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 第13章 綻放:沉香幾爐是浮生 (2)
    香港的戰爭很快就結束了,但人們的希望還是渺茫,生死依舊未卜。以後的路是怎麼樣的,誰也不知道,就如現在南京宦海沉浮的胡蘭成一般,誰知今日高居廟堂之上,雲過雁飛後,他日命運又該如何?

    1942年夏天,張愛玲和好朋友炎櫻一道,離開香港,回到了出生地上海,她還不知道,經過風雨洗禮將要出現最絢麗的彩虹了。真可謂是:

    烽煙戰亂前途未卜怎奈巾幗之志

    風起雲湧傾城才情滬城終閃星光

    三年前離開上海的時候,上海的繁華與刺激,一直留給張愛玲很深的印象。雖然當時的上海就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但今天,上海仍然沒有掙脫日本的鐵蹄。雖然她看到了這一切,可她並不把這些放在心上。因為她已經基本形成了只問己事,不管他人事的冷漠性格。就在這個時期,張愛玲的母親又已出國,於是她便投奔到了姑姑家。

    在這以後的3年,正值張愛玲一生創作最為璀璨的時期。但她究竟是什麼原因選擇了職業作家這條路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經濟的窘迫。張愛玲在剛剛逃出父親家時,就很清楚自己是「一個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的人。」從香港回來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事實上,張愛玲在香港大學還有半年就畢業了,但因為戰事而不得不輟學回來。原本她還想既然自己的成績這麼好,等港大畢業後便可以免費去牛津大學深造,但現在唯一可補救的就是轉入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張愛玲還是有很長遠的眼光的,她對弟弟說:「總得有一張畢業文憑吧。」

    而此時正趕上弟弟也要報考聖約翰大學,錢便成了最大的問題,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回憶當時的情景:張愛玲只是歎了一口氣。

    張愛玲唯一可依靠的姑姑也沒有多少錢了,無法提供學費,但她提議,轉到聖約翰大學的學費應當由張愛玲的父親支付。因為當初她的父母在協議離婚時,其父親曾承諾要負擔張愛玲以後的教育費用,但張愛玲在港大的三年裡,他一分錢都沒出,所有費用都是她母親負擔的,現在只剩半年的學雜費了,理當由他出。對此,張愛玲卻頗感躊躇。自從張愛玲1939年初逃出父親家後,她已經4年多沒有同父親見面聯繫了。即使在港大期間,也從未與同學提及她家裡半句,換句話說,她與父親之間的情份早已斷了。在這種情況下,突然跑去向父親要錢,未必能得到學費,反而還傷了自己的尊嚴。

    張愛玲的弟弟倒是贊成姑姑的意見。弟弟私下裡曾向父親提到過張愛玲回上海後的生活情況及學費問題。父親聽後,些許沉默,說道:「叫她過來。」顯然,父親對她4年前離家出走仍耿耿於懷,就像她對父親和後母未能釋懷一樣。幾年裡,雙方都沒有尋找一個相互諒解的機會。

    幾天後,張愛玲便回到了4年前的家。不過,此時的父親家已從原來那棟豪華的大別墅般到了一座小洋房。後母提前得到了消息,躲了起來。隔了4年,張愛玲與父親在客廳裡第一次見面了,兩人都甚覺陌生。張愛玲的神色更是冷淡,幾乎沒有什麼笑意。她看到父親漸露的衰敝象,正體現了清王朝傾覆後,名門世家所普遍經歷的境況。對此,張愛玲耳聞目睹之甚多,在她的小說《怨女》中就有這方面的描繪。父女倆對於4年前的事情隻字未提,似乎都沒有作好諒解對方的準備。張愛玲只是簡略地將她要在聖約翰大學續讀的計劃及學費情況和父親說了說。那一天,父親是難得的寬容,不僅沒有計較張愛玲的冷漠、無禮,而且還讓她先去報名考試,並說:「學費我會叫你弟弟給你送去的。」

    已經長得亭亭玉立、孤傲不群的張愛玲在家裡連十分鐘都沒坐上便離開了。只要把話說清楚了,還有什麼意義在那裡多待呢。張愛玲沒有意識到,這次是她最後一次走進家門,也是她最後一次與父親見面。但是父親常常通過雜誌、報紙、電影瞭解她的情況。不久,張愛玲就紅遍了上海灘。她在文中多次提到父親,在她的筆下,父親是一個抽鴉片、粗暴、迂腐、無用、沒落的形象。真不知道她的父親在看過那些文章後有何感受。

