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午後 第7章 第一輯 故鄉影像(下) (4)
    從時間上來看,李白(公元701-762)距子胥奔吳遇浣紗女已近千年歷史。試想我們現代人對幾百年前的明清歷史又知之多少呢?所以李白對於浣紗女的記載也大抵以《史記》或《呂氏春秋》為藍本。《越絕書》中也有子胥遇浣紗女的記載,但只了了幾語,相反《呂氏春秋》的有關記載反而詳盡些。

    在溧陽大溪上吳村史氏宗祠內曾建有貞女祠貞女廟。原存青石碑刻一塊。碑額"貞義女碑"四字為篆體書,碑文為楷書,末署"唐天寶十五載之春,李白撰文、李陽冰正書。該現存宜興亦園碑亭,說明史貞女廟至少在唐朝就已建成。所謂物華天寶,這也符合古人盛世興廟,亂世毀廟的習性。

    關於浣紗女,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也有《浣紗女》的詩作曰: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但這顯然不是寫溧陽瀨江的浣紗女。另外一個有椐可考的是源自編纂於明代馮夢龍主編的《東周列國志》,其七十三回有這樣的描寫:伍員(奔吳)行至溧陽,餒而迄食。遇一女子,方浣紗於瀨水之上,呂中有飯……伍員曰:『某在窮途,願乞一食以自活……'女子抬頭,見伍員狀貌魁偉,乃曰:『妾觀君之貌,似非常人,寧以小嫌,坐視窮途'!於是發其簞,取盎漿,跪而進之……(伍員)臨行謂女曰:『……倘遇他人,願夫人勿言……'伍員別去,行數步,回頭視之,此女抱一大石自投瀨水而死。俗云: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說明伍子胥和史貞女的故事除了詩歌,也早就以說唱話本小說等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了。

    溧陽的地勢比較特殊,南北兩邊是丘陵山地,中間稍低是塊天然的蓄水盆地,古稱瀨溪或南溪,今稱瀨江。太伯為了讓位於弟弟舉家南遷之前,溧陽瀨水兩邊(屬於古太湖流域)就有「蠻夷」逐水而居,他們崇拜鳥靈、以鳥為圖騰,流傳至今的儺舞就是春秋以前的古老祭祀活動,此外社渚孔村發掘的神墩遺址及沙河古道中出土的帶柄石斧說明四、五千年前的古太湖溧陽地區已經有人類在此進行魚獵農耕活動。直到春秋時期,瀨江的面積很大,周圍湖蕩近百萬畝,屬於西太湖的一部分,同屬於古宜興荊溪。明代劉伯溫在築東壩截斷上游水流,瀨江周圍的淺灘逐漸被圍墾耕作,同時也形成了眾多獨立的湖蕩,長蕩湖就是從那時起形成的。

    溧陽縣治在歷史上屢次變遷:春秋吳王在高淳固城設瀨渚邑,後為楚王攻克並成為其行宮,吳王便把縣址設在南渡平陵村,吳國滅楚後又恢復了瀨渚邑。三國時撤消瀨渚邑,因為屯田,便把縣治搬遷至今天的茶亭古縣村,直到晉朝時恢復。到了唐代縣治搬遷到今天的舊縣,公元903年搬遷到今天的溧城鎮至今。

    關於史貞女的傳說,史書詳細的文字記載很少,較全面的文字材料來源於唐代詩人李白所作《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並序》從這段文字從所作時間來看應該屬於唐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公元756年),而伍子胥投吳路過溧陽是約公元前522年,彼此相隔已經1000多年,而明朝建立是公元1368年,差不多又是500多年以後的事了,所以明清兩朝的《溧陽縣志》關於史貞女的傳說大都以李白的詩歌為依托,難免謬種流傳,因而可供採信的成分並不多。這點上文中也曾提到,但也足以成為傳說存在的有力證據了。

