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天下 第37章 同進共退,王者風範 (2)
    攻下滁州後,趙匡胤結識了後來輔佐他的核心人物趙普。趙普當時任軍事判官,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病倒在滁州,趙普對趙宏殷照顧的無微不至,趙宏殷也把他當作自己的同族子侄看待,趙匡胤和趙普談過話後,發現他對世事卻分析得十分透徹,也極為賞識他的才能,從此便把趙普視為心腹,而趙普也認準了趙匡胤,一心跟定了他。趙普的夫人燒得一手好菜,其中特別有滋味的是一款灸肉,趙匡胤百吃不厭。趙匡胤管趙普的夫人叫「嫂嫂」,當了皇帝後,始終沒有改口。每年都要有四、五次駕臨趙普家,而且一進門便叫「嫂嫂」做灸肉來解饞,相當親切隨和。

    黃袍加身這一和平政變後,在對待後周的皇族之問題上,趙匡胤一改五代的滅前朝之種的習慣,採用厚待的方式。從那時起,不同於以前毀城毀家但求勝利的統一方式,太祖以最少流血、減黎民之痛的打江山改革之態就出台了。

    比起那些坐上江山後就大開殺戮功臣局面的眾多皇帝來說,趙匡胤的骨子裡透著精明與厚道。後人中對「杯酒釋兵權」的做法大加稱道的同時,也不乏微詞,認為趙匡胤不如漢高祖、漢光武、明太祖,他解除眾將兵權是在四周都是強敵的情況下作出的,這為後來大宋的「積弱」現象埋下了禍根。但話又說回來,血腥殺戮、兔死狗烹的罪狀沒有落在趙匡胤的名下。他登上王位後卻並沒有暴殺成性,以殺立威,對待周室舊臣、藩鎮降王,一律實行寬大政策,不濫施刑罰、不忍心誅殺。磨劍山莊論壇史書記載:「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約有三」並警告子孫不得背棄這三條誓約,否則將遭天譴。

    趙匡胤將這塊石碑置於太廟寢殿的夾室內。除了歷任皇帝,沒有人知道誓約的內容。新天子繼位時,跪著默誦誓詞。屆時,只有一個不識字的內侍跟隨,其他人只能遠遠恭候。直到1127年靖康之變,金人打開皇宮,人們才看清這樣的誓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說到這裡,讀者就不難理解水滸故事中大官人柴進,《說岳全傳》裡的小梁王為什麼那麼有恃無恐、為所欲為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不加農田之賦。

    當一番軍政改革換來國定,家定之際,剩下的就是需要人心定,而人心的安定,除了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外,更需要一個王朝在起初之際,對前朝承其精魂,去其墮落的風氣上的改革。就如漢之如秦,承其強悍、去其暴戾,或唐之如隋,承其開放、改其。而宋就在唐之上,承其包容,改浮華為理性。而這份改革王朝浮華為理性形成正是緣於太祖本人的胸襟氣度和理性冷靜的一面。

    當年,趙匡胤曾經投奔過父親的老友董宗本,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經常欺負他。趙匡胤作了皇帝後,董遵誨相當惶恐。趙匡胤不但沒有收拾他,反而費了不少心思,幫助他將失散多年的母親從遼國接回來,送到他的防地,讓他深受感動,從此誓死效忠趙匡胤,成為當時的名將。建國後,趙匡胤封弟弟趙光義為晉王。趙光義府第由於地勢高,池子裡經常缺水,宋太祖親自督促工役千方百計解決水源問題。聽說趙光義病了,趙匡胤趕忙前去探視。百般照料,親自服侍。趙光義到宮中赴宴,喝醉了酒。宋太祖怕他出事,親自送他出宮,下殿階時,還攙扶著他。

