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向何處去 第16章 第五章 (2)
    「減負」似乎一直在「捉迷藏」,有意無意繞開了「實質」。其實,老百姓早就看明白了,是誰把花季少年壓在厚厚的書本底下?是誰把教室變成了「地獄」?儘管高考百般「抵賴」,但「罪魁禍首」除了你高考,還能有誰!小學紐什麼「負」,這不是本末倒置嗎?中考、高考是兩個瓶頸。中考近些年來也成為你死我活的「獨木橋」,根子還在高考的殘酷。

    有高考這把「劍」懸著,就是「八竿子」之外的小學也一樣「膽戰心驚」。瀋陽市一位優秀的小學班主任按照規定「減負」,卻使全班的綜合成績下降到年級倒數第二,成為「差班」。在寒假前的家長會上,這位教師哭著向家長們鞠躬道歉,表示今後將加大作業量。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小學「減負」了中學卻無動於衷的原因。中學校長說,「負」當然可以「減」:但現實不能變。小學可以「快樂」,我們中學不能「快樂」,就那麼點課時,你讓教師怎麼辦?升不了學說什麼都是白說。

    如此這般,沙灘上怎麼能蓋起「素質教育」的大樓?2001年10月,北京101中學高二一位自稱穿著不喜歡的校服背著沉重書包的學生給教育部長寫了一封信:在一層層考試的篩選下,我們的想像力早在小學就被扼殺了。我們沒有時間玩,沒有美麗的天空和太陽,我們這些袓國的花朵快凋謝在書桌前了。高考不考的副科,我們都用來做作業,為了少背點書回家,為了回家多睡一會兒。可我們學的是什麼?陳舊的課本和陳舊的知識,在高考的恐懼下,我們麻朱了。「減負」沒錯,但「減負」的對象錯了,我們強烈希望減掉高考的「負」,我們期望改革。

    由於競爭激烈,高考的難度雖然一降再降,但難以降得很低。普通高中追求高考水平,只面向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而忽視甚至排斥相當多數的學生,或迫使他們向高考看齊。結果相當多數高中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挫傷,不僅沒考上大學,也沒有達到高中畢業的水平。大學考不上,總要給人家一個高中畢業文憑吧?1990年以後普通高中實行會考制度,學完一門考一門。由於高中辦學條件相差很大,又不能使很多學生不及格,因此會考基本上是水平考試,重點高中根本不把會考放在眼裡,只全力攻高考。普通高中就不行了,為了會考的及格率,真是吃奶的勁也使出來了,允其是高二有五門會考,考前要模擬,出上例行的期中期末考試,高二第二學期幾乎成考試季了。學生每考完一課,就像上了一遍刑場,連眼神也散了。許多學校紛紛反映,會考沒有「減負」,反而強化了「負」。

    2002年召開的高中課程改革與發展論壇認為,現行的高中『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高中處副處長劉月霞透露,過重的學習,是學生厭學的直接原因。現在我們的學生情況不容樂觀,學習的基本方式還是教師講,學生聽,完全是書面練習,應付考試。86%的學生不喜歡這種以教授為主的講課方式。看來廣考官」、教師、學生、家長,全都認識到了教育的誤區。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高考「吞噬」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青春嗎?

    高考也不是「榆木疙瘩」

    當然,高考對扣在頭上的很多「大帽子」並不認賬。1990年以前,教育口只有一個孤零零的高考,其他就業門路很少。許多中學從高一就開始文理分科,不「片追」還能怎麼樣呢?這不是高考的問題,根本原因是競爭,是社會問題,即教育以外的問題。高考的導向就是高考,你高中不能只盯著高考試卷』要從你高中的教學上找出路。

    可是高中沒有自身的評價目標,不盯著高考,又盯著什麼呢?有人說,每年組織全國統一高考勞民傷財。「考官」說,如果給了高中和大學權利,可能成為某些人致富的源泉,並導致社會公平的喪失。而全國統考,集約化程度越高,專業化越強,其服務質貴可能越高,成本越低。

