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傻理論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那麼自己就一定是贏家,只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傻瓜來做你的「下家」,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傻瓜。可以這樣說,所有投機者信奉的,多半是「最大的傻瓜」理論。
很多時候,市場不能用簡單的價值投資去推測,特別是在投資者情緒狂熱時,理性的價值評估往往失效。這時就需要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依據對市場情緒的把握來判斷行情最危險的時刻是否已悄然而至。
在玩「傻瓜」遊戲時,千萬不要玩得太過火,保持半瘋半醒的狀態為好。在股市中,如果你自視過高,把別人都當傻瓜,總有一天你會發覺,你才是最傻的人。理性和保守固然會使你喪失一些機會,但少賺一些錢,也會讓你躲過不少飛刀。
在華爾街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兩個炒手交易一罐沙丁魚罐頭,每次交易,一方都以更高的價錢從對方手中買進這罐沙丁魚,不斷交易下來,雙方都賺了不少錢。有一天,其中一個炒手決定打開罐頭看看,瞭解一下為什麼一罐沙丁魚要賣這麼高的價錢。結果他發現這罐沙丁魚是臭的。他以此指責對方賣假貨。對方回答說:「誰要你打開的?這罐沙丁魚是用來交易的,不是用來吃的!」
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酷愛得州撲克的巴菲特曾說:「就像打牌一樣,若是你沒有辦法在30分鐘內看出誰是傻瓜,那麼那個傻瓜很可能就是你!」而人生最大的不幸就在於,玩了半天,才發現自己就是這個遊戲中最傻的人!
秦先生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大傻瓜」。
2007年時,秦先生信心滿滿,股市一路從2728點上漲到6124點,秦先生一路買一路漲,在小圈子內儼然成了「股神」。那段時間,秦先生非常亢奮,走路虎虎生風,操作更是大膽進取。那時秦先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研究股票,而每炒必賺的經歷,也讓他對自己的投資能力越發有信心。那時,他一天的贏利足以趕上他半年的工資,秦先生甚至很嚴肅地開始考慮辭職在家專職炒股。
幸虧蘭女士勸阻了他,她覺得,上班必定月月有工資,而投資卻不一定天天都賺錢,上漲的市場行情不可能一直延續,如此豐厚的利潤更不可能延續,所以她勸秦先生見好就收,或做好止贏點。而秦先生卻總覺得,如此好的行情千年難遇,不做實在太可惜,啤酒有泡沫才好喝。在當時亢奮的投資環境下,秦先生更覺得,上證指數能上碰10000點。
但隨後的下跌讓秦先生的美夢徹底破碎了。從6124點到1664點的下跌,讓他從亢奮的天堂落到了淒慘的地獄。很不幸,由於在牛市末端,秦先生的操作風格偏短線、偏概念,泡沫破滅後,他所持的一隻股票迅速下跌,在股價下跌了20%後,秦先生便當起了「鴕鳥」,隨後這只股票竟下跌了70%多。
當初秦先生在牛市獲取的利潤迅速被抹平甚至轉為虧損,股市賺錢夢也成了「南柯一夢」,秦先生再也「牛」不起來了,「股神」成了過去時。
大多數投資者都和秦先生一樣,股指越高越興奮,股災爆發前夕,往往是投資者最亢奮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會在聚會結束時全身而退,但總得有人成為最後接棒的「傻瓜」。
為什麼股指越高,投資者反倒越容易陷入亢奮狀態呢?
每個投資者都該問自己一個問題:6000點和1600點時,你更願意在哪個點位買進股票?
從投資價值的角度分析,理性地講大家都會選擇1600點,但是從實際操作的願望上看,絕大部分人會選擇6000點。舉例來說,
6000點時上證指數每天成交量都在1200億元以上,而到了1600點時,每天上證指數的成交量都在500億元以下。
這話聽上去很「傻瓜」,股價越高表明投入的成本就越大,怎麼可能「股價越高,買賣的慾望越強」呢?但是,事實如此。
理性告訴我們,投資應高拋低吸;但情緒卻讓我們變成了「傻瓜」,往往是前個交易日的收盤指數越高,股票投資者越傾向於在下一個交易日購買股票。
《股市與幸福感》研究報告中給出的結論是:上證指數越高,當天股票投資者的購買熱情就越高漲。購買是一個近期決策,看到行情大好就奮勇買進,從這點上來說,上證指數的那條線不但代表了每個交易日的股市行情,還代表了股票投資者的購買行情。研究數據同時顯示,投資者的購買行為只與當天的上證指數絕對值有關,與當天指數是漲還是跌無關。
這一點其實很讓人好奇,也讓研究機構非常驚訝。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股票漲了才會有人想買,而研究機構發現,其實並不是漲或者跌(股票價值的變化)影響股票投資者的購買意向,而是大盤高還是低(股票價值的絕對值)在影響著股票投資者的購買意向。
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往往會因為打折促銷兩眼放光,慷慨地打開錢包;而在投資中,卻是「買漲不買跌」,吸引投資者買入的最佳手段,就是漲停。試想您會因為方便面調高價格而瘋狂搶購嗎?但在股市中,卻會。
投資者不要根據當天或前一天的股指和股票的走勢,對未來作判斷或決策,而應該關注股票和市場的長期走勢,挖掘其真正的價值。
傻瓜法則之三:
指數越高,你買股越衝動嗎?
