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天下 第35章 順水行舟,智者謀略 (5)
    李自成深知吳三桂的軍事才能與寧遠的遼兵英勇作戰能力,從獄中放出明原職方郎中張若麒,讓他任山海關防禦使,特地從事勸降吳三桂的工作。吳三桂將山海關交給李自成派來的唐通鎮守,號令三軍將士全軍縞素,為崇禎皇帝弔孝,浩浩蕩蕩地向北京進發。

    吳三桂帶著人馬,做著封侯的美夢趕往京城,沒想到半路上碰到逃難的家人。原來大順軍已將吳府一搶而空,還帶走了他朝思暮想的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是戲說,是唱詞,是苦酒吞下後的無可奈何,是英雄氣短的無處話悲涼。吳三桂十分憤怒,他說:「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他馬上下令,停止前進,縱兵掠奪,直殺回山海關。

    吳三桂由於所處位置的重要性,成為了大順和滿清爭奪的焦點,吳三桂利用了這種關係,在收下了李自成送來的五萬兩白銀、一千兩黃金以後,最終還是投靠了多爾袞,獻出了山海關,並幫助滿清一統江山。因其功,被清政府冊封為平西王,坐擁西南,漸成氣候,於1673年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出「復明」的幌子,發動叛亂,史為「三藩之亂」。1678年,在衡陽稱帝,號大周,是年8月暴亡。直到1781年,清軍才重新控制了西南地區。

    縱觀吳三桂一生,身為明臣,叛明;聯李自成,反李;降清,後叛清。投機取巧,反覆無常,為正統之仕大夫所不齒。早年從軍,跟隨毛文龍時,就曾經因為袁崇煥誘殺毛文龍而懼怕禍及自己並投靠過滿洲。後因朝廷急於用人招回後又受重用。正是因為如此,在以後的生涯中,吳三桂逐漸走紅:打了勝仗,自然有人提拔;打了敗仗,甚至臨陣脫逃,也因為朝廷有人和遼西錯綜複雜的關係可以免於處罰,自然,養成了吳三桂首鼠兩端的特性。

    李自成戰敗後,斬殺了吳家三十餘口人,然後調集了所有軍隊來到山海關,分成三個方向攻入山海關,吳三桂頑強死守,最後看著守不住了,帶兵北上,碰巧撞上了揮師出征的多爾袞,立馬無條件投降了多爾袞。為了陳圓圓,吳三桂大開山海關之門,與清兵統領多爾袞聯合攻陷了北京。

    李自成僅在北京駐留了41天,當了兩天的皇帝,便被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逼得倉惶出逃。李自成軍經涿州至保定,再至定州(河北定縣),一路丟棄了大量財物、婦女,希望減緩清、吳軍追擊的速度,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但吳三桂心中只有陳圓圓,毫不為所動,不准兵士拾取,尾隨李自成軍緊迫不捨。歷時八個月,窮追萬里,吳三桂終於將農民軍徹底擊敗,找回了他心愛的陳圓圓。

    都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殊不知紅顏只是他的底線。崇禎上吊,他誓死效忠的明王朝一夕斷送。山海關中的他,惶惶如喪家之犬,成了沒有主子可以效忠的奴才。為了成全自己,也為了家人的幸福,他在李自成和努爾哈赤之間選擇了前者。同宗同族的背叛叫做投誠,超越了種族的歸順只能是漢奸。為了王侯將相之身,他決計不惜降低姿態。只是當他的姿態一低再低時,命運的翻雲覆雨手卻讓他更加狼狽不堪。

    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十分微妙的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迅速,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如火如荼之中,荷蘭、沙俄、葡萄牙、西班牙正瘋狂的進行殖民擴張,魔爪已經伸到了中國;國內,滿洲興起,對中原虎視耽耽,而不可一世的大明帝國病入膏肓,李自成進逼北京,張獻忠立足西南,特別是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以後,這時候的國內形勢一日數變,幾大政權相互對峙:滿清、大順、大西、南明等,誰也不知究竟鹿死誰手。

