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的追尋 第38章 第四輯 有一種職業叫皇帝(中) (2)
    促使皇太極真正對稱帝下定決心的是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這次發現讓漢人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了皇太極的稱帝行為。

    傳國玉璽,一枚雕工精美、用於中原歷代王朝確認最重要文件效力的印章,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它的前身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據史料記載,曾經有一位國王出價15座城市來換取這塊美玉的所有權但是未能如願。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並且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整個國家隨之成了他的私人收藏,其中當然也包括這塊美玉。不久,秦始皇用這塊美玉製成了著名的傳國玉璽,並由自己的丞相親手書寫了印文。在其後頻繁的朝代更迭中,這塊玉璽始終被視為是整個國家的象徵,它的每一次易手都將牽動無數政治愛好者關切的目光。不過,正是這種過份的關注導致絕大多數人都對這枚玉璽產生了一種近乎病態的錯覺,他們固執地認為,傳國玉璽是上天將要把整個國家賜予某人的先兆,誰擁有了傳國玉璽,誰就擁有了君臨天下的可能。

    雖然真正的傳國玉璽在公元10世紀左右就銷聲匿跡了,但後來的統治者們馬上又仿製出了一枚,並且對它繼續施以完全相同的密切關注。在元朝即將覆滅的時候,倉皇出逃的蒙古皇帝放棄了大量的奇珍異寶,卻唯獨沒有忘記這枚玉璽。然而蒙古大漠惡劣的自然環境很快讓玉璽失去了真正的使用價值,它像一塊無用的頑石一樣被遺棄在荒野上,並在風吹日曬中漸漸沉入了泥土的深處。

    一位不知名的牧羊人在無意中發現了它,並把它獻給了自己的統治者林丹漢。但是林丹汗並沒有因此便得到上天的眷顧,他的軍隊在與皇太極的較量中一敗塗地,傳國玉璽連同他的領土、牛馬和妻子們一道,成為了皇太極的戰利品。

    傳國玉璽的出現讓一部分漢人開始相信皇太極是上天派往人間的真正統治者,是未來世界當之無愧的主宰。

    然而大明王朝卻不這麼認為,他們把皇太極的稱帝看成了太空中忽然出現的另一輪太陽,這輪太陽像失控的阿波羅戰車一樣將很快把大地化為灰燼。他們迅速集結軍隊,準備衝出山海關拯救天下蒼生。然而沒等大明王朝的軍隊準備妥當,皇太極就再一次派遣大軍突出了中原。

    這是八旗戰士第三次侵擾大明王朝的領土,也是給大明王朝傷害最深的一次,甚至王朝的皇家陵園也遭到了八旗士兵毀滅性的破壞。正在被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折磨得焦頭爛額的大明王朝急急忙忙調遣軍隊,在餓殍遍野的土地上先後與八旗戰士展開了56場戰鬥,但結果卻是令人尷尬的全負。八旗戰士的英勇無畏甚至讓對手只能尾隨他們作虛張聲勢的吶喊。當八旗戰士凱旋而歸的時候,興致勃勃的他們還在路邊書寫了巨幅標語,告訴身後的對手不必繼續相送了。

    讓幅員遼闊的大明王朝如此狼狽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大清帝國的強大,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個腐敗王朝各地山呼海嘯般的農民起義,更是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失去了他們唯一可以對抗帝國的資本——袁崇煥。

    袁崇煥死於大明王朝軍事法庭。

    作為唯一在與八旗軍隊的交手中取得過勝利的明朝將領,袁崇煥一度成為了大明王朝收復遼東的希望。甚至他本人也曾經許諾將在5年內讓自己的皇帝看到這一結果。就在努爾哈赤死後不久,皇太極也曾經與袁崇煥交過手,但交手的結果卻是八旗軍隊再一次慘敗在了袁崇煥的紅夷大炮之下。而且更可怕的是,這場戰鬥還讓八旗戰士從此對袁崇煥有了心理障礙,這迫使皇太極必須開始考慮清除袁崇煥的方法了。

    就在皇太極從喜峰口進入中原的那次突襲裡,袁崇煥奉命從遼東前線率軍回援北京。雙方在北京城下展開了大規模的廝殺,向來以散漫和怯懦著稱的明軍在袁崇煥的率領下表現出了罕見的勇氣和氣概,竟然成功頂住了人數佔優的皇太極的進攻。然而袁崇煥的勝利並沒有換來大明王朝的信任,相反,另一名參與了北京保衛戰的明朝將軍卻在報告裡說,自己在戰鬥中曾經身中五箭,每一支箭上都刻著袁崇煥軍隊的標記。