如何避免成為最後接棒的「傻瓜」?
在投資時,總有些人會作出非理性的投資決定。《股市與幸福感》研究發現,這更多是人性在作怪。
這就如同在年末大促銷時,大多數人計算過成本效益後才會購買物品,但也總有少部分人會受到環境、氣氛、心情等因素的影響,做出一時衝動的購物行為,買回一堆無用的東西。同樣,在牛市之中,股市人山人海,當你的理髮師都在討論股票時,投資者就很容易受到氣氛及環境影響,進行不必要的股票買賣。
很多時候,投資者買賣股票的原因可以很簡單,例如只是聽了朋友的介紹,或者看了報紙的推介文章,自己並沒有細心分析;又或者在投資氣氛極差時失去信心,明明股價十分低,也要把股票套現,這些行為正表現出投資者非理性的一面。
在牛市中,往往還會出現另一種趨勢——投資者信心爆棚後出現的過度交易現象。投資者往往已累積了相當的贏利,這種贏利會讓他甘願去冒更大的風險,做更多的交易。
2007年時整個股市變得異常紅火,可能就是因為投資者相信,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他們彌補過去虧損的好機會。而這輪牛市的豐厚贏利,也讓他們更加不畏風險,甘願火中取栗。
此外,牛市中高企的股價,也會讓投資者更願意參與交易。
前文提到,《股市與幸福感》研究報告指出,股票價值的絕對值影響著股票投資者的購買意向。其他的研究也指出,投資者往往會在價格和價值之間畫上等號,例如品嚐兩瓶分別標價10美元和90美元的紅酒,多數人都會給予後者較高評價,但其實兩瓶酒只是價錢標籤的分別。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很多消費品牌身上,較貴的品牌通常會令人覺得更好更有效。在股市中,也有類似的心理偏見,牛市時價格高企,反而有很多人願意買入;而在股價普遍較低的熊市,反而很少有人趁機大手筆吸納。
在投資中,最難超越的一關往往就是心理關,任你投資技術如何高超,決策如何精明,若不能駕馭自身的情緒,調控自己的心理素質,最終只會一敗塗地。大多數投資者都有「指數越高,越有買股衝動」的頑疾,而克服頑疾的關鍵就是提升投資上的情商,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勝而驕者,容易自信心過度膨脹,目空一切,固執而缺乏客觀;勝而驕者,容易被過去的贏利沖昏頭腦,覺得自己的投資模式已是「天下無敵」,覺得別人的觀點不值一提;勝而驕者,遇到逆境時,常會被自尊心所蒙蔽,在各種影響市場走勢的因素中,吸取有利自己方向的信息,忽略其他與自己方向相反的信息。
投資上的失敗者往往就是那些不懂止損的人,在逆境中選擇逃避於事無補,只有不斷從市場的變化中找出端倪,才是制勝之道。
每個投資者都該反省下自己,是否股指越高越想買,是否漲幅越大越自信,是否股災爆發前夕,是你最亢奮的時候?
若你符合以上三個條件,你注定會是「最後一個傻瓜」。
幸福投資學小結
1.投資決策不但要考慮自己的想法,還得考慮其他投資者的看法。
2.在投資中,「大傻瓜理論」固然有可取之處。但這種互相揣摩他人口味的風氣,也會令投資市場變得愈來愈週期性和短視。
3.酷愛得州撲克的巴菲特曾說:「就像打牌一樣,若是你沒有辦法在30分鐘內看出誰是傻瓜,那麼那個傻瓜很可能就是你!」而人生最大的不幸就在於,玩了半天,才發現那個大傻瓜原來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