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的追尋 第16章 第二輯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中) (3)
    我這麼說並不誇張,因為按工作人員的意思,如果沒有遊客登門,他們大可不必這麼早開門的。甚至連他們的檢票機都因為仍在啟動而無法工作,檢票的大媽說:「要不你先進去吧!等出來再檢票。」

    進入院內,迎面是崇陵隆恩殿,這裡昔日是供奉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神牌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座空蕩蕩的宮殿,正中擺了一張龍椅。繞過隆恩殿後面是一座琉璃門,門後是石五供,再往後就是崇陵的寶頂了。所謂寶頂,說白了就是墳頭。

    一個工作人員在我前面著急忙慌地跑著,一邊跑一邊大喊:「我得先去把地宮的門打開……」

    我這個變態遊客的確夠討人嫌的。

    沿著殘破的磚路攀上寶頂,眼前便是方城,方城上立著一座紅色的明樓,內有一方石碑,上面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著「德宗景皇帝之陵」。方城門洞的地板上開了一個洞,拾階而下,便是盛放光緒與隆裕梓宮(就是棺材)的地宮。昔日的金剛牆下,盜墓賊留下盜洞的赫然在目。繼續向前,穿過三道石門,眼前便是兩口巨大的棺槨,那口大的是光緒皇帝的,小一點的是隆裕的。

    想想當年的隆裕也夠慘,被自己的姑姑像貨物一樣硬塞給了一個不愛自己的丈夫,先守了近20年的活寡,又守了5年的死寡,終於趕在崇陵竣工之前走完了自己45歲的人生之路。

    從地宮出來,環寶頂走了一圈,山風呼嘯,很有些悲涼的氣氛。遠遠的,崇陵今天的第二位遊客已經開始過橋了,於是趕緊從明樓裡下來,向崇陵妃園跑去。

    光緒帝一生,一後兩妃。據清宮老太監回憶,光緒選婚的時候一共有五位女孩,除了後來成為隆裕的葉赫那拉氏外,還有兩對姐妹。一開始,皇帝看中的是另一個女孩,結果招致了慈禧的當頭棒喝,結果懦弱的光緒帝只能選擇隆裕,而那位被光緒中意的女孩,連同她的姐妹一起,被慈禧立即送出了紫禁城,以防日後成為隆裕的對手。而另一對姓他他拉的姐妹則幸運——抑或不幸——地留了下來,成為了日後的瑾妃和珍妃。

    關於珍妃,正史與野史的記載都太多了,這個為上天精心設計的女孩卻沒能得到上天格外的關照,她悲慘的一生幾乎就是那個年代裡整個中國的縮影。而關於瑾妃,目前所能查證的最可靠的描述來自於溥儀的《我的前半生》。溥儀在書裡詳細地描述了瑾妃晚年的糟糕脾氣,甚至認為是她導致了自己生母的自殺。

    崇陵妃園只有一個很小的園子,綠色的琉璃瓦和單設的焚帛爐顯示了它的地位是如此卑微。享殿後面並排屹立著兩座墳塋。1938年,崇陵妃園遭到盜掘,民間一度傳說被盜的是珍妃的墓穴,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人將此拍成了電影。但根據建國後抓獲的犯罪分子本人供述,被盜墓穴的主人是個中年女人,棺槨打開時面貌尚未腐爛,專家由此推斷,被盜的應該是瑾妃墓。因為珍妃在庚於國變期間被泡在水裡整整一年,打撈時早已面目全非,慘不忍睹了。

    泰陵

    至少就現有史料來看,這也許將一直是一個謎團:為什麼雍正會放棄遵化的清東陵,轉而在易縣營建自己的陵寢?

    三個世紀來,種種猜測汗牛充棟。懷有善意心態的人認為雍正不甘居人後,東陵風水最佳處已經順治、康熙二帝所佔,故而另闢蹊徑。而懷有不善意者(包括惡意者與中立派)則蜚議紛紛,認為一定是雍正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導致他無顏(或者是不敢)在地下面對自己的父親。

    翻查史料,其實雍正離開東陵、另謀吉地的想法早就已經出現,甚至一度還曾經著手實施,只不過因為龍穴中含有砂石才不得不罷手。其後,雍正又先後在關內關外挑選了11處地方,作為自己萬年吉地的候選單位,不過最終得到他認可的只有易縣泰寧山下這片被瀟瀟易水環繞著的沃土。

    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十九日,大清帝國定鼎中原後的第二片陵區開始在泰寧山下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五年,到雍正龍馭上賓的時候仍然沒有竣工。雍正的死讓他迷離的一生變得更加詭異,有人說,他死於丹藥中毒,有人說,他死於呂四娘的刺殺。這個謎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差點被揭開,原因是泰陵被盜了。