    但不得不承認,高考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高考有很大的局限性,高考以總分錄取,不利於在某些學科上冒尖的學生,也不能準確測量考生的真實水平,只能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把全國招生考試中的共性統一起來,不可能照顧到全國不同地區的水平。如何處理與各高校、各省的關係,還有怎樣解決死記硬背的問題,怎樣考能力,都是全國統考比較頭痛的核心問題。作為大規模的社會化考試,高考受到許多限制。比如,試卷上的論述題可以考查一定的能力,但評分誤差大,容易失去公平。

    在恢復高考的三十年中,1983年、1987年、1998年和1999年進行了四次重要的改革:命題範圍以高中教學大綱為準,命題指導思想在考知識的基礎上,注重考查能力,涉及考試內容、形式、技術等各方面。給考生一定的思考的餘地,試題不能單憑記憶,要多花一些時間考查綜合性的問題。教育部負責人說,高考改革既要邁出重要的步伐,又不能太快,不能給人整天變、沒有穩定的高考體系的印象。這關係到考生的直接利益,直接影響著中學和大學的教學活動,因此又必須周密穩妥。

    1999年6月,教育部積極推進高考制度的改革,每年舉辦兩次招生的試點。高考科目設置和內容的改革進一步突出對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鼓勵有條件的省級人民政府進行多種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的試驗』擴大學校招生的自主權和考生的選擇機會,逐步建立具有多種選擇的更加枓學和公正的高校招生選拔制度。

    不是有人批評「一考定終身」嗎?早在1992年,就有人提出,試卷多樣化或兩次考試。確實存在一次考試的偶然性,那就增加春季考試,可以為考生提供更多的機會,緩解中學的升學壓力,也可以提高大學的辦學效益,為高校探索學分制創造條件。於是,安徽、內蒙古、北京、上海從2000年開始成為春季高考的試點。但實際上除了上海大量招本科生外,別的地方的春季高考都是「樣子」,大多是高職,而且不允許應屆高中生參加,當然遭到冷遇。高校增加了負擔,也不積極。安徽、內蒙古很快取消春季考試,北京勉強進行了五年,2006年也宣佈取消。現在只有上海還在堅持春季高考,使兩次考試的試點沒有全軍覆沒。

    分省命題是高考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84年,上海提出單獨命題,認為此舉可以降低試卷難度,所以全國高考錄取率還比較低時,上海已經達到將近一半。2004年,廣東等幾個省開始單獨命題。北京近年來也開始試點,避開「分數線」這個敏感的問題,題不一樣了,分數線自然不一樣嘛。

    考生埋怨7月高考太熱,提得太對了。高熱不僅對考生不利,對閱卷教師和高校招生人員也大大不利。閱卷、登分、錄取只有一個半月,工作強度大,非常容易出錯。有的院校緊趕慢趕,也不能按時開學。而且7月不僅「火熱」,而且「水深」,正值洪水和颱風肆虐之時。1998年大洪水,南方許多城鎮一片汪洋,有的考生只能在船上考試。送錄取通知書也成了難事。為了改動高考時間,教育部請中國氣象局提供1995年至2000年每年6月10日至20日、7月5日至15日全國31個省會城市的氣象數據,以及洪水暴發的歷史記錄。經過反覆論證,從2003年開始,高考改在6月進行。

    很多人都認為高考科目七門太多。從1984年開始,教育部學習司就開始研究高考分類、科目設置和計分方法的改革。高中有會考後,絕大多數人主張高考科目應減少。1991年以後,推出新的高考科目組,分文理兩類,各考五門。1999年高考後,廣東省教育廳率先推出「3十X十綜合」的高考方案。本來這個「X」,是一門或綜合,但考生誰也不傻,沒有人選兩門,「X」就自然變成一門了。表面看,「X」減少了考試科目,又杜絕了偏科,這不是大好事嗎?但廣東省的政協委員卻強烈抗議,認為此舉不是「減負」,而是「加負」。「3」好辦,語文、數學和英語都是老一套,這個「X」可就讓中學「頭」大了。先不說一張紙能不能考出綜合能力。如果「X」是一門或兩門,也還勉強應付,可「X」是「綜合」,考試內容猛增到9門。什麼都是重點,你不漫天撒網,你怎麼能網住「死魚」?廣東省某重點中學連續當了幾年高三班主任的教師說,自從公佈高考方案後,學生的負擔成倍增加,必須把所有9門課的內容統統複習一遍。課程安排得滿滿的,學生只能熬夜「消化」。基本上每天都是晚上12點以後才上床,早上6點以前就起來了,睡眠嚴重不足。這簡直是對青少年的摧殘!

