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向何處去 第23章 第七章 (1)
    關於高考改革給教育廳長的一封信

    謝小慶

    廳長同志:

    您好!

    1980年,當『我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發起成立了高考研究小組。25年來,考試問題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課題,我的職業活動一直圍繞著考試研究。這裡,我鄭重地向您提出一個高考改革的方案,希望引起您的重視。

    2005年5月在巴黎進行的中歐貿易談判中,商務部薄熙來部長曾說:「為了買回一架空中客車八380,中國需要出口8億件襯衣。」這句話,突出地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缺乏自主創新的問題。因此,在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自主創新」成為核心話題之一。在全會公報中提到要「著力自主創新」,提到「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今天,中國對人類在科技和文化藝術方面的貢獻,與得到世界公認的中國人的「聰明與勤勞」並不相稱。雖然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能說與「學以應考、教以應考」的「應試教育」沒有關係。這種「應試教育」,挫傷了中國兒童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影響到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個國民教育體系,影響到我國的國民素質,摧殘著中華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如果不下決心通過高考改革來改變應試教育的局面,我們就很難走出目前這種「別人吃肉,我們喝湯」的局面,就很難改變目前這種「8億件換1架」的局面,就只能在21世紀繼續跟在英特爾、微軟、朗訊、松下、索尼、夏普後面,喝一點殘湯,吃一點剩飯。

    現行高校招生制度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高中教師沒有發言權。作為一個心理測量學者,我深知,即使僅就能力評價而言,再好的考試也不如教師對學生的長期觀察更準確,更不用說非智力方面的評價。今天的情況是,對學生觀察一年以至幾年的高中教師對於學生的升學卻沒有發言權。相反,招生決策幾乎完全依據在評價學生能力的有效性(效度)方面頗值懷疑的考試。要知道,比我國高考科學化程度高出很多的美國高考「學習評價測驗」,在美國大學招生考慮中所佔比重也不過30%左右。美國大學招生的主要考慮是高中成績。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為了使本應最具有發言權的高中教師在大學招生中發揮評價作用,我向您推薦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高考改革方案。這一方案的主要特點是以高中校內成績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主要依據,以全國或全省統一考試作為高中成績的校準參照,統一考試成績完全與考生脫鉤。

    具體的做法是:在進行全省或全國統一考試以前,將所有應屆考生的高中校內成績上報存檔。統一考試以後,根據成績,以學校為單位,對各個學校的高中校內成績進行校準,校準為具有可比性的「校準高中成績」,提供給高校。高校根據「校準高中成績」錄胃生。每個考生在統一考試中的成績將成為國家機密,嚴格保密,完全與考生脫鉤。面向社會僅僅公佈各個學校的統一考試平均成績。用教育測量學的術語說,就是以統一考試作為「外部共同題」或「外柳」,對各個學校的高中成績進行等值,以經過等值的「校準高中成績」作為大學招收新生的依據。

    各個學校在統一考試前上報存檔的高中校內成績將不僅僅是期終的筆試成績,而將是一個包含平時成績和教師主觀評價在內的綜合性成績。

    測驗等值(或考試成績的可比性)是我近十年的主要研究課題。借助現代教育測量學的研究成果和計算機技術,完全可以借助統一考試在各個學校自己的校內考試成績之間建立可比性,在技術方面完全可以實現。

    在這種招生方式中,全國或全省統一考試的作用主要是評價學校的教學水平,同時評價學校校內考試的難度,並不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

    這一方案具有多方面的優點。

    首先,既給了最應具有發言權的高中教師充分的發言權,文保證了大學招生的公平性,使受到不同學校綜合評價的考生在大學招生選拔中受到同等的對待。既注意到評價的有效性(效度),也注意到評價的可靠性(信度)和可比性等值的。

    其次,可以促進教育從而向少數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向面向全體學生的國民教育轉化。對各個學校校內成績的校準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的。只有保證本校全體學生的整體水平,才能使學校的校內成績獲得更多的校準加權。這種評價方式,將使校長和教師的注意力不再僅僅局限於少數尖子學生,而是關注全體學生的整體水平。

    第三,以長期的「形成性評價」取代了一次性的「終結性評價」。由於高中教師參與評價,影響評價的將不僅是一次的考試成績,還包括教師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況的綜合評價。

    第四,以「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評價取代了單純筆試的評價。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許多重要的能力因素,很難墀過筆試來進行。在大規模統一考試中進行面武很難操作。在這種中學教師參與的招生方式中,實際上實現了筆試和面試的結合。

