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妨惆悵是清狂 第38章 虛心竹有千千節
    「竹子開花嘍喂,瞇瞇躺在媽媽的懷裡,數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麗,明天的早餐在哪裡?」你的耳邊是不是迴響起了那段熟悉的旋律?是否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沒錯,這就是那首伴隨80後成長的歌曲《熊貓咪咪》。這裡要談論的是熊貓最喜歡的食物——竹子。

    「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的竹子因為具有亭亭玉立、裊娜多姿、四時青翠、凌霜傲雨的特徵,所以自古就倍受人們的喜愛。古今文人騷客,嗜竹詠竹者眾多。文豪蘇東坡則留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佳話。

    蘇東坡對竹的愛,也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自己的結髮妻子並沒有與其廝守終身,反倒是竹子和他日夜相伴,不離不棄。無論在哪裡,蘇東坡都「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當年,他任杭州通判時到於潛縣視察,下榻在金鵝山的綠筠坪。那裡屋前屋後種的都是綠竹,這激發了他的詩興,遂與縣令刁王壽和前任縣令毛寶,以及縣尉方君武等共同詠吟起來。僕人送晚餐、酒菜。其中有一道菜是「醃篤鮮」(臘肉焐筍)。蘇東坡見後隨口吟出:「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是癡?」因為是即席發揮,東坡覺得「後味未盡」,於是又補吟了一句「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若要不瘦又不俗,還是天天筍焐肉。」雖對仗欠工整,卻清新上口。身邊眾人都拍掌稱讚:「妙哉!妙哉!竹與肉還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從此,當地每逢鮮筍上市,待客時總是有這道「醃篤鮮」。

    可以說,竹子和蘇東坡有著不解之緣。年輕時的他讚歎竹子有豪邁之風:「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而在他人到中年時,心情漸趨平淡,在讚美竹子時則是:「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窗扉淨無塵,幾硯寒生霧」;老年時,則「累盡無可言,風來竹自嘯」,「披衣坐小閣,散發臨修竹」。字裡行間,我們不難看出蘇東坡由豪邁到平靜恬淡的情感變化,這固然是他的人生軌跡。而他正是借竹子,來抒發自己不同時期的心態寫照。可見竹子在他心目中有多麼重要的位置啊!

    賀歲片《十面埋伏》,至今記憶猶新。暗暗佩服這部片子的導演張藝謀,竟能拍出如此美感十足的片子,畫面頗具山水畫的韻味。一場戲下來,除了那幾位爛熟的名人外,最能讓人記住的就是影片裡那嶺嶺蔥蘢,山山競翠,厚厚的濃蔭宛若道道綠色帷屏——竹林。從《英雄》到《十面埋伏》,張藝謀十分喜歡使用發射後不必管的武器——弓箭、飛刀和削尖的竹竿,就像《十面埋伏》開場畫面,一把旋轉著飛速逼近的飛刀,劃破空氣、削斷水滴,最終狠狠地扎進了竹身。竹子由於突然的猛擊,全身並裂,其場面真是何其壯觀、大氣。若將那竹子擬人化,他必然嘔出身亡。由此想到了晚唐詩人高駢曾寫過一首七絕:

    虞帝南巡去不還,

    二妃幽怨水雲間。

    當時垂淚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湘浦曲》

    這首詩裡提到了一個與竹子有關的淒美愛情傳說。舜帝(舜的祖先封地在虞,故也稱虞舜,虞帝即舜帝)到南方巡遊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湘江洞庭的水雲之間,迷散著二妃的幽怨之聲。當時不知道她們流了多少淚,直到現在的湘妃竹上還是血淚斑斑。

    上古時候,堯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女英,二女兒叫娥皇,姐姐長妹妹兩歲。女英和娥皇都長得俊秀,賢惠善良,堯很喜歡他的兩個女兒。堯選賢讓能,選虞舜為繼承人,並將兩個女兒許給舜為妻。舜在幫助堯管理國家大事期間,為子民做了許多好事。堯死後,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現在湖南),多次在邊境騷擾,舜親率大軍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隨同行,留住湘水之濱。大軍征戰南進到蒼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後人把這個地方叫做零陵)。

    當姐妹倆聽到這個噩耗後,痛不欲生,連夜趕到洞庭湖畔。淚水流盡繼之以血,四周的竹子上也到沾到了她們的血淚,於是竹子上便有了血淚斑斑的痕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妃子,故名之曰「湘妃竹」(又名斑竹)。

    後來姐妹倆紛紛投水自盡,成為了水神,名曰湘君和湘夫人。據說現在的洞庭山上還有這兩個人的墳墓呢。古人還在洞庭湖畔修建了「黃陵廟」,又名「湘夫人祠」,用以供奉湘水女神湘君和湘夫人。毛主席的詩詞中「斑竹一枝千滴淚」,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在後人的詩文中,娥皇女英的傳說常被用作典故以寄寓詩人的情感。唐憲宗元和年間,詩人施肩吾寫了一首詠湘妃竹的五絕,題名《湘竹詞》:

    萬古湘江竹,

    無窮奈怨何。

    年年長春筍,

    只是淚痕多。

    中唐詩人杜牧也曾寫過一首七絕《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編織的竹蓆。詩中寫道:

    血染斑斑成錦紋,

    昔年遺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將身臥淚痕。

    斑竹蓆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錦繡花紋,當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還看得見,明明知道這是兩個女人的眼淚,怎麼忍心睡在這淚痕上呢?

