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向何處去
公正地說,高考這種方式對於選拔優秀中學生進入大學,其合理和相對公平的成分是顯而易見的,多數人都不同意全盤否定,更不會同意全盤取消。關鍵是,現行高考的內容和方式問題太多,給中國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日漸強烈。簡單地取消高考,自然會帶來更多的其他的矛盾和問題;不改革現行高考制度,中國的教育現狀又無法讓人滿意。《北京文學》(精彩閱讀)曾經辟出專版開展「中國高考向何處去」大討論,陸續選登了各界讀者的一批優秀來稿,從不同角度對中國高考制度進行了全方位的評說——
高考新八股是對我們創造力的無情壓殺,我們必須服從教材才能得高分,面對試卷上刁鑽古怪離實際生活十萬八千里的題我們要硬著頭皮做,不准問為什麼,因為成績是唯一標準。
一個高三學生眼中的高考
李明明
首先熱烈鼓掌對《北京文學》和舒雲阿姨表示感謝和歡迎。我是一名高三的學生,即將參加高考。儘管還有一堆作業等我去移,但當我看見這次討論(即《北京文學》開展的「語文大討論」一編者注)時還是忍不住內心激動而放下了作業,因為我對現行高考非常非常不滿!!!
高考新八股是對我們創造力的無情壓殺,我們必須服從教材才能得高分,面對試卷上刁鑽古怪離實際生活十萬八千里的題我們要硬著頭皮做,不准問為什麼,因為成績是唯一標準。英語雖然——仍是「聾啞」,但比起老教材要好多了,歷史地理還有一些內容較貼合實際。數學才煩,什麼向量函數,生活中又用不到,我將來又不搞數學研究,學來幹什麼?政治書上問答題更煩,我們必須把書上大段大段的政治原理哲學理論背下來才能得分,如:為什麼社會需要誠信?答案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作用。這不是教我們說空話說廢話嗎?再說語文,有些題簡直無理取鬧!給一段名作叫仿寫,給一首詩叫分析,考場上明明就沒有那鳥語花香或烽火連天的環境,叫我們怎麼體會意境?只能被逼著去死抄死搬老師的話。
考字音字形的選擇題更是鑽牛角尖,叫把每組有2、3個錯的選出來,每組都少見且有錯,看得我連正確的字都忘了,有些字還以北方方言發音為準,我們南方人怎麼可能讀得來哦?還有標點符號,「不會吧?是你!」「不會吧,是你?」放到生活中都能符合語氣語境,但考題非逼著我們改,簡直有病!寫得好高考作文的人有兩種,一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這樣他才能很清高地在考場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空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另一種是讀書多語言感覺好但個人主見不強烈的,他在考場上可以造出優美的句子,堆砌出華麗的段落以「文采好」得高分。誰要是像韓寒一樣寫雜文諷剌個什麼人,那絕對死定了!出題人平時肯定愛鑽牛角尖討人厭,要不為什麼要這樣為難我們呢?看到「神六」升天,我們第一感覺並不是民族自豪感,而是想到地理要考經緯度政治要考什麼哲學辯證原理語文要考……高考,讓我們麻木不仁。
有一次考試,我歷史66分但算總分時卻被打成了6分,名次降了100多名,高考出現這種錯誤怎麼辦?卷子我們又查木到。北京某些地方升學率高恐怕不是教學質量好而是因為錄取分數低吧?北京教育條件那麼好,並不是每個學生都素質高,憑什麼錄取分低出一大截?高考的公正性,值得打問號。
前不久從報上看見蘇州副市長提倡不分科,引來同學罵聲一片。蘇步清那樣的全才是應試教育培養的嗎?現在小分科都讓我們要死要活,不分科,他來試試,一個月不叫苦我給他舔鞋!我們不是機器,我們有自己的喜好,逼我們學不喜歡的科目能學好嗎?
一到高三,每個同學都成了病人,每天在日記本上呻吟「我好累我好痛苦我要窒息了」。我們必須犧牲健康、友情、愛好興趣等美好的東西來換取殘酷的考分,怎麼可能不痛苦?
為什麼「新概念」那麼火?因為它可以讓一部分人避開高考直通名牌大學。
為什麼不少中小學生心理有問題?高考憋的。為什麼中國動畫只能跟著日本和迪斯尼的屁股轉?因為我們只會服從不會創新,水墨畫、剪紙、皮影等中國特色都丟了,生硬地去模仿漫畫,所以中國動畫老土死板難看!所以中國只是巨大的加工場而不能成為創作中心!