    有史書記載,在太祖建國初期出巡的夜晚,曾經遇見刺客。當時刺客飛箭襲來,結果失去了準頭,釘在太祖身後的旗幟上。當時負責巡戍的將軍和親兵,又氣又尷尬,決心馬上捉拿。但是太祖環視周圍,攔下親兵打算開始分段分別踹四周民居的門,以搜索的舉動。只是拔下旗幟上的箭,爽然笑道,「此人准力還差些,希望他下次多練練再來」。然後扔下箭,無事般泰然處之。事後也不曾去追究,提及守衛的責任。其實當時天下初定,有亂事本是不可避免,一般為了立威,都要嚴懲,但是這個更多卻很容易牽扯出大獄,令無數無辜的人枉然送命。太祖顯然心知肚明,豁豁虎氣拔箭之舉,其實更比嚴獄重刑,更彰現著這位開國天子胸襟萬里的氣度。不可不為明智。當然這行為出發點,又何嘗不是那豪然英武下的悲憫之心。(按照秦漢法律,遇見這種事情,姑且不說身邊人會被處罰,一般行為就是就地為中心,十里之內的輯索刺客。當然一般輯索都是這十里內民居中拿來頂罪的無辜人。)

    南漢後主劉鋹,荒唐無狀,此人用人之前喜歡先閹了別人,甚至連提拔狀元也如是。另外他也喜歡賜人毒酒。結果當南漢被滅,他被押往汴京,做為亡國之君。時刻惶恐。一次,飲宴,太祖賜他酒。結果他馬上就己推人,認為太祖估計也打算要他小命,所以抱著酒盞,眼淚不止。開始太祖尚不知原因,正不知所謂。好容易弄清楚原委,太祖的反應就是,一笑,就手接過劉鋹手中未動的酒杯,然後當面一飲而盡。大氣之風範如此,劉鋹的尷尬自可推想。

    太祖本身的寬容大氣氣度給這個朝代打下烙印,這種理想和寬容也融合入這個王朝的血脈中。所以有宋一代,無論他人怎麼詬病,依舊可以看見的是,災年太平倉的設置,對於流落異鄉遺骨專門收容。甚至專門立法訂立女子的嫁妝不得低於男子繼承家產的一半,(防止出嫁女子因為無嫁妝,難以出嫁,和受夫家薄待)不許丈夫侵佔妻子的嫁妝。無論所謂逐漸有文人強調守貞多麼可貴,但是當他人狀告寡婦三,四嫁時,官府正式的說法依舊是說此乃個人之擇,他人不得干涉。

    而大宋的官員,慳吝如夏竦者,在水災時,尚置屋千間,撥與貧者,無人感到驚訝,只因這等救濟善行對於宋的官員乃是常事,史載根本不值得一書。

    與少情寡義的歷代帝王相比,趙匡胤的這些做法顯露出濃烈的人情味。史料中還有兩件關於趙匡胤的事跡也應該列在這裡,算是他的生活側影。一天,趙匡胤在禁中後苑打麻雀,一個臣子聲稱有急事求見。趙匡胤立即接見。但來人所奏請的事情稀鬆尋常。在責問他時,那人說竟然說:至少比陛下打麻雀急。趙匡胤大怒,用柱斧打掉了那人的兩顆牙齒。

    來人不聲不響地將兩顆牙齒揀起來,裝進口袋。趙匡胤問:「你還想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子我不能告陛下,但自然會有史官書之。」趙匡胤愣住了。隨後,相當誠懇地道歉,並賜予重金以求安慰。

    《讀書鏡》中記載,宋太祖一日罷朝,俯首不言,久之,內侍王繼恩問故。上曰:「早來前殿指揮一事,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故不樂也。」一位開國皇帝「偶有誤失」,竟然怕「史官書之」,令人感慨。

    轉眼間,數十個寒暑過去了,從橫空出世到位列人極,他留給後人足夠多的理由,去把他評價為一個勇敢、果斷、自律、隱忍、寬宏、仁義、富於智慧的君主。

    作為從低級軍官出身的軍人來說,他的每一步陞遷,直至身登大寶,幾乎都是建立在軍功之上的;他從不拖泥帶水,不優柔地抓住每次上天賜予的機會,在眾多的將領中脫穎;他在沒有任何人可以監督自己時表現出了讓人稱道的自我約束能力;對臣子、對兄弟、甚至對敵手和仇家,他的寬宏和仁義在皇帝堆兒裡是可圈可點的;工於計算,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雙贏甚至是眾贏的全新做法勾勒出他的睿智而練達的一面。

