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三個人做了一個遊戲,要在紙片上把他們曾經見過的性格最好的朋友的名字寫下來,還要解釋為什麼選這個人。結果公佈後,第一個人解釋了他為什麼會選擇他所寫下的那個人:「每次他走進房間,給人的感覺都是容光煥發,生動活潑,樂觀開朗,總是非常振奮人心。」第二個人也解釋了他的理由:「他不管是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都是盡其所能、全力以赴。」第三個人說:「他對一切事情都盡心盡力。」這三個人是英國幾家大刊物的通訊記者,他們見多識廣,幾乎踏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結交過各種各樣的朋友。他們互相看了對方紙片上的名字之後,發現大家竟然不約而同地寫上了澳大利亞墨爾本一位著名律師的名字。
一切天才的作品,其中都會隱藏著一種和諧、神秘的氣息,它讓後世的讀者在面對這些作品時,能夠把他帶入這些作品在最初創作時作者所處的那種情境。而所以能夠如此,正是憑借了創作者的熱忱。
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研究解剖學,幾乎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但這一階段的訓練,對他的風格、他的雕塑技法乃至他的崇高地位,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後他雕塑人體,總是先考慮骨架,再依次考慮肌肉、脂肪和皮膚,最後考慮服飾。雕塑的時候,他會用上全部的雕刻工具,銼刀、鑿子、鉗子,都會用上,而且,他的顏料也都是自己親手準備,甚至調色的工作都不讓僕人或弟子插手。
在意大利,沒有一位藝術家不曾受到拉斐爾的啟發。他謙遜的態度、迷人的舉止,足以消釋來自別人的一切嫉妒。他可以算得上是古往今來的一切偉人中,唯一一個生前沒有樹過敵的人。
英國作家班揚一生窮困潦倒。他曾不得不和雙目失明的女兒瑪麗分別,按他自己的說法,這就像從他的骨頭上撕下一塊肉一樣;他自己很窮困,卻依然接濟了一戶窮苦人家,他們依賴他才能夠生存;他熱愛自由,也有很多抱負,但所有這一切並沒有使他放棄布道的工作。他在幼年時期曾經受過一些教育,但長大後幾乎忘得一乾二淨了,於是就在妻子的指導下又重新學習,開始閱讀、寫作。最終,這位來自貝德福德的補鍋匠,雖然自己無知無識,不名一文,受人歧視,卻憑著信仰的熱忱,寫出了一部吸引了全世界讀者的不朽寓言《天路歷程》。
只有用真正的熱忱、用有生命力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思想,才可能點燃另一個人心中潛藏的燭光。
已故的著名歷史學家弗蘭西斯·帕克曼早在哈佛讀書時就下了決心,要把在北美的英國和法國人的歷史寫成文字。後來,他以一種罕見的獻身精神和堅定信念,把自己一生的時間、財富,以及他所擁有的一切,都獻給了這一項偉大的事業。他曾深入達科他的印第安人中搜集各類資料,為此他的健康受到了嚴重損害,甚至於在他以後的五十年時間裡,他每次閱讀都不能超過五分鐘,時間一長眼睛就支持不住。儘管這樣,他依然一絲不苟地完成了自己年輕時候定下的目標,最終向世人奉上了這一領域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歷史著作。
吉爾伯特·貝克特是一位英國十字軍戰士,在征途上成了穆斯林人的階下囚,淪為了奴隸。然而,就在這樣的處境下,他不僅贏得了主人的信任,也贏得了主人那位漂亮的女兒對他的愛情。他一次次嘗試逃跑,最終返回了英國。
而那位姑娘對他十分癡情,決心要追隨自己的如意郎君。她不懂英語,全部的英語單詞她只會說兩個詞,一個是「倫敦」,一個是「吉爾伯特」。她靠著第一個詞,一遍一遍逢人就說「倫敦」,最終登上了一艘開往這個大城市的輪船,到達了目的地。隨後,她就在街頭一遍一遍說著她所知道的第二個詞「吉爾伯特」,最終來到了已經發家的吉爾伯特居住的那條街。屋裡的人聽到外面有叫喚的聲音,都走到窗口張望。吉爾伯特認出了那個姑娘,他衝出去,挽起姑娘的手臂,帶著這位遠道而來的姑娘進了家門。
一個年輕人最讓人無法抵禦的魅力,就在於他滿腔的熱忱。在年輕人的眼裡,未來只有光明,沒有黑暗,即使會遇到險境,最終也可以轉危為安。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失敗」這兩個字,他相信,人類歷史過程中所有的勞作,都是為了等待他的出現,等待他成為真善美的使者。
家人為了不讓少年韓德爾接受知識與音樂的熏陶,就禁止他觸摸樂器,也不給他提供上學的機會。可是,這一切終究是徒勞的。每次在半夜他就偷偷爬上一間秘密的閣樓,那裡有一架已經廢棄的古鋼琴,他就在那裡練習。少年巴赫為了抄錄書籍向周圍的人要一支蠟燭也被粗暴地拒絕,但這不能使他氣餒,他就藉著月光抄錄,後來他親手抄錄的筆記被人搜走,但他仍然不洩氣。大畫家魏斯特最早練習繪畫也是在一間閣樓上,他為了做支畫筆,就把家裡的小貓偷偷騙出來,拔了貓身上的一些毛來做畫筆。
英國教士、作家查爾斯·金斯利寫道:「人們總是面帶微笑,看著青年人表現出的熱忱。每次他們自己暗地裡回顧自己當初的這種熱忱,未嘗不帶有一些遺憾和惋惜,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這種熱忱之所以離他們而去,至少部分原因在於他們自己。」要知道,但丁的熱忱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財富啊!
