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的追尋 第7章 第一輯 歷史河畔的垂釣(下) (1)
    《臨江上風清》

    17日晚八時,我們乘坐江山12號游輪,離開了美女如雲的重慶。

    開船的時候天已黑了,江岸上燈火通明,「重慶港」三個霓虹燈做的大字宛如明月般掛在天上。江上的船隻都打開了探照燈,巨大的光柱彷彿一柄柄銀劍,筆直的指向遠方,消失在茫茫夜色的深處。時而有輪船的汽笛從遠處傳來,在山城延綿起伏的峻嶺間反覆激盪。

    重慶終於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只剩遠處雲邊的一抹淡淡的紅暈。周圍一片漆黑,完全無從分辨山的輪廓。船頭衝開飛濺的浪花,嘩嘩地響著。江風開始凜冽了起來,吹得人渾身都涼涼的。遊客們紛紛躲回了船艙,透過玻璃縮頭縮腦的看著窗外的黑暗。

    第一站是涪陵,中國著名的搾菜之鄉。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是著名荔枝品牌「妃子笑」的產地。史載,楊貴妃最愛吃荔枝,玄宗就動用驛馬從涪陵經三峽千里傳送,於是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各地百姓深受其苦,而涪陵尤甚,於是在楊氏死後,涪陵百姓竟將荔枝全部拔除,以至絕種。

    涪陵的另一個景觀是世界水文史上都非常著名的白鶴梁。一道長1600米的石樑橫臥江中,每逢枯水便現身出來,由人們在樑上刻下標記和銘文,記錄水文。幾千年來,它為我們留下了太多關於長江的記憶。與之相同,在下游的雲陽還有一條同樣功能的200米長的石樑,名叫龍脊石。然而,隨著三峽庫區蓄水的開始,它們都將永沉水底,再無出頭之日。前一陣有報道說,專家準備為白鶴梁修一座水下博物館,以供後人瞻仰,卻全沒有提及龍脊石。套用趙本山小品裡的一句話:「一樣是石樑,做文物的差別咋就那麼大呢!」

    過了涪陵,船繼續向前開,到半夜時分才在豐都停了下來。

    豐都,傳說中的陰曹地府。它背後那座叫做名山的小山,據說是閻王爺的中央行政公署所在地。這裡是陰間世界的首都,是一切善惡的終審法庭,是世上眾生生生不息的起點和終點,是陰陽兩界的海關與邊檢。

    中國的傳統是很敬重鬼的,但再準確一點說,是「敬而遠之」。但豐都例外。大家明知道這裡有鬼,卻仍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出於何種心態?不得而知。

    這一夜,我們枕著濤聲,睡得極香。黎明時分,敲門急促的響了起來——該去見鬼了。

    晨霧迷離,籠罩著名山的山頭,如愁如怨。霧的後面是什麼,是夜出歸來的遊魂嗎?洶湧的江水馬上就要淹沒他們的家園,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感到傷感,會不會選擇遷都!

    迷迷糊糊的從船上下來,登上碼頭,沒走幾步就來到了大路上。水位抬升,當年那段讓人氣喘噓噓的上坡已大半被淹沒在了水下。我的心下突然悲傷了起來,難道許久以來的擔心竟是真的?

    被洶湧的人潮裹攜著,我們一路上向鬼城開進了。沿途到處是斷壁殘垣,這是位於三期蓄水線下的豐都舊城。新的豐都建在江的對岸,正對著名山上那尊新建閻羅天子巨像空洞的眼神。那是一座全新的城市,遠遠看去很漂亮。再往前走,開始有舊式的民居出現了,那是暫時為遊人們留下的店舖。木製的門板和門板後的人都泛著古銅色,神情黯然的望著我們。隨著三峽工程的繼續,他們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離開這片熟悉的土地。天下蒼生都在來這裡的路上,可他們卻不得不選擇離開。是諷刺,還是玩笑!恐怕只有鬼才知道。

    鬼城的傳說始自東漢,當時曾有兩位道士在名山上白日飛昇。因他倆一個姓陰,一個姓王,後人以訛而訛,便把這裡當成是「陰王」的中央行政機關所在地了。現如今,這個陰曹地府的心臟城市已經不可避免的面臨水厄了。就在名山的入口處,雪白的牆上很扎眼的畫著一條紅線,上面寫著:156米水位線,不知道被敦促的是生者,還是死者。