    根據國家文物部門「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的主導思想,國家只對被盜掘的帝王陵墓開展考古發掘,否則就留待後世子孫想辦法。然而,泰陵上的的確確出現了一個盜洞。經過多方努力,1980年,國家批准了泰陵的發掘意見。一時間,各路記者雲集泰陵,長槍短炮一起瞄準了這位迷霧重重的帝王。文物部門也專門為發掘工作製作了幾根石柱,並且運抵泰陵啞巴院。

    所謂「啞巴院」,其實就是指方城與寶城之間的那個小院子。作為一種帝王陵寢獨有的建築形式,啞巴院首見於明十三陵。清承明制,連陵寢制度也學得惟妙惟肖,這啞巴院的形制便猶是如此。至於為什麼這裡被稱為啞巴院,舊時傳說,啞巴院裡藏著陵寢地宮的入口,為防止盜墓,為皇帝修陵時,所用啞巴院的工人都是啞巴,晚上出工,白天休息,出工收工時以黑布蒙眼,工程完成後又被他們發配到邊遠地區,從而杜絕地宮入口秘密洩露的可能。

    其實這只是個民間的傳說,當然,這個傳說至少有一部分還是說對了。

    那就是這個小院裡的確藏著皇陵的入口。

    對中國歷史稍有涉獵的人都應該知道,中國的皇陵大多是在皇帝生前所建,這就注定皇帝入葬的時候不可能像平常老百姓那樣把棺材放在坑裡然後填土——它一定會留下一個門,而且是一個不小的門。同時,當年修建皇陵的人還需要想到,如果這個門是常年暴露在外的,那肯定會成為日後的安保隱患。所以一旦皇陵修建完成,地宮入口隨即就被掩埋於土中,等待將來皇帝「入住」的那一天。如果其間遭遇了皇后病故,按制皇后的梓宮是要被安放進皇陵地宮的,那就需要挖開掩土,將皇后的梓宮運入。但這一來新的問題又誕生了,怎麼去找那個埋在土下的門呢?聰明的中國人就在啞巴院對面的牆上製作了一面琉璃壁。表面上看起來,這面琉璃壁是為了裝飾之用,但它實際的作用就是標誌地宮的入口。只要沿琉璃壁向下挖,不出三五米即可以看到一面金剛牆,牆後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

    這個秘密說破了很簡單,但如果沒人指示,想從碩大的皇陵上找到進入地宮的突破口,簡直堪比登天。

    別說是孫殿英當年盜掘東陵時費的那番牛勁,就是共和國政府發掘明定陵的時候,因為不瞭解這個秘密,也是圍著寶頂揮汗如雨數月,卻始終摸不著北,那些白費力氣的溝壑至今仍然陳列明定陵的院落裡,並不時吸引不明所以的遊人的注意。

    至於為什麼這個小院叫啞巴院,其實只是古建學上的術語使然。中國的古建學中,把一些從外面看不到的結構習慣上稱為「啞巴某某」,比如「啞巴當」、「啞巴椽」等等。

    回來繼續說泰陵的發掘。

    話說1980年4月9日,泰陵啞巴院裡人頭攢動,好不熱鬧。主持人員一聲令下,考古人員便手持刀槍劍戟撲向泰陵的琉璃壁,那個當年盜墓賊留下的盜洞就是在這個位置上。然而考古人員只向下挖了兩米多一點,就發現盜洞到此停止了,再下面都是未經擾動的封土層。至此,泰陵被盜的消息被徹底證實系子虛烏有。國家文物部門得訊緊急下發通知,泰陵發掘就地下馬。

    於是,雍正,這個三個世紀來一直背負著滾滾罵名的傳奇皇帝,這個日筆萬言的雄辯天才,這個以工作為樂、為享、為生的工作狂,最終得以繼續安靜地躺在他的地宮深外,連同他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一起停留於時間之外。

    昌陵

    在冰冷的地宮中寂寞地等待了整整85年之後,雍正終於等來了自己的第一個鄰居——他的孫子嘉慶皇帝。

    回想雍正在位期間,迫害政敵,與一個鄉村無賴散開長達數十萬字的論戰,並將之公諸於眾,借反腐為名大興抄家之風,煉丹……昔日雍親王在成為皇帝後的種種超越其身份的舉動,無異令他的繼承人乾隆在繼位之初傷透了腦筋。而其中尤甚的無疑是雍正最為後人詬病的興建西陵。那麼,自己百年之後,是埋在父親身邊,聽憑曾祖父和祖父的墳塋湮沒於荒煙蔓草之間,還是把帝國的喪葬制度拉回到舊有的軌道上,讓父親從此獨立於蕭蕭易水之畔,對於年輕的乾隆皇帝而言,這項工作或許並不比為康熙諸子平反和查禁《大義覺迷錄》來得輕鬆。