丁尼生十八歲就寫出了他的處女作,十九歲就贏得了劍橋大學的金質獎章。英國作家羅斯金說:「不管是哪一種藝術,最傑出、最優美的作品都是出自年輕人之手。」「幾乎一切英雄壯舉都出自年輕人。」這是英國政治家迪斯雷利的話。「世上的一切,都在上帝的統治之下,都在年輕人的手上。」美國政治家特朗布爾博士如是說。
是年輕的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項艱苦的使命。年輕人總是熱情洋溢,他面對朝陽,影子留在了身後。年輕人聽任心靈的支配,而成年人則受大腦的控制。當初,歐洲文明正在萌芽,亞洲大兵壓境,是年輕的亞歷山大把他們趕走。拿破侖征服意大利時,年紀也只有二十五歲。儘管拜倫和拉斐爾三十七歲早逝,濟慈二十五歲離開人世,雪萊二十九歲離開人世,但他們生前都已聲名斐然。羅穆盧斯二十歲就締造了羅馬;皮特與博林布魯克都在沒有成年的時候就出任政府大臣;牛頓在二十五歲前,就已經向世人貢獻了多項偉大的發現;馬丁·路德·金二十五歲成為了成功的改革家。有人說,沒有一個英國詩人的才能比得上二十一歲時的查特頓。懷特菲爾德和衛斯理還在牛津求學的時候,就發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運動,而前者不到二十四歲就已經揚名海內,影響了整個英國。維克多·雨果十五歲就開始創作悲劇,二十歲還不到就已經贏得了法蘭西學院的三項大獎,獲得了「大師」的稱譽。
歷史上,很多經天緯地的天才人物都沒有活過四十歲。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滿懷熱忱的青年,他的機會遠遠比以前的青年要更多——這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時代。他們的熱忱就是他們的王冠,一切庸碌無為之輩,都應該在他們面前俯首稱臣。
年輕人固然應該把自己全部交給熱忱來支配,但人到了老年,難道不是更應該如此嗎?八十高齡的格萊斯頓,他的影響力,他所掌握的權勢,相比一個二十五歲的、抱有同樣理想的青年,無疑要強過十倍、百倍。老年人的光榮只能來源於他的熱忱;人們之所以向老年人表示敬意,並不是因為他的滿頭白髮,而是因為他那已顯虛弱的身體下依然灼熱的心。《奧德賽》正是一部由一個雙目失明的老者奉獻的傳世之作,這位老者就是荷馬。也正是因為一位老人——隱居者彼得,由於他熱忱的感染,英國的騎士才壓倒了伊斯蘭大軍。
威尼斯總督多羅九十五歲還上戰場殺敵,而且贏得了勝利,他九十六歲高齡被推舉為國王——但他拒絕了。威靈頓八十高齡,還親自規劃和觀察軍事要塞。英國哲學家培根和德國學者洪堡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然熱心向學。智者蒙田晚年雖然身患痛風,鬚髮皆白的他依然才思敏捷,對生活充滿著熱愛。
約翰遜博士最傑出的作品《詩人列傳》寫於七十五歲高齡;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成書於他五十八歲的時候;牛頓八十三歲還為他的《原理》撰寫了新的提要;柏拉圖一生筆耕不輟,一直到他八十一歲去世;湯姆·斯科特八十六歲開始學習希伯來語;伽利略把他對運動定律的研究寫成文字時,已經年近七旬;詹姆士·瓦特八十五歲還學習德文;薩默維爾夫人八十九歲寫出了《分子和微觀科學》;洪堡九十高齡,就在他去世前的一個月,完成了著名的《宇宙論》;柏克大器晚成,三十五歲才成為國會議員,但這並不妨礙後來整個世界都受到了他的影響;格蘭特四十歲之前還默默無聞,但四十二歲的時候已經成為一代名將;埃裡·惠特尼二十三歲才決定到大學唸書,三十歲從耶魯畢業,但他發明的軋棉機卻使整個南方有了廣闊的工業前景。
再看看俾斯麥,八十歲的他大權在握;帕默斯頓勳爵是英國政壇的常青樹,七十五歲時第二次出任首相,八十一歲死於任上;伽利略七十七歲時雖然接近失明,身體也極度虛弱,但仍然每天堅持工作,把他的鐘擺原理應用到了時鐘上;喬治·史蒂芬森直到成年後才開始學習書寫;朗費羅、惠蒂埃、丁尼生的一些巨作,都是寫於七十歲以後;英國詩人德萊頓六十三歲才開始翻譯維吉爾《埃涅伊特》的工作;羅伯特·霍爾為了閱讀但丁原作,雖然已經年過六十,卻開始學習意大利語;詞典編纂家諾亞·韋伯斯特五十歲以後還學會了十七門語言。
西塞羅說得好:「做人如同制酒,壞酒禁不住時間的考驗,容易變酸發臭,而好酒卻會更顯芳香。一旦擁有了熱忱,我們能夠在滿頭銀髮時依然保持心靈上的年輕,正如墨西哥灣過來的北大西洋暖流滋潤了北歐的土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