    和七年前一樣,我們沒有選擇纜車。名山並沒有多高,中速走上去也用不了二十分鐘。半山腰裡那方標著175米水位線的石碑依然矗立著,但已破損了不少,不知道它還能不能記的我。

    山上便是那個建在陽光下陰間世界。假若死後果然有知,相信我們已經在輪迴中反反覆覆來過這裡許多次了。

    心懷坦蕩的跨過奈何橋,腳下的土地就已經不再屬於陽世了。前面是「登天梯」,一共33級。傳說33歲的人要雙腿併攏,一級級蹦上去;不到33歲的人要一鼓作氣跑上去;過了33歲的人則要一步一步走上去。

    前方的凌霄宮前,一方石碑上鐫刻著「唯善呈和」四個大字,四字共用一個「口」,可謂構思巧妙,但更巧妙的,應該是四個字背後蘊涵的道理。大殿旁邊有一家「孟婆湯專賣」,幾千年來孟老太太在此壟斷了整個陰間的飲料市場。七年前因為拮据沒有喝成,這次想去喝上一碗,卻又被妻子拽住了——她害怕我把她忘了。想想也是,人如果能只忘掉煩惱還好,可一旦連快樂也忘了,那實在是划不來得很。人生在世,不就是在追求快樂與幸福的嘛!

    再向前,穿過光怪陸離的各種陰間司法機關的辦公場所,就是名噪天下的鬼門關。關前一碑,隸書「此冥府也」,與其說是對死者的提醒,還不如說是對生者的戲弄更確切些!

    入得鬼門關,裡面一條小路——黃泉路。天曉得為什麼這條黃泉路居然越走越高!黃泉難道不是在地下的嗎!路的盡頭是望鄉台。「望鄉台上鬼倉皇,望眼睜睜淚兩行。妻兒老小偎柩側,親朋濟濟聚靈堂。」亡靈到此最後遙望一眼家鄉,從此陰陽兩隔,重入輪迴了。

    望鄉台的對面是天子殿,名山上最大古建築群,閻羅天子的紫禁城。殿前巨匾高懸,上書金字「善惡昭彰」。這是代表了人類對司法怎樣一種理想的四個字啊!《說文解字》對「法」的解釋是「平直如水,從廌去」。「廌」就是伏在閻羅天子辦公桌下的那只獨角獸。它代表著公平,代表著正義,代表著天地人和。當陽世間的司法腐敗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我們應當懷著怎樣一種感慨的心情在陰間凝視著這四個字啊!

    從名山下來,一隻小黑狗髒兮兮的蜷在路邊,奄奄一息,看樣子活不了多久了。妻子看著不忍。我勸她說,其實眾生皆然,甚至它還要幸福一些,因為它去陰曹的路會比別人近許多。

    我是不信鬼神的,但去豐都總會給我帶了一些關於生與死的啟示。

    回到船上,繼續我們的航行。天已經大亮了,可以清晰的看到兩岸褐色的岩石和蔥鬱的樹木。青色的山巒倒映在綠色的江水中,彷彿一扇倒映在大理石地面上的巨大錦屏。我不禁納悶了起來:這還是長江嗎?記憶中的長江總是一幅氣宇軒昂的樣子:驚濤駭浪,跌宕起伏,澎湃的江水猛烈的拍擊著兩岸狹窄的江堤,將所以有夠移動的東西通通卷下江去;靠近江邊的水裡林立著各種顏色的警示燈,每一盞燈下都是一場船家的噩夢,一段寡婦的斷腸;江水裡夾雜著大量的泥沙與枯枝敗葉,泛著褐黃色的泡沫,混濁而骯髒;無數漩渦圍著輪船打轉,掀得輪船一顛一顛的,彷彿巨掌下擺動的搖籃……可是現在,江水寬了許多,卻似乎已經停止了流動,泥沙不見了,飄浮物不見了,驚濤駭浪也不見了。江水溫柔得舔舐著江岸,像個孩子耐心的品味著自己的冰淇淋那般,一下,又一下,不慌不亂,有條不紊。曾經勞苦功高的警示燈們,連同它們職責所繫的那些暗礁,也都沒有了。只留下兩岸青山如畫,一如當年的蔥綠。

    長江,難道你真的也可以這樣馴服?

