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向何處去 第15章 第五章 (1)
    高考為什麼是「不倒翁」

    高考指揮棒大概是天底下最有權威的「棍子」了,它不僅指揮著高中,還指揮著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你要想有一份好工作,就要上好大學;要上好大學,就要上好中學,好小學,好幼兒園。我們的孩子就這樣被高考指揮棒「逼進」應試教育的怪圈,不知不覺中丟掉了快樂的童年。

    可是,高考的殘酷遠不止於此。你跌跌撞撞走進考場,卻不一定能闖過「鬼門關」。不要說北大、清華了,重點大學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省重點中學,而一般大學的生源絕大多數是少數質量較好的一般中學的優秀生。也就是說,全國一萬多所中學的大多數中學生都是「陪綁」。就是逐年擴招,最後還是要淘汰一半的高中生。學校為了保「尖子」,只能「犧牲」大多數。普通高中也很有自知之明,高考20%的難題那是為重點高中出的,我們的目標就是中低檔題。不少普通高中的教師對學生「實話實說」,掌握課內的內容能讓你畢業,但不能保證你上大學,有條件自己補課去吧。成績提高可不是三天的事情,你輕鬆了三年,想在三個星期把成績提上去,做夢去吧。高考使60%以上的高中生處在沒有信心和喪失自主權的狀態下,破罐子破摔,因為再讀也是差生,也考不上大學。大批的學生以失敗者的身份走向社會,誰知道被「蹄掉」的心情和命運呢?

    在高考「說一不二」的權威下,中小學怎麼能不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呢?考了還要排座次。高考這座大山沉重地壓在學生頭上,怕考不上,怕考不上好大學,怕考不上理想專業。「壞」學生怕,好學生也怕,就是第一名也不敢「高枕無憂」,後面有多少雙眼睛都在「虎視眈眈」。所有人的自.尊心都受到了傷害。

    1977年當面向鄧小平呼籲恢復高考的湖北大學的查教授說,如果看到現在這樣的高考,他寧可不主張大學招生考試。

    高考的種種弊端,不僅讓老百姓談「考」色變,就是「考官」也心照不宣。是把住大學的「入口關」,還是「出口關」?如果不靠「分」,必取決於「權」和「錢」,導致腐敗。權衡來權衡去,實在是無奈啊,「考官」還是「狠心」把住「人口關」。所以大學的「出口」畢業分配改了,不再由國家「包銷」,而是推向市場,但招生制度「濤」聲依舊。

    為什麼呢?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95冗的家長希望孩子讀大學,將近一半的家長希望孩子讀博士、博士後。即使達到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入學率也才15%。教育部某副部長說,現在推行素質教育,大家說高考不改革,一切都難推進。可高考怎麼改呢?目前我國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居世界首位,全國的小學生一億多,中學生幾千萬,而大學生只有幾百萬。這樣一個基礎教育同高等教育在結構上的嚴重失衡,怎麼改變也是一小部分人上大學。教育體系的整個結構不改革,高考很難有根本的變化。是啊,誰叫中國的教育市場這麼大呢?如果考生數小於招生數,大學當然會敞開大門。

    可是,中國的教育市場是不是有些「虛」呢?高等教育經費緊缺是世界性的現象,千方百計「搶」留學生,巳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目前高等教育的國際貿易市場已經被幾個發達國家所瓜分。1993年,美國「收穫」留學生的學費68億美元,留學生支出的生活費估計38億美元,合計超過100億美元,同時還創造了十幾萬個就業機會,美國商務部稱留學生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五大貿易產業。1993年,英國因留學生收入近50億英鎊,澳大利亞則每年都在20億澳元以上。據統計,美、英、法、德、俄、日、澳、加、比、奧等10個國家,每年度招收的留學生已經超過120萬,學生的主要來源是中國、印度及南亞和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

    人力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世界各國早就意識到了,而我們這個泱泱大國,不僅沒有「搶」來更多的留學生,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我們的大學呢,只能嚴格按指標招生,「心甘情願」當「窮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大學的供不應求是人為的。政策規定的學費遠少於實際培養費,只佔25%,大學招一個賠一個。難怪高校對不來報到的新生或因某種原因退學的學生亳不心疼呢,招得越少,賠得越少。

    留美學生胡學華當年曾給朱鎔基總理寫過一封信,提出打破教育部包辦一切的計劃經濟的辦學體制,放開各種社會力量辦學,包括大學、研究院,把教育自主權下放到各個教育主體,教育部只管普及義務教育和宏觀教育政策。如果解開「繩索」,你看中國大學是賣方市場,還是買方市場?這種人為的供不應求,無疑給了高考一條生路。

    所以儘管那麼多的人批評高考,卻沒有人敢把高考「拉下馬」。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曾取消高考,1966年女化大革命最先向高考「開刀」,採取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招生方式。結果怎麼樣?情況變得很糟糕,走後門成風。結束十年動亂,1977年高考成為開路先鋒。加上1978年,考生達到1160萬,空前絕後。一時沒有那麼多印試卷的紙,搬來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

    剛剛「活」過來的高考還沒有後來那麼「惡」。可考生太多了,隨著「水漲船高」,只能不斷加高分數這個「堤瑣」,高考的「毛病」就這樣越來越多。誰都不否認高考要改革,但改革太複雜,牽涉到方方面面,誰也不可能馬上拿出一個靈丹妙方來。還是要面對現實,就像鯉魚跳龍門,面對同樣的高度,畢競有那麼多的考生「跳」過去了。

    2000年元旦的「減負」會議

    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是看起來很「小」,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年來高度關注並重視的問題。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都先後有過一系列重要的批示和談話。

