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天下 第32章 順水行舟,智者謀略 (2)
    所以,司馬懿絕對不會是害怕中諸葛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麼回事,因為在他內心裡,他要的是霸業而不是要功業。一個人能夠如此的隱忍,確實非常不簡單,最後果然贏得了整個天下。他成全了空城計,也成全了諸葛孔明智慧的神話形象,但他卻得到了他想要的。空城計,是專屬於諸葛和司馬懿的,兩個智者聯袂演出了兩千年前就呈現的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博弈,確實精彩。

    諸葛亮引軍屯五丈原,屢次令人挑戰,司馬懿當起了縮頭烏龜,任憑蜀軍百般叫戰,仍堅守不出。諸葛亮使人送婦人衣冠,以羞辱司馬懿,激其出戰。沒想到司馬懿不但不生氣,還當著來使之面穿上婦人衣冠,表示要繼續做他的縮頭烏龜。

    當手下眾將都不堪此辱,欲決一死戰時,身為兵馬都督、三軍統帥的司馬懿卻保持了應有的冷靜。不但自己心平氣和,還做起了下屬的思想工作。老奸巨猾也好,老謀深算也好,司馬懿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我們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面對如此羞辱還能沉得住氣,司馬懿的肚量,令人歎服。避其鋒芒,等待時機,與對手比耐力。

    忍辱負重一直就是男人最可貴的品質,歷史上的強者從來都是忍者,反映了一種超人的智慧,一種異乎尋常的韜略。諸葛亮倒是亂了分寸,「舊病復發」,「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最後只得退兵,並死在退兵路上。可以這麼說,司馬懿幾乎靠拖得諸葛亮病死,最終才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司馬懿好像一開始就沒想過能戰勝諸葛亮,一味退讓,永遠是防守,如果諸葛亮再多活二十年,相信司馬懿也是這樣應對。司馬懿之「怯」,可謂是極厲害的一著。忍耐往往與怯懦聯繫在一起.可忍耐也有層次的差異,因為膽怯而忍之,是最初級的.而因為大志忍一時,甚至忍近一世,最後實現自己的宏圖,才是上品.

    由此可知,司馬懿的確是一個十分傑出的大謀略家,與諸葛亮相比,其智能在伯仲之間。司馬的戰略眼光比諸葛亮的更加長遠。在熬死諸葛之時,也是他司馬騰飛之日。

    後來,與諸葛亮多次交手,互有勝負,從《晉書》上看,還是司馬懿勝的時候多一些。縱觀整個「諸馬鬥爭史」我們就可以發現,諸葛亮過於注重細枝末節的得失,雖然小勝不斷,卻不能積小勝為大勝,不能給司馬懿致命的打擊;而司馬懿決不與諸葛亮發生正面衝突,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時間換空間。其實司馬懿在軍事上永遠處於主動的位置。諸葛亮表面主動,其實被動,被司馬懿招招算中,司馬懿就抓住一點,諸葛亮的補給問題狠作文章,結果諸葛亮功虧一簣,身死原上。

    他老成持重,穩紮穩打;能夠審時度勢,不計一時一地得失,有著更為長遠的戰略眼光。雖然表面上好像並沒有佔到多大便宜,但笑到最後的還是他。有的事,過程並不重要,最重要是的結果。聰明人會贏得一場又一場戰役,穩重者卻往往能贏得整個戰爭。

    公元238年,魏明帝托孤,將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交給他和大將軍曹爽。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當了大將軍,司馬懿當了太尉。司馬懿的老對手和最頑強的宿敵諸葛亮已經死去了,司馬懿的主要精力已經從連年的征戰中轉移到了內部的政治鬥爭中來。在輔政過程中,兩人不斷發生矛盾,這時,朝中大權由曹爽獨斷,偶爾司馬懿發表意見,他也不聽,但司馬懿並不計較,仍然很謙恭。曹爽大權在手,就尋歡作樂,過起荒唐的生活來。

    司馬懿失去軍權後,知道曹爽猜忌自己,便又故伎重演,閉門裝起病來,既不上朝,也不參與朝廷大事。曹爽聽到這消息後,自然歡喜異常,但也不敢相信,恰好河南尹李勝,經曹爽的表薦,回歸故鄉為荊州刺史,曹爽便讓李勝假借去太傅府辭行,一探究竟。李勝在司馬懿臥室裡見到司馬懿,司馬懿勉強坐起,手拿衣服要穿上,衣服卻從手中滑落下來。司馬懿又指著口,意思口渴,丫鬟拿來粥後,司馬懿竟然拿不住碗,粥淌滿胸口。李勝見狀說道:「大家都以為太傅是舊病復發,沒想到病得這樣重。」司馬懿故意裝出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李勝回去後見到曹爽,把司馬懿的情況報告給了曹爽,他說:「司馬公屍居餘氣,形神巳經分離,無須顧慮了。」第二天又對別人說:「太傅的病好不了了,真叫人感傷。」曹爽認定司馬懿旦夕即死,心裡徹底解除了防備。

    司馬懿一直韜光養晦,直到正始十年,乘曹爽奉曹芳之命出洛陽城拜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芳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了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這才是司馬懿英雄本色,忍可以忍到七十歲,而一旦得手,心狠手辣,絕沒有婦人之仁。當時死了很多名士,有「天下名士減半」之歎。後來又大殺曹氏宗室,殺了一批又一批的反對派。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各路反抗勢力,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智慧,讓人感到可怕的時候就成了陰謀,曹氏軍團雄厚的兵力成了他任意揮霍的資本,一個王者的雛形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個人的能力與智慧並不是最重要的,要成就大事業,眼界必須開闊,必須有長遠的戰略思想指導。戰術的勝利不代表最後的勝利,戰略正確才能笑到最後。

