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天下 第28章 知己知彼,能者心機 (3)
    努爾哈赤死後冊立新漢就成了當務之急。努爾哈赤在死之前,沒有通過遺詔確定繼承人的問題,而滿族先人女真又沒有嫡長繼承的傳統,許多遊牧民族是幼子繼承,這就更增加了汗位爭奪的激烈性。當時有希望繼承,努爾哈赤遺位的主要是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這四大貝勒在汗位的繼承上,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因為他父親的問題,也有過罪,所以他沒有資格,也沒有可能來爭奪這個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個兒子,這個人是非常驍勇性格粗暴,也極為魯莽,他的母親富察氏,得罪了努爾哈赤,這莽古爾泰把他媽媽給殺了,這種人在他兄弟之間,負面影響太大,像莽古爾泰這樣勇敢,做一個將軍帶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個國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沒有希望來繼承大位。剩下兩個人了,一個代善,一個皇太極。代善是大貝勒,其實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爾哈赤給殺了,所以他成了大貝勒。代善年齡長,軍功多,掌握的軍隊也多,人也比較寬厚。皇太極同代善競爭處於不利的地位。皇太極是怎麼用謀略來取得他父親的這個遺位呢?

    在當時的四大貝勒之中,只有代善是他最大的對手,而四大貝勒之外能與之相競爭的還有多爾袞和多鐸,多爾袞和多鐸當時年紀尚幼主要是他們的母親大福晉阿巴亥座之多謀,胸有大志,並且當時最受努爾哈赤的寵愛。為了剷除皇太極通往汗位路上這兩個最大的障礙,早在努爾哈赤死前十幾年皇太極就開始苦心經營了。皇太極用的是一件雙雕的辦法,通過計謀讓努爾哈赤猜疑他的大福晉阿巴亥和大阿哥代善之間有說不清楚的關係,這樣既打擊了大福晉又打擊了代善。皇太極買通努爾哈赤身邊的人,來製造這樣的假象,首先起作用的是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德因澤。據《滿文老檔》載: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晉德因澤向努爾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晉曾兩次備佳餚送給大貝勒代善,大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給四貝勒皇太極,四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晉在一天當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貝勒家去。而且還看到大福晉自己在深夜時離開院子,也已經二三次之多。」

    聽了這些話,努爾哈赤派人前去調查。調查人回報確有其事。本來知道兒子代善和妻子阿巴亥之間並沒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感情上還是接受不了。想要處置這件事,當事人又構不成什麼罪,再說家醜外揚也有失體統。後來以阿巴亥私藏財物的罪名,定了她的罪。後來,努爾哈赤快死的時候,恰恰是子嗣們奪權爭位的白熱之時。大妃阿巴亥足智多謀胸懷大志,且由其所生的三個兒子在八貝勒中佔有了強勢,更為可怕的是,惟有她承命侍側。因此對於皇太極來說,她是最致命的對手。若不將她剷除,她可借「遺命」之威,任用封、賞、貶、諫之權,還不鬧得天地翻覆?於是,努爾哈赤死了之後,皇太極就和幾個人貝勒商量,捏造汗父「遺言」,讓大福晉阿巴亥殉葬。阿巴亥被逼無奈,只好盛裝打扮,佩帶珠寶飾物,臨死之前請求諸貝勒善待兩幼子多爾袞、多鐸,隨即自盡。她這一死,15歲的多爾袞和13歲的多鐸,就不可能跟他們爭奪大位了。皇太極為了得到這個汗位,前後精心謀劃了十五年。

    當然,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終於登位為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本人極高的天分。一方面,當時他本人的勢力比較強大,有戰功,有政治鬥爭經驗,年僅十五歲的多爾袞不能與他相比。另一方面努爾哈赤死時,後金國家政權已經很穩定了,繼承汗位者,必須有治國才能。這一點皇太極最合適。他在努爾哈赤諸將中是僅識漢字的一個,又對努爾哈赤的統治,「多所贊畫」。奪取遼沈時,他首先注意收養遼人,表現出遠見卓識,所以選汗位繼承人時,代善之子岳託薩哈廉最先提出皇太極「才德冠世」,擁護他。三是皇太極的母親曾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他自己處事又比較穩健,不走極端,深得人心,當時就是個「人皆稱道的人」。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勢力最大、最有可能繼承汗位的大貝勒代善,十分明智,他以鞏固後金的大局為重,甘願讓賢,倡議推立皇太極。基於這些原因,皇太極終於繼努爾哈赤為汗。

    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年,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明軍。後金軍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錦州城包圍起來。袁崇煥料到皇太極的目標是寧遠,決定自己留在寧遠,派部將帶領四千騎兵援救錦州。果然,援兵還沒出發,皇太極已經分兵攻打寧遠。袁崇煥親自到城頭上督率將士守城,用大炮猛轟後金軍;城外的明軍援軍也和城裡內外夾擊,把後金軍趕跑了。

    皇太極又把人馬撤到錦州,但是錦州的明軍守得嚴嚴實實,加上天氣轉暖,後金軍士氣低落。皇太極只好退兵。

    皇太極打了敗仗,當然不肯罷休,他知道寧遠、錦州防守嚴密,決定改變進兵路線。他作好一切準備,公元1629年十月,率領幾十萬後金軍,直撲明朝京城北京。這一著可出乎袁崇煥的意外。袁崇煥趕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後金軍攔住,已經來不及了。後金軍乘虛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煥得到情報,心急火燎帶著明軍趕了兩天兩夜,到了北京,沒顧上休息,就和後金軍展開激烈的戰鬥,別路明軍,也陸續趕到,投入戰鬥。