    說實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負」,比起現在的「負」,簡直「小巫見大巫」。那時,下課後仍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而現在的中小學生根本沒有課外活動,回家就是做作業和吃飯睡覺。每天跟父母講三句話:我走了;我回來了;我睡覺了。沒完沒了的作業和考試,使我們的孩子沒有玩,沒有自由思考,只有沉重的書包。

    全國政協委員黃懋衡對中小學生的印象是,背上的書包又沉又大,課本堆積如山。廣州初中生的書包重達10公斤,小學一年級的書包5公斤。很多年前,新華社記者攔住一位被書包壓彎腰的小學生,一過磅,書包10公斤半。精明的廠家馬上發明了鑽轆書包「滾」著走。為什麼中小學生的書包這麼重?西安蓮湖區某小學一年級學生,弔包裡有16種教材和參考書。北京某小學二年級學生,書包裡有教科書和輔導書34本。山東某中學的初二學生,書包裡各類參考書39種。1997年,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在湖南省汩羅市一所中學看見學生們從課桌上兩摞高高的「書山」中看黑板。一問,13門課19本書,243萬字,加上《應試指南》等輔導書,有56本500多萬字。

    1991年2月7日《中國教育報》文章指出,應試教育的嚴重後果,是背離了基礎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宗旨,賦予基礎教育所不應有的競爭和篩選功能,用層層考試的辦法,使絕大多數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約80%的中學生認為理科困難,厭學達30%,有的地區厭學高達60%。由於脫離了多數青少年的實際認識能力,致使學生負擔過重。2005年有報道說,北京有20萬學生學習困難。

    近年來,社會各界要求中小學「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當前我國中小學生負擔過重,主要表現在書本多,課程多,作業多,考試多,補習多,競賽多。中小學課業負擔不僅違背了教學規律,剝奪了學生自由發展的權利,也損害了政府和教育的形象。

    2000年元旦,教育部緊急通知「減負」。為落實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教育部21世紀第一個會議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電視會議。真感謝我們的教育部官員,他們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1月3日趕在寒假前印發了《關於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加快教材課程改革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首先把小學生過重的負擔減下來。1月7日,《北京晚報》頭版頭條大大的黑字標題是《中小學生要「解放」了》。

    1月10日,教育部印發部長陳至立在2000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教育部2000年工作要點》,規定得很細,取消百分制,成績評定實行等級制。小學除語文、數學外,不得組織其他的課程考試。每門課只准使刖一本教科書,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嚴禁用增加作業量的方法懲罰學生。節假日不能上課,任何單位未經教育部門批准,不得組織小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活動,不彳導以賽促銷,以賽代銷。教育部將在各地建立「減負」的專項督導機制和通報制度,對違紀事件嚴肅處理報紙上登過這樣一張照片,深圳的中小學生笑著歡迎「減負」。真能皆大歡喜嗎?

    中小學生沉重的負擔,一直是教育界多年來研究並試圖解決的老大難。「減負」的文件最早見諸1963年教育部的文件,1982年列人人大政府報告,1987年列入中共十三大報告。從1983年到1994年的10年中,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先後頒發過六份同類主題甚至連文件題目都差不多的「減負」文件,同時還下發了四次調整和降低中小學教學課程和要求的文件。1994年以後,隨著對應試教育種種弊端和根源的綜合分析,糾正應試教育傾向的政策制定權下放到省一級。從1994年到1997年,幾乎所有的省級教育部門都下發了實施素質教育的有關文件。總之,我們的教育部門為「減負」可沒少投人。也不知道為什麼,上邊開的「花」那麼大,可下邊就是不結「果」。2000年的這次「減負」,是第49次重複了,真希望一次又一次的「減負」不要變成一紙空文。

    2002年,北京海澱、宣武、延慶三個區縣的小學進入全國課程改革實驗。主要是素質教育,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2004年秋,80%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實施新的課程計劃,初中也有更多的學校開始素質教育。

    人們期待此舉打破「流水線」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成為富有創造性的一代。

    可是直到2005年暑假,北京市教育部門仍在下達「禁止補課令」,嚴禁中小學校和各種社會補習班提前上新課,嚴禁面向中小學畢業生舉辦升學補習班。具有諷剌意味的是,北京四中招索質提高班,許多家長排了一夜長隊給孩子報名。新學期開始,上海專賣教學輔導書的書店熱鬧非凡,「長龍」排出店外50多米。放假前,家長就忙著為孩子聯繫家庭教師和補課班了。無論如何,「減負」對「好」學生可不是好事,只好自己買:『零食」。

    「減負」減不下來的關鍵在哪裡

    2000年3月4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李鵬參加政協小組會議,在聽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聖坤談到「減負」時說,現在教育上的熱點問題莫過於「減負」。他說:「我已經是有孫女的人了,在座的各位大多數也都有子女。我小孫女每天做那麼多的作業,比我做總理時還要累。她自己說她在全家最辛苦,起得最早,書包最重。現在大家都在關心這一問題,國家也制定了措施,但很難減下來,關鍵在哪星?」

    是啊,為什麼中小學生會有如此沉重的「負」?為什麼禁了補課,卻火了家教和教學輔導書?現代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個部分,社會輿論把阻礙「減負」的矛頭更多地指向家長。家長也不是「魔鬼」,非要把孩子往「火坑」裡推。北京某報社曾對200個家庭進行調查,74%的人說「減負」的規定並沒有從根本上「減負」,30%的人不領情,說減「肥」當然好,可高考要求「大胖子」,誰敢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