所謂的標準答案,中國的基礎教育所能給予學生的精神財富並不多。做習題,僅僅是教育的一個普通的手段,並不意味著教育的一切和終極目的。但是,從小學到高中畢業12年的黃金時間裡,學生的生活卻被有著標準答案的習題活生生地侵吞和割裂。

    我是教語文的,語文也一樣,現行的語文教學也不得不靠大量有答案的習題來維繫。問題是,很多習題是不合理的,是人為生硬地編製出來的,我們壓根兒就設計不出那麼多優秀的習題來。說實在的,不少習題對學生的人生成長或是真正文學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並無多大的幫助。我們知道,語文學習貴在生活豐富,貴在自由閱讀、自由思考和寫作。但是,不做題目不行啊,因為在這年代,學生的心理也早已被應試扭曲了,不用做題目的作業、沒有標準答案的作業或不用考試的作業學生是不感興趣的,因為純粹的閱讀或是什麼,學生是拿不到分數的,沒有分數的事情他們是不願意幹的。

    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現實注定了中國的基礎教育承擔了教育意義之外的更多的諸如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負擔,於是教育就漸漸遠離了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的科學與人文使命,逐漸異化成了一種過多與功利、與就業、與生存掛鉤的惡性競爭。法國思想家福柯說:「學校變成了一種不斷考試的機構。考試,成了一個人面對一個巨大的國家、社會和制度的較量。」

    如果考試設計本身再不合理,這種不合理就會被成倍地放大,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衝擊波,以致最終扭曲了教育這趟車原本所正常行駛的軌道。而我們目前考試最大的弊病就是沒有發現、探究和爭鳴的餘地,過於追求劃一,追求標準。

    就語文而言,多少年來,教師和學生莫不望標準答案而生畏,每次做閱讀題,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細細揣摩著命題者的意圖,然後才敢下筆,就像卑微的奴婢,侍候著傲慢的主人,生怕一不小心就出了差錯。這時候,何來主體,何來個性,何來創造!久而久之,閱讀就變成了一種唯恐避之不及的痛苦的奴役,美麗的語言、美麗的篇章原本所蘊涵的豐富的意義被標準答案、被分數給解構了。原本「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干個哈姆雷特」的閱讀就成了一種類似文字遊戲的技藝之學,一千個人讀一篇文章,居然都在努力想讀出一個結論,這就是當前考試的悲哀,語文教學的悲哀。

    不能不說,我們的內心巳經形成了一種對標準答案的迷信,我們巳經習慣了自覺不自覺地向答案看齊,隱藏起自己真實的內心,非答案不看,彳一答案不想。如果一位教師想給學生做一份當前的語文綜合試卷,但這份試卷沒有答案,那麼教師則萬萬不敢給學生去做的,因為教師不敢用自己的理解在學生面前去講評。廣大教師在所謂標準答案面前早已經喪失了思考的信心,生怕自己想的跟提供的答案不一樣,以致誤人子弟。

    其實,所謂答案就是一個命題者對考試材料的理解,只是考試的性質賦予這個命題者神聖不可違背的身份,他的理解是至高無上的,別入的理解只要與他不同,便會遭遇扣分的打擊。於是,語文考試便成了一言堂。這其實就是一種思想霸杈,這種霸權與中『國特色的考試一結合,語文教學的局面會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一財富蘊藏其中》中說道廣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遺憾的是,在標準答案陰影籠罩的基礎教育中,「為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對我們的學生來說,往往是一種奢望。

    而事實上,除了為過中考和高考兩道門濫,那些做也做不完的有著標準答案的習題真的對我們的成長很有作用嗎?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就是這分數在漸漸地吞噬學生和教師的心靈。其實,一場期中或期末考試下來,總分相差10分或20分,並不能說明多少問題。但在分數面前,我們的學生經常會有一種挫敗感,因為20分、10分,都會造成排名的落後,都會形成一種差距。有差距是正常的,但是對於競爭激烈的中國基礎教育來說,差距就是失敗,因為在深深影響著中國學生人生命運的中考或高考中,哪怕是1分,有時都會讓人付出慘痛的代價。而對於教師來說,哪怕是5分,你的學科平均成績就可能在學校,在區裡,在縣裡名次靠後,從而成為你心中永遠的痛。

    而且這機械的分數,不僅僅用於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還可怕地用於對人的整體評價。學校政教處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進行考評,用的是分數;學校對教師進行學期考評,用的是分數。於是,一個內心原本豐富複雜的人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幾個阿拉伯數字簡單地區分出了幾個等級。

    習題,標準答案,考試和分數的聯袂就成了中國基礎教育教學內容和評價制度的核心特徵。它就像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推著的那塊大石頭,使中國基礎教育成了一場看不到解脫希望的苦役。

    在這樣評價制度單一的教育中,注定有不少學生是得不到人文關懷,找不到歸宿感,也看不到未來的出路的。

    為了迎接課改的實施,近齒年來,疲憊的教師們早已經陸陸續續在接受教育專家關於新課程理念的培訓與指導,進行洗腦了。其實,一線的教師比誰都明白中國基礎教育的問題不僅僅在課程改革,還在僵硬的體制,在平庸的官僚,在國家的責任,在中國的歷史那裡。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粗願這次新課程改革能給中國基礎教育帶來希望的春天。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