    司馬懿不是懦夫,不是縮頭烏龜。司馬懿是個多謀善斷,辦事疾風勁草、毫不拖泥帶水的大英雄。從他千里奔襲,斬殺孟達,滅公孫氏,不難看出這一點。縱觀他一生,就是從一個普通人做到了天下的王者,他的經驗就是預見估計問題的能力,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決策問題的才幹三者的結合。

    古人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在封建社會,一個人事業上的建樹,主要在政治、軍事方面,而在政治、軍事方面有所建樹,則全憑個人與上級的關係如何。所以,根據司馬懿輔佐的四個君主,可以大致將他的人生規劃分為幾個階段,那就是:投效曹丕,放棄在曹操面前立功,;輔助曹丕上台,獲得舉國兵權,鞏固勢利。這時候的司馬懿走上了前台;待到勢利穩固,司馬家族控制了魏國,則是舉事的時刻到了。但是司馬懿也許知道,這個時候的自己已經老了,剩下的要靠自己的兒子們去完成了。有句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家人上至老父司馬懿其實都是充滿了反心想做皇帝的。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司馬懿既是父親,又是老師。司馬懿每一次出征,總是帶著著他的兩個兒子。不但讓他們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還當場示範,親手指點,簡直就是言傳身教的典範。不是泛泛而談用兵之道,而是讓他們衝鋒陷陣,在戰鬥中學習戰鬥,在戰爭中熟悉戰爭。司馬懿像一條老狼,將他的狼崽培養得如狼似虎。不但將曹氏天下據為己有,最終還完成了統一大業。所謂「虎父無犬子」,司馬懿的教子之道,即使在現在也沒有過時。

    所以整個三國倒是像司馬家族的發家史。只不過這個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後。真正的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之中的是司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馬懿的棋子,到最後都灰飛煙滅了。司馬懿和他的司馬家族,運用一種謀略,算計出了天下,而且開創了後世三百年的風流,可惜在歷史帷幕中始終被掩蓋下去了。

    不管是在戲曲舞台上,還是在老百姓心中,司馬懿同曹操一樣,都是白臉奸臣形象。尤其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他被描繪成了一個集冷酷、陰險於一身的奸臣。然而從智力和能力上講,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三國群雄中,惟有諸葛亮、曹操可與之匹敵。王朗有言:「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軍機,素有大志。歷史上的司馬懿卻是一個聰慧明達、忠貞堅毅的長者,他一生極富自知之明,特別是在攻守之道上,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三國後期很少有人能與之匹敵。如果沒有他,三國紛爭的歷史大概不會那麼快就結束,也許還會再演繹數十年;如果沒有他,大晉王朝順應民心的統一大業,也不可能那麼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是他,上承魏之強盛,下啟晉之統一,成就了秦皇漢帝那樣的豐功偉業,將天下萬民從亂世爭戰之中解救出來。所以,他堪稱「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儘管狼在大多數情況下冷酷凶殘,對待獵物和敢於進犯它的同類不留半點情面。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它不擇手段,甚至可以傷害自己的幼崽。

    武則天是并州文水人,父親武士擭先是經營木材運銷致富,後來做了隋朝的鷹揚府隊正,唐高祖李淵在汾、晉一帶行軍的時候,經常到武家落腳,後來唐朝統一天下,到李世民繼位後,武士擭累官已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的權力慾。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促使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心理根源。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在武則天十四歲這年謝世。唐太宗十分懷念她,於是就有拍馬屁的大臣建議唐太宗在天下再一次選美。歷朝皇帝的選美都把天下鬧得雞飛狗走,這一次雖然也不例外,但武則天卻由此而選入後宮,受封「才人」。武則天的母親深知後宮就是個角鬥場,此一去,不能經常與家人團聚不說,是禍是福也未可知。官宦人家女兒,若是平平常常嫁人,起碼體面與親情都能兼備,進了宮,人人都在爭寵,舒心的日子就別指望了。若是不入皇帝的眼,這一輩子不就完了?

    據《新唐書·武後傳》記載,武則天對這事的態度,與其母大不相同。當母親與她泣別時,她卻坦然自若,說:「見天子安知非福,何必作兒女之悲?」這段記載,不見他證,不知是否屬實,但卻非常符合武則天一貫的見識。她知道,改變命運,就在此一搏。雖然進宮不過是做個末等的妃嬪,但畢竟已是走近最高權力中心了。事在人為,只要有心,也許就能碰上重振家聲的機會。她的宮中生涯就此開始,在才人位置上一坐就是十一年。

    入宮之後,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人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瞭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武則天被封為「才人」,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武則天侍候唐太宗十二年,而唐太宗也對她寵愛有加,可見一直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卻始終未曾再予晉級加封。她的這一段經歷,連記載都沒有多少。媚娘怎麼會沒有媚住唐太宗?至少有兩件事情,使唐太宗把武則天的身份固定在「才人」的地位,以阻絕她在後宮之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量。

    事情發生在武則天隨侍太宗期間,但不見於當時的記載,是武則天在76歲時提到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