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天下 第31章 順水行舟,智者謀略 (1)
    司馬懿(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又是群狼無首的年代,正當眾狼互相撕咬,以爭奪頭狼為目標而傷痕纍纍時,有一頭狼確躲在暗處,它眼睛裡散發出綠瑩瑩的光,它在安靜地等待,等待一個時機,它知道一時的風光不僅需要代價而且不會長久,在眾狼疲於征戰的時候,就是它出手的時候。到那時,它才是最大利益的獲得者。

    如果三國爭霸是一場賭局,那司馬氏無疑是最大的贏家,韜光養晦三代人,以晉代魏,獨吞三國。

    司馬懿,字仲達,出生於一個東漢以來累世二千石(郡太守)的地方豪族。

    在少年時代,南陽太守楊俊見到司馬懿,就認為他是「非常之器」,已表露出了「聰亮明允,剛斷英特」的品性。當時司馬懿只有22歲,已經當上了司空的曹操要用他,當時官渡大戰剛剛結束,袁紹勢力還是很大,加上曹操出身比較低,司馬懿看不大起他,所以他決定還是觀望觀望.但河內當時是曹操的地盤,公開拒絕不好,司馬懿就裝風癱,整天躺在床上不起來了。

    曹操生性多疑,認為他藉故推托,派刺客去殺他,當利劍過來時,他立即猜到是曹操之意,放棄了一切逃生,反抗和自衛的努力,刺客也就揚長而去。這需要臨場的準確判斷和當機立斷的決策,還有臨危不懼的勇敢,體現出了司馬不同尋常的素質。

    到建安十三年,曹操晉位丞相後,強制提拔他為相府文學掾,司馬懿不得不應召出來了,這一年是公元208年。而在之前的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不但令見多識廣的劉備為之傾倒,而且流傳千古,一舉奠定了自己戰略大師的地位,即著名的「隆中對」。他出山後的表現也令人歎為觀止,曹操孫權周瑜這群人統統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剛一出山就飛龍在天了。

    相比而言,司馬懿的入行就低調得很了.他僅僅是曹丕眾多狐朋狗友中的一員,同時兼曹操帳下一個管文書的小幕僚.當諸葛亮在長江以南揮斥方遒的時候,他正在給曹操餵馬,而這個時候,他已經三十歲了。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慢慢司馬懿開始在兩條戰線上嶄露頭角.他在曹操手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而且正如前面所說,就連給曹操餵馬這樣根本跟他無關的事都主動去做.這樣的員工哪個老闆都是喜歡的.所以他在丞相府中擔任的官職一升再升,從文學掾丞相主簿。

    司馬懿前半生致力於促成漢魏禪代,並沒有什麼異常建樹,但他絕對沒有忘記如何去規劃自己的前途,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來皇帝的門下之徒。放棄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韜光養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準了誰將是未來的主子,甘心下來,放棄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勞的機會,而為曹丕出謀劃策,這有一定的賭博性質。

    對有遠大目標的司馬懿來說,看準時機,適時出手,是成大事的關鍵一步,幸運的是,他這一步走對了。

    兩個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馬懿自然達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馬懿的眼光還更加長遠,要依靠這個長子提高自己地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到像曹操那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後再行逼宮,獲得國家的統治權。

    曹阿瞞用人一向多疑,帶劍睡覺,夢中殺人,種種事例不枚勝舉。在用人上面,連本無反心,卻因為聰明過人的楊修都被砍了頭。而司馬懿這樣的極洞悉心計的人,曹操應該不可能看走眼。他聽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了加以驗證,不露聲色地召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命他向後看,司馬懿「面正向後而身不動」,被驗證果然有「狼顧相」,據說狼懼怕被襲擊,走動時常常回頭看,人若反顧有異相,如同狼的動作,即謂之「狼顧」。司馬懿的所謂「狼顧相」也許是他為人機密靈活而多疑忌所形成的習慣動作。