    雖然,在中原地區形成的所有大一統帝國中,大宋是土地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在他的身後的大宋是中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帝國之一,其壽命為三百一十九年,僅次於漢朝的四百餘年。大宋帝國的經濟和文化可能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其發達程度絲毫不亞於、或者說是超過了漢、唐、元、明、清最為鼎盛的時期,甚至是當時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所以作為和唐太宗並稱的君主,宋太祖開國改革的種種措施,儘管很多措施拘於當時客觀條件,無法盡善盡美。甚至為後世留下了強幹弱枝之弊。但在這位馬上天子克斂自身,探求國家平和盛治的腳步下,終於得以開創了一代理性王朝之始。

    公元976年初冬,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還不到五十歲的趙匡胤突然死去,葬於永昌陵。其弟趙光義即位,即宋太宗。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這種有悖常例的做法讓史家頗多猜疑。對於趙匡胤的死因,史家歷來爭論不休,由此衍生出兩個典故「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更是讓一代英雄的人生終結處顯得雲遮霧掩,撲朔迷離。

    呂不韋(由商從政第一人)

    狼是一種極其聰明的動物,它會審時度勢,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條件,以達到它的目的。在必要的時候,它會捨棄已經得到的東西,來求得更大更多的利益,在更多的時候,它雙眼緊緊盯著四周,一有動靜它馬上作出反應,當然,在逃生的時候不會棄同伴而走,同呼吸共命運是它們的生存準則。

    紛亂的戰國時代,又出現了一個由商人而變成權臣的傳奇人物,他就是呂不韋。根據《史記》記載,呂不韋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92年,死於公元前235年,活了57歲。他出生於河南的濮陽,這裡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父親是遠近聞名、「家富萬金」的大商人。呂不韋接手老父生意而入商旅。其時,呂氏的家業只有濮陽的三家麻布作坊與千金活錢,在商旅之中只算得一個三流小康罷了。老父終生固守一行,只守定時令收麻制麻,再織麻賣布。呂不韋卻很不屑這種小本生意,他算了一本賬。如果以六百本金,要賺十萬金,需一百五十年。於是,他接手伊始便改弦更張,留下一個老執事在老家維持麻坊,自己帶兩個年輕精明的執事,來到了商業繁華的陳城,志向做當時最賺錢的鹽、鐵、兵器。

    呂不韋以六百金為本錢,第一單生意是跑到齊國即墨海濱鹽場,一次買下大顆精鹽二百六十車。也是呂不韋運氣好,碰到了以「商德唯信,利末義本」的齊國大商人大義士田單。他與田單手下的老執事換幣、租貨車,為圖安全,他寧肯多花些錢,可田單知此事,非讓老執事將多收的錢退還給他,而田單親自道歉。呂不韋由此結識了赫赫有名的田單,並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商機。原來,燕國的鹽生意大都是田單做的,由於燕齊交惡,他不便直接出面,於是將現存的銷貨渠道、貨物、運輸海船都交給呂不韋,請他以衛國商人的身份繼續鹽運生意。五五分成,六年後視情勢再定。從此,呂不韋成了衛國鹽商,三年後便成了名聲在外的大鹽商。不料,到了第四年,局勢大變,燕軍壓境,佔領了齊國的大部分土地。田單將商社的全部資金交給呂不韋,催促其離開,而他自己即率眾困守即墨城。兩年後,縱橫家魯仲連帶來田單手諭:「不韋但能援手,即墨生民之福。」呂不韋二話沒說,立即裝船運出救戰救命物資,每三個月裝運一次。三年下來,呂氏商社已山窮水盡。正在這時,傳來了田單水牛陣大破燕軍,齊國復國了。

    呂不韋成了齊國的有功之人,已被封為安平君的田單邀請呂不韋出任丞相府總掌商市。可被他拒絕了,他說:「義舉不圖報,士之道也,商之德也。不韋正在盛年,何愁不能自立於商道?為官累君,不韋不為也。但能攬得即墨重建生意,不韋足矣!」於是田單書令:即墨官市之大宗物資,統經呂氏商社進出。

    由此,呂不韋通過賤買貴賣,加上個人的機遇和善於審時度勢的優點,他很快也成為「家累千金」的商界大腕。按照這樣的思路,假以時日,他完全可以成為富甲天下的大富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