    四川某中學高二學生在《中國青年報》網絡版《中青在線》上,代表全班對「3十X」的高考方案提出抗議!上高中就文理分班了,理科班早把歷史、地理、政治扔到一邊,上文科課時就補覺;文科班也如此。現在要從頭來,很多同學都失去了信心,特別是文科班,理科的課一步落,步步落,根本聽不懂,索性什麼課也不好好上了。抗議有什麼用?現在仍然是「3十理(文)科綜合」。1998年,教育部首次正式公佈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有中國特色的招生考試制度。但高考改革實在太困難了,幾度一放就亂,一收就死。實在太困難了。

    有沒有比高考更好的辦法

    應試教育以考試成績為評價教育成果的標準,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對「人」的培養。在學校和教師的誤導下,學生把大量本來用來學習新知識的時間浪費在應考複習和補習上。

    只要是選拔考試,不管選拔的比例有多高,仍然會有淘汰,學生的負擔決不會減輕。如果高考變成會考那樣的水平性考試,合格者都可以上大學,那天大的「負」也「減」下來了。可高考的「手」伸得太長,幾張薄薄的試卷,不僅承擔著考試內容,還承擔著考試以外的責任。過去高考是「草鞋」和「皮鞋」的分水嶺,現在高校畢業生雖然不包分配了,但仍然是國家公務員、高級人才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的高考功能有評定考生、預測考生專業適應性、評定高中教學質量等項,但是一種考試怎麼可能同時參照高中教學目標和大學專業能力目標呢?非要全面照顧,只能不是「左」就是「右」。

    高考填志願時,考生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專業,或者屈從於家長的意願,或者填「服從分配」。1952年全國統一高考後,學生就不能再轉系轉專業了。生米一旦做成熟飯,再不喜歡也不能挪窩了,學習成了一種折磨。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歡所學專業而厭學的比例竟高達40%,除個別入退學重考外,大多數的學生只能苦熬四年。現在允許少量學生轉系,但門濫也很高,要考試,要交費,真正成功轉專業的學生並不多。

    2003年北京的復讀生有5000多人。考生復讀,有的是沒有達到分數線,有的是沒有考上理想大學,於是再上一年「高四」,甚至「高五」「高六」。不僅考生和家庭活受罪,也造成國家入力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

    有沒有比高考更好的辦法?

    高校入學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有根本的變化。也就是說,取消面向少數精英的選拔考試,實行讓絕大多數青少年都通過的水平考試。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教育思想有一個大的變化:通過合理評價,使每個學生都樹立信心。也就是說,考試不是為了把學生考倒,不能讓大多數學生有失畋感。

    1998年第三期《北京觀察》刊登謝小慶的文章《改革高校招生體制的可能性已經出現》。文章認為,僅就能力評價而言,再好的考試也不如教師對學生的長期觀察更準確,更不用說品德評價。今天的情況是,對學生觀察一年以至幾年的中學教師對於學生的升學沒有任何發言權,高校的發言權也微乎其微,只能在具有同檔分數的考生中進行選擇。

    全國人大代表、岳雲中學副校長程立新說:我們認為改革的關鍵,在於高考的體制。現行的高考體制,命題、閱卷、錄取等由大學和上級主管部門負責。高考成績與中學的業績直接掛鉤,使中學成了預備大學。建議改革高考體制,降低試題難度,大學實行淘汰制,寬進嚴出,使高考選拔功能分級完成。

    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說,光提倡素質教育當然不行,關鍵還得改革高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高考制度,即多種標準,多種形式,多種時間,多種機會。將招生權還給大學,將最大發言權還給高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