    曹操對此卻十分厭惡,他又察知司馬懿有所謂「雄豪志」,即有潛在的政治野心,加之又曾夢見三馬共食一槽,槽與曹同音。預示司馬氏將侵蝕曹氏權柄。於是,更加猜疑司馬懿;他憂心忡忡地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終將不甘心位居臣下。你接管政權後,他必將干預。」虧得曹丕跟司馬懿關係好,常常保護他,才得以倖免,加之司馬懿敏感地覺察到曹操對他的猜疑,他不是像楊修那麼只是智商高而缺情商的人,也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護自己,才不至於走上楊修的淒慘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司馬懿完全是一副胸無大志,目光短淺,孜孜於瑣碎事務和眼前利益的樣子。曹操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沒發現司馬懿有任何政治上的野心,也沒有絲毫不軌的地方,這才放鬆了對他的防範。司馬懿以自己的機警終於得以在曹操手下安然無恙。

    可以說,在三國裡面,最為用心計的人倒是司馬懿,沒有人像他那樣為自己規劃出了如此長的路子,一步一步的順利實現,並且最後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國歸晉。曹操也是借投靠權勢才發家的,但是曹操最後的魏國也是被司馬家族搶走了的,說明曹操的規劃只在於自己。而司馬懿,卻準備得更加長遠,起碼到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也安排好了如何奪權。

    曹操還在世的時候,既欣賞司馬懿的高見,又隨時提防著他,甚至不予兵權,讓他當一個並無實權、只掌管文書和日常事務的主薄。可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善曉軍機」的特點也還是不時地流露出來。公元215年,曹操攻伐張魯,平定了漢中。年輕的司馬懿向曹操進言,趁劉備剛剛入蜀人心未穩之機,立即出兵攻打劉備。曹操沒有同意。過了幾天,蜀國來降的人說,蜀國因為曹軍攻破了漢中,人心恐慌,一天騷亂幾十次,後來見曹軍並未進攻,人心又安定下來。良機稍縱即逝,曹操懊悔不已。曹操一生用兵如神,但在這件事情的認識上,司馬懿則略勝一籌。????東吳遣使上書,表示願歸降於曹操,並要曹操「早正大位」。曹操看出了孫權的陰謀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也!」曹操只看到這一點,而司馬懿就看得更深遠些了。他對曹操說:「近孫權既然已經稱臣歸附,王上可封官賜爵,令拒劉備。」這次曹操聽從了司馬懿。

    總的說來,司馬懿在曹操生前就亮了這麼幾次相,始終只是個幕僚的角色。曹丕那裡,司馬懿又是另外一個樣子,他本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原則,每次出的主意總是千奇百怪,出人意表,極大迎合了曹丕這種輕脫浮華的公子哥兒的口味.因此曹丕越來越信重他,他和陳群、吳質、朱鑠被並稱為曹丕身邊的「四友」。

    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陽去世,曹丕繼位.司馬懿才步步青雲,終於從幕後走向了台前。

    作為一個準備在天下亂世中施展才幹的人,身在亂世卻不為亂世所迷,身伴梟雄,卻少為梟雄所動,這才是英雄的作為。司馬懿因翼戴有功,魏朝建立後,就成了曹丕心腹大臣。此時的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基本上相當於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

    皇帝對他說:「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可見其發揮的空間開始展開。甚至曹丕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當曹丕死後,司馬懿以托孤大臣的身份介入了軍權。從一個謀臣轉為了一個充滿了戲劇色彩的武將生涯,在這個生涯中,司馬懿可以說北征,西討,南平,屢戰不敗,戰績輝煌,不僅是豐滿軍事生涯中積攢了軍事經驗,而且在軍事的歷程中樹立了政治地位,為休兵後的政治鬥爭中積攢了基礎,並成功的消滅了他的政敵。

    曹丕和同期的劉備一樣,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他們都對自己的軍事能力盲目自信,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他們眼裡只不過是行政人才,如此而已。在一段時間裡,司馬懿歲不掌兵權,但常留鎮許昌以為後繼。魏文帝還信不過他,於是司馬懿埋頭於庶事,夜以繼日地辦事,盡量少露鋒芒。一個沉著冷靜的成功者,懂得如何韜光養晦,讓對手麻痺大意,在積聚了足夠大的能力之後,讓對手猝不及防。