    當年語文老師在講到「胸有成竹」時,幽默地說: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使自己有信心,達到心中長出小竹棍的程度。當然,這只是老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故意歪解的。其實這個成語的背後也隱藏著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北宋著名畫家文同在畫竹子方面可以說是遠近聞名的。每天他的家中就要有不少人登門求畫。難道是他有畫竹的妙訣?如果有,那會是什麼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都種上了各種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風雨,他都能經常到竹林裡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的情況,他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和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時,他就回立刻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日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入了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便會立刻浮現在他的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也都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後來,有一位青年也想學畫竹,而且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於是前往求教。晃補之則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是:「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從此,這個「胸有成竹」的成語也就誕生了。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與竹子有關的成語頗多,不禁讓人感歎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青梅竹馬:比喻男女兒童在一起玩耍,天真無邪的感情。李白《長千行》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樹林竹林。晉·王羲之《蘭序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勢如破竹:形勢如劈竹子一樣,劈開上端之後,下面就隨著刀刃分開了。形容節節勝利,毫無阻擋。也形容不可阻擋的氣勢。《晉書·杜預傳》:「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

    提到畫竹子的行家,有一位大師級人物是必須要提的——鄭板橋。鄭板橋不僅畫竹子,還專門為竹子寫了一首詩: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是十分酷愛竹子的,「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就是他的性格。他一生寫了無數首詠竹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首: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是鄭板橋所有詩句中最經典的一首。鄭板橋所畫的竹子之所以鋒芒畢露、枝節分明,這與他的經歷有關。在他當縣官的那段時間裡,他經常躺在衙門裡聽蕭蕭竹聲,這與在書房中閒聽竹聲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裡似乎夾雜著窮苦百姓的呻吟。「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鄭板橋所理解的竹子的品格。

    對此,詩聖杜甫的名句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但這句卻為很多人不解,都誤認為杜甫對竹情有獨「恨」。其實杜甫也是很愛竹子的,他曾經在成都杜甫草堂植松種竹子,並且寫了不少頌竹詩篇,如《苦竹》、《題劉秀才新竹》、《栽竹》、《斫竹》等。而且我們也能夠在其它詩篇裡見到一些詠竹的詩句。舉個例子吧,如「自聞茅屋趣,只想竹林眠」、「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竹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風含翠竹娟娟淨,雨滌紅蕖冉冉香」、「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有了這麼多的證據,可以為杜甫平反了,人家是喜愛竹子的。但是「惡竹應須斬萬竿」中的「惡竹」又該作何解呢?這裡的「惡」是「不良」之意;「惡竹」是指那種枝椏亂生而多刺的不良竹子,並非「可惡的竹子」,也非杜甫厭惡竹子(杜甫的《惡樹》詩便可作左證)。所以杜甫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新種的小松恨不得它迅速長成千尺高樹,那衍生瘋長的不良竹子縱有萬竿也必須斬除。唐代詩人杜甫在詩中說:「平生憩息地,必種數竿竹」,他在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時,曾親手種下上百畝竹林。而同時代的詩人王維,則在他的終南山別墅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愛竹人喜歡在竹林中彈琴、漫步、吟詩、遐想,他們總盼望著書房窗前、庭院角落隨處有竹影婆娑,竹子於是真正地成為他們朝夕相伴的親密朋友。

    就像古代很有名的一個詩歌組合「竹林七賢」。《魏氏春秋》上記載:「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於竹林,號稱七賢。」這七個人就是因為常常在竹林中聚會、飲酒、賦詩,用竹林來反映自己的人品,又將自己的文采附著在竹子身上,所以才用「竹林」為自己的組合起名字的。

    近現代也有不少詠竹詩,但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革命家方志敏的那一首:「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

    小時候,聽過一個關於竹子的感人的故事:

    三國時有個叫孟宗的人,少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身患病重,醫生囑咐要多給母親喝鮮竹筍做的湯。當時適值嚴冬,上哪去買鮮竹筍啊?小孟宗焦急地四處尋找,但走了很多地方都沒有買竹筍的。他無計可施了,便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抱著竹子失聲痛哭。突然,孟宗聽到有什麼響聲,是地裂的聲音。只見孟宗旁邊的地上竟然長出了數莖嫩筍。孟宗頓時破涕而笑,連忙將那些新鮮的竹筍採回家為母親做湯。母親喝了幾天之後,病漸漸好了。

    這個故事只是為了教育小孩子日後要做一個像孟宗那樣的孝順孩子。後來知道這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現在看來,纖纖竹節與人的孝心,竟然有著同樣的赤膽和熱腸!

    李商隱在《初食筍呈座中》中有云:「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竹筍由於其獨特的鮮美,成為餚中的珍品,但卻使人心生憐惜,不忍下箸。劉禹錫在《庭竹》中寫得更是生動:「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我國是世界竹子大國。不僅資源極其豐富,而且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國家。素以「竹子文化國度」而享譽世界。在中國菜餚中,竹筍是普遍受人喜愛的美味佳品。先秦文獻中已有關於食用竹筍的記載,如《周禮·天官·醢人》就記載「箈菹雁醢」、「筍菹魚醢」,箈、筍都是竹筍,可見遠在兩三千年前,竹筍已成為席上珍饌。其後,食用竹筍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極少數有毒外,絕大多數竹筍都可食用。

    竹筍作為我國人民傳統的素食品種,因為它纖維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能促進腸胃消化和排泄,具有減肥的功效。

    有時我們會讚揚竹子的清高脫俗,有時會稱道竹子的瀟灑絕倫,有時會借吟竹而自喻,有時還憑詠竹而自適。總之,竹子與中華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悠久的中華文化血脈相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