符合高考制度的優生,80%是大學畢業就失業的庸才。韓寒為什麼能紅?因為他打破了萬馬齊喑的局面そ我們壓抑得太久了!
現代社會要的是創新型人才,沒主見沒能力空會紙上談兵是無法參與社會競爭的!我為自己的未來擔心,因為高考不是好東西,而我們卻要改變自己去討好它。
大家都嚷嚷與國際接軌,首先就要改革教育嘛!怎麼改高考呢?我忽然想到古代的「進京趕考」。如果各大高校舉行自主招生考試,不用推薦不用介紹更不准亂收費,像歌手選拔賽一樣讓我4門考生自己去喜歡的城市報考自己嚮往的大學,由大學裡德高望重的教授親自監考選人,那該多好!由真正的專家來測評考生的實際能力而不是讓高考來檢查驗收我們的應試技巧,即使沒考上也能一睹大師風範,對我們學生絕對是有益的。高中本來就是為考大學準備的,為什麼不改成學分制?讓我們主動地去找喜歡的老師學習喜歡的科目,可以專攻也可以博覽,這樣專業化主動化的學習效果肯定比現在的填鴨式好上一萬倍!那樣的話,我絕對有信心考進我的最愛——南京大學。真希望南大中文系教授能看見。我很羨慕張含韻。因為她雖然成績不好但走出了自己的路,當我們的青春在書山題海裡漸漸枯蔞時,她卻可以在鎂光燈下和攝像機鏡頭前盡情綻放。
好了,發洩夠了。我還得挑燈夜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因為我是好學生,我不能辜負老師家長的期望,我還得為月底聯考複習,還要去迎接2006年6月6日(在西方,3個6代表魔王撒旦)的高考……唉喲喂!我看東西越來越模糊了,脖子和肩也很不舒服,煩……
高考每年都在重複著同樣的故事,只是主人公換了一茬又一茬,有多少人每年都在擠高考的獨木橋,同時也演繹著多少家庭的悲喜劇,改變著多少人人生的命運?
今夕是何年
慕立峰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
嬰兒出生時的第一聲長哭正是人類悲劇命運的暗示,同時也孕育著希望的到來。但又是誰在冥冥之中主宰著入類命運的悲喜劇?因為有了高考,就有了每年的7月,就有人感歎沒有經過高考的人生是殘缺不全的,不知道什麼是競爭,什麼是殘酷。於是,有人將高三稱為人生的「煉獄」,是沾著眼淚吃麵包的一族。12年的苦讀生涯在7月的3天將我拋得很遠,翹首以待的是名落孫山,那是1987年,我剛好18歲。我失落,痛苦,迷惘,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油然而生。伴隨我的是父親準備好了的羊鞭、橛頭。唯一多了的是每天面對的羊群的叫聲、父親的責罵聲和母親的歎息聲。父親整天責罵使我無言以對。我太理解父親了,沒有念過一天書的他,根本無法理解高考的殘酷。在那種沒有安慰,沒有同情,更沒有理解的日子裡,度日如年。改變一個現實是複雜的,承認一個現實卻又是簡單的。我無法逃避現實。我只有感歎:上帝為什麼賜予人類無盡的慾望,但卻賦予人類很少實現慾望的手段?使人怎能不產生實現不了的痛苦呢?