    到魏文帝亡故時,司馬懿已大權在握,與曹真,陳群一起「受顧命輔政」。魏明帝曹睿基本上遵循了曹丕的遺命,並且他給了司馬懿一樣他夢寐以求而曹丕又沒有給他的東西:軍權.就在這一年,孫權趁曹丕剛死,親自帶兵圍攻江夏,另遣將軍諸葛瑾,張霸攻襄陽.明帝命司馬懿都督諸軍迎戰孫權.這是司馬懿有生第一次統率大軍作戰,應該說成績還是不錯的.他派偏師擊敗孫權,孫權撤兵而走.而自己則親統大軍大敗諸葛瑾,並擊斃張霸,斬首千餘級.魏明帝很高興,認為自己看對了人.他在第二年命令司馬懿屯兵於宛城,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也就是說司馬懿獲得了今天河南,湖北兩省全部的軍政大權.司馬懿達到他生平以來政治生涯的頂峰,這一年,他48歲。

    公元227年,魏將孟達因為魏文帝去世,唯恐自己失寵,於是私下與諸葛亮聯絡,打算棄魏降蜀。司馬懿得知這一情況,立即去信撫慰孟達,同時不顧千里行程,以日行七十五公里的速度進軍,僅用八天就抵達上庸,而孟達這時尚在夢中。十六天天後,司馬懿破城,將孟達處死。等蜀國救兵來到,一切已成定局。司馬懿揮師殺進城去,斬殺孟達,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受到朝廷嘉獎。

    三國後期,原先魏、蜀、吳的主角曹操、劉備、孫權都相繼去世了,諸葛亮白帝城受托,北出中原,一心想實現一統天下的大業,結果因用人不當,大將馬謖失守街亭,被司馬懿包圍在一座空城之中。情急之下,諸葛亮玩起了空城計。

    因為他早就看出了司馬懿的竊國計劃,他明白如果司馬懿殺了自己,蜀國立刻就會亡掉,那麼身為擁有魏國全國兵權的司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那麼直接導致司馬懿全盤計劃落空。這個時候的司馬懿羽翼尚未豐滿,他肯定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座空城,憑他多年與蜀征戰的經驗,他不會不知道蜀國的作戰兵力,然而他更明白失去一個諸葛亮對蜀國意味著什麼,進,三國互相鉗制的局面就會被打破,那麼他處心積慮要司馬氏一統天下也將會成為泡影。一旦三國實現和平,或則魏統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馬懿的死期。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說:「莫非諸葛亮無軍,故意虛張聲勢,父親何故退兵?」司馬懿當著眾人的面,回答道:「諸葛亮平生謹慎,今日大開城門,必有埋伏。」魏軍退去後,城中官兵對諸葛亮的臨危不亂大智大勇,十分驚歎。而司馬懿膽小如鼠的名聲,也同時在敵對雙方傳出。他的兩個兒子更是覺得臉上無光,無法見人。司馬懿的一番話,卻使他的兩個兒子茅塞頓開:「我原來就知道諸葛亮駐守的是一座空城。如果我們當時攻城,擒拿了諸葛亮,蜀軍必定全軍覆沒。魏主一向對我們父子心存戒心,滅蜀後沒了敵人,我們父子必不被魏主所容。而今諸葛亮依在,魏主勢必還要靠我們,我又可借膽小之名,消除魏主對我的疑慮。能夠保全全家平安無事,我擔個膽小的名聲又有何妨?」

    正如司馬懿所意料的那樣,空城計之後,魏主對司馬父子的戒心減了許多。有人對魏主曹睿說,司馬懿有篡位之心,魏主哈哈大笑;「司馬將軍被諸葛亮一座空城就嚇住了,這等膽識的人,豈有篡位之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