    吳三桂在如此複雜的政治局面中,降清的選擇是英明的。滿清正處於上升時期,兵強馬壯;而李自成的大順軍,在進入北京城以後,已經顯出敗相:領導人腐化墮落、進取心喪失,而且一旦進入北京,就意味著將受到清軍和南明殘餘勢力的夾擊,而內部新的統治力量還沒有完全形成,舊的封建勢力也不認可這個政權,因此,大順政權的垮台是遲早的事;大西政權則偏安西南,一樣沒有出路;南明王朝則是疾病依舊,依然你爭我奪、腐朽沒落。可以說,根據吳三桂的為人,投靠清軍是必然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聰明的吳三桂唯一的選擇。

    吳三桂年少有為,三十出頭就被明朝封伯,一手創建了當時中國大地上最強悍的號稱天下無敵的「關寧鐵騎」,當時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內憂外患,內受李自成農民起義的困擾,外受清軍的威脅。第一個選擇:回救北京?還是讓大明王朝死去?作為一個聰明人,他選擇了後者,儘管崇禎待他不薄,但袁崇煥等的前車之鑒讓他沒有多少感恩之心,何況大明王朝已經土崩瓦解名存實亡,何必再幫它苟延殘喘。不久,李自成攻克北京,吳三桂成了一支孤軍,進退兩難,北京有李自成,關外有大清朝,作為漢人,吳三桂作了第二個選擇。投降李自成。

    一個並非僅僅由於怒髮衝冠為紅顏而屈膝投降滿清的吳三桂,而是一個為了照顧隨軍的幾十萬百姓、身處李自成與多爾袞兩面夾擊困境的吳三桂。他的投降,並非像孔有德、洪承疇似的漢奸行為。清兵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多次想方設法並用高官後祿招降吳三桂,均未成功。可見,吳三桂還是有民族骨氣的。當然,這也許與其家人在京城充當「人質」和其忠君思想有一定關係。他投降時明朝已經滅亡,而他投降闖王后又遭傷父、抄家、淫妻之辱。他的投降,是以在黃河南北分治,北方滿清不可傷害百姓、不可侮辱陵寢、找到崇禎太子後需送到南京為條件的。可以說,吳三桂已經做到了一個明臣的最後的忠義。

    滿清如日中天,大有一統中國之勢。南明小朝廷不僅力量小,而且腐朽。而自己抵抗南北敵軍,顯然是不可能。他只有降清。降清並不是他自願的,而是被時事逼的。

    然而,他降清並不希望滿清一進不復返。陳圓圓雖然回到了吳三桂的身邊,但她過得並不開心,她知道吳三桂為她做的一切,需要付出的將是遺臭萬年、永遠也洗刷不掉的罵名,因此,她屢次向吳三桂提出反清復明的建議。吳三桂也非常贊成陳圓圓的建議,但自他降清之後,便一直受制於英王阿濟格,因為他是漢人的原因,清政府在一步步削弱他的兵力,所以反清復明對他來說,暫時還是遙不可及的。為了取得清政府的信任,使自己和圓圓的願望能夠實現,吳三桂更賣命地表現著,先後為滿清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在他為滿清賣命的同時,他也忘不了養精蓄銳,招兵賣馬壯大自己的實力。說他是逆臣賊子,無非因為三藩作亂。三藩作亂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滿清政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進行削藩;另一方面就是三藩對清政府積壓多年的怨恨的大爆發。

    如果說是吳三桂出賣了漢人的江山,這的確是歷史的事實。但是要讓他承擔起葬送民族大業的全部罪責,這多少有些不大公平。誠然,吳三桂不該為了一個女人而大動肝火,不但毀了漢人的江山,也毀了自己的名節。他完全應該以國家和民族的大局為重,大量一些,表現得更有風度一些。畢竟他個人的事小,而江山社稷的事大。

    清人之所以能得天下,除了當年的那些漢族的敗類,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勵精圖治,審時度勢,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滿清的統治者固然殘暴,但畢竟還是比較開明的。他們知道怎樣治理國家,怎樣讓人民休生養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繁榮盛世,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乾嘉盛世,這種卓越的政績恐怕是明朝的遺老遺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其根本原因都是由於統治者的昏庸無道。至於那些漢奸和民族敗類,他們固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情於理都令人不恥,但是歷史發展有其必然的規律,僅僅憑幾個跳樑小丑的力量,如何能夠扭轉其前進的方向?

