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的追尋 第37章 第四輯 有一種職業叫皇帝(中) (1)
    《有一種狡詐叫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的人生傳記

    對於普通人而言,名字只是一個用來區分人與人的符號,但對於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而言,名字卻成了他關乎命運的政治資本。

    由於缺乏持續的文明傳承,遊牧民族的名字並不像漢人名字那樣具有確切的含義。他們取名的靈感通常孩子出生時父母的心血來潮,甚至有時僅僅是房間裡擺放的某件器物。而且由於沒有文字,他們的名字只能通過音譯出現在漢文的文件裡。因此,在後來的史冊裡,「皇太極」這個後來聲名顯赫的名字就擁有了一大串各不相同的記述:黃太吉、洪太時、洪太主、紅歹是……

    不過皇太極卻堅持認為,他的名字與漢語裡「皇太子」是同一種發音,甚至與蒙古語裡王儲「黃台吉」也是同一種發音。因此他取消了一切看起來粗陋不堪的記述,只留下了「皇太極」這一種。

    不過,皇太極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敢在公眾面前表現出對自己名字的洋洋得意,他是在成為了後金政權的統治者之後才半開玩笑地提醒別人注意的。要知道,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對於一切覬覦統治權的目光從來都保持高度警惕,並且不惜以最嚴酷的手段予以翦除。此前,皇太極的長兄褚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努爾哈赤秘密處死的,雖然褚英當時已經被授予了王儲的身份。

    褚英的死是一個解不開的謎,沒有人知道他確切的死亡時間和死亡地點,甚至對於他的人生經歷我們也只能通過其他文明的記錄小心地加以推測。推測的結論是褚英有可能讓努爾哈赤感覺到了某種不安,這種不安最終讓努爾哈赤選擇了殺戮。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內部的第一次骨肉相殘,褚英的死在很長時間裡只能靠口口相傳在極少的人群中流傳。在最初的一個世紀裡,只有家族裡最顯要的成員才有機會瞭解事情的真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後來就連一個知情者也沒有了。

    身為事件的目擊者,皇太極應該非常瞭解事情的經過,而且有證據顯示,他就是褚英的告發者之一。甚至有可能他還參與了最後的行刑過程。這應該讓他更加清楚父親的脾氣。

    能夠讓皇太極更加小心謹慎的是,他的母親恰恰來自於努爾哈赤最大的對手的家族——葉赫那拉部。我們幾乎不需要太多想像力就可以猜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皇太極的血統問題應該是構成吹向努爾哈赤的各種流言的主要內容。因此皇太極也一定十分清楚在父親面前應該如何表現,而且要比其他人表現得更好。

    於是在殘存下來的歷史記載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竭盡所能為女真的統一大業奔忙的皇太極,一個從來不敢對權力表現出絲毫貪婪的皇太極,一個讓任何人都無從挑剔的皇太極。

    無論是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裡,還是在與大明王朝的衝突裡,身為努爾哈赤第八個兒子的皇太極都身先士卒,他憑自己的勇敢和機智成為努爾哈赤不可或缺的猛將。

    他的努力換來了努爾哈赤的讚許。皇太極成了努爾哈赤眼中最放心的助手。在努爾哈赤組建的八旗制度裡,23歲的皇太極成了正白旗的旗主。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了後金政權,自稱「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皇太極與自己的兩位哥哥和一位堂兄一起成為了這個政權的四大貝勒,負責「共議國政,各置官屬」。雖然他僅僅排在四大貝勒的最後一位,但他的腳步早已啟動,憑著不懈的努力,憑著天生的智慧,憑著謹慎的作風,年輕的皇太極一步一步向著遙遠的汗位開始了漫長的跋涉。

    後金的建立讓皇太極有了更多表現的機會。他參與了幾乎所有後金對大明王朝的作戰,並且取得了令人驚異的輝煌戰績。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皇太極率軍攻克撫順,取得了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後的首場勝利。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他策劃並發動了遼沈之戰,從而結束了大明王朝在遼東的統治。

    天命十一年(1626年),67歲的努爾哈赤在進攻寧遠的戰鬥中身負重傷,之後病死在了這一年的八月。努爾哈赤的死讓新生的後金政權陷入了空前慘烈的權力之爭。爭鬥的結果是34歲的皇太極脫穎而出。