    恰恰就在這時,有人拾到了兩封皇太極的「密信」,信的內容是皇太極與袁崇煥以北京為交易對象的談判經過。正在大明王朝皇帝朱由檢將信將疑的時候,兩名從戰俘營裡逃回來的太監向他報告了另一個驚人的消息。這兩名太監說,他們曾聽到八旗士兵私下在議論袁崇煥與皇太極相約進攻北京的計劃。接二連三的刺激不由得讓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朱由檢對袁崇煥產生了巨大的仇恨,他馬上下令把袁崇煥投入監獄,並在草草的審判之後以叛國罪判處了他死刑。

    根據目擊者的描述,袁崇煥的死狀極其慘烈。飽受八旗士兵蹂躪之苦的北京市民一致認為袁崇煥是皇太極進入中原的領路人,是妄圖推翻大明王朝統治的叛徒和奸細。他們集體請願,以一兩白銀一塊肉的價格紛紛向劊子手購買袁崇煥的身體,就著高度白酒在醉醺醺裡把這個曾經拯救過自己的將軍吞進了肚子。由於群情激憤,袁崇煥最終被吃得屍骨無存,只留下了一個猙獰的頭顱,悲憤的凝望著他曾經熾愛的天空。據說,那一天行刑的劊子手發了大財。

    整整一個世紀之後,大清帝國開始為早已覆滅的大明王朝修撰史書。在這部恢宏的史學巨著裡,帝國向世界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袁崇煥從來沒有與皇太極建立過不正當的聯繫,他的死完全是皇太極一手策劃出來的陰謀。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皇太極的靈感來自於漢人民間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這部誕生於大明王朝肇建之初的小說講述了公元3世紀前後中國的軍閥混戰。書中大量描述了政治、軍事方面的謀略,其中一部分源自於真實的歷史,另一部分則是出於後人的加工以及小說作者的想像。袁崇煥事件恰恰就是書中一段極著名故事的翻版。在這段故事裡,一名愚蠢的使者從敵方的指揮部裡偷出了一封密信,信的內容是本方的兩名高級將領正在與敵方密謀叛亂,於是這兩名將領被迅速處死。然而這封信卻是敵方統帥故意設下的陷阱。在真實的歷史裡,這個故事其實並不存在,但是一個異族統帥卻讓它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冬夜裡變成了現實。

    使用《三國演義》作為軍事教材並不是什麼無稽之談。早在很久以前,皇太極就命人把這部小說翻譯成滿文並在全軍普及。有軼史記載,曾經有一位滿洲將領神秘地向他的漢族同僚炫耀一本加密的內部參考讀物,但是當這位漢人卻驚奇地發現對方拿的只是一本《三國演義》。

    事實上,皇太極從漢人那裡學習的遠不止一本《三國演義》。早在他登上汗位之初,他就異常留意漢人的經典讀物,並從中汲取了大量寶貴的知識。不僅如此,皇太極還十分重視漢人中優秀的人才。與自己父親殘酷地對待漢人不同,皇太極對漢人抱有一種滿洲人中罕見的寬容態度。他的態度讓那些曾經在高壓環境下艱難求生的漢人看到了光明,很多滿腹經綸的漢人自願走進了大清帝國的皇宮,成為了帝國決策機構的一部分。這其中就有範文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這些人成為了大清帝國全方位瞭解對手的關鍵。

    不過皇太極對漢人最成功的一次感化案例發生在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感化的對象是大明王朝的薊遼總督洪承疇。

    由於屢次在長城以南的騷擾並沒有有效佔有大明王朝的一寸土地,皇太極不得不靜下心來認真地考慮事情的癥結所在。皇太極的觀點與後世的軍事家和歷史研究者們完全一致,他認為這是由於山海關的存在造成的。

    作為長城的起點,高達10米的山海關城牆與浩瀚的渤海灣連為一體,看上去就彷彿是滾滾波濤的一部分。它的南面就是通向北京的一馬平川。幾個世紀以來,山海關一直忠誠地守衛著身後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城牆上烏洞洞的炮口如同一雙雙警惕的眼睛,晝夜不停地注視著北方。與長城其他部分單純的防禦功能不同,山海關的功能更多的在於它是北京通向遼東的咽喉要道,是大明王朝在遼東地區歷次戰爭的物資轉運站和軍隊集散地。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明王朝的歷代皇帝都對山海關都傾注了最大可能的關注,他們在這裡駐紮了大明王朝最精銳的部隊,並在山海關外設立了錦州、松山、塔山、杏山4座要塞,它們一道構成了這個星球上最堅固的防線。