    筆者曾為此作了一番考證,溧陽有關史貞女和伍子胥的傳說當是可信的,但並不是傳說中的孤身一人,而是攜楚王太子建的幼子勝同行。這點在《史記》上司馬遷作了明確記載,但後人似乎一直有所忽略。筆者以為伍子胥當年奔吳經溧陽地區的行程應當是:瀨陽附近遇史貞女,然後沿江向東在泓口(該地河道短且水流平緩)附近渡瀨江南下,經過溧陽南山地區至宜興、浙江長興繞過大湖(太湖)最後進入姑蘇也即蘇州。伍子胥在溧陽所經之處後人以他的名字而命名,比如胥泊(子胥涉水過江處)、胥渚(子胥稍事休息的江中小洲)還有伍員山(子胥投吳所經的山地)等。雖說是後人為紀念伍子胥,但卻也可以為他投吳路過溧陽的有力佐證。

    至於李白所述史貞女系溧陽黃山裡人(今大溪上吳村),父親姓史,舅父姓朱,三十未嫁到舅父家跟舅父學紡織,遇子胥乞食而自沉,明清兩朝縣志也採用李白之言,但筆者以為這是值得商榷的。史貞女最有可能遇伍子胥今瀨陽直埂地區。山南水北謂之陽,反之則謂之陰,瀨陽意即瀨江之北,瀨陽附近當屬古瀨江的最北部;瀨陽村附近還有一個叫瀨溪裡的地方,夏秋之交河水潦縮,河邊現在仍可見兩邊有近10米長的完整青石築就的遠古碼頭,此外瀨陽村附近還有一個當地人稱「南(瀨)渡裡」的地方和「道人渡」這樣一個古老渡口。

    不過此處的「南(瀨)渡裡」距離現在的南渡鎮有10公里左右的距離,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原古韻(中古語)中瀨和南相通,南渡即瀨渡,說明從瀨陽那裡可以渡過瀨水。至於伍子胥為什麼沒有從那兒渡江極可能是因為渡口附近有楚國據兵把守,他和王孫勝不得不避人耳目沿江向東,在水流平緩河道較短的泓口附近渡江南下。縣志上記載史貞女沉江後浮屍,原因可能是東北風或東南風所致。道理很簡單,比如抗戰時期,羅忠毅,廖海淘的犧牲地為余橋清水塘村,但在余橋集鎮和西山卻分別建有他們的陵墓。南渡平陵一帶附近曾經是歷代政府機關的據地,當年也屬鬧市,為了旌表貞烈教化鄉民,在那裡建廟立祠也是完全正常的。事實上在瀨陽村世代居住著史姓和朱姓村民,這完全和歷史記載相符。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滅楚回吳,為了報答當年的救命之恩,用繳獲的戰利品三斗二升「金瓜子」拋進瀨江祭祀史貞女。金瓜子其實是楚國的一種貨幣,書名「「郢爰」,俗稱「蟻鼻錢」。「郢」是楚國都城的名稱,「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製作一板金瓜子正好一斤的樣子。之所以稱為「蟻鼻錢」是因其正面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銘文。其中「咒」字彷彿是一個鬼臉,所以也被後人稱之為「鬼臉錢」。筆者認為子胥投金瀨處極有可能在瀨陽朱家橋附近江邊住有有金姓居民的那段河道,而不是傳說中的大溪鄉那段。縣志上記載,伍子胥投江的那段河道即黃金港,但到底是從南渡鎮到瀨陽朱家橋這段河道,抑或是瀨陽橋至「南渡裡」這一較小區域。筆者以為既然是港則面積一般不會太大,伍子胥投金處為「南/瀨渡裡」一帶較為妥當,其它的則為誤傳。

    貞女祠貞女廟在宜興也有,這和當年瀨江和荊溪相連同屬西太湖的一部分有關。但伍子胥和太子建的兒子楚王孫子勝東奔投吳確實從現在的溧陽經過宜興的。為了這樣的一個文化遺產,現在宜興相關部門試圖求證史貞女和伍子胥投金瀨溪處為宜興本地,這點顯然是不切合實際,而且有違歷史真實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