    經過慎重考慮,天資聰慧的乾隆終於發出了一份令人拍案叫絕的上諭:以北京為中心,東陵西陵互為昭穆。

    昭穆之制源於周禮,是一套極為繁瑣的宗廟和墳地的排序制度,其形式有點類似於今天主席台上諸位領導的座次順序,甚至可以說,如為一種化繁為簡的參考方式,兩者還具有彼多形似之處。同時,乾隆還順帶著杜絕了子孫們肆意妄為的可能:「且遵化、易州兩處,山川深邃,靈秀所鍾,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於他處另為選擇,有妨小民田產……」一句話,就在這倆地方折騰行了,千萬別再弄出什麼「南陵」、「北陵」之類的了。

    縱觀中國歷史,大約沒有哪個王朝比愛新覺羅家族更信仰「祖制」的了。也正因為如此,一項項制度在「敬天法祖」家訓大旗的庇護下,得以延續、鞏固,直到僵化、腐爛,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還有一項項制度則在同一面大旗的庇護下得以獲取合法外衣,並繼而成為新一代「祖制」。清代皇權也因此呈現出一種別樣的詭異:一方面被前代帝王限制得亦步亦趨,另一方面又隨時處於失控狀態。由此也成就了整個國家與民族在紛紜變幻的國際形勢中的一系列幸與不幸。每念及此,都不由得讓人發出一聲長歎!隨著我們繼續對清代歷史、尤其是清代帝后陵寢制度的進一步觀察,相信每個人都將會對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乾隆盛世,皇帝口含天憲,東西雙陵從此成為定制。乾隆以身作則,不僅把自己的陵墓修在了東陵,又在當上太上皇后替兒子把昌陵的陵址敲定在了西陵。

    回過頭來看看昌陵。昌陵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特點,一磚一瓦酷肖泰陵。這似乎並不難理解,有乾隆這麼個強勢老爹的干預,嘉慶即使是在紫禁城裡也只能過著「上喜亦喜」的日子,又哪裡能在自己的身後事上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呢!

    以人性的常理來推斷,嘉慶皇帝肯定是不滿意父親的這種大包大攬的,但他沒辦法,甚至在自己的皇后去世後也不敢在父親面前表現出傷感。嘉慶二年,大清帝國為它267年歷史中唯一生育過皇帝的皇后舉辦了最低調、最簡單的一次皇后喪禮,喪禮之後,皇后的梓宮被暫時安放在靜安莊殯宮內,等待昌陵六年後竣工的那一天。

    嘉慶皇帝一生先後有兩位皇后,除了這位被史書稱為孝淑睿皇后的女人,還有一位就是被葬於昌西陵的孝和睿皇后。在清朝歷史上,正式受冊守而位居中宮的只有16位皇后,孝和睿皇后是在位時間最長的。自嘉慶六年冊封,一直到嘉慶皇帝莫名其妙地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歷時19年時間。

    明制,皇帝與皇后必須埋在同一陵寢內,如果皇帝死時皇后健在,要等皇后去世後重啟帝陵。清朝陵制雖然繼承自明朝,但在這一點上卻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即皇帝入葬後地宮門即徹底封死,皇后要在帝陵旁另建陵墓,並以帝陵稱號及方位命外。昌西陵之前,清朝已經建起了三座皇后陵,即孝莊太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孝聖憲皇后的泰東陵。

    有清一代,皇位更迭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女人的話似乎特別管用。比如眾所周知的康熙繼位、光緒繼位和宣統繼位。在這三次皇位更迭中,皇帝都已經成為無力主持大局的植物人(或者乾脆就是死人),關鍵時刻,太后(或是太皇太后)一言以定大計,選個年幼孩童繼統江山。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清朝歷史上還有一次靠女人敲定的皇位更替,只不過那一次,嗣皇帝不是孩子,而是個年近不惑的中年人。這一次,決定帝國命運的那個女人就是昌西陵裡的孝和皇后,正是她在關鍵時刻毅然拍板,放棄了兩個親生兒子黃袍加身的機會,把皇位指定給了僅比自己小6歲的嗣子,後來的道光皇帝。

    很難理解在面對皇權這劑讓無數人迷失本性的毒藥面前,孝和皇后會有如此令後人歎為觀止的清醒頭腦。

    嘉慶二十五年八月,發生在承德避暑山莊裡的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雖然至今仍很少吸引後人的目光,但不可否認,它應該算得上是清朝歷次皇位更迭中最詭異的一次。是的,最詭異的一次,沒有「之一」,包括雍正的繼承也很難與之相提並論。

    嘉慶皇帝死了,莫名其妙地死了。雖然之前一天皇帝仍興致勃勃地騎馬射獵,但在那個風雨交夾的夜裡,皇帝突然死了。在來自皇族宗室的傳聞裡,嘉慶皇帝的死因有兩種,一為雷擊,一為行刺。總之,都不是什麼善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