    有了父親提供的學費,張愛玲便於同年秋天轉學進了聖約翰大學文學系四年級。她和弟弟成了校友。但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她在轉學考試中,竟然因為國文不及格而需要進補習班。這件滑稽的事情使張愛玲感到驚詫,也使那些教過張愛玲國文的老師們感到詫異。事實上從小到大,張愛玲的國文修養都很好,或許是在港大三年裡堅持不用中文的原因。但補習班開學不久,張愛玲便從國文初級班直接跳到了高級班。

    自從母親在1939年去了新加坡,已經幾年不知音訊了。張愛玲向父親要了學費,就不願再去向他討生活費。因為她是一個倔強的女子,不太願意求人,即使是自己的親人,所以,她需要自立、需要自己解決生活費。其實張愛玲早就有這樣的想法,當初離開家,就是她主動放棄了家裡的財產,而當她決定到港大繼續唸書而不做一個穿著華麗、錦衣玉食的少奶奶時,她就決意放棄依靠男人而生活的想法。但像張愛玲這樣的家庭,多數女孩子的前程、命運都會是嫁個有錢人,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可那時的張愛玲似乎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必將走上職業女性的道路,就像她的姑姑、母親那樣。

    於是,僅上了兩個月學的張愛玲輟學了。隨後,她的弟弟因為身體的原因也輟學了,倆人都沒有拿到畢業證書。

    因為沒有錢,又吃住在姑姑家,這使自尊心極強的張愛玲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事實上她很早就想自己賺錢、經濟獨立。而此刻,張愛玲還不太明確自己適合從事什麼職業。在港大三年裡,張愛玲對教授的授課方法頗有看法和見解,例如她不主張教授多講,而主張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與自覺性。因此在她弟弟建議她找份教書的工作或者做編輯時,張愛玲立即否決了這兩個建議。因為此時張愛玲的性格越來越內向,雖然具備一流中文作家的才能,而且還有深厚的英文寫作功底——這也正是她後來成為一個雙語寫作作家的基礎——但張愛玲認為,教書不僅要底子好,而且要善於表達,能夠將心中的看法與觀點盡可能全面、清楚地表達給學生,也就是能說,「這種事情我做不來。」張愛玲說。

    當然,張愛玲說得沒錯,她自小就敏感內向,話少,朋友少,並且不願意見陌生人。在港大三年裡,除了炎櫻,她幾乎沒有什麼朋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不喜交往漸漸使她養成了孤傲不群的性格。若讓她這麼一個習慣於和自己面對面的人,去跟一大幫不大不小的孩子打交道,那著實難為她了。於是,弟弟又提議讓她到報館找個編輯工作,編輯只管坐在房間裡編稿子,也不會經常出門交際。可她說:「我還是替報館寫稿好了。這陣子我寫了些稿子,也賺了點稿費。」

    1942年,亂世才女告別了學生時代,開始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張愛玲選擇作家這條路並非偶然,其實她在很早的時候就說過:「我是一個古怪的人,從小就被別人看作是天才,因此除了發展我的天才便沒有其它生存目標了。」此後的歲月也不斷地證明,張愛玲最終是選擇了一條天才的道路,一條依靠內心與夢想而生活的道路。

    文學寫作不僅成為張愛玲自謀生活的方式,而且還成為了她生命存在的方式。這一切,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張愛玲在很早的時候似乎就與寫作有著不解之緣。

    在此,有必要再一次提到幾乎與張愛玲斷絕往來的父親。雖然父親是一個滿清遺少,生活放蕩不羈,敗家本領一樣不缺,最終破敗潦倒而死,但在另一方面,他卻與自己的父親張佩綸一樣,是一個舊式的、有家學底子的人。張佩綸不僅官員而且還是一名學者,甚至還是一個熱情飽滿的業餘小說作家,他和李菊耦合作出版過武俠小說《紫綃記》。張愛玲小的時候曾經見過此書,版面特小而字大,老藍布套,十分精緻。在這種家庭氛圍裡,張愛玲的父親自然也喜歡文學。他以傳統士大夫的方式,把文學看作是自己情感與信仰的來源。

    父親之所以希望張愛玲強於弟弟,其原因就在這裡。雖然張愛玲是一個女孩子,但父親特別喜歡她從小就散發出的靈氣。事實上,父親是最早發現並培養張愛玲這種創作天賦的人。《摩登紅樓夢》這篇長篇小說是張愛玲在很小的時候的遊戲之作,書中的回目還是她父親代她擬成的,此書看上去很像樣。《摩登紅樓夢》中的回目為:

