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要想成為真正的隱士,那麼他就要從社會中徹底地隱退。因為在他讀書、寫作的時候,他仍然會對社會產生影響,這不能夠算是徹底的隱退。他應該凝神靜氣,在仰望宇宙時得到啟示,這樣才能夠使他一人獨居,與世隔絕。有的人甚至會認為,大氣之所以是透明的,那正是為了讓人們能夠看見神秘的太空。在城市的夜晚可以看見滿天的星星,這是多麼令人愜意和激動的夜景!如果繁星點點的夜空要一千年才能夠出現一次,那麼我們又將會產生怎樣的崇敬之情呢?但是,星星作為美的使者,它們每天晚上都會來到我們的頭頂,發出它那耀眼的光芒,人們又怎麼會去珍惜呢?
天空中的星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人們因此而產生了敬畏的感覺。自然的心胸是寬廣的,當人對它敞開胸懷的時候,它也會以同樣的真誠來回報我們。但是聰明的人類是不可能達到自然之美的盡頭的,也不可能對大自然永遠都保持著好奇心。對於智慧的人來說,大自然是探索不完的,就像那盛開的花朵、奔跑的動物、巍峨的群山,可以讓他們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去進行探索,這樣的活動會讓他們感到無比的喜悅。
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去感知自然,那麼就會在心中產生出一種詩意的情緒,那麼的清晰,那麼的動人。這是各種反應的綜合,但是不同的人又會有不同的感覺,就像詩人眼中的森林和伐木工人眼中的森林是肯定不一樣的。莊園主雖然擁有大地和農場,但是他卻不會擁有這片風景,因為他完全覺察不到自然的美和風景的美。這個時候,也只有那些能夠透過外表看到內在本質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情緒,才能夠有這樣的精神享受,這樣的人只能是詩人。
嚴格地說,大多數的人是看不見自然之美的,他們甚至從來沒有真正欣賞過太陽。雖然他們的眼睛看見了,但也不過只是視而不見,沒有真正用心靈去感悟,也沒有用頭腦去思考。對於大人來說,太陽只是照亮了周圍的環境,而在孩子的眼睛裡,太陽卻可以直達他們的心靈深處。
如果誰能夠真正熱愛大自然,那麼他的內心就是與大自然相通的。這樣的人即使是到了老年,他還仍然擁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的心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與自然傾心交談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種愉悅的感覺。雖然生活中會產生出一些麻煩和悲傷,但是他只要與大自然聯繫在一起,那麼就會時時感覺到快樂。這樣的人與自然是共存的,心靈的波動與自然也是對應的。
大自然有時也會變得激動和消極,這就像戲劇中有喜劇也有悲劇一樣。如果一個人身體健壯,那麼大自然就會使他精神振奮,即使是在天氣陰沉的時候,情緒也不會受到什麼影響,而是能夠切實地感受到一種幸運和快樂。
一個人在野外,在森林裡,這時他就可以變得無拘無束,就像孩童一般快樂。這個時候,森林裡就好像存在著永葆青春的良藥。如此看來,森林裡像是在舉行一個盛大的活動,每一個參加者都會樂此不疲,永遠都不會感到厭煩。在這裡,沒有醜惡,也沒有傾軋,有的只是人們的理性和誠懇。
站在這曠野中,我的精神沐浴著自然的靈光,思想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的境界,所有拙劣的念頭都消失了。我好像成了一個透明的物體,可以看見一切,自己的一切也能夠被別人看見。在這裡,人與自然是合二為一的,人顯得是那麼的渺小和陌生,只有自然才是永恆,我也就成了一個至美的熱愛者。在這裡,人們變得更加親熱,更加理性,可以看到隱藏在本性最深處的美,這些東西原本是在生活中難以發現的。
當人置身於空曠的田野或森林深處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那時所表現出來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那麼的神秘。在那裡,人並不感到孤獨,每一棵樹、每一棵草都在與人交談,都在向人致意。自然界裡的所有物體對我來說都是既熟悉又生疏,既親熱又遙遠的。這時候,可以肯定,令人快樂的力量並不在於自然的魔力,也不在於個人,而是在於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需要這樣的快樂,但是大自然卻並不總是能夠讓人表現出愉悅之情的。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昨天還是鳥語花香,今天卻是一片沉悶。對於一個人來說,歷經艱難和憂傷,卻仍然能夠埋頭苦幹,辛勤勞作,那麼他的生命就會體現出一種悲壯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