    第五,使一些非智力因素被包含進招生考慮之中。智力固然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責任感、勤奮、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同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甚至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忽視非智力因素的考查是現行』招生制度的重要缺陷,也是中國大學與世界上真正的一流大學在招生方面的重要差距。這種中學教師參與的招生方式,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將一些非智力因素包含在評價過程之中。

    由於我國的招生是以省為單位進行的,這一改革方桌完全可以僅僅在某一個省的範圍內實現。我懇切地期望您認真考慮這一由職業化的教育測量研究者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

    雖然人們對高考弊端深惡痛絕、口誅筆伐,但是面對應試教育。成績決定一切和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為了解決升學和就業問題,學校和教師、家長和學生只能違心地繼續對分數和文憑的追求,為達到應試教育的目標而不惜以拖殺學生創造性思維、剝奪青少年快樂天性、有悖教育初衷為代價,根本無法考慮如何堅持正確的教育宗旨和辦學方向。在應試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壓力下,個人、家庭、學校、地方所作出的短期功利行為均不知不覺地凌駕於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之上。究其原因,這完全是應試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弊端所導致的教育迷失和滑坡後果,實在是可怕又可悲的嚴重社會問題。全國統一組織的一年一度的高考,說是勞民傷財一點也不過分。當然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被拉動的創收穫益是招生主管部門、學校、教材出版印刷發行單位的互利共贏,而學生和家長被轉嫁的是沉重的經濟負擔。

    現代教育的理念呼喚建立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嵩考制度。要從根本上推進教育改革,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一項艱苦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關注投入和通力協作。至關重要的是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廣泛深人的宣傳教育,對如何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體系和高考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自下而上地進行討論。在充分吸納社會各方面有識之士的莫知灼見,立足根本,著眼長遠,注重維護國家整體利益,提高國民素質,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前提下,切實徹底改革應試教育模式和高考形式內容,建立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全國上下關注支持和通力協作的教育制度。取決成效的關鍵因素在於,明確政府職能由一統到底轉變為統籌調控,重點宏觀指導貫徹實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切實為學校排憂解難,致力加強財政經費投入和監督制約,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

    大力支持高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徹底廢除朿縛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應拭教育模式和高考形式,切實改變基礎教育課本難度過高、學生負擔過重、學習時間過長的異常現象,使學生不再帶著被扭曲的心情成為死記硬背的「學習機器」,讓快樂的天性和創造性思維回歸青少年學生。將招生權力下放給學校,創新高考的形式、方法和內容,建立多元化教育體系和高考制度,實行開放式、科學合理的高考評價標準,對高考試卷的命題、閱卷和錄取等環節循序,降低難度,寬進嚴出。

    高考成績與中學成績掛鉤,高校錄取與中學推薦相結合,單獨招生與聯合招生並舉,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水平考試,形成公平競爭和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讓更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堅定不移地將培養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具備開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辦學方向和目標。認真借鑒國外教育行之有效的經驗,盡快與國際教育規律與模式接軌,建立適合國情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考制度,使我國盡快躋身於國際教育先進之列。筆者認為,以上高考制度改革的種種舉措要真正落到實處,則是我國現代教育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步入科學、穩定、持續發展軌道的題中之義和必由之路。

    「高考指揮棒」早該下諫了!其關鍵是:高考的出題、閱卷和選拔的自主權應該完全交給高校,必須與高中課程真正「脫鉤」!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和老師「減負」。高考是沒有必要進行那種「殘酷準備」的,這種準備應該是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健康成長過程。

    「高考指揮棒」早該下課了

    徐岫茹

    我是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的心理工作者,我發現許多大中學生的心理疾病都與高考有密切關係。近年來,隨著「應試教育」的氣氛越來越濃烈,高考巳經發生了「異化」,它變成了「殺人不見血的魔鬼」!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成了沾滿銅鳧氣的「四不像」,高校培養的不少人才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作家舒雲的報告文學發人深思,但也令人擔憂:為什麼提出問題的不是教育界的人士,而是作家?據我親身體驗,當我在某些研討會上提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因學習負擔過重時,反而常被認為是對學校教育「挑刺」。教育的問題關係億萬家庭和無數青少年的命運,其實這並非教育界內部的問題,而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高考改革的關鍵是與齊中課程徹底「脫鉤」高考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難道不是為高等教育輸送人才嗎?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不把高考的出題和閱卷的權力交給高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