    皇太極的最主要競爭者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兒子代善,他同時也是四大貝勒之首。作為早期跟隨努爾哈赤浴血疆場的女真將領之一,代善為後金立下過汗馬功勞。然而在攻城野戰中屢立戰功的他卻並不是一個善於操縱權術的高手,因此雖然他在褚英死後一度成為了努爾哈赤公開的繼任人選,但他很快就在皇太極策劃的一系列看似意外的政治事件裡失去了努爾哈赤的好感,其中最讓努爾哈赤感到火冒三丈的是,他似乎與努爾哈赤的某個女人存在著曖昧關係。

    這個女人就是努爾哈赤的大妃烏拉納喇·阿巴亥,37歲的她同時也是努爾哈赤三個兒子的母親。作為努爾哈赤生前最寵愛的女人,從12歲就嫁給努爾哈赤的阿巴亥也擁有自己的政治影響力,這讓她一度打算把自己的兒子多爾袞送上汗位——有資料顯示這似乎也是努爾哈赤本人的意思。但是與代善撲風捉影的緋聞動搖了她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年僅14歲的多爾袞顯然無法擔負起一個治理國家的重擔。

    在由皇太極鼓噪起來的反對聲中,多爾袞繼位的方案被很快否定了。但是阿巴亥的存在卻成了皇太極心中揮不去的陰影,這讓他本能地作出了反應:殺掉大妃。

    就在努爾哈赤死後18個小時,皇太極糾集了幾位貝勒共同向阿巴亥施壓,他們宣稱努爾哈赤終臨前留有遺囑,要年輕的阿巴亥為他殉葬。

    殉葬,人類歷史上最殘忍、最野蠻的喪葬模式,在早期的奴隸社會階段曾經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活人殉葬的風俗漸漸被泥土燒製的陶俑所代替,然而殉葬的殘忍程度仍然震撼著某些心地善良者的靈魂。例如,由於搞錯了活人殉葬與陶俑陪葬的前後順序,在中國擁有聖人地位的孔夫子曾經詛咒用陶俑殉葬的人將斷子絕孫。這也是這位以溫文爾雅著稱的長者有史可據的最惡毒的言辭。公元14世紀前後,這一血腥的制度曾經一度在中國明朝的皇宮裡重生,但其引發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很快讓統治者們無奈地選擇了放棄。不過,對於獨立於文明世界之外的女真人而言,殉葬此時仍然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狩獵或者對漢人掠奪一樣正常。

    阿巴亥成了這一制度的犧牲品,無助的她跪在自己丈夫生前睡過的床上,將皇太極的弓弦勒進了自己的脖子。

    阿巴亥的死讓所有人看到了皇太極的力量。代善成了率先屈服的人。考慮到此前在公眾中的形象和自己的智商,已經顯示出某種蒼老前兆的他當眾表態,支持皇太極繼承汗位。代善的表態決定了整個後金政權的輿論導向,皇太極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權力。從陷害褚英算起,為了這一天,他已經謀劃了整整15年。

    皇太極登上汗位後立刻確定了自己的年號「天聰」,但是在確定年號之前,皇太極做了一件在他看來更為重要的事情:他重新調整了八旗的旗幟。

    自從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以來,後金政權裡的歷次出征和分紅都是以旗幟為區分的。努爾哈赤親統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毫無爭議的成為了一切利益的第一順序享有者。努爾哈赤死後,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所有權由阿巴亥生的三個孩子繼承,但是皇太極卻毅然下令把正黃旗改為鑲白旗,把鑲黃旗改為正白旗。同時,原先由皇太極掌管的正白旗成為了新的正黃旗,皇太極長子豪格掌管的鑲白旗成為了新的鑲黃旗。

    八旗易幟昭示了皇太極對權力和尊嚴的渴望,他像所有對權力抱有濃厚興趣的人一樣,竭盡所能讓自己顯示出與別人的不同。當然,對於深諳為政之道的皇太極而言,易幟只是一個開始,更確切地說,只是一個信號。

    很快,皇太極更改了努爾哈赤制定的諸貝勒「按月分直」的制度,開始獨攬後金的軍政大權。然而其他幾位貝勒的存在仍然是他成為一名獨裁者的最大障礙,而且這一弊端很快就顯現了出來。

    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八旗軍隊首次出現在大明王朝的土地上,並且向北京發起了強有力的進攻。這5萬八旗將士是在皇太極的親自率領下從喜峰口沿長城缺口越過長城,進入中原的。他們在大明王朝的土地上縱橫馳騁了5個月,大明王朝對此束手無策。除去戰爭本身造成的巨大傷痛外,這次突襲還給大明王朝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心理震撼,它讓這個腐敗王朝的統治者清楚地認識到,戰爭的主動權已經不在他們的手中了。然而在進軍途中,皇太極卻遭到了代善和另一位大貝勒、他的五哥莽古爾泰的阻撓。他們竭力勸說皇太極退軍,理由是:八旗戰士孤軍深入,遠離後方,一旦被明軍截斷後路,後果不堪設想。

