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投資更幸福 第18章 散戶為何難賺錢——把錢交給專業人士 (1)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投資成就,是依靠了「自律」和「愚蠢」這兩個東西:自己的自律、別人的愚蠢。

    ——沃倫·巴菲特

    我們的困惑

    1.散戶為什麼賺不了錢?個人投資者的智商都很高,但為什麼就是跑不過機構投資者?

    2.投資的壓力越來越大,個人投資者如何做到幸福投資?

    「海龜」的故事

    這是一群社會閒散人員的故事,他們中的很多人從沒有金融從業經驗,卻在華爾街迅速成為百萬富翁。

    在一個酷熱的午後,新加坡的某個養龜場充斥著焦躁的氣息,兩個交易員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其中一個是傳奇交易員理查德·丹尼斯,他的觀點是:「一個成功的交易員是可以訓練出來的。」而他的好友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成功的交易員必須具備某種天賦。

    丹尼斯是當時華爾街著名的交易員,他從高中畢業後便從事期貨交易,並在實踐中殺出了一條血路。丹尼斯最初的交易本金只有400美元,在其追隨趨勢的交易原則下,最後奇跡般地變成了2億多美元。

    兩人最終達成協議:「好吧,我們打個賭,我們找些人回來訓練,但他們每年至少要有100%以上的回報才算成功。」這個類似《百萬英鎊》中兩富豪打賭的故事,卻大大影響了未來的投資界。

    他們招聘了一批學徒參加1983年和1984年的交易課程,而此次行動代號就是「海龜」。大量的海龜刺激了丹尼斯,他說:「我要像新加坡人養海龜那樣培養交易員。」

    其後的故事就顯得有些「真人秀」了。丹尼斯招聘了各種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有非常保守的,也有很喜歡自由的。而他們的職業更是五花八門,有保安、銷售員、廚師、教師、郵差、會計助理、服務員。他還邀請了一名女性,這在20世紀80年代的芝加哥,絕對算是特例,他甚至還聘用了一名同性戀。

    丹尼斯所做的培訓就很有些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那句名言的風格——「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就可以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丹尼斯只用了兩周時間,就把他所有投資的知識都教給了學生們,教會了他們如何交易債券、外匯、玉米、原油、股票和所有的市場。他的學生並沒有在又吵又鬧、狂打手勢的交易場內學習,而是在一個安靜的辦公室內學習,沒有電視,沒有電腦,只有幾部電話。

    而「海龜」也成為交易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因為在隨後的4年中,這些學徒們取得了年均80%的復利收益。丹尼斯證明了交易是可以被傳授的。

    丹尼斯的培訓內容並不複雜,無非就是「掌握交易優勢,管理風險,持之以恆,保持簡單」。而丹尼斯的弟子們也並沒有保守這個秘密的意思,他們後來甚至出書、開班傳授交易之道。

    「海龜」們一方面認為,「交易比我原來想像的更容易學會」,但同時又覺得,「你們可以在報紙上發表我的交易法則,但沒有人會完全遵循它們,關鍵在於連續性和紀律。幾乎任何人都能夠羅列一張交易法則的清單,其中的80%與我們教授給學員的一樣。但他們所不能做到的是:自信,以及在條件惡化時仍堅持這些法則的勇氣」。

    或許散戶賺不了錢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能找到一套短期獲利模式,但不能持之以恆地、有紀律地進行交易,導致不能長期獲利,而這正是機構投資者的優勢。

    崽賣爺田不心疼

    誰是市場中「最可愛」的人?

    當然是散戶了,因為他們是市場中輸錢最多的人。

    的確,個人投資者在市場中所處的江湖地位是最低的。基金、機構都是股市裡的「大鱷」,而個人投資者只是些「小魚小蝦」,基本處在「任人魚肉」的地位。

    有趣的是,在市場中,投資者對機構的認識卻呈現兩種極端。

    在許多個人投資者眼中,機構投資者總是高人一等,他們可直接與上市公司管理層會面,近距離瞭解公司的運營情況,甚至還能在公司配股、分紅時,有能力與管理層討價還價。個人投資者就沒有這些優惠,見不到管理層,瞭解不到公司運營的實際情況,更遑論跟管理層討價還價了。

    談到分析能力,很多機構的研究員都是科班出身,碩士學歷只是起步,分工更是明確,且是分行業、分公司地去研究。機構對基本面的研究非常透徹,而許多個人投資者連財務報表都看不懂。在投資的專業領域,個人投資者與機構就像讓一個小學生跟一個大學生比做數學題,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但另一部分投資者卻覺得基金都是些「白癡」,打敗基金不在話下。當年流傳的一首股市歌謠,正體現出對基金的蔑視:「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打中一隻黑馬;我們都是正規軍,哪怕它股市是晴是陰;沒有車,沒有房,自有那基民送上前;沒有錢,沒有款,基民給我們搬。」

    而秦先生就是這麼覺得的。他覺得,只要發揮散戶的優勢,散戶賺錢就是理所應當的,跑贏基金更不在話下。個人投資者的優勢是:一,輸得起時間,買了不漲,大不了一個等字,而莊家的融資是有時間成本的;二,資金量小且進出靈活,想買想賣,一筆搞定,而莊家的建倉和出貨則有一個長長的過程;三,散戶自己管理自己的資金,根本無需設置某些和投資決策無關的風險管理限制。

    所以秦先生非常信奉英國哲學家J·S·密爾的那句名言:「對於一個人的福祉,本人是關切最深的人。」他一直對蘭女士買基金的行為感到很詫異,勸過蘭女士好幾次:「錢不要交給基金玩,基金都是些崽賣爺田不心疼的傢伙。」