    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極決定集中力量突破這道防線,直取山海關。但錦州守將祖大壽堅壁清野的戰術讓八旗軍隊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後卻沒有看到一點樂觀的效果。憤怒的皇太極下令圍城。結果這果然讓城裡的守軍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就在這時,大明王朝的13萬援軍匆匆趕到了山海關。統帥這支援軍的就是洪承疇。

    作為一名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洪承疇是這個國家裡罕見的既懂政治又懂軍事的人才。此前,他一直奔忙在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的前線,並且在陝西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當他的士兵雄赳赳地出現在錦州前線的時候,就連屢經戰陣的的皇太極也不由得發出由衷的讚歎。然而這一次,皇太極顯然高估了大明王朝垂死掙扎的能力。

    洪承疇在錦州的工作並不順利。這種不順利並非來自於皇太極的進攻,而是來自於北京的命令——對軍事指揮一竅不通的朱由檢輕信了與他同樣無知的政客們的煽動,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催促洪承疇,迫不及待的要他盡快擊退皇太極,並且盡可能多的收復前幾任政府丟失的領土。北京的催促徹底打亂了前線的戰略佈署,袁崇煥的前車之鑒更是讓所有人對朱由檢暴躁的性格有所忌憚。洪承疇被迫在沒有準備妥當的情況下出關迎敵,結果在松山城下全軍覆沒,他本人也成了戰俘。

    洪承疇的被俘意味著他生命中一個艱難的選擇隨之出現:肉體或者理想,二者只能選擇其一。4個世紀之前,對於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漢人而言,這種選擇似乎完全沒有探討的價值,因為兩者截然相反的後果讓人很難有勇氣選擇前者。事實上,一名戰俘如果選擇自殺,那麼他將與戰死沙場的烈士享受同樣的光榮;而如果他膽敢為保全性命選擇投降,那麼對於所有仍然活著的人而言,他已經死了,甚至比死了更為可悲——強大的社會輿論將把他和他的親屬徹底摧毀。

    由於自幼受到純粹的儒家教育,洪承疇像所有漢人一樣,把投降看成了人生最大的恥辱。因此儘管皇太極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他自盡,但是他仍然躊躇滿志地開始了絕食。

    一天過去了,送給的飯菜和衣服被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又一天過去了,派去勸降的人被狗血噴頭地罵了回來……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皇太極心急如焚。對他而言,洪承疇實在太重要了。不僅因為這個人擁有一顆睿智的大腦,更因為他的關係網遍及大明王朝的上上下下,他的人品為整個大明王朝所景仰。可以預見,他的投降將給大明王朝的心理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然而洪承疇依然執著地堅持著自己的政治操守,平靜地等待著死神的降臨。

    又一天過去了,洪承疇看上去已經很虛弱了,但是他仍然在堅持,而且居然還有心情創作了幾首頗為慷慨激昂的詩句來激勵自己的鬥志。

    不過,範文程從一個漢人的角度向皇太極報告了一個好消息:面色蒼白的洪承疇正在撣拭衣服上的塵土。範文程說,仍在關注個人清潔衛生的人是不可能抱著必死的決心的。範文程的鼓勵讓皇太極看到了希望。他親自趕到了洪承疇豪華的牢房裡,與洪承疇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交談,並且脫下自己華貴的貂皮大衣親手披到了洪承疇的身上。交談過後,洪承疇的心理防線被皇太亟亟富感招力的氣質摧毀了。這位曾經桀驁不馴的漢人將領終於哭著跪倒在皇太極的面前,承認了皇太極的權勢與地位。

    洪承疇的投降果然給了大明王朝極其沉重的打擊,這種打擊甚至遠遠超過了某次全軍覆沒帶來的影響。沒有人相信這個被大明王朝視為擎天巨柱的人物會放棄自己的道德操守,成為率領異族屠殺同胞的劊子手。遠在北京朱由檢甚至在聽到洪承疇戰敗後就迫不及待地為他舉行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追悼會,因為他和其他人一樣堅信洪承疇一定不會背叛自己的國家。然而現實讓所有人大失所望。

    沒有人知道皇太極究竟對洪承疇說了些什麼,史書只是粗略地記載下了洪承疇對皇太極的感歎:「真命世之主也!」或許在他看來,皇太極的勸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幾十年的宦海沉浮中早已看透了大明王朝腐敗的本質。他知道,大明王朝已經沒有拯救的價值了,自己又何苦為這個腐爛的王朝殉葬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