    吳三桂縱容綏靖李闖王攻陷北京,坐視崇禎自生自滅,情理之中,也應該;後來引清軍入關,則不應該,是賣國漢奸行為,但是這兩者前後還是有歷史因果關係的。前者,吳三桂為其主帥的冤死抱不平,坐視不理,屬人之性情;但袁崇煥的反面典型,碰到吳三桂顧慮自身利益狹隘自私之人,則必然會衍生心理畸形。

    吳三桂是狼,不會像袁崇煥一樣忠君愛國到任人宰割,顧及到自身利益,必然會降清投敵,而且大順軍及李闖王的失誤,也是導致吳三桂降清的直接原因,將八萬關寧軍精銳拱手送給了滿清。

    吳三桂是狼,但袁崇煥用人心切,自是十分賞識重用其才。從某種程度上講,袁崇煥死後,真正能與滿清抗衡的,也只有吳三桂,只有他的關寧軍能與滿清決死一戰。袁崇煥生前,把吳三桂用在了報國忠君上,充分發揮了他的卓越才能,關寧軍的聲威大振要歸功於袁崇煥的識人之才;而在其死後,已有前車之鑒,喪失了主帥導引正途、壓制狼性慾動之下,吳三桂猶猶豫豫中在尋找機會,只是顧忌家人被崇禎全部扣在京中而不敢有所動作,但在他體內狼的本性逐漸開始顯現,在抵禦滿清的動作上日漸消極,此點被範文臣盡收眼底,範文臣明白,吳三桂絕對不會甘願成為袁崇煥第二。在袁崇煥諸多能征慣戰的部將中,最終兩極分化,少數人未降清而堅持效忠明室,但大多數最終選擇了投靠滿清,成為了滿清後來入關的前驅走狗。而吳三桂則是大多數最終選擇了投靠滿清的部將的代表人物,也是時刻不忘為袁崇煥復仇的代表人物。其投降大順是為了復仇,投降大清還是為了復仇。

    ?但是,吳三桂一生之所以身敗名裂,就在於與他的對手是清朝兩位雄主:多爾袞與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吳三桂借滿清之手剿滅李自成的計策自然逃不過睿親王多爾袞敏銳的雙眼,多爾袞看準了吳三桂的兵力不足以與李自成、滿清對敵這一最大缺陷,步步設局,最終迫使吳三桂不情願的歸順大清。而懷揣光復漢家天下夢想起三藩之亂時,吳三桂面對的又是中國歷史上一代英主康熙,最終風燭殘年之際的吳三桂含恨敗給了風華正茂的清聖祖。

    ???成者王侯敗者寇,敗軍之將吳三桂也就只能感歎自己的大志未酬。「天作孽,尤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吳三桂的生不逢時多是因他的自作自受。究竟為了平撫自己叛賊的烙印,給清廷再吃顆定心丸?還是越痛苦越殺戮,越殺戮越無可自拔的強迫症人格?吳三桂對有明一朝的愛恨情仇永遠讓人猜不明白。吳三桂之所以落下千古不赦的罵名,不外乎滿清軍隊入關之後即在中原賴著不走了,並且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統治,殘酷地鎮壓漢族人民的反抗。明朝末年那黑暗腐朽的政治早已預示了朱明王朝即將崩潰的事實,這也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大軍之所以會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擁護和積極響應的根源之一。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人都會明白,繼續效忠於一個已經腐朽了的政權,其結果只能是隨著這個政權的滅亡而成為殉葬品。

    李自成大軍攻入京城之後,沒多久便登基稱帝,建立起大順王朝。但是,農民軍將領們卻迅速地腐化墮落了。這個政權注定了將成為一個短命王朝,不可能有任何作為。如果吳三桂真的歸順到這個由李自成為皇帝的新政權下,他又如何能夠立足於險象環生、殺機四伏的宮廷勾心鬥角之中?任何一個農民軍將領,只要看他不順眼,要收拾他簡直就易如反掌。依他吳三桂的脾氣,就算他能忍得一時半會,也難以忍到三年五年。遲早他是要另謀出路的,然而只要他稍有異心,那些早就在尋找他的把柄的朝廷重臣們就會立馬把他打入死牢,定他個謀反罪滿門抄斬。而歷史當然是由那些勝利者來書寫,他吳三桂作為頑固不化的反動分子被寫入史書,理所當然地要受到後人的唾罵。與其說是吳三桂改變了歷史,不如說是歷史選擇了吳三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