    後金軍突然進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動。崇禎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亂,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後來聽說袁崇煥帶兵趕到,心才定了一些。他親自召見袁崇煥,慰勞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賢的餘黨卻散佈謠言,說這次後金兵繞道進京,完全是袁崇煥引進來的,說不定裡面還有什麼陰謀呢。

    崇禎帝是個猜疑心極重的人,聽了這些謠言,也有些懷疑起來。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被金兵俘虜去的太監從金營逃了回來,向崇禎帝密告,說袁崇煥和皇太極已經訂下密約,要出賣北京。這個消息簡直像晴天霹靂,把崇禎帝驚呆了。

    原來,清軍中有個漢人官員名叫範文程的,一向足智多謀,此刻便向皇太極獻了一計,皇太極欣然採納。他們將兩個小太監先看管起來,隨後又暗中派出清軍中的另二位漢官高洪中、鮑承先二人,有意識地在兩個小太監身旁竊竊私語,故意讓他們聽見自己的密談。有一天晚上,一個姓楊的太監半夜醒來,聽見兩個看守他們的金兵在外面輕聲地談話。一個金兵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個說:「你是怎麼知道的」一個又說:「剛才我就看到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朝著明營走,明營裡也有兩個人騎馬過來,跟皇上談了好半天話才回去。聽說那兩人就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楊的太監偷聽丁這番對話,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來,趕快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帝聽了也信以為真。他哪裡知道,這個情報完全是假的。兩個金兵的談話是皇太極預先佈置的。

    第二年,崇禎皇帝假意召袁崇煥到宮裡頭議軍餉,袁崇煥已經是馬無料草、人無糧食,聽說議軍餉便不假思索領命前去。崇禎皇帝又以怕敵軍突襲為借口,不開城門,而是讓袁崇煥坐到一個筐子裡頭,拿繩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煥一進城立刻被逮捕,袁崇煥被處以「凌遲」,被劊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鮮血淋漓。明代計六奇寫的《明季北略》中講了這個事情,割下袁崇煥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錢買來,就著酒喝,邊喝邊罵。可憐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

    在皇太極與袁崇煥交戰的過程中,他就像狼一樣,面對挫敗的反應不是倦怠、屈服或者沮喪。狼始終是重新整裝待發,投入眼前的任務和戰鬥中。一次失敗的捕獵行動,只會是磨煉狼的捕獵技能、格鬥技能,增添其對下一次成功的渴望。也許正是他這種狼一樣堅忍不拔的性格才鑄就了他最後的成功。

    在幾個月的入口作戰中,皇太極對明朝地方官民發佈了很多招降的「諭令」,並不斷派遣使者要求與明朝政府議和。這裡既表現出他對已奪取的土地不肯放棄,也對未得到的地方心嚮往之。但是大明國直到此時仍有相當勢力,其內部也不乏有為之士。後金兵東歸不久,明朝兵部尚書、大學士孫承宗就恢復了關內四城。後金派去的守城阿敏,不但棄城逃回,還在棄城之前盡屠城中歸降的明朝官民。皇太亟亟為憤懣,將阿敏幽禁。孫承宗乘機加強防禦,修大凌河城,兵部尚書梁廷棟主其事,七月興工,未能完成,皇太極已經發起了有名的大凌河圍城戰。

    後金兵按八旗,分列四面八方,各旗還成立了炮兵營。這年,後金已經能夠造紅衣大將軍炮了。城內明朝約有三萬軍民被圍得水洩不通。城內的兵幾次突圍,都失敗了,外來的援軍也遭後金截擊,退回了錦州。此間,明朝派監兵張春同總兵吳襄等率四萬援軍開來,結果張春被活捉,吳襄逃跑,全軍被殲。從天聰五年八月初七日起,後金圍困了兩個月後,城中糧盡援絕,「炊骨析骸」,而皇太極不斷發動政治攻勢,最後守將祖大壽「力竭計窮」,投降了後金。拒不投降的副將何可綱被斬。後金消滅了明在關外的精銳部隊。後來,祖大壽藉故奔回錦州,而張存仁等數十名明將歸金,他們大部分成了這個國家的棟樑。皇太極得到了這麼多人材高興不已。

    皇太極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利用軍事力量進行擴張皇太極繼位後,曾派貝勒阿敏,統率三萬軍隊過了鴨綠江,打下了平壤,朝鮮國王出逃,不久朝鮮國王表示投降,還定下了「兄弟之盟」。皇太極稱帝,隆重的典禮,朝鮮的使臣參加了,但拒不跪拜,一氣之下朝鮮使臣離開了。皇太極怒了,親自征討朝鮮。大軍所到,朝鮮的軍隊是節節敗退,一直打到朝鮮的漢城。朝鮮國王李倧,退到南漢山城,清軍也追到南漢山城。第二年,朝鮮投降。之後清朝和朝鮮結成「君臣之盟」,原來朝鮮是後金和清的敵國,現在變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極西進,進攻明朝的時候,就免除了東顧之憂。他還曾經派滿漢兵萬餘人分左右翼攻旅順,奏捷,東北的南大門旅順口要塞落到了後金手裡,同時俘獲大批人畜財物。皇太極把他在東北的版圖擴大到南自旅順口,北抵烏蘇里江以東並黑龍江中游地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