    「滄桑變幻寶黛住層樓,雞犬升仙賈璉膺景命」

    「弭訟端覆雨翻雲,賽時裝嗔鶯叱燕」

    「收放心浪子別閨闈,假虔誠情郎參教典」

    「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屬,淒涼泉路同命作鴛鴦」

    「音問浮沉良朋空灑淚,波光駘蕩情侶共嬉春」

    「陷阱設康衢嬌娃蹈險,驪歌驚別夢遊子傷懷」。

    很明顯,父親對張愛玲的幼作十分認真,著意培養她的文學興趣。張愛玲在讀黃氏小學後,某個寒假,她仿照上海當時報紙副刊的樣子,自己配圖寫作,編撰出一張以她家生活中的趣事為主要內容的副刊。父親見了高興不已。親朋來了,父親總是滿臉得意地將這張副刊拿出來給他們看,「這是小女做的報紙副刊。」

    毫無疑問,父親的文學素養與他對張愛玲創作才能的認識及鼓勵,都使張愛玲形成了極強的創作興趣以及創作才能。但是,對於這一點,張愛玲在文章中卻很少提及。

    張愛玲7歲左右就寫了生平第一篇小說。那時她住在天津的老宅,沒有了母愛,只是在家裡的僕人和親屬講給她的故事中尋找一絲快樂。處於寂寞生活中的張愛玲在這部小說中寫的是一篇無題的家庭倫理悲劇,一個小康之家姑嫂相鬥、相殺的故事。書中男主人公姓雲,娶了個叫月娥的媳婦,而小姑叫鳳娥。一次哥哥出門經商,鳳娥乘機設下計策欲陷害嫂嫂。但張愛玲寫到這裡便停下去構思另一篇小說了。

    由於此時的張愛玲聽到了很多故事,其中大部分是歷史故事,所以她這次構思的就是歷史小說。一個舊賬簿的空頁上印著小愛玲稚嫩的文字。開頭是這樣的:「話說隋末唐初的時候。」正巧這時一個叫「辮大侄侄」的親戚走過來看,說道:「呵!寫起『隋唐演義』來了。」當時張愛玲感到非常得意。只可惜就寫了個開頭。

    張愛玲自9歲起便給《新聞報》投稿了。當時她還是一個小不點,與同齡人相比,略顯成熟。她夢想中充溢的稚氣顯示了這位天才作家在其少年時代只不過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少年,但同時也暗示了這個平平常常的少年,有著一個早慧的大腦,而且她總為了自己的慾望較早地掀起衝動的熱潮,因此,她的夢想也就在稚氣的少女時代開始了。但這次投稿卻石沉大海了。

    在她十一歲時,社會上流行一種言情筆調的新台閣體。受這種文體的影響,張愛玲又寫了一篇小說《理想中的理想村》。對於一個小女孩來說,她在文中的語言充滿了當時流行於文壇的布爾喬亞式的語句:「在小山的頂上有一所精緻的跳舞廳。晚飯後,乳白色的淡煙漸漸地褪了,露出明朗的南國的藍天。你可以聽見悠揚的音樂,像一幅桃色的網從山頂上撒下來籠罩著全山……」張愛玲在這篇文章中十分注重對文句的修飾,詞語綺麗精緻,乍看之下並不像一個出入文壇的人。雖然張愛玲後來有些討厭這種「新文藝爛調」,但對於當時的她而言,這篇文章卻展示出了她豐富的想像力與非凡的文字表達能力。

    張愛玲的第一篇情節較完整的小說是這樣的:女主角素貞同她的情人一起游公園。忽然一隻玉手輕輕拍了下她的肩,回頭一看原來是她美麗的表姐芳婷。於是她把表姐介紹給了自己的情人,結果卻釀成了三角戀的悲劇。最終,素貞投西湖自殺了。小說寫在了一本筆記簿上,睡在蚊帳裡的同學們相互傳閱翻看,不久,上面的字跡就模糊了。小說中的負心漢叫殷梅生,當時張愛玲的班上恰巧有一個同學姓殷,她說:「他怎麼也姓殷?」於是提筆來改作「王梅生」,後來張愛玲又改了回來,又改了回去,改來改去的把紙擦穿了。她母親看到這篇小說後,說:「那個素貞若要自殺,也決不會坐上一段火車跑到西湖去自殺呀。」張愛玲不以為然,她認為西湖是美的,即使死,也要死在一個很美的地方,這樣才算是一個完美的結尾。小小年紀的張愛玲,竟然有如此強烈的唯美傾向,這也許是對她後來人生波折的一種暗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