哪能沒有缺憾?年年都有7月,正如每年的春夏秋冬、寒來暑往、花開花落,那7月同樣是歷史長河中不可缺少的一朵浪花。可7月在高考的大棒之下成為一個標誌,成為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成為上帝搭在幸福生活之間的階梯,跨越這個階梯,就能採摘到富裕美好的生活。於是,7月是充滿火藥味的,是用鮮血染成的紅色、紫色,以至於黑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高考每年都在重複著同樣的故事,只是主人公換了一茬又一茬,有多少人每年都在擠高考的獨木橋,同時也演繹著多少家庭的悲喜劇,改變著多少人人生的命運?千百萬人參加競爭,角逐高考招生的名額像暴風驟雨的季風,週期性地席捲祖國神州大地,對於成功者和落榜者同樣刻骨銘心,亦如萬箭穿心。人人都期望成功,人人難免失敗,面對「失敗是成功之母」這類格言,可曾有誰大膽質疑:失敗一定能出成功?更何況高考又是以招收入數限定的,並且輔之特色的地域界限,成功總是相對的。先生說得好,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偏要在這條獨木撟上重複上演狂熱、偏激、痛苦的人生悲劇呢?為什麼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呢?可是在中國傳統中,接受教育往往是改變自身命運的一大契機,在中國的農村尤其如此,改變中國農村孩子命運的唯一機會就是考上大學。作為一個農村的孩子,要跳出農門,除了高考之外,出路在哪裡?我至今都沒有找到更好的答案,只有長歌當哭。
魯迅先生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這是高考落榜者的心靈寫照。高中畢業了同時也失業了,在父親的責罵聲中,我極不情願又無可奈何地回到童年割草、拾糞、打柴的老路上,少了份天真,多了份沉重。作為一名高中畢業生的我,整天只能與羊為伍,飽嘗風吹雨打日曬。可我心不甘啊,不想沿著父母的足跡將地球挖得千瘡百孔,重複袓輩「三畝土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既然命運的浪潮將人捲入生活的谷底,如果人不準備容忍和逃避所將面臨的一切,那麼剩下的只有鋌而走險了。我要背水一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開始。父母既然湊不到讓我復讀的學費,我就以社會青年的身份再經歷一次那黑色七月的考驗。拿起羊鞭的我沒有忘記帶上課本,為了複習,羊吃了莊稼,我沒有少挨隊長的責罵和父親的毒打。只有母親那默默的淚水讓我心顫,母親唉聲歎氣的話語一直在我耳邊迴盪廣考不上大學,又不會種莊稼,將來恐怕連媳婦都耽誤了。」我無話可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晚上在微弱的煤油燈下看見母親那張一天天佈滿皺紋的臉,我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第二年,我考上了一所中專學校,喜歡文學的我從此走向從醫的道路。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遺憾組成的,在生命的每一個路口,作出了沒有遺憾的選擇,就造成了沒有選擇的另一種遺憾。雖然我未能選擇理想的職業,可我畢竟是幸運的,我畢竟改變了祖宗八代面朝黃土背朝天恨不得將地球挖穿的生活。我並不是一個把農村勞動視為人生苦役的入,可是我出生的這片土地,根本就很難適合人類屆住。科學在這裡成為無稽之談,人定勝天更是莫大的謊言,黃土地上幾乎沒有植被,水土流失的嚴重已經使人們向土地要糧的決心一天天在發生動搖。雖然我現在已經工作十幾年了,可高考的噩夢一直在腦海中縈繞,老在夢中出現考試的場面,我真不知道參加過高考的莘莘學子是否和我重複一樣的夢。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日復一日地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三十年過去了。三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雖然演繹出多少家庭的喜怒哀樂,多少人的酸甜苦辣,但對於我個人以至於大多數人而言,對於高考制度的合理性和相對公平性仍然是默認的,畢竟目前還沒有更好的方法取代它,如果取消高考,高校錄取的公正性將會大打折扣,大學有可能成為有錢有權人家孩子的天堂。
現在我已為人父,女兒上六年級了。在向孩子叮囑努力學習的時候,偶爾提及自己的童年,孩子總是一臉茫然,像在聽神話。我小時候很苦,但也快樂,我沒有好吃的,也沒有好穿的,我穿過母親的鞋,父親的爛山羊皮襖,同學沒有一個覺得好笑,彼此一樣啊。我是在煤油燈微弱的光亮下長大的,沒有桌凳,作業是飢在土檯子上完成的,大多數時候是用廢電池棒在院子裡寫字等待老師檢查。上高中時,縣城離家50多公里,每次都是用自己的腳去丈量。小時候一高興就爬上大樹給襯子裡勞作的大人們表演,常常去拆喜鵲窩。有時餓著肚子將儉省下來的錢買小說看,怛心裡是充實的。可我的孩子沒有,他們只有永遠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喘不過氣的補習班。在我的孩子生下來那天,我就定下了宏偉目標,從小就灌輸考上大學的種種好處。我也知道自己是自私的,在教育孩子中可能失敗。但現實和願望是矛盾的,我只能捫心自問:高考,你讓我怎樣做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