    從單純軍事的角度來講,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想法不無道理,然而皇太極卻把這看成是對自己權威的傷害。雖然他當場表示贊成兩人的意見,但第二天他就鼓動起了一大群同意繼續前進的將領,甚至包括代善的兒子。在鬥志昂揚的吶喊聲中,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意見被否決了。

    但是這次波折卻讓皇太極更加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困境,雖然此刻的他是後金政權的大汗,但他僅僅只是「諸貝勒議政」裡微不足道的一票,他的手裡也僅僅只有八旗中的一旗。惡劣的政治環境迫使皇太極必須有所行動。

    很快,皇太極借口「擅自放棄四座城市」,把他的堂兄、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送上了軍事法庭,並且判處他終生監禁。然而事實上,皇太極有意忽視了這4座城市都是長城以南,並且正在遭受10倍於八旗守軍的明朝軍隊的攻擊。隨後皇太極又讓莽古爾泰率領一支疲弱的部隊去迎戰強悍的明軍。當莽古爾泰氣憤地指責皇太極的命令等於是讓他去送死時,皇太極卻指責莽古爾泰把手按在刀柄上企圖對他拔刀相向。於是耿直而粗魯的莽古爾泰也被剝奪了一切職位,成為了一名普通的下級軍官。這時,皇太極從容地宣佈,廢除諸貝勒議政制度。

    不過皇太極仍然對自己的權力很不放心。不久,他又製造了一起政治風波,把所有對他心存不滿的人一網打盡。最後,他又以一個非常可笑的理由摧毀了代善剛剛恢復的公眾形象。這個可笑的理由是,在分配女俘時,代善拒絕接受自己的那份,卻執意要求別人的那份。雖然代善沒有得到與其他人相同的下場,但他從此變得聲名狼藉,再也不敢在眾人面前抬頭了。

    至此,後金的政權已經穩穩掌握在他一個人的手裡了。

    政權的穩定讓渴望刺激的皇太極開始隱隱感覺到了一點不足。作為後金領導層裡唯一認字的人,熟讀各類政治書籍的他已經開始對漢人創造的「皇帝」制度萌發了無可扼制的興趣。

    讓皇太極對「皇帝」感興趣的不僅僅是他對政敵們成功的清除行動,更在於他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事實上,從皇太極繼位之初,他就開始了頻繁的出擊。在他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朝鮮和蒙古各部紛紛都放棄了對後金政權的敵視態度,轉而成為了它的盟軍。

    然而「皇帝」卻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嘗試的遊戲,更不是一個人人都可以搶注的商標。「皇帝」在漢人心目中的地位幾乎等同於太陽。這就意味著,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漢人們絕對不會允許有兩個以上的皇帝存在。因此,在大明王朝仍然存在的前提下,稱帝無疑將招致所有漢人的一致口誅筆伐。

    此前的努爾哈赤就沒有稱帝。他皇帝的稱號來自於他後代們謙恭的追認。其實對於努爾哈赤而言,「皇帝」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他率領八旗將士追逐大明王朝的敗軍時,這個的夢想或許曾經短暫而又鮮亮的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但是終其一生,他終究還是沒有跨過這條具有決定意義的界線。要知道,即使是生活在後金政權統治下的漢人,也對皇帝抱有一種無可名狀的崇拜。這種崇拜讓他們將把一切膽敢譖越這一稱謂的人通通視為公敵,這幾乎構成了這個民族的道德底線。努爾哈赤小心地迴避著這條底線。

    天聰十年(1636年),44歲的皇太極勇敢地挑戰了這條「漢人的底線」。這一年的四月十一日,他在盛京登極稱帝,改年號「崇德」,同時,他宣佈把後金政權更名為大清帝國。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一天拉開了歷史序幕。

    幾個世紀以來,大清帝國的國名一直是諸多歷史研究者爭執的焦點。但是迄今沒有人給出一個具有足夠說服力的答案。有人說它源自努爾哈赤一匹戰死沙場的愛馬大青,也有人說它源自對澆滅大明王朝熊熊烈火的祝願。

    此前半年左右時間,也就是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皇太極已經下令將女真的族名改為「滿洲」,用以減少漢人對自己政權的不滿。因為「女真」曾經是幾個世紀以來漢人心裡最慘痛的記憶。顯然,皇太極並不是對漢人們的態度置若罔聞。他也在小心翼翼中努力的探索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