    中午,我們到達了忠縣。在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特建築」的石寶寨門前,我們停了下來。七年前只能從江上匆匆一窺,這一次,我終於可以一睹其真面目了。

    石寶寨共十二層,建於清嘉慶年前,下臨長江,背依江邊突兀而起的玉印山,彷彿一隻越飛越高的蒼鷹,在水天之間輕盈地翱翔著。小心翼翼地走進樓去,木製的樓板在腳下吱吱呀呀地顫抖著,這才發現原來整個寨樓每層就靠著幾塊木板搭在石壁上支撐著。沒有鋼釘,沒有水泥,甚至沒有鑽孔,只有榫頭嚴密的咬合。輕輕撫摸著這近在咫尺的奇跡,不得不感慨先人的智慧,也不得不替自己捏上一把冷汗。

    樓裡掛著許多人像,畫的都是忠縣歷史上的名人。其中的大多數都不為我所熟知,但是甘寧和嚴顏兩位卻是例外。這兩位三國名將留給了我們太多的記憶,史書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奕奕生輝。

    登上山頂,上面居然是座魁星樓,一個專屬於文人的地方。憑欄觀風,煙波浩渺的長江就伏在腳下。江霧已經有些薄了,陽光淡淡地灑在江面上,一閃一閃的,彷彿一條華美的絲綢。

    175米的三期水位就刻注在石寶寨的大門1.93米的地方。這曾是一個讓許多人傷透腦筋的事實。三期蓄水後,石寶寨將真正實現「水漫金山」。是搬,還是不搬!最終,不搬的意見佔據了上風,代價是在寨外建一道石壩,拒江水於門外。屆時,石寶寨就真如其宣傳冊裡說的那樣,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盆景」。

    從石寶寨繼續前進,江水愈發的平了,也愈發清了,幾乎已經徹底停止了流動。水不動,船行得似乎也就特別慢。江上往來著各種船舶,卻幾乎分辨不出上行與下行的區別。寬闊的江面上,甚至有兩個兒童劃著一隻木盆般大小的舢板同我們的游輪展開了競賽。

    黃昏時分,船到了雲陽。遠處山坡上,喬遷新居的張飛廟正燈火通明。

    自古以來,每提到三峽行舟,幾乎都是一個「快」字為基調的。「雖乘奔御風,不以其急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確,沿長江順流而下是極痛快的——如果不是做船工的話——然而,逆流而上就成了大問題。李白在《上三峽》中這樣寫道:「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其實李老仙人應該知足,能走就已經不錯了。靠什麼走,縴夫!

    「船過西陵峽呀,人心寒喲!一聲的號子,我一身的汗啊!最怕是崆嶺呀,鬼門關哇!一聲的號子,我一身的膽哪!」

    數千年來,巴楚縴夫在絕壁林立、水勢湍急、暗礁密佈的峽江上艱難的勞動與生活,用血肉與意志對抗著滾滾的江水,證明著生命的執著,譜寫著不朽的樂章。江邊岩石上,那一道道被纖繩磨出的深深印跡就是關於這一切最好的記錄。

    於是,就有了張飛廟前「江上風清」這四個感恩戴德的大字。

    傳說關羽為東吳所殺後,張飛為替關羽報仇,連夜趕製白盔白甲,不料竟逼反了置辦不力的范疆、張達二人。二人趁張飛熟睡之際刺殺了張飛,並將人頭拋入江中。人頭漂到雲陽,為當地百姓撈起,埋葬於江邊,並修建起了一座廟宇,這就是後來的張飛廟。

    當地人傳說,張飛是船工縴夫們的護航神。很久以來,他的神靈一直庇護著江中往來的船隻,更能為辛苦勞作的縴夫們送上一路清風。為此,後人有詩贊曰:「銅鑼古渡蜀江東,多謝先生賜順風。」燕頷虎鬚的張翼德原來也可以被稱為先生。

    隨著三峽工程開始蓄水,原先建於江邊的張飛廟將不可避免的沉於碧波之下。2002年10月8日,張飛廟整體搬遷工程開始。新址位於原址上游32公里處。同時搬遷的還有126株古樹以及白玉潭瀑布。這項耗資8000萬元的工程歷時近一年,是三峽沿岸景區最大的文物遺跡搬遷工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