    所謂「崽賣爺田不心疼」,指的就是從父輩手裡拿錢不需要吃苦、流汗,所以花起來手很順、不心疼。

    可奇怪的是,秦先生雖然經常能在短期內跑贏基金的收益,但一旦拉長到2~3年,他就發現自己的收益總跑不過基金。可他從內心裡還是接受不了基金,他覺得,基金最愛砸盤,就因為「割肉」割的不是自己的錢,「崽賣爺田不心疼」,自己的錢還得自己管,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不心疼。

    而在筆者看來,秦先生珍惜自己的資金,也很期待自己的投資能獲得豐厚的收益,但正是其「太在乎」、「太執著」的心態,反而讓他縮手縮腳,受到情緒的控制,成為其投資成功的阻力。在某種意義上,把錢交給專家,正是為了避免心中的那股「執念」、「貪念」,也是提升股市幸福感的最佳手段。

    為什麼醫生不自己給自己治病,為什麼有的老師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卻能教育好別人的孩子?有時心態、情緒在處理事情時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有心栽花花不開」,抱著「不在乎」、「灑脫」,乃至「崽賣爺田不心疼」的心態,才讓股市投資更成功。

    在投資中,「崽賣爺田不心疼」,不妨理解為忘掉你的買入價。

    所謂買入價,在經濟學中又稱為「沉沒成本」。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收不回:說出去的話和花出去的錢。從理性的角度思考,「沉沒成本」不應該影響決策,該咋樣就咋樣。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逃避「沉沒成本」的影響。你買了兩張電影票,並是全款付清的,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你覺得很乏味,這時你有兩種選擇:忍受著看完或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忍受著看完。其實不管你看不看電影,錢都是收不回來的,所以就不該在作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立刻起身退場,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才是更理智的決定。

    投資者乃至公司很容易陷入「越補越大的洞」。協和號飛機(英國和法國聯合研製的一種超音速客機)就是個反面典型。協和號飛機的製造進度嚴重落後,預算嚴重超支,但若不追加投資,之前花的幾十億歐元就只能打水漂時,公司選擇了繼續砸錢,希望「用另一個錯誤來挽回上一個錯誤」,死馬當活馬醫,最終雖然飛機上了天,卻成為了虧本項目。

    而在投資中,「越補越大的洞」也不在少數。投資者買的時候是為「投機」,但一旦套牢就變成了「長期投資」,甚至越套越買,越買越套,在市場波動前,花去所有「子彈」的更不在少數。我常常聽到這樣的對白:「拋掉吧,這只股票基本面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只爛股票,我已經套牢2年了,為它花了好幾萬,我不能就這樣割肉!」

    坦白地講,在沒有交過大額學費前,讓你忘掉「買入價」是很難做到的。如果這只股票的價位已較你的進價為高,你賣出會很容易,因為你已賺了錢。而面對「割肉」,普通人會找一百個理由,「再等一會兒」。但「再等一會兒」的結果,往往是股票的破位。

    其實,股票賣不賣出和你在什麼價位買進又有什麼關係?

    具體操作過程中,機構投資者有著個人投資者所不具備的心理優勢,即他們的心態可以更放鬆,因為裡面沒有他們的錢,更因為他們有紀律的約束。當遭遇一連串的損失時,大多數個人投資者都會方寸大亂。而機構投資對交易員是有著強制性約束的,例如最大損失額的限定,以及限定單月最大損失額等,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讓他們保持冷靜與理智。

    一個有趣的現實是:成功的交易員經常說要離職單干,但只有少數人能完成這種從機構到個人投資者的轉變。大多數交易員一旦單干,就很容易陷入恐懼、貪婪之中。這也解釋了一個現象:操作模擬賬戶總比實盤收益要高,操作別人賬戶總比自己的收益要高。

    心態是決定交易成敗的關鍵。而把錢交給專業人士,某種意義上是支付給安撫情緒和心態的溢價。

    由於專業投資者具備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和投研體系,所以在外界看來,機構對金錢的態度顯得比較「灑脫」。但實質卻是,基金比股票買賣更不易受情緒的控制,而更多受到投資紀律的影響。儘管將基民的錢「割肉」,容易被外界認為「崽賣爺田不心疼」,但這種較為灑脫的心態,反倒會提升長遠的投資效益。

    感謝老闆

    在筆者看來,機構投資者之所以比散戶更成功,得感謝他們的老闆。

    老闆們總樂於向員工頒布嚴格的紀律,例如考勤,甚至連去洗手間的時間都有限制等。但在投資過程中,投資紀律有其特殊的含義。如果某個交易員購買了不在股票池裡的股票,立刻就會因為不服從命令遭到解雇;如果某位交易員違反了契約中的資產配置,哪怕多買了1%的股票,他也得馬上捲起鋪蓋跑路;而若交易員造成的損失連續幾個月都超過了月限定額,或排名靠後,那他很有可能會被停止交易,退居二線改為打雜的,甚至被解雇。

    那個人投資者呢?

    秦先生會因為同事的一句閒扯,立刻買入某只股票,他做一個決策往往比閃電都快;而在資產配置上,秦先生要麼滿倉,要麼在滿倉的路上。至於損失,為了家庭和諧,秦先生一貫的宗旨是「報喜不報憂」,哪怕虧得再多,只要不向老婆匯報,就啥事都沒有。

    機構投資者的那一套看似呆板、嚴苛的決策體制和投資紀律,確保了投資者不會盲目投資,也不會在遇到挫折時損失太大。而散戶呢?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管住自己那雙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